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淳化閣帖》,是我國一部極為貴重的“法帖之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冊。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曾這樣評價《淳化閣帖》:“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

《淳化閣帖》是怎麼來的呢?宋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促進了經濟繁榮,從而掀起了文化事業的高潮。朝廷給予文人優厚待遇,政治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俸祿比較豐厚,所以宋代文人憑著有地位、有金錢、有閑暇的條件,從事各種文化活動,著書立說、吟詩填詞、鑒賞書畫成為時尚,使先秦儒家的積極涉世精神得到發揚,學術風氣空前活躍。尤其是宋太宗趙炅,他勤奮讀書,酷愛書法,公開宣稱:“朕君臨天下,亦有何事,於筆硯特中心好耳。”他於淳化三年(年),一方麵出秘閣所藏曆代法書,一方麵派人到民間購摹古帝王名臣手跡,並命翰林院侍書王著將所藏所收名跡編次,摹勒於棗木板上,拓賜大臣。這就是《淳化閣帖》的由來。

當時,能得到此帖的,隻是少數大臣,隻有能進登二府者,亦即到中書省、樞密院的人才能得到。後因大中祥符八年(年)榮王宮火災,延燔秘閣,燒毀了棗木板,不得再賜,從此閣帖罕見,世尤貴之,堪稱國寶。《淳化閣帖》一直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這部閣帖石刻在全國僅保存兩套半,一套在西安,一套在洛陽,半套在溧陽甓橋。我們溧陽怎麼會有這珍貴的《淳化閣帖》的呢?

相傳宋代趙氏王府內,有位郡主善詩能文,尤擅書法。她特別喜愛三國時書法家鍾繇的隸楷,並練就一手好字。那時王府內外都把她比作東晉汝明太守李矩之妻、書法家衛鑠(即衛夫人,王羲之之師)第二。郡主的父親是朝廷大官,他把皇帝恩賜的一套閣帖視為珍寶,收藏於庫內,很少外傳。郡主是他的掌上明珠,自然準予入內觀賞。她把這套閣帖捧放在書案上仔細翻閱:第一卷為曆代帝王法帖,第二卷至第四卷是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第六至第八卷為王羲之書法,第九、第十卷為王獻之書法。這十卷法帖,都是名家的墨寶。鍾黯的《官表》,點之間,多有異趣,結構樸茂,出手自然,是由隸入楷的傑作。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曉複帖》、《十五日帖》、《移屋帖》、《閑曠帖》),用筆奔放不羈,似龍飛蛇遊,倏忽千裏。而“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五卷法帖,一個勢雄多變,一個英俊豪邁,饒有氣勢……法帖中所有的真、草、隸、篆,無不頗具個性,各有特色。這套《淳化閣帖》,對於酷愛書法藝術的郡主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她合上閣帖之後,心裏想,這是我博采眾長、提高書法水平的好機會啊。她高興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並征得父親同意,把這套《淳化閣帖》從內庫移至自己的書房。從此,她一邊觀摩,一邊練字,無論寒暑,從不中斷。經過幾年的潑墨揮毫,勤學苦練,她的書法又有了很大的長進。

據溧陽地方誌考證,在南宋紹興年間,當時為宣儀郎的虞維(字敦素)由丹徒黃沂壩遷來甓橋。虞維娶趙氏郡王之女郡主為妻。因郡主對《淳化閣帖》愛不釋手,到她出嫁時,趙氏郡王將皇上恩賜的這件珍品作為妝奩陪嫁,於是此帖歸了甓橋虞氏。以上是溧陽《淳化閣帖》的來曆。

