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鄉村旅遊的發展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溧陽有山有水,自然風光秀美;溧陽曆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這些優質旅遊資源為溧陽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和支撐。溧陽位於長三角經濟發達區,航空、公路、鐵路交通便捷,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等大中城市的遊客來漂都很方便。我們真誠地歡迎廣大遊客到溧陽來,走進美麗鄉村,品味自然野趣,
了解民俗風情,體驗農家生活,領略田園風光。
下麵分別介紹溧陽六家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蘇園的基本情況:翠穀莊園 翠穀莊園,毗鄰南山竹海景區。她占地麵積六百畝,以優美的山野鄉貌風光為特色,原生態景觀突出。園內山脈延綿,秀水相連,是遠離塵世的天然氧吧;又兼茶香滿園,瓜果累累,休閑參與活動項目眾多,是經過精心打造的充滿自然樂趣的鄉間樂土,更是符合現代人休閑需求的理想之地。
年金秋,江蘇省首屆鄉村旅遊節開幕式在這裏隆重舉辦,翠穀莊園作為全省數以千計的農業旅遊觀光點的優秀代表,向外全麵展示了溧陽鄉村旅遊的靚麗風采,得到了各級領導、與會來賓、各地遊客和新聞媒體的一致好評。
如果您自己駕車從溧陽縣城出發,清晰的旅遊指示路牌會將您順利地帶往翠穀莊園。
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俯瞰翠穀,尤其是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遠山如群象四起,黛色蒼茫;近觀山穀則靜臥東去,翠綠蔥蘢。那漫山漫穀的翠綠簡直是肆無忌憚,撒著歡兒在鋪陳。穀底是疊疊的田地,新插的禾苗簇擁在明亮亮的水田之中,一對對潔白的白鷺在禾苗上淺淺地飛翔,把翠綠映得更亮。鬆枝的蒼綠應和著新竹的鮮綠,一壟壟茶園的麥綠夾雜著一排排板栗樹的嫩綠,晚霞還將熱烈的紅光灑遍山穀,給這無限的翠綠抹上淡淡的胭紅……
更讓人感動的是當天空收回最後一抹晚霞,此時四周的髙山低嶺漸漸化作剪影,翠穀響起了一片蟬鳴,莊園三星級酒店主樓亮起了扇扇燈光。遠道而來的客人享用了翠穀的各式山野農家美味後,或回房作舒適的休憩,或踏上曲曲折折的石徑,在淺淺的燈光下,隨著步履的輕緩節奏向著翠穀莊園的深處踏去。
沿著山穀蜿蜒向上的石徑,旁邊高高的木製棚架上掛滿了各類藤蔓。金黃色的小南瓜如燈籠一般驕傲地掛著,青色的蛇瓜文靜地伸著長長的細腰,那微型西瓜般的吊瓜,卻如一群淘氣的孩子的光光腦袋在夜幕中輕晃,最讓人憐愛的是掛著的一個個小小的寶商蘆,在綠色藤蔓的嗬護下,更顯出那天生麗質的可愛。
入夜的翠穀莊園,沒了白日裏竹筏和水上滾筒上傳來的孩子們開心的大笑,沒了綠茵場上飛奔的足球,沒了燒烤亭裏大快朵頤的歡暢,沒了實戰遊戲的心跳,也沒了綠陰下悠然垂釣的身影……翠穀漸覺空曠而幽深,靜謐而沉醉,就連上湖與下湖的流水都聽得那麼真切,汩汩的水聲唱響在耳畔。
翠穀中有三座湖,亦被戲稱為“三疊湖”。山穀清清的山泉從上湖流入中湖,又從下湖歡蹦跳躍地一路順山穀下山。湖邊設有精巧的木板回廊,可觀山賞景;有濃陰密匝的紫藤長廊,可養心休憩。穿木板回廊,折九曲長橋,經六角風亭,登青石台階,上湖翠穀潭的景色就盡收眼底。天光雲影,兩岸青山,相親相融,徘徊其中。月出東山之上,給山林披上了淡淡的銀輝,也給平靜的水麵增添了亮色。
靜靜佇立湖畔,憑欄而眺。其時風輕月明,岸柳拂水,草木扶風,蟬蟲長吟,池魚躍水,流水淙淙……此情此景,亦真亦幻。人在其中,竟感到身輕如羽,淩空而飛,禦風而行,穿行在月夜之中、山水之間,穿行在草尖之上、柳絲之旁。一團水麵升騰的霧,一絲山間輕掠的風,一抹林間幽深的光……心靈仿佛在這山林中濾過,在這湖水中濯過,在這月光中透過,在這晚風中拂過,顯得分外的清新、純淨、開朗、明亮。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塊釋放心靈的地方,在翠穀,你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在翠穀,你可以讓心靈剝去外衣,情感撩開麵紗;在翠穀,你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卸去無奈的重荷,拂去心靈的塵垢,找回迷失的自我,找到回家的道路。
翠穀,釋放心靈之地……
(作者:竹簡幽蟲,深陽市自由撰稿人)十思園 這裏是伍員山東麓,也是天目湖源頭,綿延不絕的丘壑保持著一方純樸。伍員山因護佑伍子胥奔吳避難而得名,可見這裏自古以來就是一方福地。十思園,便隱逸在這一片幽靜蔥鬱之中。
