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陳鴻壽(—年),字子恭,號曼生,別號老曼、慕壽、夾穀亭長、胥溪漁隱、種榆道人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拔貢。官至江南海防同知。他是清代著名篆刻家,篆刻取法秦漢,旁及黃易,擅長切刀,刀法縱橫爽利,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他還善書能畫,行書、篆書瀟灑自然,自成一體;畫以山水、花卉、蘭竹為主。是清代藝壇一代大師。

清嘉慶十六年(年)三月二十九日,陳鴻壽到溧陽上任。嘉慶二十一年(年),調任淮安府海防同知。陳鴻壽在澡陽任職五年,是位頗有作為的知縣。首先,他重視教育工作。嘉慶十七年(年)八月,他應邀作《平陵書院碑記》。在碑記中他闡述了教育事業的重要,並以此碑記激勵後人督促自己、相互磨礪、高登科舉、輔助朝廷、為民辦事。其次,主編了一部《溧陽縣誌》,即後人稱許的清嘉慶《溧陽縣誌》。在卷前陳鴻壽寫了一篇序,指出這部縣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的;尤為可貴的是他寫了一段很有見解的文字,意思是說,自從乾隆八年(年)以來,在溧陽任縣令的不少,幾十年中有幾十人。他們的姓名、籍貫都無從查考,原來熟悉他們的老人也說不清楚。而今,誌書在我任職時完成。誌書存在一天,縣令的姓名也就一日不忘。姓名一日不忘,他們是賢者還是不肖之徒,也都不會被人忘記。我怎敢不時刻思慮與鞭策自己,不要做出給縣裏陳鴻壽書寫的對聯

人士丟臉的醜事……由此可見,陳鴻壽是位頭腦清醒、嚴於律己的好縣長。有關史料真實地記錄了他為官清廉且有好名聲的情況:“官知縣,署贛榆,補溧陽,廉名勇幹,卓著循聲。創文學,修邑誌,辦賑之善;為大江南北最。”第三,他在工作之餘,堅持業餘創作。陳鴻壽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書畫、篆刻、詩文,皆自具風格。而他最大的藝術成就是紫砂壺藝創作,他與宜興楊彭年等人創製“曼生壺”的造詣與影響,遠遠超越於他的書法和繪畫,使他垂名於世,享譽於紫砂藝壇。

——造型各異的曼生壺  宜興紫砂起源於北宋中期,經宋元明初近五百年的發展,到明代中葉進入成熟期,並形成獨立的生產體係,明萬曆年間達到第一個繁榮階段,曾一度低落。到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紫砂陶藝開始有文人重視並參與。這時的紫砂器具在造型、文學、書畫、金石、篆刻諸方麵的文人趣味日益增強。所謂文人趣味,就是要求壺製形式雅而不俗,既可以供使用,又可以供把玩,以簡樸素淨為特色,並在壺器身上增加文學、書畫元素。這個時期壺身上銘文盛行,同時書畫也被帶動起來。著名的製壺技工,同時也努力追求書法藝術及鐫刻技法。由於工藝與詩文、書畫相結合的緣故,促使了藝人與文人互相合作,其中著名金石、書畫家陳鴻壽與製壺名工楊彭年的合作,冶詩詞、繪畫、篆刻、工藝於一爐,在紫砂工藝上取得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宜興荊溪縣新誌》記載:“楊彭年,字二泉,以善製茗壺稱。陳曼生鴻壽宰溧陽,聞其名,致之。曼生自出新意,建仿古式,述書畫其上,號曼生壺,皆彭年作也。”

陳鴻壽原本是個紫砂茗壺的愛好者,他到與宜興毗鄰的溧陽擔任縣令之後,官職和地理上的便利將他的這一愛好推到極致。陳鴻壽到溧陽任職已四十四歲,正當壯年,這一時期他在思想、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麵都已十分成熟。一生為之奮鬥的朝廷功名看來已不會有太大的希望,自己所擔任的職務似乎也沒什麼特別值得看重的,盡心盡力地去幹就是了。而對於藝術方麵的事情,都是他喜愛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這在他許多傳世的書畫、印章藝術品裏都可以表現出來。同時,文人常有的聚會、交友、品茗、吟詩、作對,陳鴻壽是一直積極參與的,這在許多書畫作品中也都可以反映出來。而他與紫砂壺的情結,也在書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三開冊頁上,都題有同樣的文字:“茶已熟,菊正開,賞秋人,來不來。”而這三開冊頁,每一開都繪有一把不同造型的紫砂壺,賞玩風雅,頗具品位。陳鴻壽自己創作設計的曼生壺式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曰十八式,還有一種曰三十八式。主要的造型有石桃、橫雲、井欄、合歡、方山、瓜形、覆鬥、扁壺等式。為了便於刻畫裝飾,曼生壺以幾何造型為主,比較簡潔,並有較大的麵可供裝飾。他每設計新樣之後,就請楊彭年等知名陶工為他做壺,再請文人好友為之書法、刻文,使得這一時期的紫砂壺成為一件極為可貴而髙雅的陶藝作品。當時,由於陳鴻壽與相關文人的提倡,在壺身上題款成為一股風尚,成為紫砂壺在那一階段發展的主流。

