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溧陽城裏有個高靜園,高靜園裏有塊太湖石叫髙靜石,說起這塊高靜石的來曆,就必然要從它的主人趙葵說起了。趙葵何許人也?《二十四史》的《宋史》中有趙葵傳,《溧陽縣誌》對他也有記載。趙葵,字南仲,湖南衡山人,是京湖製置史趙方的兒子。趙葵從小就非常聰明,趙方很喜歡他,就請有學問的人做他的老師,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趙葵是跟隨父親在軍中長大的。有次打了勝仗之後,趙方獎賞給將士的財物很少,有些將士即想發動兵變。趙葵當時才十二三歲,正在軍帳外麵玩耍,聽到那些將士在裏麵密謀兵變,急忙衝到軍帳裏喊道,這些賞品是朝廷賞賜的,我父親那裏另外還有賞賜呢。就是因他這一句話,軍心頓時穩定下來,所以人們都佩服他的機警靈敏。嘉定年間,他與父兄一道上陣殺敵,屢立戰功,成為抗金名將。紹定元年,任滁州知州。其時他母親生病,他請求回家看望母親,上級不準。他割下大腿上的肉與藥混合,寄給母親服用。在古代這是子女為父母盡孝道的最好舉動。他在滁州任職時,宋將李全在蘇北叛亂,攻破鹽城,朝廷還遲遲不出兵討伐。趙葵向丞相史彌遠建議,請速發兵,以強國勢,而安社稷。史彌遠不想興師討伐,後來還是右丞相(即副丞相)鄭清之讚成這個建議,起用趙葵率兵一萬四千多人前去討伐,在揚州展開決戰,並消滅了李全。端平元年,朝廷命他擔任兵部尚書,率領軍隊收複東京、西京、南京三京。由於兵糧不足,潰敗退回,他降一級,任兵部侍郎。趙葵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淳佑九年,朝廷撰升他為右丞相,封信國公,他四次上表,竭力辭謝,皇上不允。宋理宗說,你們父子兄弟為國效力很多,你在軍隊陣營中又能身先士卒,有獻身報效國家的願望,這尤其是儒士臣僚們難以做到的,所以我要特別地嘉獎你。據《溧陽縣誌》和《趙氏宗譜》記載,宋理宗賜第溧陽,建南北二府,贈給趙葵和他的侄兒趙淮。因趙葵的府第在縣衙的南麵,所以稱南府,南府原址在原省溧中校園內;趙淮的府第在縣衙的北麵,所以稱北府。後來趙葵年紀大了,身體又有疾病,便向皇上請求給予外祠職位,即退職但仍可領取俸祿,頗似如今退居二線的領導幹部。理宗皇帝批準了他這個請求。這樣,趙葵晚年就在溧陽南府府邸過著半退半隱的退休生活。理宗皇帝對趙葵確是非常恩寵,特地禦賜三塊太湖石給退居溧陽的趙葵,並分別題名為“高靜”、“蒼雲”、“忠義”,以示皇上對趙氏的褒獎。理宗皇帝還題寫了“晚香堂”匾贈予趙葵。趙府三石在溧陽曆史上非常有名,但數百年來曆經戰亂動蕩,“蒼雲”、“忠義”二石已失,如今僅有“髙靜”石聳立在高靜園內,這就是高靜石的來曆。
趙葵不僅能帶兵打仗,而且工詩文,善繪畫。《唐詩鑒賞辭典》封麵上的這幅山水畫,就是趙葵的作品,畫的左上方題寫著“宋趙葵畫杜甫詩意圖”一行楷書,並加蓋著兩顆篆刻印章,分別是“乾隆禦筆”和“萬華宮鑒藏寶”,由此可見此畫藝術成就之髙。趙葵閑居溧陽期間,曽到貞女寺去憑吊了史貞女,還賦詩一首:‘‘白首辭廊廟,投閑瀨江隈。因觀貞女傳,深仰謫仙才。擊漂名猶存,沉淵事可哀。清魂招不得,偷俗挽救回。直筆遺青史,荒磯鎖綠苔。憑將一杯酒,澆向浪花堆。”這首《金瀨詠貞女》五言古詩中,透露出他讀了史貞女的碑文,非常敬佩李太白的才華;史貞女的清魂已招不回了,但她的事跡足以揚善驅惡。趙葵還乘船到縣城西郊,遊覽了茭山石林,並題字紀念。就在這年秋天,趙葵乘船回湖南。途中,坐船停靠小孤山,趙葵在船上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薨後皇上追諡他為忠靖公。
