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奔跑分外優美—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灘黃羊,當地的藏人稱為普氏果瓦(藏名),是湖濱沙化草原地帶的代表種,生活在海拔高度為3400米左右的地方。國內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區東部。
和黃羊相比,普氏原羚的體型和黃羊很相似,但比黃羊稍微要小。普氏原羚體長大約110厘米,肩高約50厘米,雄羚長有一對黑色硬角,角長約30厘米,兩角尖相向內彎,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相對鉤曲。嘴唇黑色,頜下白色。成年雄性個體重約27千克,雌性約23千克。尾巴不足11厘米,較短。夏天普氏原羚毛光亮而短,為沙黃並略帶赭石色,秋末換毛,冬季毛色淺,略微棕黃或呈乳白色,腹部和四肢內側著白色毛,中間棕黑色尾巴。一旦被驚嚇,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會豎起外翻,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險臨近。
奔跑時,普氏原羚姿勢與眾不同,分外優美。普氏原羚奔跑為跳躍式,前後肢分別並在一起,後肢用力後蹬,身體躍入空中,著地時後肢用力後撐,這種奔跑使羚羊的身體在空中劃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線,非常漂亮。
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莖葉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冬季則為幹草莖和枯葉。它們少吃多餐,每天有多個較短的采食周期。
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普氏原羚開始繁殖。這時,它們會形成一個較大的繁殖群體。雄性爭偶現象偶爾會發生,但爭鬥並不激烈,勝者會有20隻左右的雌羚羊陪伴左右,一起活動,形成一個群體,敗者或者悄悄跟在群體後麵等待機會交配,或者離開它們另找雌羚羊,有時也會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況。
生產期間,它們的群體會暫時解散,雄普氏原羚單獨活動或結成小的團體活動,不參與生產、哺育幼羚。雌普氏原羚單獨到較為僻靜的地方生產,比如山凹的高草叢或灌木叢處。雌羚7月產羔,每胎產1仔,一胎2仔很少見。羚羔出生幾分鍾後就能站立,跟隨母親一起活動,直至成年。
近幾年,由於人類活動過多地幹涉它們,它們的數量在一天天減少,目前普氏原羚恐怕已不足200~350頭了。
目前,國家已經把普氏原羚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過上了城鎮生活—黑尾草原犬鼠
黑尾草原犬鼠分布在美國、墨西哥等地的草原地帶,以群體生活為主。黑尾草原犬鼠身體長而肥壯,體長28~33厘米,尾長6~10厘米,體重575~1490克。頭部闊短,頸部粗短,耳朵短小。身體主要為灰褐色,腹部是灰黃色,尾巴末端是黑色。
黑尾草原犬鼠善於挖掘洞穴,喜歡在白天出來活動,以草本植物為食。它們打洞的方式很特別,用前肢將土挖掘,然後後肢將扒鬆的幹土踢出穴外。洞口四周有一圈堆高敲實的泥土,形成天然防洪堤。有個防衛室在洞口下90厘米深處,是它們遇到危險時退避躲藏的地方。有若幹條岔道通向居住室、儲藏室,主巢在地穴的盡頭處,鋪有草墊。
黑尾草原犬鼠有特殊的相見方式。如果在洞穴外彼此相遇時,它們必須要經過一番辨認。除了用眼外,它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整理皮毛、遊戲和“接吻”。所謂接吻,可不是示愛,僅僅是一種嗅覺和觸覺的交流,雙方雖然嘴碰嘴,但是齜牙咧嘴,仿佛準備打架似的。
黑尾草原犬鼠特別講義氣。當某個黑尾草原犬鼠遇到危險時,相鄰的黑尾草原犬鼠群體常常“有難同當”,合作防範它們的敵人,例如從天空撲來的天敵,以及在地上或地下潛近侵襲的獾、鼬、郊狼和貓科動物等。黑尾草原犬鼠常常用小狗般的叫聲來通知同伴危險的存在,如果危險越大,叫聲越急促。這些聲音信號傳遍“鼠城”,大家爭先恐後地躲進地道,鄰近的各個集群也都對此積極作出防範反應。
