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願天下有誌者都成了讀書種子(1 / 1)

誰要是被稱為“讀書種子”,我覺得那真是極高的讚譽。

方孝孺,有奇節的大儒,因不肯為明成祖起草登極詔書,被誅了“十族”。此前,大臣姚廣孝曾勸諫明成祖說,方是讀書種子,即使不從,也殺不得。但方終於被殺了。葉德輝,湖南有名的劣紳,革命黨要殺他,章太炎先生說,葉是讀書種子,不要殺。但葉後來終因自作孽而被群眾團體殺掉。方葉二人是否該殺,姑且不論,但由此可以看出,讀書種子是多麼的可貴。

何人才算是讀書種子?除了方葉二人,大經學家閻若璩稱大思想家、大學者顧炎武、黃宗羲為讀書種子,大學者傅斯年又稱大史學家陳寅恪為讀書種子。

那麼,普通人就不能稱做讀書種子麼?就做不了讀書種子麼?不然。讀書種子寧有種乎?

昔時有一首《泌園春》詞寫道:“也要他有個,讀書種子,一丁不識,富貴何為?”看來普通人也是能做讀書種子的,而且應該努力做個讀書種子,否則,富貴了,腦滿腸肥了,又有什麼意思!

《聊齋,邵九娘》裏寫到清代民間擇婿時,談到一種看重讀書種子的擇婿標準:“王侯家所不敢望,隻要個讀書種子,便是佳耳。”普通人不僅可以做讀書種子,而且,讀書種子還會被視為佳婿。這是飄逸在古代婚戀生活中的一縷書香。

那麼,究竟何為讀書種子?簡單說,你應該是一個優秀的讀書人,你要宛如一粒能使中華文明傳承、發揚下去的種子,你就是讀書種子。讀書種子的有無與存續,實關係國家的興亡。日寇欲亡我中華,便大力捕殺中國讀書人(老舍、孫犁、王元化都曾講過這個史實),因為他們知道,要讓中國亡,必先亡中國文化,要讓中國文化亡,先要讓中國的讀書種子斷絕。他們更知道,中國的讀書人一向民族意識極強,絕不肯俯首為奴。但中國的讀書種子終究沒有斷絕,相反,日寇被徹底打敗。

而今,繁花迷眼,百裏歌吹,銅臭正在與書香比高。讀書種子還有多少?不會斷絕麼?我曾經擔心過。但我又想,中國人終究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傳統的民族,是一個深知書籍具有無窮能量的民族。讀書種子是不會斷絕的。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根植在中國民間的這種書香情結,曾經造就過無數的讀書種子,便得中國文明的血脈悠久綿長。曆史上是這樣,未來一定更是這樣。願天下有誌者都成了讀書種子!

考據談屑——從《新編日知錄》談起

凡是搞曆史的,幾乎無不受到過考據(考證)學之賜。搞實證的自不必說,他們或用考據學的方法自行解決了曆史事實的真相問題,或是利用他人的考據成果,廓清了自己所研究問題的迷霧;即使是搞形而上的思想史研究、宏觀規律研究的學者,也無不需要先弄清事實,再發議論,因此也需常常拿來考據家的成果一用。這不是因為別的,隻是因為弄清曆史真相,是研究、評論曆史的基石,而考據學則是構築這塊基石的工具。但怪哉的是,考據家常常受到譏笑和貶損,說他們是雞零狗碎,雕蟲小技,說清儒的考據學隻知細微末節,而不管文化的大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