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 / 3)

蔣塘竹馬,舊時每逢閏年的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出馬祭祀,到蘇浙皖邊區的各村消災祈福。竹馬一到,馬鈴叮當,鑼鼓響徹,人歡馬躍,馬舞燈明,蔚為壯觀。一種節日的喜慶和祥和,點亮了勞累一年的鄉親心頭的希望之火。古樸原始的人馬共舞、燈火輝映把濃濃的鄉音鄉情鄉景渲染得如火如荼。在政通人和的今天,蔣塘竹馬燈成為一種民間娛樂的載體,給農民的文娛生活、健身強體帶來了新的活力。每逢出會、元旦、春節、茶葉節、民俗風情節等慶典活動,人們都要跳起竹馬燈來表達自己良好的祝願:天下太平,社會和諧。

(作者:陸平,溧陽市社渚鎮黨委宣傳幹部)  改革開放以來,太平鑼鼓作為戴埠鎮的民間文化標誌,不僅為溧陽茶葉節等重大喜慶活動助勢增彩,而且代表溧陽先後參加了省、市民間文藝表演,並在常州市舉辦的首屆民族風情旅遊節上受到熱捧。上海音樂學院、江蘇電視台、常州電視台和南京太平天國曆史陳列館聞訊後,相繼到戴埠請這支有三十多人組成的、身穿太平軍戎裝的演奏隊演奏、表演,還為這套太平鑼鼓錄像及整理樂譜,出了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太平鑼鼓就入選《中國民間音樂集成》。年月,太平鑼鼓又成功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平鑼鼓的由來  太平鑼鼓形成於戴埠鎮,是太平軍駐紮時(年前後)傳授、遺留下來的軍樂,也是全國太平軍惟一的樂曲遺存。溧陽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戰略據點之一,戴埠鎮作為溧陽南部重鎮,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之處,水陸交通方便,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因為如此,太平天國庚申十年至甲子十四年(—年),侍王李世賢率兵駐紮於此,屯養兵馬,抗擊清軍。為了鼓舞將士鬥誌,李世賢即在此組建了吹打樂隊。每逢將士應征出戰,身著整齊服裝的太平軍樂隊便髙舉旗幟,排開八字形,以節奏明快、高亢激昂的戰鼓聲,激勵將士持槍躍馬,馳騁沙場,奮勇殺敵。這就是太平鑼鼓的由來。

太平鑼鼓的特色  太平鑼鼓吸收北方鑼鼓和南方鑼鼓之長處,同時又進行了改造和創作,從而在節奏、旋律、和聲及音樂語言諸方麵都頗具特色。如樂曲中大鑼鼓組來說共有六重,曲中貫穿了備馬、操練、出征、激戰、奏捷、同慶等六個主要情節。演奏開始,先以“咚咚鏘、咚咚鏘”的小鑼小鼓聲開場,然後跟上“咚咚咣、咚咚咣”的大鑼大鼓聲,既清脆悅耳,又嘹亮動聽,反映了太平軍將士持槍躍馬、整裝出發的雄壯場麵。緊接著高亢的“招軍”(銅製長喇叭)聲起,激越而高吊,伴隨著滾鼓雷動,烘托出點兵點將、誓師沙場的熱烈氣氛。而後長鑼聲陣陣傳來,展現了千軍萬馬殺向疆場的戰鬥風貌。接著緊鑼密鼓,“招軍”聲聲,出現了金鼓齊鳴、刀劍相擊的悲壯場景。最後悠揚的小鑼小鼓聲再起,使人感受到太平軍凱旋歸來,萬民歡騰的熱烈情緒。

這套太平鑼鼓,氣勢恢宏,振奮人心,因而每到過年過節等重大節慶活動,總會響徹在溧陽城鄉上下,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演奏時,大有“鑼鼓一響,萬人空巷”之勢。

(作者:奚渭明,原中共溧陽黨史辦副主任、副編審。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農曆四月初八,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古縣溧陽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烏飯節。屆時,從城鎮到農村,從邊遠山區到圩蕩漁家,家家戶戶以樹葉杵汁染米煮烏飯。晚飯時分,飯桌上便出現了一碗碗烏不溜秋、黑得透青泛亮的烏糯米飯。農家大人小孩端起飯碗串門走戶,互通吉利平安,那喜慶氣氛並不亞於新春和元宵,那烏飯的清香給空氣也增添了青山沃野的氣息。烏飯又叫青精飯,味清香,有生津、提神、開胃之功效,古代道家認

為久食可以強身延年。詩聖杜甫《贈李白》詩中雲:“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晚唐名詩人陸龜蒙也有‘‘烏飯新炊茸椎香,道家齋日以為常”的詩句。可見民間吃烏飯的習俗由來已久。隻是物移境遷,現在江淮一帶,雖仍有保留此習俗的,但大多在寒食節兼吃烏飯,惟獨溧陽人仍以四月初八為特定烏飯節,鄭重其事,興趣盎然。