每年每隻黑尾草原犬鼠雌鼠產一窩幼仔,每胎2~3仔。群內數目不斷增加,為了防止過於擠迫的災禍,黑尾草原犬鼠就逐漸保持“城鎮”內一定的數量。如果數量過多,一個集群或城鎮中的某些成員,就外遷到“城鎮”以外的地區去,建立新的城鎮,組成新的集群,把洞穴留給其他同伴。有時,一個集群繁殖過多,過於擁擠,而鄰近若幹集群生育不多,黑尾草原犬鼠數量很少,過於擁擠的集群就不需外遷,直接去“吞並”一部分“城鎮”。
3.草原犬鼠
草原犬鼠也常稱做土撥鼠,身長約30厘米,是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分布在北美洲大草原。它們的體色由黃色到褐色都有,體型矮胖,尾巴很短。
草原犬鼠所挖掘的穴道彼此相通,它們喜歡成群聚居在穴道中。這種鼠類特別喜愛親吻,極有語言天賦,辨別力極強。它們可用不同的叫聲識別捕獵者—包括人類、鷹、北美狼與獵狗。此外,這種草原犬鼠在時隔兩個月後再見到同一個人時會發出相同的叫聲,表明它們有極強的辨別力。
北美草原犬鼠是草原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吃植物,同時又為其他肉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如果犬鼠的數量下降,黑足雪貂就會缺少食物,麵臨減少數量甚至絕種的危險。重建草原犬鼠的生態體係需要用上百萬畝草地,難度很大。可見,破壞一個地區的生態係統“輕而易舉”,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但要修複卻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北美草原犬鼠的逐漸消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草原斑貓和家貓一樣嗎?
草原斑貓又叫野貓、沙漠斑貓、土狸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
草原斑貓體形比家貓大,比較粗壯。體長50~70厘米,尾長為25~35厘米,體重大約是8千克。背部為淡沙黃色至淺黃灰色,腹麵則是淡黃灰色,背部和身體側麵的毛色逐漸轉為淺淡。許多形狀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或橫紋布滿全身,耳尖稍微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下麵是白色,上麵有5~6條棕黑色橫紋。
草原斑貓行動敏捷,善於攀爬,捕食的方式很特別,一般采用潛行隱蔽接近獵物、突然捕食的方式捕食。齧齒動物、鳥類、蜥蜴和蛙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也吃魚類和昆蟲等。它們一般棲息在灌木和半灌木荒漠、蘆葦草甸、胡楊林,以及草原等地,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草原斑貓的活動偏向於比較幹旱的地帶,一般不進入冬季嚴寒和積雪覆蓋地區。一般在晚上出來活動的次數較多。
每年的1~3月是草原斑貓的繁殖期。在繁殖期間,雌貓發情期持續2~8天,不斷發出嬰兒般的叫聲,同時,很多雄貓圍繞在發情雌貓的周圍,發出很大的噪聲,經常進行激烈地爭鬥。雌貓的懷孕期是60餘天。通常每年產一窩,每窩2~3仔。初生的幼仔10天後睜眼,4~5周齡時出洞活動,3個月後與雌貓一起,開始出外覓食,大約5月齡時離開雌貓,自己獨立生活,1周歲時性達到成熟。一般有15年以上的壽命。
5.草原的長老—草原猛獁象
草原猛獁象起源於一百多萬年以前的中國。在河北泥河灣馬圈溝遺址內發現的草原猛獁象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原猛獁象化石,大約生活在170萬年以前。
草原猛獁象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猛獁象。成年雄性草原猛獁象站立時肩高可以達到4.5米,體重超過10噸。草原猛獁象的頭骨高而短,與大多數其他猛獁象相似。它們的門齒很長,成螺旋狀扭曲,雄性草原猛獁象的門齒可長達5.2米。與現生象類一樣,草原猛獁象的門齒功能不凡,可用作戰鬥時的武器和挖掘工具,可以推倒大樹、折斷樹枝、剝去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