沿天目湖西岸向山中行進,峰回路轉、九曲之後別有洞天,春有茶畦含香露,秋有栗枝掛夕陽,這種意境人見人愛,天下任何人都會願意到這綠色仙境來的。遠遠瞅見一大片一米多高的葡萄棚架上藤蔓交織、串串葡萄觸手可及的葡萄園時,便有古樹翠竹掩映著帶有幾分古色古香的屋脊,顯現在曲線型的綠色山岡之間,那就是十思園了。十思園是國家現代農業一村一品示範園,也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它是於年春天由溧陽企業家沈祖富(小名來富子)創建的,短短的五年時間,十億投資的大手筆讓這片兩萬畝山野煥發了勃勃生機,原先的窮鄉僻壤成了迷人的江南農莊,園中“山、水、茶、果”堪稱四絕,自然生態美不勝收。
五年前聽人議論說,來富子這麼一個大企業家,竟然跑到窮山溝裏去折騰,沒人能想得通。我聽了之後倒很佩服,中國古代多少髙人退隱之後,都會依山造園以求超逸,並且樂此不疲,因此才有了後來數不勝數的人間美趣。這是一種思想的表達,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我想,來富子是否也會有這種情趣呢?我是通過朋友認識來富子的。初一見麵,發現此人謙恭大方,精明強幹,一張國字臉刻畫出他離奇豐富的閱曆。印象最深的是在他家喝六十八度的白酒,以後便常謀麵,偶爾也去一趟他的農業開發現場,那時園已初成,屋宇造型別具一格,讓我有了懷舊的念頭。來富子要我幫園子做點文化,我爽快地答應了。
受人之托,盡我之力。我是學文的,平時舞文弄墨地也寫點文字,而真正要為園林寫點文化,還真讓我費了一番心思。因此,我讀今書,翻史書,看時代潮流如何流淌,觀曆史風雲如何演繹,於是看到了李世民與魏征那段治國曲直。那魏征真夠精的,不教李世民怎麼做皇帝,而是專門教他怎麼做人,事實上做皇帝就得從做人開始。記得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上說:“……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河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雍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而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這十句話說得實在太好了,繩之以人而無不準。我又想,此處臨近伍員山,當年伍子胥遭楚平王追殺,東奔吳國。為雪家仇,借吳國之力踏平楚國,還將楚平王掘墓鞭屍,是不是太過殘虐了?東方文化講究中庸,中者正也,庸者直也,而魏征的十思論恰恰體現了中庸二字。於是突來靈感,就給這園子起名叫“十思園”,一是勸善世人,二是警戒自己。
十思園是小園子、大環境,整座園子建在水的中央。園林建築頗具匠心,勾心鬥角,奇巧絕倫;古樹翠竹相映成趣,假山瀑布點綴有致,亭台樓閣唱和著夕陽與倒影,炊煙飛鳥比劃著寧靜與野趣;憑欄而眺可見白雲悠悠青山隱隱,依榻而坐可賞字畫趣聯奇雕古玩。若有雅興,不妨沿山坡去往髙處,遙望三省或臨風觀嵐,心懷幽意。又可去天目湖源頭,看山高月小微波不興,或去果園裏采些水蜜的果子,坐下來品一杯香溢的白茶,盡享農家風味。濯目浴心之際,似乎能想到很多很多:想童年,想青春,想事業,想家人,想情人……這就是十思園的妙處,一次深處的體會一生都難以忘懷。
(作者:陳誌舜,溧陽市自由撰稿人)玉枝園 走進這江南的後花園一美麗環繞的天目湖,仿佛置身於綠色的海洋。天目湖,以其晶瑩剔透、靈異秀奇孕育了一方風水。這裏不僅是國家級度假勝地,更因其獨特的小氣候、小環境,成為了多姿多彩的生態農業發展的一方典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宋朝詩人朱熹筆下所描繪的,也許正是天目湖一步一趣、處處可見的田園風光。
玉枝園,一座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園,就坐落在天目湖東岸。這座占地約兩千畝的生態農業園,被青山環抱著,被綠色簇擁著,四季茶果飄香,'滅濮愛玉陪同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玉枝園”觀賞黃金梨滿園詩意盎然。因其幽謐與野趣、隱逸與休閑,吸引了眾多遊人的關注。正所謂“玉枝園裏果如瓜,兩岸青山一線夾。晨起踏露和風語,暮佇臨雲共日暇。”超逸的野外生活趣味,成就了都市一族濯風浴露的夢想。
風從幽穀中吹來,神秘而醒目地撩撥著你的思緒,兩山一線夾,方寸之內有乾坤,這是我屢遊玉枝園留下的印象。我與玉枝園頗有緣分,每逢文人墨客來訪,總要帶他們到玉枝園來走走,到山坡上采黃澄澄的黃金梨,到峽穀中去摘紅豔豔的冬棗,那棗很水很甜,直接從樹上接力到嘴裏,美意油然滋生。
玉枝園東邊是江蘇蓄能電站,有一條陡峭的山路直通玉枝園。走進園中,俯身可接茶樹果樹,茶是白茶,果是梨棗,看著壓彎枝條的梨棗,著實讓人垂涎。主人濮愛玉是位十分好客的人,任你什麼人來此閑遊,他都視為上賓,請你品茶,請你嚐果,因此我是常到玉枝園來的。