溧陽烏飯節事之盛,固然同境內山多地少,有著得天獨厚的烏飯樹葉資源有關,而當地民間關於烏飯節來曆的傳說,也使這古老的節日得以延續。原來烏飯節還同目連救母的故事聯係著呢。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連,送飯給蒙冤遭禁的母親,每回都被看守的惡鬼吃沒了。於是,目連遍嚐人間百草,尋到一種汁液發烏卻無害於人體的樹葉子,溧陽人稱它為烏飯草,搗葉取汁,染黑糯米,煮成一團漆黑的烏飯送到獄中,看守的惡鬼認為烏飯有毒,再也不敢吃了,於是瞞過了惡鬼。目連母親依靠烏飯不僅起死還生,而且漸漸強壯起來。目連救母這件事感動了天帝,遂釋其母,母子終於又團聚了。

近年來,隨著城鄉廣大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溧陽烏飯節也加進了新內容。許多人家趕在烏飯節多染些烏米,瞭幹收藏,留待端午節裹粽子。也有人家以烏米饋贈遠方親人,一些回鄉探親觀光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都把來自家鄉的烏米當作最珍貴的禮物。如今溧陽旅遊事業興旺發達起來,聰明的溧陽人開發烏飯米做成旅遊小商品出售,銷路很好;烏飯已成為溧陽的一種特色商品,很受遊客的青睞。

(作者:吳伯瑜,常州下放知青,曾任中共溧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每年臘月初八,溧陽城鄉家家戶戶吃“臘八粥”。這個風俗,由來已久,世代相傳。

臘八粥,用八樣食物煮成。富裕人家拿肉片、開陽、茨菇、荸薺、花生等和米煮;貧苦人家用芋頭、蠶豆、黃豆、有些家庭喜歡吃臘八粥,一燒就是一大鍋,中午吃不完,晚上烤熱了再吃。俗話說:“三烤鹹粥四烤麵。”經過烤熱的臘八粥,味道更佳。因而,這又成為許多人家的一頓美味佳餐。

臘月初八之所以吃臘八粥,在國內有種種傳說。有的說,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得道成佛;有的說,是紀念一位王子的升仙;也有的說,這一天是祛疫防病、以獸祭祖的節日。而溧陽的民間傳說,則是為了紀念嶽飛的蒙難,這可以引出一段動人的故事來。

南宋建炎三年(年),金兀術率領大兵渡過長江,進攻建康(現南京)。南宋各路守將紛紛潰退。這時,嶽飛率領嶽家軍卻主動出擊,攻占廣德。

嶽飛在廣德得到情報:金兵已攻入溧陽城。他一聽到這個消息,知道

事態嚴重。溧陽是臨安(現杭州)到建康的交通要道,是守衛臨安的重要屏障。溧陽一失,臨安危急!於是,立刻指派一名戰將,率領一支騎隊,連夜飛奔溧陽。

廣德到溧陽城,大約有一百多裏,這段山路,山髙水低,道路崎嶇,加之其時月淡星稀,夜色正濃。嶽家軍不怕路遠天黑,人疲馬乏,飛速直抵溧陽。等到金兵發現嶽家軍好似從天而降,已經措手不及,隻得倉促應戰。經過一場苦鬥,嶽家軍大獲全勝,殺死、俘虜金兵五百多人,活捉了金國溧陽縣事等十三個官吏。

那天,溧陽城裏人,在驚慌中終於看到了嶽家軍的風采。兩軍交鋒,殺聲震天,鐵蹄奔突,塵土飛揚,刀光劍影,箭雨陣陣。嶽家軍驍勇善戰,武藝高超,把金兵殺得人仰馬翻,抱頭鼠竄。嶽家軍終於奪回溧陽城。現在溧陽鎮的嶽營裏、大營巷、小營巷,清安鄉的嶽家巷,南渡鎮的嶽家村,新昌的校場裏,相傳都是當年嶽家軍戰後整休過的地方。

到了紹興十二年(年),嶽飛準備揮師北上,直搗黃龍府,誰知宋高宗趙構昏庸透頂,輕信奸臣秦檜的讒言,一連用十二道金牌,把嶽飛從前線召回。嶽飛回到臨安,連同他的兒子嶽雲,一起被秦檜禁錮在風波亭中。

朝野上下,聽到這個訊息,無不震驚、悲憤。溧陽人在臘月初八聽到此事,更是痛心得連飯也難吃下,就在米裏放了八樣食物一起煮成粥,以吃粥表示與受難的嶽飛同甘苦。不久,這位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溧陽人民得悉噩耗,無限悲痛。

從此以後,每逢臘月初八,溧陽城鄉家家戶戶,都燒臘八粥以示紀念。大家一麵吃粥,一麵講述嶽飛的光輝事跡和蒙難經過,深切而崇敬地緬懷這位流芳百世的抗金英雄。而對禍國殃民的奸臣秦檜則無比痛恨,為了發泄心中的憤恨,溧陽人把油條叫作“油炸檜”。

