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古今譚概》的易名及其他(1 / 2)

書業生意經裏有這樣一則竅門:一本滯銷書,若改易書名,隨順時好,便可能購者如雲,流布四方。但怎樣改易書名,卻是需要掌握一點秘訣的。

明人李笠翁的秘訣是追求雅俗共賞。李笠翁是文人兼書賈,他在重印馮夢龍的《古今譚概》時,易其名為《古今笑》,結果銷路大開。他記述此事道:“同一書名,始名《譚概》,而問者寥寥;易名《古今笑》,而雅俗並嗜,購之唯恨不早。”名曰《譚概》,雖說是淵雅,卻略嫌古奧,購者自然冷落,而易以“笑”字,迎合了大眾愛讀笑話的心理,便自然門庭熙攘,購者如雲了。《古今譚概》的內容,確是多記詼諧可笑之事,所以易名《古今笑》是適宜的,並無舍本逐末、取悅流俗的弊端。我前些年曾購得一部《古今笑》,也是先由書名揆其內容可喜有趣的,今日想來,這自然也是中了李笠翁的妙計。

明代另有一位書賈,其改易書名的秘訣是迎合嗜古癖。明人李開先《詞謔》記雲:

尹太學士直輿中望見書鋪標帖有《崔氏春秋》,笑曰:“吾止知《呂氏春秋》,乃崔氏亦有《春秋》乎?”亟買一冊,至家讀之,始知為崔氏鶯鶯事。

書賈實際賣的是《西廂記》,卻易名曰《崔氏春秋》。《西廂記》本是一部大可圈點的文學佳構,金聖歎謂之“第六才子書”,但若僅從書名看,卻有點不知所雲,不知其書之佳者便可能不來問津,書賈便在書名上打起主意。大概時人有嗜古之習,民間又有聽說書人講史的風俗,書賈便杜撰了個有古史味兒的書名,誑引讀者。那位名叫尹士直的太學生,正好是個嗜古習史的書種,一下子即入彀中,本以為《崔氏春秋》是《呂氏春秋》一類的古代學術著作,誰知買的卻是早已讀過的《西廂記》,花了冤枉錢,隻好自認倒黴。這位改易書名的書坊老板,在經營道德上是比不得李笠翁的,他的易書名,具有明顯的誑騙性質,把個好端端的《西廂記》,叫做什麼《崔氏春秋》,實乃有辱斯文,又有悖商德。

今日坊間也盛行改書名。這雖可以說是古風的孑遺,但實則卻遠邁祖師爺,令前賢愧煞。改易的書名良莠皆有,花樣翻新,若說易名秘訣,真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

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敦煌文藝出版社把它改作了《苦茶——周作人回憶錄》,應該說是改得好的,既有文學味道,又顯豁明白,還能體現周氏的心境,頗合雅俗共賞之道,與李笠翁的“譚概”易之為“笑”,同為妙招,結果也確實得到了人們“購之唯恨不早”的圓滿結局。

而有家出版社把金聖歎的《貫華堂刻〈第五才子書水滸〉七十回總評》和張恨水的《水滸人物論讚》合刊,易名為《水滸傳的政治與謀略》,就顯得有些拙劣了。當然,這其中仍有易名匠心可觀:時下有“從政熱”、“謀略熱”,易名正是為了迎合此熱,提示人們請出宋江、吳用們的亡靈,為自己謀劃個什麼諸如“智取生辰綱”之類的工程。考究這個立意,其實本是不壞的,很合於“古為今用”的教導,何況《水滸傳》自來就是政治和謀略的教科書。但隻是如此易名,恐怕就要霧失樓台,原味盡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