世事滄桑,到了明代,《淳化閣帖》原拓本已大都殘佚,而甓橋虞氏珍藏本保存完好。明神宗朱翊鉤於萬曆四十三年(年)通令將全國殘存的閣帖拓本送京城會審,重新摹刻上石,史稱“肅本”,亦即甓橋虞氏保存的《淳化閣帖》石刻。到了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於嘉慶十一年(年)看到了這套《淳化閣帖》,即以宋代米元章所刊定本校之,別其真偽(見包世臣《藝舟雙楫?小倦遊閣紀》)。然而在鹹豐年間,太平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虞氏族人為保護“族寶”——《淳化閣帖》刻石,明確責任,分而護之。太平軍消退後,虞氏族人安然返裏者十不四五,所以原先的全套的《淳化閣帖》僅存半套。現存的刻石完整的四十七塊,破損的七十一塊。其中包括《跋淳化閣帖》、《珍藏淳化閣帖》三塊,共計一百十八塊,分上下六層,刻石均高四點三二米,長零點六至一米不等。這組刻石,仍保留“淳化二年十一月四日奉聖旨橫勒上石”等原題刻五處。其中梁武帝、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張旭等大書家的作品仍一一可睹。.  民國七年(年),虞氏重修宗譜時,將所存的石刻鑲於虞氏宗祠“慶遠堂”的一間平房牆麵上,藉以永存。此石刻終因殘缺不全,又未經專家鑒定整理,所以《淳化閣帖》的排列次序已有錯亂。抗日戰爭時期,虞氏宗祠大部分遭日寇焚毀,惟此平房幸免於難。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殘存的半套《淳化閣帖》又險些遭受滅頂之災。“文化大革命”中,全國各地都興起了“破四舊”的風暴,甓橋鎮上一些狂熱無知的學生,在造反派頭頭的率領下,準備去砸掉珍藏在虞氏宗祠裏的《淳化閣帖》。幸好當時甓橋公社負責人呂炳南同誌,出於對祖國文化遺產的熱愛,經過一番周密部署,立即安排泥瓦匠在這套石刻上粉上了一層石灰,使石刻成為雪白的牆麵,隨即又書寫上“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等宣傳標語,終於使其免遭被毀之災。

甓橋《淳化閣帖》刻石於年被列為江蘇省省級保護文物。

(作者:奚渭明,原中共溧陽黨史辦副主任、副編審。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溧陽的地形地貌很像一隻金元寶,中間低來兩頭高。南部崛起的與浙皖交界的群山是天目山餘脈,溧陽人叫它南山。北部崛起的與句容、金壇交界的瓦屋山、丫髻山是茅山山脈,溧陽人叫它北山。北山之一的瓦屋山山頂有座千年古刹,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寶藏禪寺。

寶藏禪寺始建於唐代天寶五年(年),因為與安徽的九華山在佛教曆史上具有淵源關係,所以素有“小九華”的美譽。瓦屋山與九華山在佛教上到底有什麼淵源呢?唐朝開元七年(年),新羅國(今朝鮮半島韓國)王子、二十四歲的金喬覺,厭煩於宮廷紛爭和王室生活,削發剃度,攜帶靈犬“諦聽”東渡渤海,遊曆江南。他由金陵來到溧陽,途經瓦屋山,後經宜興太華山,去安徵青陽九華山。清康熙《溧陽縣誌》記載:“金地藏嚐行腳到此,七月香煙之盛亞於九華。鬆竹寶坊,鍾魚清梵,王子所經,化城斯占。”金喬覺上了九華山,獨居石室,

修行七十五年,九十九歲坐化。他圓寂後,肉體不腐,後人遂建肉身塔供奉。時人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稱他為金地藏。九華山東崖寺東邊的堆雲洞曾是金地藏住過的地方,又名金地藏。相傳唐代金地藏來九華山時,這裏是閔讓和的莊園。金地藏來此化緣,乞一袈裟之地以造寺廟,閔平時就樂善好施,見金乞地,即予同意。金地藏見莊主同意舍地,隨即展開袈裟罩滿九華。閔莊主目瞪口呆,見此僧有這麼大的法力,十分敬佩,不僅施地,而且讓兒子隨金地藏出家,人稱道明和尚。以後閔莊主為了聽法的便利,反拜兒子為師,成為佛門中的千古佳話。現九華山地藏菩薩兩座塑像即閔氏父子之像。而瓦屋山寶藏禪寺的開山之祖就是這位道明和尚。道明和尚自小聰慧過人,聽從父親之命跟隨金地藏出家後,得到金地藏多年教誨,加上自己艱苦修行,精通佛法,深得金地藏賞識。金地藏很有遠見,他認為應該讓道明和尚自立門戶,弘揚佛法,有所作為,於是動員道明下山,並以《送童子下山》詩相贈。詩曰:“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洞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全唐詩》中收錄了此詩)道明和尚理解恩師的良苦用心,即懷揣恩師相贈的詩稿,一拜再拜,揮淚叩別恩師後,一步三回頭地下了九華山。道明和尚遊遍江南名山大川後,最終被瓦屋山的秀麗風光吸引住了,便卜居瓦屋山。他四處化緣,募集資金,終於在唐天寶五年(年)在瓦屋山建成了寶藏禪寺。該寺的佛殿、藏經樓及僧房多達九十九間,規模巨大,建築宏偉。於是僧侶眾多,香客如雲,香火十分旺盛,瓦屋山成了四鄰八方人們尋求心靈依托、安慰的福地。道明和尚在瓦屋山苦修苦度一生,於唐元和七年(年)圓寂,享年八十九歲,三年後成為瓦屋山的一位肉身菩薩。道明作為瓦屋山寶藏禪寺的開山之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獻給了瓦屋山,奉獻給了佛教事業。這就是瓦屋山與九華山在佛教上的淵源關係。