有些人說,溧陽話真土,真難懂。其實不然,如果在此呆上一段時間,再對溧陽方言作一點推敲的話,你竟會發現溧陽話雅得很,而且還能從中了解到不少奧秘和趣事。

溧陽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年夏天,清華大學副校長楊家慶(溧陽人)率領一批教授,來溧陽看望暑假期間在溧陽社會實踐的研究生們。有天早上用餐時,楊校長笑嗬嗬地問,教授們,你們看看餐桌上哪一道菜叫“咯咯”?聽了楊校長的提問,各位教授仔細地打量起餐桌上的菜肴來。化學係陳邦和教授指著醬黃瓜說,它叫咯咯。楊校長笑著搖搖頭,,。機械係王天宰教授用筷子敲敲裝有皮蛋的盆子說,它叫咯咯!楊校長依然笑著搖搖頭,,。更有一位熱能係的教授指著麻團說,它叫咯咯!楊校長一聽哈哈大笑。隻有清華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白永毅是到過溧陽的上海人,她知道雞蛋叫咯咯的,便笑著說,老楊,你別作弄大教授們了,你自己揭開謎底吧!楊校長這才用手指指煮雞蛋說,它才叫咯咯!眾教授們莫名其妙,望著雞蛋驚奇地問,它怎麼叫咯咯?楊校長笑著解釋說,母雞生了蛋不是咯咯呱、咯咯呱地叫一陣嗎?所以我們家鄉人把雞蛋叫咯咯!教授們聽了覺得十分有趣,隨即尖著嘴唇學了起來:略咯,咯咯……

其實,溧陽人把“雞蛋”說成“雞子”,是形容母雞生的蛋是它的“子女”,這種想象力也可以稱絕。而“咯咯”,則是母雞生蛋後的叫聲,以此稱謂雞蛋,可算是一種獨特的像音文字了。

許多溧陽話,粗聽之下,確實有點難懂,但仔細聽後,再琢磨琢磨,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語言可以用文字表達。溧陽人形容姑娘皮色的漂亮,常常這樣比喻:長得“澈骨粉嫩”、“紅調細白”、“嫩皮嫩肉”等;要是被人打傷了,就形容傷勢:被打得“青紫落陷”的。從這些語言中,人們能發現,溧陽方言十分生動,其生動性幾乎達到了繪形繪色、有聲有色的地步。

還有一些溧陽話,思索再三,不知如何寫法;可是,在閱覽古典文學名著時,竟能無意中見到這些詞彙。以往,不少外地人對妖調、促狹、違拗、陰觸、嚼蛆等詞,不懂、不解。而《紅樓夢》中,卻均有這些用詞。

在當代作家中,菡子對溧陽家鄉的方言頗有研究,並加以提煉後寫入書中。她在五萬多字的自傳體散文《家鄉的童年》中,運用溧陽方言四十多處。如:剜心剜腸、撐破肚皮、眼睛做窩、呼天抓地、見貌辨色、辣麵火燒、熱天熱水、陣頭暴雨、軔皮螞蝗,等等。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不瞞你說,見你雪白蓮花,還當你嬌生慣養。看不出來倒是動  慣了的。”伯娘更滿意了。

這段文字,把“雪白蓮花”的溧陽方言寫進了文中,既口語化,又生動、形象,把人物的外形一下子勾描出來了。但是,內行人都知道,要把方言寫進文學作品中,也非易事,如果對溧陽的風土人情、語言特色沒有深入的研究、了解,那是不易把握準的。

溧陽方言形象、生動、簡潔,這與其地處長三角又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關。溧陽自秦建縣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它位於蘇、浙、皖地區,處於寧、錫、蕪、杭的中心;加之六朝、明初、太平天國均建都南京,其間南宋又遷都杭州;因此,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包括溝通思想的語言)對溧陽地區影響頗深,其語言既有土語,又有官腔,並互相滲透,故形成了溧陽方言。溧陽方言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還具有規範化的特色。下麵我們搜集部分頗有溧陽地方特色的詞彙,以供讀者朋友參閱、欣賞。括號內為普通話詞語含義或詞語解釋。

曰頭(太陽)亮月(月亮)曰腳(曰子)今朝(今天)明朝(明天)後朝(後天)上晝(上午)下晝(下午)點心辰光(中午)夜頭蠻間(晚上)陣頭(雷)豁閃(閃電)丹丹(爸爸)大大(伯伯)畏畏(叔叔)八八(姑媽)蠻娘(後娘)佬倌(丈夫)佬嫫(妻子)小佬家(小孩子)丫頭家(女孩子)囝伢、伢家(男孩子)弟隻(弟弟)妹隻(妹妹)薄刀(菜刀)引線(縫衣針)囤底(大竹匾)明堂(天井)搭漿(馬虎)推板(差勁)結棍(壯實,厲害)作孽(可憐)溫吞水(不冷不熱的水,比喻性格不溫不火)軟腳蟹(不能吃苦的人)白腳花狸貓(喜歡東奔西跑的人)八搭(比喻各方麵都能懂一點、做一點的人)老末拖(比喻做事總是落在後麵的人)胡嘲(瞎說)撒憋氣(自己故意慪氣)牽牛下井(比喻不願意,不主動)做人家(節省,會當家)看人頭打發(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歇擱(拉倒)花頭經(主意,點子)豬婆(母豬)雞婆(母雞)騷公雄雞(公雞)癩勃高(癩蛤蟆)火焰蟲(螢火蟲)和蟮(蚯蚓)螞米(螞蟻)蝗蟲吃過界(超越範圍,侵占別人利益)壽頭伢、癡頭伢(傻裏傻氣、呆頭呆腦)木噱噱(反應遲鈍)末代伢(沒出息的人)一眼眼(一點兒)一間間(一會兒)談老空(閑聊)講古今(說故事)鑽冰取火(形容辦事的艱難)雪薄紙消(很稀、很薄)鐵駁硬(很硬很硬)蔭頭窠裏(蔽蔭處)赤軟(很軟)空串(不著實際)作興(也許)齊頭好、齊將好(正好)