玉枝園作為國家生態農業示範園,以培植各種瓜果和白茶而著稱,是現代高效農業科普園,桃李、楊梅、葡萄、甜棗應有盡有,而且都是未曾見過的新品種。玉枝園是溧陽最早引進浙江安吉白茶的農業園,濮愛玉帶領人們栽培白茶、艱苦創業功不可沒。白茶形如鳳羽,色如玉霜,內質香氣,鮮爽馥鬱,泡上一杯白茶,滿屋頓可生香。玉枝園三山環繞一水,四季茶果飄香。茶園環布山坡,常年薄霧輕籠,所產白茶尤以色香齊滿而著稱。所謂“室中一展玉枝茶,四壁生香若近花”。閑來無事,到玉枝園去尋趣,“曲徑漫延任采摘,清茶一杯夢芳華”。那是一份超然的享受。玉枝園裏還有一奇是碩大的南瓜。在園區腹地的大棚裏,你可以和各種造型的南瓜合個影,最大的南瓜你一個人別想挪動它,這簡直是一種生命的極至。
因為茶的緣故,我與濮愛玉很熟,偶爾也去幫他做些文化宣傳之類的。說到景致的事,醭愛玉頗為神秘地帶我去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園區內一塊保存完好的原生態山林,那裏有一口貴妃井,相傳是明王朝的某個妃子路過此地,因為口渴而臨時挖的一口井。山上古樹枯藤有些年代了,仿佛是原始森林的一個縮影,如果稍加拾掇,便是一處很好的尋幽之境。
玉枝園擁有一個很美的名字。我想,這可能和濮愛玉的名字有關。而玉枝園的風情神韻,更如她美麗的名字一樣,讓人神馳意遠……
(作者:陳誌舜,溧陽市自由撰稿人)大石山旅遊農莊 大石山旅遊農莊位於溧陽西郊大石山風景區內,是集餐飲、住宿、會議、娛樂、休閑、農產品為一體的旅遊農莊。
農莊總體占地麵積有四千多畝。其中,栽種白茶八百畝,憑借專業栽培技術,“陶峰牌”天目湖白茶以其優質的品質,連續三年榮獲上海國際茶文化金獎,連續多年被評為“中茶杯”特等獎、一等獎等獎項。年起被人民大會堂選為特供茶。栽種了從中國茶果研究所以及江、浙、皖、魯四省及外國引進的特種水果一千八百畝,有二十一個品種。名、特、優、新時令鮮果均獲得了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認證。“陶峰牌”香梨獲得江蘇省“神園杯”優質水果金獎。農莊是國家級無公害生產試驗基地。
大石山旅遊農莊以江南水鄉風情、臨水建築為原型,遠離都市塵囂,空氣清新,依山麵水,景色秀美,被譽為“江南著名農莊”。農莊設計別具一格,內部設施齊全,有按四星級標準配備的豪華套房、特色家庭別墅套房、標準房、單人間共計一百十八套。農莊可同時容納五百人同時用餐,大小豪華宴會廳及包廂四十個。農莊內有商務中心、農產品購物中心、休閑娛樂場所。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大石山農莊以大石山命名,大石山以大石而聞名。登臨大石山巔,但見數百畝地的山頭上,矗立著無數的巨石,姿態各異的巨石或聚或散,錯落有致,蔚為壯觀。其中有塊巨石上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題寫的“壯觀”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大石山上還有個神話傳說:古時候,溧陽新昌薑笪裏有位村姑到大石山上樵柴,在山下的池塘邊拾到兩個鵝蛋,就高髙興興地揣在懷裏回家了。回到家裏,本想把撿到的鵝蛋交給她娘的,可是摸來摸去鵝蛋不見了,而她的肚子卻慢慢大了起來。她父親以為她在山上行為不軌,有傷門風,就將她關在柴房裏,想活活餓死她。有一天,突然從她的左腋下鑽出一條青龍,搖頭擺尾,騰空飛去。接著從她的右腋下又鑽出一條白龍,圍繞在她身邊不走,還開口對她說,娘,你為我倆吃苦了,現在我要上天去,娘跟兒一道走吧!飛天中,村姑想再看一眼家鄉的山水,睜開眼睛,結果從空中墜落而亡。白龍痛不欲生,飛身撞在大石山上,一時間天昏地暗,石雨濺落,這就是大石山上巨石的來曆。後人為了紀念這條孝順的白龍,便在大石山上建造了一座白龍寺……
大石山旅遊農莊活動項目有:攀登大石山,欣賞李白等文化名人的摩崖石刻;白龍潭邊垂釣,體驗農家、漁家生活;采摘白茶、時令水果,享受農家歡樂;漫步盤山山道,觀賞大石山美麗風光……這裏的一方淨土,恰似世外桃源,是你理想的休閑勝地,陶冶情操的人生驛站。
(作者:陳衛君,係深陽市旅遊局行政科科長)花果山農莊 沿著天目湖西側丘陵間的彎彎山道前行不久,進入眼簾的是五彩繽紛的花果,我情不自禁地由衷讚歎道,真是愜意山水、情趣田野啊!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目湖花果山農莊。 ? 花果山農莊有十個旅遊景點,它們分別是:李子園、梨園、桃園、垂釣樂園、古林竹園、珍稀家園、茶葉園、蘭花盆景園、百菜園和農家美味園。
花果山的第一個景點是李子園,這裏綠樹成陰,熟透的李子綴滿枝頭。接著是梨園,梨樹上掛滿著黃金梨、圓黃梨、豐水梨和巨梨,最大的梨重達一公斤多。黃金梨外表金黃,果肉雪白,細嫩甜脆口感好。桃園裏的桃樹枝繁葉茂,在這裏我看到了中華壽桃,此桃個大色美,果實大多在四百至五百克之間,顏色鮮紅,漂亮誘人,我提著籃子進園摘了十五個,沉甸甸的,令人開心!