自唐至今千百年來,寶藏禪寺幾盛幾衰,屢毀屢建,曆經滄桑。從唐朝中期開始,經過五代到南宋,在這五百多年間,是寶藏禪寺的鼎盛時期。廟宇由原來的三進殿堂增加到四進,各殿堂周圍建造了耳房,廟中僧侶近百人。寺廟內終年香火不斷,香煙縹緲,晨鍾暮鼓,佛經聲聲。同時,該寺周圍還建起了數座附屬廟宇。到宋景定三年(年),瓦屋山寺廟經戰火焚毀,寺院敗落。元朝皇慶年間(年左右),當時大興佛教,用了兩年多時間重建了瓦屋山寺廟,改名為華藏禪寺。明嘉靖年間(年左右),九華山在營造衹園寺的月身殿時,為金地藏菩薩塑像,並將瓦屋山的道明和尚及其父閔讓和作為金地藏兩側的配像。在這同時,在瓦屋山也為道明和尚建造了月身殿,把他敬為開山之祖,並為道明和尚修建了佛塔,在鐵應寺旁的龍頭山上建立了塔林。後來又把瓦屋山的廟名改為報藏寺。清乾隆年間,句容寶華山有個叫覺讓的和尚來瓦屋山寺院擔任住持,他又大修了寺院,還把報藏寺改名為寶藏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年,日寇侵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亂世之中,寶藏禪寺裏聚集了一幫來自連雲港市海州的土匪,匪首名叫程咬金,不僅將廟中字畫、文物、財寶搶劫一空,還放火燒毀了寺廟。年,從上海來了一位名叫侯定和尚的人,重新整修了四十餘間廟宇。此時有僧人十來個,廟內供奉著大佛、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等佛像,香火終年興旺。“文化大革命”時,在“破四舊”的浪潮中,千年古刹頓時被毀得蕩然無存。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寶藏禪寺得到了重建。年,躲過“文革”劫難的原寶藏禪寺的覺誌老和尚,聯絡溧陽、句容、常州等地諸信士、居士,通過募捐、化緣以及自籌等形式,共籌集了數十萬元資金,又在山頂建起了三座仿古大殿和數十間供奉殿以及僧侶用房。年,溧陽市古瀆牌樓村青年沈田春去瓦屋山看望在山上修行而多年未歸的外公覺誌和尚,被外公以及他的同事們對佛教事業的虔誠精神感動了。懂得一些黨的宗教政策的沈田春決心把寶藏禪寺建出模樣來,一可幫助外公實現多年的夙願,二可通過佛教文化來帶動溧陽北山地區的旅遊事業。年,沈田春來到瓦屋山,首先拆除破舊的茅庵,精心規劃設計,加上眾多信士、香客的幫助,重建了寶藏禪寺。他從測繪、土建到水電安裝,都親自動手。寶藏禪寺的占地麵積擴大到一百多畝。漂亮的新山門,雄偉的大雄寶殿,高聳的觀景塔……寶藏禪寺又以嶄新的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為了方便遊客上山,他還帶領人員在險峻的山間拓建了一條五裏長的盤山公路,購置了大型中巴客車,山頂還通上了電話。如今,每天上山到寶藏禪寺進香遊覽的客人絡繹不絕,香火之旺勝於往昔。每逢農曆七月三十廟會,更是香客如雲,上山拜佛者逾萬人,山上山下,寺裏廟外,皆是香客,蠟燭香火,通宵達旦,盛況空前。置身於瓦屋山山巔,好似人在九天之上,頓有瓢飄欲仙之感。正是:‘‘蒼鬆翠竹風搖,黃牆青瓦雲飄。終歲香煙漫嫋。梵音繚繞,禪門兀自逍遙。”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坐落在溧陽竹簀水西村,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小小水西村,抗戰出了名。”因為溧陽竹簀的水西村,抗戰期間曾是陳毅、粟裕同誌領導蘇南抗日軍民進行抗戰和建黨建政的中心。年初夏,新四軍第一、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到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打得日寇暈頭轉向,魂飛膽喪。年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從鄰近的宋巷裏移駐到水西村。年月日,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並,在水西村成立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年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北渡,進入蘇中地區繼續抗戰。在這近兩年的時間裏,陳毅、粟裕同誌遵循黨中央製定的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運籌帷幄,.決戰千裏,指揮新四軍將士和地方抗日武裝,躍馬揮戈,奮勇殺敵,在敵頑夾擊極為複雜、尖銳、艱苦的環境裏,把抗日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創建和發展了蘇南抗日根據地,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曆史篇章。