茶聖陸羽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伴隨著華夏文化一路走來,成為我們健身的妙藥,會友的佳品。茶,以其獨特的審美、厚韻的文化、清潤的內質,讓世人展開豐富的聯想。

在蘇南美麗的天目湖畔,流線般的秀嶺麗壑間,棋局般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茶園,一畦畦、一波波,仿佛畫家筆下的素描,碧翠的線條勾勒著江南風一般的起伏。天目湖的茶,正因了這一方無瑕的風水,滲溢出讓生命更加純粹的幽香。每逢春開淡霧之初,總有來自瀘、寧、蘇、錫等各地遊人,攜眷駕車,載歌載舞,來天目湖淺山淺水間尋幽探芳,以求佳茗,把“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的宜情江南演繹得超然出界。

天目湖所在地溧陽,是江南著名的茶鄉。溧陽久遠的人文曆史,為這一方麗山秀水留下無限遐想。溧陽茶,集中分布在南山、北山兩大區域,眾多知名品牌曾經鶴立中國綠茶之林。曾幾何時,

溧陽茶葉界湧現出一批有誌於茶文化事業的優秀茶人,以天目湖幽香茶園主人霍益民先生為先鋒,率先開創了溧陽紅紅火火的茶文化事業。結識文化藝術界名人、聯絡茶文化界權威專家、倡導成立茶葉商會、創辦《溧陽茶訊》、引進“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描繪“天目湖國際茶文化城”宏偉藍圖、引導世界先進茶葉科學技術親近溧陽等等開拓性創舉,為溧陽打開了別開生麵的荼產業發展態勢。

而今,伴隨著茶葉品牌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思路的轉變,溧陽茶葉界品牌眾多、企業零散的狀態大大改觀。茶葉界自發的合作意識大大加強,品牌化概念意識越來越濃。在美麗的天目湖畔,一個做足茶香的構思醞釀天目湖牌樓了許多年,一個即將成熟的計劃呼之欲出。天目湖畔茶文化的領軍人物霍益民先生,聯誼了溧陽茶葉界、文化界的有誌之士,共同組建了溧陽市幽香蘇茶有限公司,共同探討把“蘇茶”推向全省的宏偉思路。

江蘇的茶,要走江蘇的思路;江蘇的茶,要有江蘇的特色。“蘇茶”,她隻是江蘇茶的代言人,她可以是江蘇茶的一麵旗幟,她可以是江蘇茶的一個平台。不管是翠柏、碧螺春、白茶,還是雨花、雪毫、白雲、雀舌……都可以是“蘇茶”家庭中的一員。這就是蘇茶品牌的概念,這就是溧陽市幽香蘇茶有限公司品牌推介人的“蘇茶”戰略,這就是天目湖畔茶人宏偉的心願。

‘‘蘇茶”在成長,“蘇茶”在精心雕琢,“蘇茶”在潛心修飾,“蘇茶”在描繪美好的未來。天目湖畔的茶人多年來走南闖北,四方考察各地茶葉工藝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一套獨特而成熟的綠茶製作工藝。“蘇茶”專業化包裝已由上海包裝設計專家設計成型,年全麵上市。年金秋時節,溧陽市幽香蘇茶有限公司誠邀中國各大新聞媒體,共同舉辦了“金秋蘇茶品牌展示會”,把蘇茶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策略推向全國。同時,蘇茶以其在茶界深遠的影響力,聯盟天目湖地區及外地十多家茶場,共同推介品牌,並成立了蘇茶經濟協作體,在天目湖畔建立起十多家蘇茶種植基地、五家蘇茶生產加工基地。天目湖畔的茶人,在霍益民先生的帶動下,傾力打造蘇茶品牌概念,全力爭取以品牌效應帶動天目湖畔茶農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說起溧陽的茶,以幽香蘇茶為代表,就曾有文人雅士為其留下過精美的鑒賞之辭:  “蘇茶之翠柏,形似柏針,平扁如初月;色青含黃,光潔如翡翠;以無焦頭瑕疵為上品,以清明放晴采為上品,以形齊整一色為上品。”置散茶於盤中,輕篩至均,狀如春池碧波,亦如群魚逐流,有清香、栗香、菱香、暗香撲鼻。

蘇茶之翠柏,以四方水晶杯沏泡尤為隹。靜心、焚香、溫杯之後,取蘇茶三克,二分沸水化之,茶芽浸潤後,點入沸水,使茶芽上下翻飛。置杯於前,靜心觀賞,但見玉女翩翩,吳娃懸舞;飛燕盤旋,羞花閉月。茶芽欲靜而杯益明,春光欲淡而茗益清。