果園的南麵是垂釣中心,約有八畝水麵,它的東麵緊挨著天目湖。這裏依山傍水,空氣清新,被人們譽為“人間仙境”。在這裏我觀看了兩個垂釣者各持一根釣竿,佇立釣魚台邊,凝神屏氣,觀望水中魚兒是否上鉤,使人感到有無窮的樂趣。從垂釣中心出來便是古林竹園。園內有毛竹、早圓竹、方竹、淡竹、紫竹、剛竹和斑竹等。走進翠綠的竹園,一陣陣輕風吹過,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感覺特別好。在毛竹園邊的古林深幽處,有好幾棵百年以上的櫸樹、柚樹和銀杏等古老的樹木。
竹園旁邊,有一個珍稀家禽養殖場。養殖場裏散養著火雞、孔雀、三黃雞、青殼蛋雞、珍珠雞、灰天鵝、金鴨,其中雞就養了一萬二千多隻。這些雞產出的青殼蛋在江南小有名氣,蛋殼呈橘紅色,蛋白嫩,蛋清稠,蛋味香,是放養於自然生態林區而生產的純天然綠色營養保健食品,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養殖場附近有一塊茶園,麵積約有七十多畝。我和許多遊客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來到茶園,便被一片綠色包圍著,可愛的綠,奪目的綠,陽光灑不進來,反射出點點光暈。深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全是茶樹的清香,沁人心脾,給人從未有過的清爽。
從養殖場往北不遠處有一個蘭花盆景園。據莊園主人吳春法介紹,園中先後引進了優良品種一百餘種七千多株,建立了一公頃品種園,每年可向市場提供優良品種一萬餘株;篩選優良品種八十多種,成品盆花二萬盆。我看到的大花蕙蘭,葉長碧綠,花姿粗彳!廣,豪放壯麗,它具有國蘭的幽香典雅,又有洋蘭的豐富多彩。觀賞之後,我和遊客們各購買了兩盆。蘭花園旁邊的百菜園裏,一年四季的瓜果蔬菜,樣樣齊全。農莊總經理雷義芳介紹說,這裏的瓜菜不施化肥農藥,遊客除觀賞外,還可點瓜點菜,隨點隨摘,隨燒隨品賞。
中午,我們在農莊的農家菜館吃中飯。這是一幢農家小樓,菜館的茶具有農家特色,服務、管理也很有檔次。餐飲以農家菜為原料,收集民間配方,土法烹製,配以該農莊農副產品,時令水果的特色農家菜肴。我們在木頭亭菜館裏臨窗而坐,一邊觀景,一邊品嚐著別具一格的農家菜,再酌上一小瓶酒,是何等的愜意!遊客說,《西遊記》裏有花果山,我們玩得最開心的還是蘇北連雲港的花果山和蘇南溧陽天目湖畔的花果山。在花果山農莊,賞山中美景,品農家佳肴,過神仙生活,真讓人流連忘返。三時許,我們從花果山農莊碼頭乘船到天目湖山水園。
(作者:芮金川,江蘇省溧陽中學退休高級教師)吳楚農耕文化園 吳楚農耕文化園坐落於天目湖和南山竹海兩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間,交通十分方便。整個景區以吳楚農耕文化為背景,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是溧陽惟一展示農耕特色文化的旅遊景點,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被江蘇省農林廳評為江蘇省觀光農業園。
,門額上“吳楚農耕文化園”七個隸書大字,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先生書寫的。一進大門,就可看到一尊“扶犁開耕”的青石雕塑,這是農耕文化園的標誌性建築。俗話說,春種一粒籽,秋收萬擔糧。扶犁開耕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也象征著秋天收獲的起點。
吳楚農耕文化園的建築風格為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髙高的馬頭牆,氣派的門樓。院門雖不豪華張揚,但院內卻別有洞天,既像官府人家,又似百姓民居。迎麵的一堵牆叫照壁,它起著裝飾和遮掩戶內情況的作用。照壁上寫著一個“稼”字,它有兩層意思,一是莊稼的“稼”,表示春天播種,夏天澆灌,秋天收割,冬天收藏。這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關鍵詞。二是這個“稼”字由禾字與家字組成,禾代表稻穀,代表糧食,一戶人家有了吃的糧食,那一年的生活就不用愁了。因此,照壁上的這個“稼”字,代表著五穀豐登,代表著家業興旺。