趙淮,字元輔,是趙葵的侄兒。因叔父趙葵由皇上賜宅第於溧陽,他也就居住於斯。在平定李全叛亂時,趙淮立有大功。鹹淳年間,他退職家居。南宋德佑元年(年),元軍南侵,分別從江州、淮西出發,追擊賈似道率領的南宋軍隊。賈軍潰敗,沿江守將有的投降,有的遁逃。南宋朝廷就把趙淮從家中起用為太府寺丞,並委派他與臨安府判陳昭賓在高淳的銀樹、東壩一帶采取防禦措施。趙淮在高淳、溧陽地區召集義軍,屯聚糧草,在長蕩湖裏製造船艦,於山山麓設置營寨,以阻擋由建康(今南京)向東進攻的敵軍。不久,朝廷任命他擔任淮東轉運使,設衙門在溧陽。這年十月,元軍兵分數路,攻入臨安,即今杭州。當時趙淮駐軍於溧陽豐登奸。十一月,元軍多次招降趙淮,趙淮不從。元軍就派徐旺榮、新野、陳翼率軍進攻他。趙淮同元軍展開激戰,失敗後被擒。元軍將他押往溧陽縣城,住在進士錢應高的家裏。第二天早上押解趙淮到江北去的時侯,他的兩個小妾翠蓮、綠雲追到錢家,堅決要求跟著趙淮一道走。趙淮知道此去將不複返,要求再回家看一眼北府,徐旺榮等人同意了他這個要求。趙淮站在家門口辭別家廟時,口占一絕:“祖父有功王室,德澤延及子孫。淮今勢窮被執,萬古忠義猶存。刀鋸吾所不懼,誓以一死報君。急告先靈速引,庶幾不辱家門。”徐旺榮等人押解趙淮到瓜洲去的途中,一路誘降,趙淮髙昂著頭,不予理睬。在鎮江上船過長江時,趙淮在船上始終麵向南方,以示對朝廷的忠誠。到了瓜洲,看見元軍元帥阿術,昂首挺立,堅決不跪。阿術看了很敬佩他,就授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給趙淮,趙淮堅決不受。阿術要殺他,趙淮毫無懼色,隻求快死。阿術看著他的英雄氣概,更加敬佩他了,親自上前給他鬆綁,並叫他到揚州去招降守城的宋將李庭芝。趙淮假裝答應,到了揚州城下,趙淮對著城樓上的守將李庭芝大聲呼喊道,李庭芝,男子漢,死就死,堅決不要投降!阿術惱羞成怒,立即把趙淮殺了。趙淮臨死時仍罵不絕口,他的屍體被拋在長江邊上。
趙淮被元軍殺害後,元軍中有兩個將領見翠蓮、綠雲長得漂亮,就逼她倆做他倆的妻子。翠蓮、綠雲欺哄說,隻要把趙淮的屍體火化、把他的後事安排好之後,我倆什麼都聽從你們安排。元將信以為真,派兵找來木柴,架起火堆將趙淮的屍體火化。翠蓮、綠雲脫下外衣,將趙淮的遺骨包裹起來,抱在懷中,跟著元軍上了木船。當木船行駛到金山附近江麵時,翠蓮、綠雲先將趙淮遺骨投入江中,然後兩人同時縱身一跳,投江而死。這兩位女子的壯烈之舉,把在場的元軍將士都驚呆了……
趙淮死後,皇上追諡他為忠湣公。趙淮兩妾死後,明代有位叫符觀的溧陽知縣,發動民眾在雙橋中間的綠渚上建造了一座貞烈祠,祠中供奉著史貞女、翠蓮、綠雲三位烈女的塑像,供後人瞻仰。
趙氏叔侄、趙淮兩妾的英烈行為,不僅為史書、方誌記載,而且在溧陽地區廣為流傳,後人在憑吊中,寫詩作詞,大加頌揚。宋末元初的袁正在《城南趙府遺址歌》的最後部分謳歌趙氏叔侄道:“至今英雄猶烈烈,地老天荒不磨滅。一樽無處奠忠魂,空向江頭酹秋月。”另一位詩人劉麟瑞在《昭忠逸詠江東運判趙淮妾某氏》中,也讚頌了趙氏叔侄、趙淮兩妾:“血凝漢節誇男子,身寄秦淮籍安邦。千載妾身貞更潔,仰天哭向水雲鄉。”趙氏後裔世居溧陽城南灣裏、水西及河口等地,先賢的英烈業績,激勵著趙氏後人奮發努力,繼續創造著新的業績。
秦梓,字楚材,原籍江蘇江寧(今南京市江寧區),因熱愛溧陽山水,隱居溧陽。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年),他登上沈晦榜進士第。取進士後,曆任太學學錄,晉升樞密院編修、殿中侍禦史。擔任過崇政殿說書、庶官兼經筵等職,還被高宗聘為伯琮、伯玫兩位皇子的教授。他曾為皇事奔波出使高麗國,又擔任台州(浙江)、宣州(安徽)、湖州(浙江)知府、通判。紹興十六年(年),他升任端明殿學士、特進資政殿大學士,後辭官退休,隱居溧陽。宜興、溧陽的秦氏大都是秦梓後人。
秦梓是南宋奸相秦檜的胞兄,兄弟倆從小聰明異常,少有才名。其父秦敏學中年時來運轉,先後擔任浙江安吉縣丞、江西玉山縣令、廣西古縣縣令之職。秦敏學每次從任上歸家省親時,總要把秦梓、秦檜叫到身邊,教給他們一些古詩詞,讓他們背誦下來,然後再考他們。兄弟倆爭搶回答,應對自如,從小就顯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才智;秦敏學看著心中暗暗自喜,並指望他們日後獲取功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兄弟倆長大後果然不負父望,後來秦梓中了進士,成為朝廷命官;秦檜更是狀元及第,當了宰相,權傾朝野。北宋“靖康之難”後,秦梓主戰,秦檜主和,兄弟反目,手足相抵,兄千古流芳,弟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