焚香之際,沉魚落雁,茶芽一一林立杯底,犬牙差互,構築虛幻,如玉樹臨風、如群劍擇主、如春草初發、如詩意綿綿。雖靜坐無聲,卻有絲竹餘音:唐風宋韻,彩袖演繹雍容華貴;一代天驕,長弓映月力挫千裏。‘‘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於此之際,君欲沉俗心不堪,我欲留君情愈切。

塵埃定,群豪集。啟杯啜飲,香入腦,甘人心。座間把玩,海闊天空,可把青山當坐騎,可把白雲作玉枕。心與境合,情與物通。若談佛論道,言:吃茶去。

蘇茶鑒賞有四,一曰觀,二曰賞,三曰品,四曰界。觀而知其形,賞而知其韻,品而知其甘,界而知其境。執此以鑒天下茗,無過之者。

萬物有道存乎心,心悟可知天下象。茶道亦然。

溧陽的茶,就像江南的輕盈與超然,詩意的情懷追隨您的淡雅,禪悟的質地昭示您的未來。

(作者:陳誌舜,溧陽市自由撰稿人):年秋天,中共溧陽市委書記高清.市長韓立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狄立新,與曰本"一村一品”創始人平鬆守彥先生在天目湖畔合影  客人到溧陽來做客,熱情好客的主人總會隆重地推出兩道特色菜:一是天目湖砂鍋魚頭;二是溧陽白芹。

溧陽人栽培芹菜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縣城城郊唐家村、錢家村一帶的農民就種植、栽培芹菜。水芹又名楚葵,本是野生的,生長在長江流域的溪水中、水田邊、湖蕩旁,隻要有土有水,就能生長,賤得很;但它那脆嫩、微甜、清香的獨特風味,清熱、解毒、降血壓等藥用價值,易植、易管、病蟲少的生長特性,受到人們的喜愛,於是農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把它從野生的原始狀態中逐步純化,逐漸改造成一種農家蔬菜。聰明的溧陽農民在八百多年的水芹栽培曆史中,創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水芹旱育的培植技術,生產出了溧陽特有的芹菜品種——溧陽白芹。秋天,城郊的農民把水芹的根莖一行一行地排種在施足農家肥的土壟上。待水芹新苗冒出上麵五至十厘米時,潑澆一次人糞尿,促其苗期生長。等到水芹長到三十至四十厘米,又在行距間施上黃豆粉、菜餅或豬糞、羊糞、雞糞等農家肥,然後壅土覆蓋,僅留五至十厘米的莖葉露在外麵,任其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促進土壤中的莖鞘生長。初冬時節,待到霜雪將水芹的葉片打成暗紅色乃至枯黃色時,即可將土扒開,連根帶莖一齊取出,放入水溝中漂洗幾下,分把紮成小捆,挑到村口池塘邊再次漂洗。漂洗時剔去根須、老葉,同時用毛刷輕輕地刷去莖鞘上的細泥、雜物。經過這二次漂洗,白芹的莖鞘潔白如玉,晶瑩光亮,頂端托著三兩株鵝黃色的嫩芽,整體形狀頗似浴後的裸體少女,婷婷玉立,婀娜多姿,所以溧陽人將這白篤篤、水靈靈的白芹稱之為“白小娘”!

雪白粉嫩的“白小娘”一澡陽白芹,不僅好看,而且非常好吃,是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尤其是在元旦、春節兩節期間,格外受人喜愛。加工前先將白芹去根,擇掉莖鞘老葉,洗淨後切成四厘米左右的菜段。加工時需用旺火,等到鍋中的色拉油沸騰、開始冒青煙時,立即把切好的白芹倒入鍋中,熱鍋加快炒,使之均勻。看到鍋中白芹出水之時,先撒人適量的精鹽,接著再放少量的味精(切不可添加任何有顏色的佐料,以免影響白芹色澤),略加拌炒,即可起鍋、上席。客人吃上這道清香、脆嫩、爽口的溧陽白芹,總會燒起大拇指連連讚歎:好吃,真好吃!有些客人覺得好吃,馬上想起家人,認為應該讓他們也品嚐一下白芹的美味,於是悄悄地向餐廳服務員打聽:哪裏有白芹賣?多少錢一斤?……

溧陽白芹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它那白嫩的莖、葉中,含有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據《本草綱目》記載,芹菜還有清熱、解毒、利尿、降血壓等藥用功效。正因為芹菜有這麼高的實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所以它成為冬春時節很受人們歡迎的時鮮蔬菜。溧陽白芹是由普通芹菜經傳統的栽培工藝培育而成的地方特產蔬菜,是溧陽特有的值得炫耀的特產蔬菜,中央電視台在《金土地》欄目中曾專題介紹過它,好多報刊也宣傳過它,它與天目湖的砂鍋魚頭一樣,已聲名鴉起,聞名遐邇。

