6.壩上的居室是什麼樣子的?
清代以前,壩上基本上是遊牧部族的家園。隨著朝代的更替,有漢人逐漸遷來這裏定居,所以居室也從蒙古包改成了固定不變的建築了。
前一些年,由於當地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壩上土坯房占多數。這些土坯房窗戶很小,有的有玻璃,有的用麻紙糊。屋裏麵有大炕,靠窗戶,用柴火燒,取暖、燒飯一舉兩得。
現在的壩上,以往的毛坯房屋沒有了,都建起了新型磚瓦房,父母孩子分開居住,有的家庭還安裝洗浴設備。
旅遊用房多提供客人以蒙古包和土房(農家院),蒙古包裝備著現代設施,農家炕則熱乎乎的,蒙古包和農家炕各有優點和不同的情趣。
7.壩上草原的交通
壩上交通很方便。在元、清時,皇家壩上遊獵逐漸形成了便捷的交通,被當時稱為四條“禦道”,今天人們稱為“四口”,從北京進壩上必須要經過它們。東部從北京出喜峰口上圍場,全程380多千米,西部是出北京經古北口通豐寧,張家口北部經207國道到張北,從北京經居庸關出獨石口上沽源到藍旗。
8.壩上草原居民的服飾與飲食和漢人一樣嗎?
20世紀70年代以前,壩上草原居民腳穿氈圪瘩,也就是用羊毛加工後做成的棉鞋,很保暖,腿套大棉褲,上穿對襟棉袱,頭戴狐皮帽,如果天氣很冷,還要穿白茬皮袱。現在,蒙族青年人已經與漢人穿戴相同,隻有在重大民族活動的時候才穿上它們的民族服飾蒙古袍。蒙古袍子長而寬,高領,右開襟,下擺無衩,領口、袖口、衣襟鑲花邊。男袍多藍色、棕色,女子多紅色、綠色。蒙古袍都用腰帶紮緊,男子向上提,女子則向下拉展。有人還戴禮帽,戴珠寶。
壩上居民基本上以蓧麵、土豆為主要食物;蓧麥是旱地作物,產量不高,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各種氨基酸,可作多種麵食,配以羊肉蘑菇,是風味獨特的地方食品。蒙族有肉食、奶食、糧食等三類食品。草原上蔬菜較少,早午喝奶茶、吃奶食、手把肉,晚上吃手把肉、麵條。涮羊肉是蒙古人冬季必不可少的一種吃法。
9.壩上草原居民的禮儀
壩上居民與中原人一般禮儀相同,隻是蒙人講究多一點,進蒙古包、坐姿、舉手、投足都有講究。現在壩上用於旅遊的蒙古包,基本的蒙人禮儀還有,比如,蒙古包東麵是“裏首”,西麵是“外首”,從裏首進包,不能從外首進;客人進包時,不能踩門檻;座位是男人在西,女人在東;東麵是尊位,正北是一家之主的座位,為“金地”。蒙古族有一句格言“不學書也要學坐”,就是在強調這些禮儀的重要性。
蒙古族把酒看做表達對客人敬重的佳品。不論是在什麼場合,敬酒禮儀都顯得莊重熱烈。敬酒時,主人整好衣服,將酒斟在銀碗中,然後托在哈達上,呈給客人,客人接過酒後,以右手無名指“三彈”酒,表示敬天、敬地、敬神靈,然後飲用。酒席一般以歌助興,著名的《祝酒歌》在這裏非常流行。
10.壩上文藝活動
在明清時期,由於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壩上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賽馬。後來漢人大量遷入,壩上盛行“二人台”,節奏明快,高亢明亮。“二人台”是由晉北、河套地區的劇種傳到壩上,逐漸演變成“東路”二人台,流傳於尚義、張北、沽源一帶。另外,壩上一年一度的廟會也十分盛行。
11.壩上草原的特產
黃芪、柴胡、防風為壩上藥用“三寶”。由於它們產於寒冷地帶,品質好,特別受沿海一帶人們的歡迎。特別在廣州,每天喝早茶,都要放些芪片,號稱“北芪”。
口蘑產自錫林郭勒草原,經張家口商號加工後銷售,因此得名口蘑。口蘑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分白蘑、青蘑、黃蘑、黑蘑等品種,有“素中之葷”美稱。另外,蘑菇有殺菌功能,蒙古族過去曾用蘑菇作藥。
蕨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龍頭菜,在圍場、豐寧、沽源沿壩一帶廣泛生長。蕨菜營養豐富,鹽漬後,可單獨炒製,也可作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