為了銘記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代繼承和發揚新四軍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從年開始,在中共溧陽縣委、溧陽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對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屬司令部、戰地服務團、印刷室、通訊班、電台、夥房等舊址進行修葺,同時建立了管理機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保管所。年,粟裕同誌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題字。後經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將保管所更名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陳列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由原新四軍一支隊第六團團長、後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葉飛同誌題字。年月日,值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際,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列館改名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年至年,中共溧陽市委、市政府撥款二千五百多萬元人民幣,新建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年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新建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為長方體建築,建築麵積四千平方米,設計新穎,建築獨特。其主立麵由抽象的“”組成,恰似一塊橫臥在江南大地的不朽豐碑。“”及其袒露的紅色折線裂口,隱喻了新四軍革命鬥爭的曲折曆程;牆麵以深灰色的大理石渲染豐碑的莊嚴和曆史的厚重,寓意永久的紀念。展覽館陳列內容分“運籌帷幄”、“東進北上”、“建家立業”、“威震敵膽”、“民族忠魂”和“華夏脊梁”六個部分,通過照片、圖表、雕塑、電子書和場景複原等多元化表現手法,運用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工藝,並結合高科技的聲、光、電和多媒體手段,係統地介紹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戰鬥曆程和曆史功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現代博物館融曆史、文化、科技為一體的特征。

“運籌帷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年月起,新四軍先遣支隊、一支隊和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到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同年月,第一支隊司令部從宋巷裏移駐水西村。年月,為適應敵後鬥爭形勢的需要,新四軍軍部將一、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並,並增設江南指揮部的建製。月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村公開宣布成立,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羅忠毅任參謀長,劉炎和鍾期光為政治部正、副主任。由此,水西村成為蘇南新四軍的指揮中心。陳毅、粟裕等同誌在這裏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並從蘇南抗日鬥爭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曆史篇章。年月,陳毅、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其主力渡江北上,投入開辟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留守在茅山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新二支隊由司令員羅忠毅、副司令員廖海濤率領,對外仍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名義活動。年月,羅、廖領導的蘇南新四軍部隊和譚震林領導的新四軍第三支隊,合編為新四軍第六師,擔負起蘇南抗日鬥爭的任務。

“東進北上”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年月,周恩來來到皖南雲嶺,與新四軍領導人共商、落實黨中央、毛主席確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年月日,第六團團長葉率部從溧陽竹簀橋出發,東進蘇南東路地區,在武進戴溪橋與“江抗”第三路軍會合,成立“江抗”總指揮部,總指揮梅光迪,副總指揮葉飛、何克希、吳煩。“江抗”首戰黃土塘,後又發起夜襲滸墅關火車站和上海虹橋機場等一係列戰鬥,沉重打擊了日偽軍,創建了蘇常太、澄錫虞抗日遊擊根據地。後葉飛率部西撤,留下作戰處長夏光同誌帶領三十多名傷病員在陽澄湖畔養傷。夏光他們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下,不但養好了傷,而且還以他們為骨千,吸收當地抗日武裝,又組織了一支新的“江抗”,繼續在蘇常太地區堅持抗戰。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沙家浜》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編寫、創作出來的。

“建家立業”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陳毅、粟裕在艱苦複雜的遊擊環境中,堅持一邊打仗、一邊建軍,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武裝,並建立健全政治工作製度,經常性地對幹部、戰士進行政治形勢、鬥爭任務、方針政策和紅軍優良傳統教育,采取傳、幫、帶和從戰爭中學會戰爭的方法,對部隊進行軍事訓練,還利用戰鬥間隙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適應當時的鬥爭環境,江南指揮部還健全了內部體製。因此,軍隊建設得到加強,大大提髙了戰鬥力。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我黨克敵製勝的法寶之一。陳毅、粟裕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創造性地執行這一政策,並要求領導幹部采取靈活多樣的鬥爭策略,廣泛開展統戰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入到抗日統一戰線中去,收到了很好的工作效果。當時,大批的社會名流、開明士紳、民族資本家、國民黨官員如紀振綱、樊玉琳、巫恒通、陳湘甫、李學書、劉一鴻等人,都投入到抗戰行列之中。年秋至年月,陳毅等同誌三上泰州,與國民黨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的李明揚、李長江會晤,從而實現了“擊敵、聯李、孤韓”鬥爭策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好評。因此,陳毅同誌堪稱統戰工作的楷模。 年月,經新四軍軍部批準,陳毅與張茜在溧陽水西村結婚。新房就布置在陳毅辦公室兼臥室中,房內隻貼了兩個大紅喜字。白天,他倆請秘書徐平羽在村西山岡林間拍了一張照片,兩人扶樹而立,喜氣盈盈,情意綿綿。如今他倆的兒孫來到水西,總愛在這張珍貴的曆史照片下合影留念。