曼生壺的顯著特點是在壺身四周多加銘刻。在這之前,除少數外,文字大都鐫刻在壺底。從曼生壺開始,文學、書法占領了壺身的主要部分,也成為茗壺的主要裝飾。銘文大都由陳鴻壽及他的幕僚江聽香、髙爽泉、郭頻迦、查梅史所作,間有曼生自選的。銘文既貼切茶又貼切壺之造型,也有借題發揮表達文人的人生哲學或處世態度的,如“不肥而堅是以永年”(石瓢壺)、“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曼生提梁壺)等等。陳鴻壽素善書,酷嗜摩崖碑版,所刻銘文,篆、隸、楷、行皆有,行楷古雅,八分書尤其超逸。他在壺身上鐫刻時,一般多用“雙入正刀法”,有時也用尖竹刀片在未幹的壺還上直接刻畫。因陳鴻壽在篆刻、書法、繪畫、詩文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從而形成了“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風氣。時人著文說,宜興紫砂如果沒有文人墨客的參與,也就沒有今天的輝煌。而陳鴻壽與楊彭年創製的曼生壺是紫砂器中赫赫有名的上品,如今一隻曼生壺的價格已高達數百萬元,成了各大博物館爭相搶購的珍品。

現在,幾乎每個紫砂壺愛好者都知道曼生壺,而世上仿製的贗品也魚目混珠,到底怎樣的紫砂壺才是真正的曼生壺呢?它必須達到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其中一個:  一、 陳鴻壽創作銘文並親自鐫刻在壺上。

二、 陳曼生創作銘文,由陳曼生的賓朋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將其書刻在壺上並注明此銘文作者是曼生。

三、 銘文為陳鴻壽的賓朋所作,陳曼生將其書刻在壺上。

由於陳鴻壽不光是與楊彭年合作,他還曾請萬泉、楊寶年、楊鳳年等為其製壺,不論製還者是誰,隻要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現在均認其為“曼生並    中華曙猿  溧陽是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這方土地上,通過中外科學家的發掘、探索,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發現和驚喜,並引發了我們無限的遐想。

年春天,一個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布消息:在中國江蘇溧陽上黃鎮水母山上發現了距今四千五百萬年的“中華曙猿”,研究表明它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高級靈長類動物化石,從而認為,通向智慧生命之路是從中國起步的,也就是說中國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消息不脛自走,全國許多報刊以及美、法等國的著名學術雜誌,競相報道了這則消息。名不見經傳的水母山由於發現“中華曙猿”而一舉成名。

什麼叫“中華曙猿”呢?大約在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尚處在新生代中始新世紀的時候,溧陽這塊土地已成為古生動物棲息繁衍的樂園。尤其是在溧陽縣城東北十五公裏的上黃鎮水母山這個地方,由於該地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茂密蔽天,河流湖泊交織,瓜果食物非常豐富,是座地地道道的花果山,古靈長類動物在這裏找到了理想的繁育發展溫床。在這裏活躍的古生物群中,有一種高僅十多公分、體重百餘克的小巧玲瓏的曙猿,已經能夠像現在的獼猴類動物一樣用四足行走,活躍在樹枝端部了。這小小的曙猿,根據中美等國考古學家的聯合考證,就是後來經過幾千萬年演化成為人類、人猿、獼猴的遠祖——中華曙猿。中華曙猿,意思就是“類人猿亞目黎明時的曙光”。類人猿亞目,這是高級靈長類的動物分類學名,包括我們人類和那些人類的近親。中華曙猿的發現,意味著溧陽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早高級靈長類動物的孕育地。這一發現,把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高級靈長類遠祖的年代比在北非發現的高級靈長類上溯了八百萬到一千萬年,也把原來認為高級靈長類是由非洲起源的學說刷新為亞洲起源的學說。

怎麼發現“中華曙猿”的呢?發現中華曙猿化石的地方叫水母山,坐落在溧陽市上黃鎮境內。這是一座由石灰岩構成的山丘,它的海拔標高隻有六十二米,與當地地麵的相對高差僅五十米。化石出土地點在夏林(現已改名為水母山村)泉水灣村後水母山的南山坡上,海拔標高約十五至二十米。中華曙猿及其伴生哺乳動物群的化石就產生在橫跨這一地層百餘米長的剖麵裂隙堆積中,因此,考古學家就把上黃水母山發現的化石稱之為上黃水母山裂隙堆積。就是這樣一座看上去平平常常的山丘,卻是迄今為止亞洲發現的第一個始新世時期的地層。它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了如此眾多的古生物化石,倒是得益於幾千萬年前這裏曾發生過的一次地下岩漿活動。這次岩漿活動沒有拱出地麵,卻把地表三億年前形成的石灰岩拱裂了,於是許多晡乳動物的骨骼因水流等自然力的作用,就在被拱出的岩洞中堆積了下來,從而使水母山完整地保存了這四千五百萬年前高級靈長類進化的曆史遺跡。