吳楚農耕文化園整個景區由農耕文化園、生態製陶園、采茶製茶園和農趣體驗園四大主題園區組成。農耕文化園區設置了農耕展示區、生活用具區、農民文化區、民俗鄉情區、手工作坊區等區域,通過對古吳楚上千件農家、農耕、農民用具的實物進行展示,追溯扶犁開耕的曆史淵源,展示春播秋收的田間農具,展現晨出暮歸的農民生活,展出精巧實用的原始手工作坊,展示原汁原味的農民文化。生態製陶區除利用大量實物詳盡介紹了紫砂文化外,遊客還可在此親手製作一件紫砂作品帶走。采茶製茶區讓您徜徉在茶園的海洋中,並可親手采摘一捧碧綠的香茶,盡情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農趣體驗園區的林中捉雞、池塘摸魚及湖邊垂釣、燒烤等項目,可讓您真正享受到農趣的快樂。
除了四大主題園區外,景區內還有占地四百畝的黃崗嶺茶場和二星級香峰山莊旅遊賓館。香峰茶場生產的“香峰壽眉”綠茶,在年、年和年,連續三屆榮獲中國茶葉協會“中茶杯”特等獎,連續三屆榮獲江蘇省“陸羽杯”特等獎。
熱情歡迎您到吳楚農耕文化園來做客,追尋吳楚文化,體驗農家生活,喝杯“香峰”名茶,品嚐南山野味。
(作者:史劍新,係溧陽市文化局副局長,溧陽市攝影協會會長)蘇園 春夏相交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應蘇園主人的邀請,踐行信約中的一個諾言,尋訪蘇園。我尋訪的蘇園,不是婉轉著吳儂軟語、倒映著小橋流水的蘇州園林,而是浸染了天目湖秀水之氣、氤氳了天目湖麗山之美,點綴在天目湖傳神眉目之間、幽幽溢著茶香、淡淡蘊著詩意的幽香——蘇園。
走進蘇園,主人引路,首看的是主人的茶園。二百多畝的茶園,山擁水抱,蔥蔥蘢蘢遍布了幾個山頭。遠遠望去,吸足了天目湖山水精華之氣的一壟壟、一畦畦茶樹,在明媚的陽光裏,嫵媚地舒展著葉子,斑斕地散發著鮮綠清亮的光澤。
隨著主人,散漫地在茶園徜徉。抬頭遠看,蜿蜒起伏、煙波浩淼的天目湖山水,宛如一幅舒展的油畫;低頭俯視,帶著天地精華和山野氣息的茶園充滿了靈氣和秀氣。靈魂與自然相融通了的主人,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詩人為他專作的佳詞妙句:“陽光與水的真諦,不僅是獨特的氣質、品格,更是一種天賦。駕馭在時令、百草之上,淡泊的修行,鮮活的幽香,遊動在靈魂的周圍……”
詩人的讚美恰如其分,蘇園緣於蘇茶。主人是茶人,但他的骨子裏卻有著文化人的特質。借助溧陽的好山好水,醉心於茶葉事業,茶文化事業的蘇園主人,將心血和心智打造的溧陽茶,捧上了中國綠茶“五星級茶王”的寶座。摘得綠茶桂冠的茶主人,讓人們知道了溧陽不僅有個如明珠般璀燦的天目湖,而且天目湖的秀山麗水孕育出了清香餘嫋、賞心悅目的茶中極品,杯中秀色的幽香蘇茶。
從茶園返回也就靜心靜氣地欣賞主人的蘇園。粉牆黛瓦,亭台樓閣,牆簷窗廊,精致園林,假山池沼……這座建築麵積為二千平方米,集茶葉加工、茶文化培訓、茶膳、茶藝表演於一體的會所,匠心獨具,處處渲染和洋溢著主人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元素。蘇園裏一步一景,步移景換。名家書畫,陶質茶罐,玲瓏玩石,精致盆景;石徑逶迤、鬆竹撫風、萍戲水池、蝶舞花蕊、蟬唱柳枝……在蘇園裏漫步,自然地會聯想到這樣的詩情畫意:“習習竹影,掩映九曲廊柱亭台;曆曆瓊枝,點睛四隅飛簷峭壁;看春花漫漫,夏荷田田,秋果碩碩 好茶、好水、好茶具、好景致。在蘇園裏,與三五朋友相聚,泡上一杯“幽香蘇茶”,看水杯中,慢慢舒展的鮮綠茶葉,時而片片如落花,時而翩翩似蝶舞,杯中香茗,不失為一幅江南煙雨秀色的縮影。與朋友品茗敘舊,共享“平生於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縹緲的古箏音樂響起,著裝古典、臉帶微笑的茶女,托著茶盤,嫋嫋婷婷,款款而來。茶女纖纖玉手,端杯、提壺、澆盞。流水音樂裏,幽幽茶香中,茶女的一招一式,將嫵媚、溫潤、靈動的茶藝、茶語,全部注釋在了表演中。
最喜歡的還是蘇園小巧雅致、青磚鋪地、木質台凳的露天四合院。神情悠閑地獨坐四合院的一隅,手執一盞綠如碧玉的香茗,思緒飄逸漫舞,想那紅日躍出、鳥鳴歡歌、撒滿院落的晨間,想那日影飄然、煙瓦舞動、滿院躍動日光舞的午間,想那夕陽西下、橙紅妖嬈塗滿院的傍晚,想那月朗星稀、月光含情靜照院的午夜……也許最有美感、最有詩意的當數雨天,雨落蘇園屋頂瓦片,清越激昂,大珠小珠濺玉盤,雨借風威,擊瓦之聲,盡情恣意地在蘇園的四合院裏演奏一支妙曼的樂曲。