“威震敵膽”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進入蘇南後,采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主動出擊,頻頻獲勝。年月日,先遣支隊在韋崗首戰告捷。至年春,第一、二支隊先後進行了新豐、句容城、官陡門、延陵等三百多次大小戰鬥,將抗日烽火燃遍了整個江南地區,有力地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鬥誌。爾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所屬部隊,相繼進行了陳巷橋、渣澤、龍潭、賀甲、月塘集、水西、赤山、西塔山、郭村等一係列戰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年月日,一支隊第二團、新六團等部在王必成團長的指揮下,連續作戰二十多個小時,強攻、全殲日軍武村中隊長以下一百六十八名日軍,開創了蘇南敵後戰場殲敵新紀錄,成為新四軍戰史上有名的“延陵大捷”,.受到延安總部的通電表揚。國民黨第三戰區也電呈蔣介石核準,予以傳令嘉獎。年元宵節之夜,日偽軍八百餘人進犯安中裏,矛頭直指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粟裕指揮“江抗”二團和教導大隊,激戰十多個小時,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保衛了水西村,創造了以少勝多、保衛指揮機關的範例。

年月,陳毅、粟裕率其主力北渡長江後,第二支隊和蘇皖區黨委堅持茅山地區的抗日反頑鬥爭,並積極向外發展。年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反共頑固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重建了新四軍軍部,蘇南新四軍整編為第六師,師長譚震林,轄第十六旅、十八旅。年月,第十八旅挫敗了日偽軍對東路地區的“清鄉”,隨師北移蘇中,執行開辟新區的任務。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率部於月在溧陽黃金山三戰三捷,扭轉了“皖南事變”後茅山地區的危急局麵,並以此為基地,恢複了第二、第三遊擊區的原有陣地。年月日,日軍步兵、騎兵、炮兵三千餘人,分三路合擊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機關駐地溧陽塘馬村。羅忠毅、廖海濤率部同敵激戰一天,反複衝殺,打死打傷日軍三百餘人,使旅部和黨政機關一千餘人突出重圍,安全轉移。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寡不敵眾,羅忠毅、廖海濤等指戰員二百七十餘人壯烈犧牲,為國捐軀。塘馬戰鬥後,新四軍軍部發出電報:“羅、廖兩同誌為我黨我軍之優秀老幹部,為黨、為革命奮鬥十餘年,忠實、堅定、勇敢、負責,艱苦締造蘇南根據地,卓有成績。羅、廖兩同誌的壯烈犧牲,全軍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民族忠魂”這部分主要內容為:在八年抗戰中,蘇南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民族解放、為祖國獨立,與日本侵略者、與投降派、與反共頑固派進行殊死搏鬥,不怕流血犧牲,譜寫了一曲威武雄壯的民族正氣歌。蘇南人民有五萬子弟參加了新四軍,七千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級以上幹部犧牲百餘人。第一支隊二團政治處主任肖國生、第一支隊參謀長胡發堅、“江抗”副總指揮吳焜、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羅化成、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第十六旅政委廖海濤等六十餘位英烈的照片均陳列展出。

陳毅、張雲逸、曾山、葉飛等領導同誌為紀念英烈撰寫的悼文、悼詞初次與觀眾見麵。

“華夏脊梁”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為:在革命的大熔爐中,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幹部和各種人才,陳毅、粟裕、葉飛等領導同誌還成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也為世界進步和人類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部分內容中,陳列了陳毅、粟裕、王必成、王直等八十六位開國將帥,和譚震林、江渭清、管文蔚等二百七十多位廳局級和師級以上的領導同誌照片及生平簡曆。共和國為表彰他們的功績而頒發的證書、授予的勳章,還有他們使用過的珍貴實物,均陳列其中。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曆史功績,永駐人們心中!