近年來,溧陽市政府越來越重視溧陽白芹這一傳統的特產蔬菜,製訂了嚴格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並已在城郊發展了上萬畝溧陽白芹,形成了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的生產基地,產品銷往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大中城市,乃至遠銷到香港、澳門等地。

如今,溧陽天目湖聞名遐邇,天目湖砂鍋魚頭美名遠揚,南京、上海、北京乃至香港、台灣,都知道溧陽天目湖有道名菜叫砂鍋魚頭。

天目湖砂鍋魚頭出名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曆史了。天目湖的原名是沙河水庫,自年建成以後,由於它在灌溉、養魚、旅遊、發電諸方麵的綜合效益都很好,所以多次被國家水利部、江蘇省政府評為先進單位。這裏還出了一位全國人大代表、養魚專家董金才,“文革”期間他曾被國家派往阿爾巴尼亞等國去指導水庫養魚。年歸國後,他擔任沙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與管理處書記徐玉庚同誌一道共同負責水庫的日常工作。沙河水庫裏盛產的鰱魚(溧陽人稱它為鰱胖頭),體大壯實,肉質細膩,用它做出的菜肴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客人到水庫來做客,熱情好客的主人便備上漁具,劃條小船到水庫裏拋撒幾網,不一會就將幾條十幾斤重的鰱胖頭

捉來給客人做下酒菜了。魚太大,一餐吃不完,廚師圖省事,總將魚頭剁下朝窗外一扔。都是窮人出身的徐玉庚、董金才看了覺得可惜,就把魚頭撿了回來,洗淨後放在砂鍋裏煨湯喝。經過兩三年的反複摸索,煨出來的魚頭湯越來越好喝了。朱順才到沙河招待所來當廚師之後,在兩位老領導煨魚頭湯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完善、創新,在選料、調味、火候上狠下功夫,終於製作出了一道聞名中外的美味佳肴——砂鍋煨魚頭,得到了八方來客的交口讚譽。

第一次讓砂鍋魚頭聲名鵲起是在年月日,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何英陪同七十五個國家的外交使節遊覽沙河水庫,品嚐砂鍋魚頭後讚不絕口,使沙河砂鍋魚頭大出風頭,美名遠揚。

真正使砂鍋魚頭揚名的是年月日,朱順才帶上沙河的魚、沙河的水,到南京東郊賓館為鄧小平同誌煨製砂鍋魚頭,小平同誌喝後連聲稱好,並請夫人卓琳到廚房為朱順才敬了一杯葡萄酒,從而使砂鍋魚頭一舉成名,煨製砂鍋魚頭的朱順才也成了一位名人。

此後,天目湖砂鍋魚頭的名聲也與日俱增。上海、南京、常州、鎮江等大賓館、大酒店有重要接待任務,都來邀請朱順才帶上天目湖的魚、天目湖的水,親自去煨製被譽為“天下第一菜”的砂鍋魚頭。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江蘇電視台為他攝製過專題節目,《新民晚報》、《揚子晚報》等報紙發表過記述他煨魚頭的文章,這位來自溧陽戴埠農村的年輕人,現已成為一位大名鼎鼎的“魚頭大師”。

有不少人向被譽為“魚頭大師”的朱順才請教煨魚頭的經驗,憨厚的朱順才笑眯眯地說:第一是取料,即取八至十斤的鰱胖頭刮鱗去腮,剖肚去腸,從魚頭後三寸處切下,清洗幹淨。第二是油煎,即將魚頭放進油鍋用油煎一下,正、反兩麵都煎,看到魚頭半生不熟時,便將它鏟起來放進砂鍋裏去煨。最關鍵的是第三道工序,即將魚頭放進有生薑塊墊底的砂鍋裏,再放入適量的糖、酒、茴香等佐料,最後倒入潔淨的湖水,然後把砂鍋放到煤爐上去煨製。待煨上兩個多小時,看到鍋中的魚湯成乳白色時,再放鹽、味精等調味品,然後就可以端上餐桌了,就這麼三道工序。有人笑道:你這麼和盤托出,不怕我們搶你的飯碗?朱順才笑道:戲法人人會變,就是手法不同。煨砂鍋魚頭也一樣,不是吹牛,無論是誰煨魚頭,都達不到我們天目湖賓館的水平!

