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知人論世”的方法(1 / 2)

“知人論世”,是個古已有之今天又常用的成語。現在人們使用時常把它分解為兩重意思,一是知人,二是論世,仿佛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內在聯係。但這並不是“知人論世”原本的含義。原本的義是什麼?《辭海》的釋義是:“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並引清代學者王昶的《湖海詩傳序》作為書例:“以詩證史,有裨於知人論世。”從釋義可以看出,“知人”和“論世”是有內在關聯的,不是兩重意思的簡單相加。釋義中所說的“世”,是特指所要了解的那個人物所處的“世”,而不是泛指一般的時世。按照《辭海》這個釋義,可知“知人論世”原本是指一種了解和研究人物的方法。

《辭海》的這個釋義當然是不錯的,但從曆史上這個成語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所賦予它的含義,並不像《辭海》解釋的那麼簡單。這個成語的源頭也不是清代王昶的《湖海詩傳序》,而是《孟子》。

《孟子丨萬章下》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這四字成語,就是由孟子這句話演化出的。第一句話好理解,是說學詩、讀書,應該了解作者其人。第二句有些費解。何謂“論其世”?“世”指什麼?朱熹是注釋《孟子》的權威,他解釋“論其世”說:“論其世,論其當世行事之跡也。言既觀其言,則不可不知其為人之實,是以又考其行也。”朱熹把這個“世”解釋為所論對象的身世和經曆。朱熹認為孟子的意思是說,要想了解作者其文其人,就必須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經曆。對《孟子》這句話,可以看做既是一種讀書方法,也是一種識人之法。

《孟子》這句話對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影響甚大,“知人論世”——通過考察作者的身世經曆來研究和評價其文學作品,成為一種非常通行的文學批評方法。這種方法,大致也就是《辭海》裏說的那句話:“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擅長用這種方法考察作品。他在《詩品》中評論晉人劉琨的作品說:“其源出於王粲。善為淒戻之詞,自有清拔之氣。琨既體良才,又罹厄運,故善敘喪亂,多感恨之詞。”這是用劉琨罹逢厄運的經曆,來解釋其詩作何以多感慨悲憤之詞。金聖歎評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讚》雲:“末‘窮愁著書’,另宕一句,乃寫自家意思。”這是用司馬遷受宮刑的慘痛經曆,來解釋他發憤著書的動因。當代的文學評論家更是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考察作品。《孽海花》(曾樸著)研究家王祖獻曾這樣談自己的研究:“要了解作家的生活,知人論世,故有必要尋覓足跡,探索一下曾樸的生活、思想曆程與創作過程。”這實際是朱熹所說的“論其當世行事之跡”的現代說法。

對於“知人論世”的“世”,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時勢”或“時世”,意指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將這種大眼界的“知人論世”方法用於文學評論,便會把某一作品與當時的時代特征、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結合起來考察。

這種大眼界的“知人論世”之法,還被用於編纂、著述、治學等方麵,成為編纂之法、著述之法、治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