美麗的天目湖位於溧陽城南八公裏處,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有“江南明珠”、“綠色仙景”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旅遊區。如今,溧陽的天目湖,聞名遐跡,遊客如雲,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到此來度假旅遊,領略它的湖光山色和田園風光,品嚐它的砂鍋魚頭等美味佳肴。其實,天目湖原先叫沙河水庫,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把它吹拂為著名的旅遊景區的。

在上個世紀大躍進年代裏,溧陽人民積極響應毛主席關於“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偉大號召,在以顏景詹同誌為首的縣委一班人的率領下,戰天鬥地,改造山河,在我國糧食緊張、經濟蕭條的三年困難時期,建成了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沙河水庫與大溪水庫。從此,易旱易澇的溧陽告別了十年九災的曆史,糧食連續多年穩產高產,多種經營也全麵發展,庫區座座山坡上茶園青翠,瓜果飄香。改革開放的大潮,揚起溧陽人民前進的風帆,一個把庫區優質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優勢變成旅遊景區的美好藍圖,在當時年輕的溧陽市委書記楊大偉同誌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他親自率領市領導們到浙江淳安的千島湖考察學習,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使大家看到發展旅遊經濟對現代服務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堅定旅遊開發的信心和決心。接著召開市四套班子聯席會議,就沙河水庫更名為天目湖作了專題討論。楊大偉書記說:“搞旅遊開發要加大對外宣傳,如果講沙河水庫、大溪水庫,太實,不美。我們應向浙江學習,他們的千島湖也是水庫,取名千島湖,美得很,靚得很。因此,我們也應為沙河、大溪兩大水庫重新取個名字。我征求過不少同誌的意見,最集中的是兩個名稱,一個叫天目湖,還有一個叫沙溪湖。我看沙河、大溪兩大水庫地處天目山的餘脈,從空中鳥瞰恰似兩顆明珠鑲嵌在溧陽大地上,所以我認為還是叫天目湖比較好……”大偉同誌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讚同。從此,天目湖這個美好的名字經過新聞媒體的傳播,響徹在祖國的四麵八方,乃至蜚聲於海外。也就在這次四套班子聯席會議上,市委把天目湖旅遊開發列為“四大開發”(昆侖工業區開發、丘陵山區特色農業開發、蘇浙皖邊貿市場開發、天目湖旅遊開發)之一,拉開了天目湖旅遊開發的序幕。在曆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天目湖旅遊開發大見成效,現已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並具有食、住、行、遊、購、娛一係列服務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內主要有四大景區:  一是水上遊覽、娛樂區。

到天目湖來旅遊,乘坐遊船、快艇遊覽湖光山色,是最為經典的項目。坐在遊船艙內,舉目四望,隻見湖水清清,波光粼粼。四周青山環抱,遠山如黛,近山青翠,山影倒映,水中有山,山中含水。每當清晨、黃昏或細雨蒙蒙之時,山朦朧,水朦朧,霧更朦朧。不知是山染綠了水,還是水染綠了山,就連山水之間的霧氣也泛著綠意。那迷蒙淡綠的霧靄煙霞飄悠在湖區,忽隱忽現,忽髙忽低,真讓人有種如夢如幻、瓢瓢欲仙的感覺,人們置身湖中,仿佛進入了蓬萊仙境,個中滋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更為精彩的是在湖上觀看捕魚表演。天目湖捕撈隊的漁民們,把足足有幾畝田那麼大的大網漸漸收攏,原先就被趕在大網裏的大魚都被慢慢地聚到一起,互相碰撞後驚慌失措地撲打著,蹦跳著,網中浪花四釀,魚身鱗光閃爍,觀看者無不歡呼雀躍,歡叫不已!遊客朋友如有雅興,還可參與捕魚、網魚、兜魚,或者在垂釣區內去釣魚,去享受一番捉魚的樂趣。捉到的或者釣來的魚,可以自己去烹調、燒烤,吃著自己捉的魚、自己燒的魚,味道一定不錯的!

二是湖裏山景區。

湖裏山三麵環水,猶如半島伸入湖中,故名湖裏山。湖裏山景區占地麵積二百多畝,景區內竹木茂盛,香樟蔽天。沿湖鋪設的石徑蜿蜒曲折,明滅可見,漫步其間,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景區內建有三處曆史文化景點:一是狀元閣。這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座以宣傳狀元文化為主題的仿古建築,集中展示了我國自隋唐到清光緒年間,封建科舉考試製度中所產生的七百三十六位狀元的姓名、籍貫及殿試奪魁的年號,濃縮著我國曆時一千三百多年的狀元文化。古代狀元們為了獲取功名而頑強拚搏的精神,將會激勵後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立誌成才!二是群賢堂。群賢堂內介紹的是溧陽曆史上所出現的兩位狀元(元代普顏不花、清代馬世俊)、兩位榜眼(宋之繩、任蘭枝)、三位探花(陳名夏、黃夢麟、任端書)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位兩院院士(狄超白、蔡邦華、彭少逸、朱森元、翟中和、沈學礎、莊鬆林、史軼蘩、程順和、吳雲東)的生平及業績。這些傑出人士在為國創立功業的同時,也為故鄉溧陽贏得了無比的聲譽。三是中華曙猿館。中華曙猿館是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之一,館名由中科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和史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親筆題寫。該館采用動物標本、圖片、文字說明、動物複原圖等形式展出,介紹了中華曙猿的發現過程,同時介紹了上黃水母山動物群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二十二種動物化石概況,是一處很好的科普教育場所。