“竹院浮煙蕩俗塵,鬆濤烹雪醒詩夢”。蘇園是個充滿靈氣和靈性的地方,是一方清靜雅致、濯目浴心的地方。蘇園的主人霍益民是個熱情好客的茶人。遠離城市喧鬧,擺脫人世煩惱,尋求清靜心境的人們,不妨邀朋喚友到蘇園走走,到蘇園坐坐……(作者:陳芳梅,係溧陽市廣電局副局長,溧陽市作家協會主席)
河口嵩裏跳幡神是社渚儺文化中挖掘最早、影響最廣、特色最濃的典範。據專家考證,跳幡神源於先秦,是古代祭祀舞蹈——儺舞中的一個片斷,它反映了祖先迎神驅鬼、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的發掘、整理,對於今人了解先秦文化以及儺舞的發展、演變,有著十分巨大的價值。跳幡神現已被列入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河口嵩裏村口有座普濟廟,廟裏供奉的是祠山真君張渤。張渤,西漢時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當時江南許多地方水係不暢,常常洪水泛濫,十年九災。張渤幼年受大禹治水的影響,看到人們遭受水患之苦,即立誌治水,造福人民。他變賣家產田地,資助治水,一生先後在皖南、蘇南和浙江吳興、溫州等地開河築壩,引水入海,建立了千秋功業。晚年隱居安徽廣德橫山。他逝世後,人們為了緬懷這位造福人民的功臣,便在橫山建造了張公祠。唐明皇之後,曆代朝廷對張渤屢加贈賜,並封橫山為祠山。張渤在江南影響很大,安徽廣德,江蘇無錫、溧陽,浙江湖州、長興等地均有紀念他的祠廟。這就是河口嵩裏村前普濟廟供奉的祠山真君的來曆。
農曆二月初八,是祠山真君張渤的誕辰之日,廣德祠山、溧陽河口嵩裏等地都有廟會,朝廟進香者成千上萬,廟前鼓樂震天,人群沸騰,特別是幡神起舞,尤受人們歡迎。跳幡神的是普濟廟的廟祝?,他們繼承先人的祭祀活動,戴起麵具,裝扮神仙,手舞足蹈,動作原始、簡樸,求天拜地,祈求平安。跳幡神一代代傳承下來,中斷於太平天國運動,當時普濟廟被太平軍毀成一片廢墟。清朝末年,有群放牛娃在廟基上玩耍,偶然在一塊青石板下發掘出一隻紅漆木箱,啟封開箱,原來是全套跳幡神的麵具、服裝、盔甲和兵刃,嚇得孩子們哇哇大叫,四散奔逃。大人們聽說後即把木箱抬到村中場園上,這驚動了湯氏族長湯恒年,他說是菩薩顯靈了。族長便根據麵具的記載和老人的回憶,重新整理出源於西周的跳幡神跳幡神是用原始的形式隨意盡興舞蹈,漸漸地其藝術色彩不斷增強,便形成了固定模式。舊時從每年的年初一跳到正月十六,隻是閏年不行儀。儀式為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程序。每年的除夕之夜,嵩裏村的湯姓男子都不約而同聚集在一起,在那曆經劫難的神像麵具前供奉幹果糕點,點燃紅燭,溫熱香爐,人氣伴和繚繞香煙,滿屋升騰盤旋神聖之氣。大年初一淩晨,一陣足千鞭和足斤爆竹同時炸響,長者擺放三牲祭:豬頭、整雞、全魚,領頭三拜九叩後就取出塵封的麵具,小夥子們或披掛戰袍,或戴神麵具,或捧神具法器,儺神隊列浩浩蕩蕩地從本村巡回到鄰鄉,邊行邊舞邊祀。每進一村,村口都有三牲祭供,每經一戶,戶主都供果焚香,爆竹聲聲,此起彼伏,人們共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按照祠山大殿判官、土地、開路、壓陣、三生、五昌、十尊小菩薩、報信和三尊看家菩薩的排位,嵩裏跳幡神引用後演繹為七路菩薩表演。
跳幡舞蹈分為上下兩場。
第一場:(大刀舞)開路菩薩、壓陣菩薩表演。先由兩名旗手指翔艮馬開道,旗頭身穿鎧甲臉戴神像麵具手執大刀,為威風凜凜的開路先鋒。報 ①廟祝:寺廟中管香火的人。
馬是一群活潑亂跳的竹馬。舞蹈由單手握刀、雙手握刀、雙手交叉握刀、雙手豎握刀、雙手平握刀、轉翻身、過門、原地過門、平刀、交叉平刀、麵刀、砸腳、控具頰、掛刀、單頰花、滾刀、麵頰、雙頰花、刺喉、背頰、撩刀、垛刀等二十二個動作組成。每一路動作,配合默契,刀滾人轉,有條不紊,使人看得眼花繚亂。
第二場:五昌菩薩(青、白、紅、黑、黃暨東、南、西、北、中)表演。他們的動作是由作揖、分紙篤、拉紙篤、撩紙篤、繞紙篤、伸刀並各擺開陣勢,雙洗臉、四吊角、破十字、雙人搶背、雙洗臉、搶背伸刀,組成剪刀快之一、之二、穿城、單梅花、雙梅花、二龍出水、幡神四撩角,收場。