其實這裏發現化石並不是近期的事情,上黃夏林當地人早就有了世代相傳的秘方:開山采石劃破了手腳,隻要將龍骨粉敷在傷口上就能有效地止血。不太懂得大自然奧秘的夏林村上的石匠們,就這樣把地球幾千萬年的遺存視為大自然對這方土地百姓的恩賜,把珍貴的動物化石當作龍骨而用以療傷和治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地方國營夏林石灰廠青年工人朱振發最早向科學家提供了夏林劍齒虎化石(是由朱誌洪發現的,現珍藏在南京地礦局),從而吸引了中美等國科學家到水母山進行實地考察、發掘的。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統計,從年到年,齊陶、林一璞等中外科學家在水母山發掘、采集並親自動手裝袋運往北京中科院的化石泥土混合物,共有一百五十多噸。而這些混合物還要他們親手過篩、水洗,放在顯微鏡下鑒別,作碳的測定工作等等,工作十分艱辛。誠如西方著名學者克萊德?克拉克洪所說,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麵

巨大的鏡子,使人類看到了自身無窮無盡的變化。中外科學家正是通過研究上黃水母山化石這麵鏡子,讓我們透過歲月的雲隙,看到曆史的昨天,看到冥冥蒼生的演化與變遷。

經過中外科學家長達十年的共同努力,加上溧陽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建設等部門的密切配合,上黃水母山化石終於煥發出令人炫目的華彩和無與倫比的價值。根據中國、美國和加拿大三國科學家聯合考察、論證,上黃水母山石灰岩裂隙底部發現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是距今四千五百萬年的屬新生代中始新世紀生物遺骸,迄今已發現六十三種、分屬十二個目、三十八個科的哺乳動物。中外科學家對溧陽上黃水母山科考、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是發現了至少四種高等靈長類動物,其中一種被命名為“中華曙猿”。“中華曙猿”的化石材料是一塊帶有三顆牙齒的右下頜骨殘段以及一些零散的牙齒等等,它的時代為四千五百萬年前的中始新世紀中期,比埃及法尤姆的髙等靈長類早了將近一千萬年。它向世界表明:高等靈長類的起源在東方、在中國、在溧陽上黃水母山,也就是說,“人類的老祖宗”在中國!從此,溧陽上黃水母山化石將改寫曆史:人類的起源不在北非,而是在我們中國!

“中華曙猿”像清晨的一道曙光,為人類科學家尋找人類及其近親的共同祖先帶來了新的光明,也使上黃水母山成了古生物學的又一塊聖地。中外許多學者對“中華曙猿”的發現給予充分肯定。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專家瑪莉道森女士說,在這裏(水母山)發現那個時代的靈長類動物化石這麼多,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專家和考古學家賈蘭坡評價說:“上黃動物群種類之多,在亞洲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特別是髙級靈長類祖先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相媲美。這是我國二十世紀古生物學上的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中科院和國家文物局的有關文獻中說:“中華曙猿及其伴生的哺乳動物群,必將作為經典動物群永載史冊,具有特別重要的科學價值。”“這是二十世紀的重大發現,為中國人民和中國科學界爭得了榮譽,其意義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近年來,溧陽正在將“中華曙猿”化石發現地開發、建設成地質公園,供遊客參觀、遊覽,增長科普知識。

史侯廟是溧陽史氏始祖史崇的墓地和祠堂。史侯祠始建於東漢初年,是為紀念史崇而建的。後因求雨靈驗,皇上敕賜顯惠廟,故稱史侯廟,簡稱侯廟。

史崇何許人也?據《漢書》和《史氏家譜》記載:史崇的高祖叫史恭,是魯郡(今山東)濟北人,後遷移到杜陵(今西安)。史恭有個妹妹叫節,是衛太子的良娣(妃妾),生下史皇孫。漢武帝末年,宮廷發生禍亂,事情起因是巫婆用邪術加害皇帝,導致太子、史良娣、史皇孫一家三口遇難。成語“巫蠱之禍”就源自此事,電視劇《漢武大帝》中也有重點反映。史皇孫有個兒子出生才幾個月,也被株連入獄,一直到五歲才被赦免。獄吏邴吉可憐這個曾皇孫無家可歸,就把他送給了史恭。史恭的母親貞君夫人見曾外孫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就親自撫育培養了他。後來,這個曾皇孫登上了皇位,是為漢宣帝劉洵。這時貞君夫人和史恭已經去世了,漢宣帝為報答史家養育和輔佐之恩,就將史恭封為杜陵侯,他的三個兒子全部封侯,並世代承襲:長子史高封樂陵侯,次子史曾封蔣陵侯,三子史玄封平台侯。史玄的兒子史恁,史恁的兒子史習,都繼承了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