三是鄉村田園景區。

鄉村田園島占地麵積三百六十畝,遠看很像一隻巨龜靜靜地俯臥在天目湖上,因此被稱為“龜島”。由於在島上放養了一百多隻可愛的小獼猴,所以它又被稱為“猴島”。該區內最具江南水鄉特色的有三處:一是遠古磨坊。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曆史源遠流長。石磨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鄉村田園景區內陳設的二十多架年代不同、大小不等、作用各異的石磨,是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從蘇南、曉南民間搜集來的,遊客到此不僅可以觀賞,而且可以親手操作。如有會唱錫劇《雙推磨》的朋友到此清唱一曲:“一人牽來一人拗,唱唱磨磨興致高……”那將會博得一片熱烈的掌聲。二是龍骨水車。水車亦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相傳發明者是東漢的畢嵐,還有一說是諸葛亮。其實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就在廣!車水玩天下第一壺泛使用水車灌溉農田或排除積水,《楚辭?九歌?河伯》中就有“乘水車兮荷蓋”之句。先前水車主要是用作灌溉農田,是農村常見的一種農具。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舊時水車已被時代所淘汰,水車已進入了曆史博物館,但水車的精巧結構、功能、作用都不會被人們所遺忘,所以在天目湖畔架設了兩台龍骨水車,年長的朋友可上去回憶一下舊時農村的歲月,年輕的朋友也不妨上去踩一踩水車,“吊吊田雞”(指雙腳提起的不會車水者),真正感受一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是天下第一壺。聳立在繡球島上的“天下第一壺”,已經得到吉尼斯總部的認證,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紫砂提梁壺。它髙三點五米,壺內徑一點八米,容水二點七立方米,是宜興十多名知名工匠用了一點五噸上好的紫砂泥、耗時七個多月精心製作而成的。因為它製作於年,所以又稱“世紀之壺”,是繡球島上的標誌性建築。遊客逍逍遙遙、嘻嘻哈哈地過了“逍遙橋”,大都愛在這“天下第一壺”下拍張照,留下個美好的記憶。

四是龍興島景區。

龍興島景區四十五平方公裏,東與陸地相連,怡心島在其北端,與之隔水相望,東南直接與江蘇沙河抽水蓄能電站接壤。龍興島因為魏晉南北朝時這裏曾有座龍興寺(後毀於兵火,僅留一古井)而得名。龍興島景區是集生態觀光、山林活動、健身休閑於一體的新型旅遊景區。該島生態環境良好,樹木蔥蘢,植被茂盛,久居鬧市的人們到此天然大氧吧來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進入景區,沿途綠樹成蔭,溪水如歌,草木靈秀,那重重疊疊的青山,彎彎曲曲的木板路,高髙低低的密林穿越,使人感覺到真正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與山水為伴,與綠樹為友,與小鳥對歌,不亦樂乎!

南山竹海風景區是溧陽的又一個國家級旅遊景區,位於溧陽南部山區,係天目山餘脈。距天目湖十八公裏,乘車半個小時即可到達。

南山竹海風景區內分為五大功能區,分別為:鏡湖娛樂區、福壽文化區、登山覽勝區、曆史文化區和休閑服務區。

鏡湖娛樂區  來到南山竹海風景區,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毛竹,眼前峰嶺疊翠,蜿蜒起伏,秀竹連綿,鬱鬱蔥蔥。“誰家新竹破新泥,昨夜春風即

南山竹海門樓竹西。借問竹西限何竹?萬竿轉眼上雲梯。”南山竹海景區扇形大門上鄭板橋的詩句將遊客迎人竹的海洋。進入景區大門,步行一二百米,登上高處,隻見一道蓄水大壩橫跨在兩山之間,鎖住了萬畝山水,形成了橢圓形的水庫,像塊明鏡似的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水映青山藍天碧,藍天青山入水中。這裏原來叫桃樹界水庫,現已改名為鏡湖。遊客在湖邊的水榭長廊中一邊走一邊欣賞這山水交融的美景,猶如讀一首優美的詩,聽一曲動人的歌,賞一幅悅目的畫。走過水榭長廊,即來到小鳥天堂,這是一個集鳥類觀賞、鳥藝表演、科普知識宣傳以及鳥類工藝品銷售的綜合性遊覽景點。該景區占地一萬平方米,飼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四十種鳥,走進小鳥天堂就如同走進了鳥的王國,可以欣賞到小鳥表演的精彩節目,參與人鳥對話,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漫步在科普長廊,還可以了解到有關鳥類的各種知識。