真的,天目湖“鮮而不腥,肥而不膩”的砂鍋魚頭,已經傾倒了無數的遊客,人們到了天目湖,遊覽了天目湖的湖光山色後,總想再品嚐一下砂鍋魚頭這一美味佳肴。

金秋時節,正是板栗成熟、收獲的季節。朋友,如果你在這時候到溧陽南山、北山地區去跑一趟,到處都能看到山上山下、村前屋後成片的板栗樹上,掛著一球球長有毛刺的毛栗子,它們酷似一隻隻淡綠色的刺蝟,蜷縮在樹枝上,非常可愛,又十分有趣!關於板栗,溧陽南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板栗樹空心要活千年。板栗樹原來是實心的,後來才變成空心的,是被朱元璋罵了之後成為空心的。溧陽民間流傳著朱元璋與板栗樹的一個小故事呢。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從小就為地主家放牛。他放牛與眾不同,一早把牛趕上山,讓牛滿山跑,尋草吃。當時山坡上長有好多板栗樹,他就揀棵大板栗樹,在樹陰下睡覺。太陽落山時,他隻要登高一呼,牛就自己來了。他騎在大牛的背上,小牛就跟在後頭,乖篤篤地回牛圈屋去了。朱元璋放牛經常在樹陰下睡覺,往往連吃飯時候都睡過了。吃飯時候一過,地主婆就不給飯他吃。有一天,他一覺醒來,吃飯時候又過了,肚子餓得咕咕叫,怎麼辦呢?他睜開眼睛一看,板栗樹枝葉茂盛,而且結滿了板栗。太陽光一照,黃澄澄、金燦燦的,真惹人。朱元璋看著看著,自言自語地說,這果子如能充饑多好!他話音剛落,隻聽得“篤”的一聲,一顆板栗正好落到了他嘴裏。他一嚼,又甜又香,味道好極了,便連聲說:好吃,好吃,再來一個。話音剛落,又是“篤”的一聲,又一顆板栗落到了他嘴裏。他咀嚼一陣,覺得更好吃了,又連聲說:好吃,好吃,再來一個!朱元璋話音一落,又是“篤”的一聲,又一顆板栗落到他嘴裏。樹上結的板栗很多,難免有個把壞的,這第三顆板栗是壞的。朱元璋一嚼,又苦又澀,就連連直吐,嘴裏還罵道:你這個壞東西,叫我吃壞的,我叫你沒好活,不是爛心,就是爛肺……板栗樹也說話了:你不識好歹。我空心也要活千年,今後叫你沒有好吃的。朱元璋後來是明朝開國皇帝,皇帝是金口,說什麼就什麼。從此以後,板栗樹就空心了。板栗外麵原來沒有刺,如今一下子長滿了刺,刺比鋼針還堅硬,就像刺蝟團一樣,把板栗藏在裏麵,不再讓朱元璋吃了,而老百姓都知道怎麼吃法的。

其實以上隻是個民間傳說而已。新中國成立後,省林業部門會同溧陽市農林局技術員找到了板栗樹空心的原因,它是由於天牛鑽洞後進水而腐爛的,所以很快就解決了板栗樹幹空心的問題。如今溧陽的板栗樹都是生機勃勃的,結實率都很高,一棵板栗樹能結幾擔板栗呢!每到秋天,山區栗樹的主人,舉起長竿,對準毛栗子敲打著,把它一隻隻打下來,然後揀起來裝進籮筐裏挑回去,倒在場地上。已經老熟的毛栗子,外殼已裂成十字形的小豁嘴,隻要用腳底踩踏,栗子就脫殼而出了。對一球球還嫩的毛栗子,主人就從背後的腰帶上抽出一柄彎刀,把它剖開,一顆顆油光水滑的嫩栗子就呈現在眼前了。要是揀起一顆嫩栗,剝殼,去皮,放到嘴裏一咬,一股清新可口的桂花香立刻灌滿口中,直沁肺腑。難怪行家們從嫩栗的皮色、香味中受到啟發,為板栗取了兩個雅名:“珍珠栗”和“桂圓栗”。

板栗,生吃、熟吃皆可;炒熟吃、煮熟吃都行;如果糖炒栗子,更好。清代,把糖炒栗子稱為“灌香糖”,有一首詠灌香糖的詩歌,把當時的風情寫得很傳神: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嚐。

寒火三更燈半燭,門前高喊“灌香糖”。

至於用板栗紅燒雞、紅燒肉,或者用板栗、冰糖、糯米燒甜食,都是人們喜愛品嚐的。因而,板栗一直成為盛銷不衰的食品。

溧陽產栗,曆史悠久,是江蘇省四個板栗基地之一。年,溧陽板栗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有關方麵的重視和好評。這幾年,栗樹麵積正在不斷擴大,目前全市已有十萬畝板栗樹,產量也不斷提高。板栗遠銷各地,成為飲食的美肴,饋贈的佳品。

溧陽南麵有一個聞名遐述的天目湖,北麵還有一個美麗富饒的長蕩湖。長蕩湖湖水平穩,水清見底,盛產魚蝦和螃蟹。每年九十月間,長蕩湖畔稻穀飄香之時,長蕩湖裏的螃蟹也殼硬肉滿起來,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螃蟹,鐵皮鐵骨,怪模怪樣,雖是個小動物,卻是凶三霸四的戶頭:鐵甲長戈,怒目突眼,口吐白沫,橫行亂爬,爭鬥起來,八腳踮起,揮舞著兩隻如甜似剪的大螯,不鬥個你死我活,決不罷休!可它也是隻紙老虎,一且煮熟,它就搖身一變,成了一種人人愛吃的食物,渾身通紅,肉白如玉,蟹黃似金,創造了“色、香、味”三者之極。陸遊說“蟹肥暫擘饞涎墮”,螃蟹還沒有到嘴,饞涎就淌下來了,由此可見其之魅力。

關於螃蟹,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篇雜文中有段精彩的描寫:“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後,無論取哪一隻,掲開背殼來,裏麵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先將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著錐底切下,取出,翻轉,使裏麵向外,隻要不破,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裏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裏麵避難的法海。”