綜觀整個表演過程頗為神秘而激烈,使人仿佛置身於先民胼手胝足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情景,又看到神鬼人、儒釋道融為一體的剽悍、凶猛、浄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妄、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和蕩、溫柔、慈祥等等性格的舞動。表演開始後,報馬縱橫跳躍,穿梭往來。旗手手舞大刀大吼喝道,或作鯉魚纏草狀,或扮燕子撲水姿。東西方神手執巫紙對舞穿行,南北方神踢腿旋轉魚貫流行,中央主神方步穩重,俯仰天地。五路神共同舞蹈,念念有詞,動作簡樸,充滿原始性。加之鼓樂喧天,磬鈸激越,招軍高亢,襯托著莊嚴隆重的氣氛。既有對神的威嚴的肅穆,也有百姓祛邪納祥的歡愉,充滿陽剛之美、威武之美、原始之美。舞姿既有巫舞的特點,亦頗具秦漢古舞之韻味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如今,嵩裏跳幡神似乎不再神秘,昔日神佛仙道的光環、令人目迷神惑的色彩已經褪去,從古老的驅邪逐疫祈求安康儀式,演變成一種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形態,逢年過節,村裏的大男人小男孩都能露上一手。
春祈秋報,走祀在阡陌之上;幡旗祛邪,舞蹈於四鄉之間。嵩裏跳幡神已成為儺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代表,成為溧陽文化藝術的品牌節目。溧陽市的茶葉節體育運動會、常州市的民俗風情旅遊節、國際卡通節等大型文體活動都多次邀請嵩裏幡神助興獻藝。嵩裏幡神還被收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在蘇南片民間舞會演中屢屢獲獎,並受到韓國民俗專家和我國民俗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作者:陸平,深陽市社渚鎮黨委宣傳幹部)跳幡神
社渚鎮地處蘇皖溧(溧陽)、高(高淳)、郎(郎溪)兩省三縣市的交界處,大量珍貴的考古挖掘顯示,早在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在此勞作生息,幾乎涵蓋人類發展史所有階段的蹤跡,都可在此追溯求源。到商朝中後期,這裏便已成為有一定影響的商貿集散地和戰略要地。商賈魚貫,金戈鏗鏘,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交彙、融合、滲透於此。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社渚的先民們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一蔣塘竹馬燈。社渚蔣塘竹馬燈,以其悠久的曆史、龐大的陣容、雄壯的旋律和豪華的道具,正悄然以原生態的古樸典雅向我們款款走來,傾倒了數萬蘇浙院邊區群眾。
馬燈,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當時地方發生瘟疫,無良藥可治,百姓為驅邪避災,送走瘟神,便紮起紙人紙馬,扮成各種神靈,嘴裏念念有詞,跳出各種陣法,以祈福消災。
蔣塘竹馬燈的起源有兩種版本。一說源於宋代,北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與金兀術的金兵大戰於溧陽。在一次混戰中,趙構被金兵捉住,金兀術大喜,把他關進木囚籠中,準備送到金國向金太宗邀功請賞。誰知那天夜裏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趙構趁看守的士兵打瞌睡時,從木籠裏逃出。此時有一匹快馬跑到他身邊,仰天長嘶,他急忙騎上馬背,連拍三下:“馬呀,快快跑吧!不管天黑路遠,隻要救我出險,我一定為你修廟紀念!”說也巧,這匹快馬竟衝出敵圍,一口氣長跑幾十裏,來到了石屋山腳下的蔣塘村。康王得救了,他回到軍中,重振旗鼓,率軍打敗金兵,收複了失地。後來,康王趙構在臨安做了南宋的皇帝,他不忘神馬的救駕之恩,君無戲言,就在蔣塘村修建了一座廟宇,兌現了他的諾言。