二、福壽文化區  人們的美好祝願總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天目湖旅遊有限公司規劃、開發南山竹海旅遊資源時,在景區中心位置巧妙地借用“南山”,設計、建造了福壽文化區景點,突出了南山的壽文化。中國古籍《尚書》上曰:“福有五種,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中榜。”而民間認為五福是指“福、祿、壽、喜、財”,因此人們佩戴的玉器中往往有雕有五隻蝙蝠的,以示吉祥如意。同樣,壽文化廣場處的五蝠捧壽也有此寓意。步入廣場,可以看到一位笑容可掏、慈祥親切的老壽星,正在笑眯眯地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老壽星頭部高十二點八米,是由純銅製作而成的,而其身體就是整個山坡,堪稱中國第一壽星。在其後方的照壁上有六十八個不同字體的“壽”字,其餘的三十一個“壽”在山上的石塊上容易找到,但要找到第一百個“壽”字就比較難了。朋友,你如有興趣,不妨到山上去找一找,興許第一百個“壽”字能被你找到。祝你好運!

三、 登山覽勝區  乘上索道纜車遊覽竹海,是南山竹海風景區裏最為經典的遊覽項目。索道總長為七百八十米,以每秒一米的速度上升,往返所需的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坐在纜車上舉目遠眺,漫山遍野的毛竹,密密麻麻,重重疊疊,望不到頭。俯下身子近看下去,修直挺拔的毛竹,亭亭玉立,生機勃勃。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作有《詠雪竹》一詩,詩雲:“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熱情地謳歌了毛竹的高風亮節,同時借竹抒情,抒發了自己的雄心壯誌。看著滿目青翠的毛竹,你會覺得賞心悅目,精神振奮,渾身都充滿青春活力。當你乘坐纜車登上“吳越弟一峰”時(因為此山並不是吳越地區最高的山峰,所以為“弟一峰”),極目群山,遙望遠處的金牛嶺、金雞嶺,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而更多的遊客則迫不及待地到山頂去撞鍾祈福,悠揚的鍾聲能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四、 曆史文化區溧陽曆史悠久,南山地區曾有不少曆史遺跡,如南山竹海風景區內的金牛嶺、鍋底山及黃金溝等處,有春秋戰國時代以來的古工事、古兵營遺址,歐冶子、幹將曾在此鑄劍,朱元障曾在鄰近的青峰山屯兵、作戰,還有明建文帝朱允墳曾從南山竹海風景區裏的官道上前往雲南……由於南山竹海正在開發建設中,目前曆史文化區僅建成一處景點——官道碑亭,亭中石碑上記述了明代的一段曆史:明建文四年(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打進南京,建文帝朱允炊本想自殺,以身殉國。後在群臣的阻攔、勸慰之下,遂削發為僧,換上僧衣,在二十多名大臣的簇擁下,逃出南京,取道溧陽,經過南山竹海風景區內的官道,到了安徽廣德,最後出走到雲南(關於建文帝朱允墳,曆史上有三種說法:一是在宮中縱火自焚,二是出走雲南,三是流亡海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至今還是個曆史之謎)。目前,天目湖旅遊有限公司正在籌劃建設古兵營、古代兵器陳列館等曆史文化景點,不久,遊客到此將會欣賞到吳越春秋的曆史風雲。

五、休閑服務區  在休閑服務區,你可以看到一組全由竹子建成的房屋,屋後翠竹青青,屋旁紫藤纏繞,環境十分幽雅。屋內以竹工藝品展示為主,遊客還可以走進現場觀看竹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如果喜歡,還可以買上幾個去饋贈親朋好友。服務區裏還有個竹海度假村,是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觀光於一體的生態型酒店。度假村餐廳的菜肴主要以農家菜、南山野味為主,很有山區地方特色,尤其是各種野味火鍋,很受遊客青睞。

近年來,溧陽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國旅遊業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溧陽鄉村旅遊已擁有六家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還崛起了一大批以農業生態為主題的鄉村旅遊農莊,年接待遊客量超過上百萬人次,旅遊營業收入達數億元。年秋天,江蘇省首屆鄉村旅遊節在溧陽翠穀莊園隆重舉行,更是對溧陽鄉村旅遊發展的肯定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