我們溧陽長蕩湖裏的螃蟹也非常之多,不僅湖裏多,連湖邊稻田裏甚至田埂上都有爬動的螃蟹。每到秋高菊黃之時,長蕩湖畔的上黃、甓橋等地的人們,就會在夜間點上一盞盞漁火,到灘港、河道裏攔下一道道網具去逮螃蟹。捉螃蟹是很有情趣的,兩三個人一組,也有一人獨往獨來的,在河道兩邊各挖一個小坑,然後用稻草或麥稈編成條長長的草辮子,橫攔在灘港裏,草辮子兩頭則各結有一條草繩。一到夜間,人們就在河邊小坑邊架起一盞盞漁火,螃蟹在水中看到漁火,即順著草辮子向漁火那裏爬去,爬到頂端的草繩上時,一不小心“撲通”一聲掉進小坑裏,守候的人們立即將它抓起扔進旁邊的水桶裏,第二天早上挑著螃蟹到街市上去賣個好價錢。如今長蕩湖裏的螃蟹全是由養蟹專業戶養殖的,產量不知比以前增加了多少倍。由於螃蟹多了,價格也下來了,所以螃蟹也成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了。

螃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一種吃了還想吃、越吃越想吃的食物。不過,吃螃蟹還要會吃,要得法,否則就會成“牛吃蟹”的,甚至還會吃出毛病來。如何吃螃蟹呢?有人總結出這麼一套技藝:去糟取精,剔骨食肉,掲臍掀蓋,去盡砣足,按部就班,循序而吃。具體一點說就是煮熟的螃蟹上桌後,先斷其足,再掲臍去掉“蟹和尚”(即蟹之胃),然後掲開蟹蓋,吃其蟹黃、蟹肉。吃蟹要吃得衛生,吃得幹淨,吃出滋味,就得耐住性子,細嚼慢啃,開動十個手指和唇齒舌喉,邊剝邊吃。如在吃蟹時再喝上幾盅老酒,海闊天空地邊吃邊聊,那就更是樂趣無窮啦!

年春天,市主要領導委托政協文史委同誌和我,編寫一本關於天目湖建成五十周年的圖書,旨在一是紀念天目湖建成五十周年,二是用於對外宣傳。受命之後,我即請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郭濟訪、編輯王宏波來到溧陽,幫助我們共同策劃、編寫此書。郭濟訪同誌聽了我市領導的想法後,認為分開編寫為好:紀念天目湖建成五十周年的書以史料彙集、存史資政為主;而對外宣傳的可將史實散文化,寫成一本文學讀物。濟訪同誌的意見得到我市主要領導的讚同。因此,我在去年秋天完成《高山出平湖》的編寫任務後,立即投入了這本《夢鄉天目湖》的編寫工作。經過一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形成了這本《夢鄉天目湖》。全書分為五輯:第一輯“高山出平湖”是天目湖的創業史;第二輯“名人筆下的天目湖”是諸位作家對天目湖的熱情讚歌;第三輯“悠悠歲月”是溧陽的悠久曆史;第四輯“山川樓台”是溧陽的主要旅遊景點介紹;第五輯“神奇富饒的土地”是溧陽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產介紹。我的本意是想把我們溧陽對外作個全方位的宣傳介紹,但囿於本人的學識和筆力,主觀願望和實際效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征得一些作者同意,在成書時,我把奚渭明、趙善堅、陳誌舜、陸平等同誌的有關文章也收入書中;凡是編進本書的文章,我都注明了作者及其身份。這些文章既擴大了題材,又充實和豐富了本書的內容。還要說明的是本書參考了奚渭明同誌的《溧陽》、《讀李白孟郊》等書,特此聲明致謝。書中配用的圖片由沈錫棠、朱贏椿、史劍新、周國翊、王曉雲、查文君、繆國林、車保華、史裕華等同誌提供。現特在此向諸位作者和圖片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共溧陽市委書記韓立明、市長盛建良、市政協主席崔國偉和市人大黨組副書記、副主任袁再保等領導同誌的關心與支持;得到了市政協文史委施春俊、陳國珍,市旅遊局湯全明、朱紅新,市廣電局陳方梅、市委黨史辦劉國力、市招商局陸慧倚、新四車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陳書華、省溧中教師芮金川和光華中學教師孫瑞麟等同誌的幫助和支持;本書的目錄、序言、前言是請省溧中的黃鑒明、蔣學勤、呂婷三位英語教師翻譯成英文的;書稿送江蘇文藝出版社審稿前,我特地請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吳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王衛平教授對全書的史實、文字進行審稿、把關……對領導和同誌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現也在此一並表衷心的感謝!

這裏是天目山的餘脈,從天空看下來,大溪和沙河正好是兩隻美麗的大眼睛,到了可以大膽豐富人們生活的時代,我的鄉人也長了翅膀,十年內精心營造了一個旅遊區。……我的土氣的筆墨,再也寫不出她現時的風流。在我的心中,她永遠是一個夢幻的世界。

——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