另一說是傳說明朝中後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明嘉靖九年(年)正月初八,貧民虞順(今社渚殷橋人)上山伐薪,偶遇道人,授以秘書。爾後,虞順時而作詩,時而舞劍,練武習文,試圖幹番事業。五月十八日,虞順斬牲祭天,掲竿而起,拉起一支隊伍,上了二十公裏外的蘇浙皖交界的伍員山。農民義軍隊伍深得民眾擁護,隊伍很快就擴張到四五百人。他們鍛造兵器,招兵買馬,習武練兵,準備同官軍對抗下去。農民義軍的崛起,封建統治者十分恐慌,便派遣密探混入農民軍內,刺探情報,密報朝廷。三個月後,數千官軍大舉圍剿伍員山,經過十多天的頑強抵抗,農民義軍終因寡不敵眾,糧盡彈絕,絕大部分陣亡,還有一部分四散奔逃,虞順等十餘人被捕,並被流放到中俄邊境羈居戍邊數年。在荒無人煙的邊塞,虞順懷念故鄉,常常朝著南方默默流淚。虞順的遭遇引起了俄人的同情,俄人即和虞順偷偷商議了潛逃的計劃。但是,千裏迢迢之路,還鄉又談何容易?俄人忍痛割愛,將自己心愛的戰馬贈予虞順,虞順向俄人深深一拜,然後趁著天黑風高,騎上戰馬日夜兼程地踏上了還鄉之路,終於平安回到家中,而戰馬卻因勞累過度,倒斃在村口場上。虞順非常悲痛,扶著戰馬號啕大哭。為了報謝俄人、俄馬相助,虞順帶領蔣塘人民創立了竹馬燈,並將寓意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的黃馬命名為俄皇萬歲。
蔣塘竹馬燈共有竹紮絨妝的巨型仿真燈馬十匹,竹馬編紮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馬頭可動,馬身能舞,馬尾會擺,戰將站立在空心的馬肚中,雙肩背帶,雙手扶馬,活動自如。每匹馬其神態、顏色各不相同,神形兼備,器宇軒昂。每匹馬都由固定的戰神和神子(馬童)聯袂表演,而每匹馬都分別代表著一員戰將,戰將有男有女、有官有民、有中有西、有神有佛、有道有仙。
在龐大的演出陣容中,除戰將馬童外,還有護衛者、執事人、旗鼓、銃手等,演員根據分工,其服飾除頭戴木雕傀儡麵具、身披戰袍外,其餘人員頭紮紅巾,上穿黃褂,下著紅色燈籠褲。方形旗、三角旗、會旗等各種旗幟三十多麵。每到一處,旌旗獵獵,鼓號齊鳴,馬鈴叮當,爆竹震耳。其服飾及演出風格既具有江南之靈秀精致,又不乏北國之粗獷剛勁。
演出分成上下兩場,主題是浴血奮戰和歡慶勝利。上半場主要表現楊家將率眾抗擊敵軍。隊伍在“令”旗的指揮下依次以東西南北四方旗杆確立的陣地,奔跑起跳,以多變的陣形來體現“圍困敵軍”、“力殺四門”、 “攻破四門”、“全殲敵軍”等情形。音樂伴奏以打擊樂為主,不斷敲打出節奏變化多端的“走馬鑼”,同時伴以吹奏樂“招軍”和高昂激越的哨聲,將士們隨著節奏變換陣形。開場後,首先跑圓場,十馬踩著鼓點,先小圈後大圈,先慢跑後快跑,馬童一邊牽引,一邊揮鞭呐喊,步伐越跑越快。頓時塵土飛揚,遮天蔽日,人喊馬嘶,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聲勢一浪高過一浪,表示已團團圍困敵城。持續跑十圈左右,敲打樂由強變弱,跑勢逐漸轉慢,表示圍困後久攻不下,需要調整戰術。接著,十匹馬以一馬瞭陣,三馬一伍,以四角旗杆為軸心,留出一門,小圈跑動,表示改圍攻全城為攻擊三門,此時,鼓號聲又起,頭馬昂頭奮蹄,在馬童的牽引下,順時針巡場,表示先鋒楊文廣登城觀敵瞭陣,指揮其他將士乘勝追擊。然後,鼓號又起,人馬為之興起,哨長高舉號令,在頭馬帶領下,一會兒成列,一會兒成縱,交叉十字,迂回穿插,跑跳越來越快,鼓號越來越緊,表示全部將士全軍出擊,一舉奪取最後勝利。
下半場反映的是萬民安居樂業。人馬的動作以溫柔、細膩、幽默、詼諧為主,充滿戲劇色彩。將士們載歌載舞,相互問候,戰馬交頭接耳嬉戲挑逗,人馬都悠閑地享受著和平帶來的幸福生活。步兵(神子)的舞蹈動作也隨著輕鬆的曲調變得自由自在、天真活潑,嘹亮清脆的吹奏樂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思與憧憬。十匹馬踏著歡快的旋律分別排列出‘‘天”、“下”、“太”、“平”四個字的陣形,把整場演出推向高潮。最後,戰馬圍成一圈,向四麵八方的觀眾拜謝,人們爭相祈求馬頭上的紅色絨球,祈盼合家平安幸福,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