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包拯包青天一直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早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經是“童稚婦女,亦知其名”;近千年後的當下,“開封有個包青天”的歌聲依舊傳唱不絕。在人民的心中,包拯是明察秋毫,鐵麵無私,不畏權貴的清官,是貪官汙吏的煞星,是勞苦大眾最後的希望。
然而,曆史上真實的包拯卻與人民心目當中的包青天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比如,真實的包拯並不是一副大黑臉,身材也沒有戲曲演藝中那般高大。隨身的三口鍘刀,即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的龍頭鍘,可鍘貪官汙吏、禍國奸臣的虎頭鍘,可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的狗頭鍘,也完全是子虛烏有,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當然也就更不存在刀鍘陳世美等種種情事了。
胡適先生曾說包龍圖是一個“有福的人物”,或曰“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曆,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的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先生的話有助於我們理解如今的包拯形象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跡與所言所行,就會發現,像“日斷陽事,夜斷陰事”,固然是毫無根據的牽強附會,但也有很多故事,依據的是包拯的真實事跡,隻是在千百年的傳播過程中被添油加醋地誇大了,戲劇化了。於是造成了包公的故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