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溧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個神奇的地方,它就是社渚孔村的神墩。為什麼叫神墩呢?因為孔村和鄰近村子裏的人都知道,一到夏天的夜間,這個神墩上就會冒出一星一星乃至一團一團的“神火”,當地人稱之為“鬼火”。相傳這裏曾有一夥不信鬼神的年輕人,壯著膽子想去看個究竟,到底是什麼東西在發光發亮。黑夜裏他們抖抖索索、汗毛泠泠地上了神墩,隻見那一星星、一簇簇藍瑩瑩的“鬼火”在身前背後忽上忽下,飄來飄去;你走快些,它也快些,你站住了,它就在你身邊飛舞;大聲喊叫,它不理睬,伸手去捉,卻又全然無蹤……天哪,真有鬼神啊?小夥子們的膽子都嚇破了,嚇得落荒而逃……從此,夜間再也沒人敢上這神墩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溧陽縣政府遵照黨中央關於“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指示精神,組織數萬民工疏浚南河、北河、上興河、梅渚河等幹支河道。神墩位於梅渚河畔,它是平原地帶尚出四周地麵—.至三米的長條形土墩,東西約一百五十多米,南北約二百米,總麵積約三萬平方米。南部和西南部被梅渚河環繞,東為引水渠,北為農田,西為孔村。年月疏浚梅渚河,在彎曲處拓寬河道時,挖出了很多人骨、牛骨、馬骨,還有很多陶罐碎片和幾把加工過的石斧、腰沿釜等石器。由於當時的人們對曆史文化遺存知識知之不多,所以根本沒有把這些珍貴的文物當一回事,過後不久這些石斧、人骨和牛馬骨頭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孔村村民在神墩上種植莊稼時經常會鋤到人的骨架,還會鋤到破碎的陶片。這是因為溧陽地處長江下遊南岸,江河縱橫,阡陌交織,交通便利,海拔並不很高的淺山丘陵散布其間,而且氣候溫潤,災害較少,植被繁茂,物產豐富,極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人類的初始移民便在這髙阜網地上休養生息,從而留下了史前的生活遺址。年江蘇省組織文物普查時,溧陽縣文化館館長汪青青、楊莊文化站站長(後為副研究員)狄富保與社渚文化站站長王國楨等同誌,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到神墩作了實地考察,從撿到的紅色陶片分析、判斷,這裏是六千年到七千前年馬家浜文化時期古代先民的密集性活動區。為了保護好這塊約三萬平方米的史前文化遺址,年,溧陽市人民政府即把神墩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館、溧陽市文化局聯合組成溧陽神墩遺址考古隊,對位於太湖西部的溧陽社渚孔村神墩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年月至年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溧陽神墩遺址考古隊對神墩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麵積一千多平方米。通過發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成人墓葬二百六十一座,嬰幼兒甕棺葬十六座,房址六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和動物標本,這對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分布、特征、交流和傳播具有重大意義,也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增添了一份極其豐富的實物資料。發掘結果表明,神墩遺址的文化層平均厚度為一點五至二米之間,主要遺存的年代跨度為距今七千年到六千年之間,是目前溧陽境內年代最早、保護最為完好的史前遺址,也是太湖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隨葬品數量較多是神墩遺址的顯著特點。出土的五件玉器,質地精良,造型優美,玉料既有與溧陽小梅嶺玉礦相似的透閃石一陽起石類軟玉,也有玉髓和瑪瑙等質料。三件玉璜均從端麵和側麵穿孔,這在六千多年前的玉器中非常罕見。特別是一件出土於死者口中的玉璜,可能成為中國目前最早的口含斂屍玉器,開創了中國玉器神聖化和神秘化的先河,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學術價值。同時,從多個地層層麵上發現的六座房址,保存相對完好,充分反映了古人家居生活的形態麵貌。還出土了釜、鼎、豆、罐、盆、缽、器蓋、支座等大量陶器。特別是在灰坑中發現的兩片刻紋白陶,其花紋繁縟,紋飾精美,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發掘品中罕見之物。其原產地主要在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長江下遊地區僅見於安徽繁昌繆墩和浙江桐鄉羅家角,此項發現對地質學界和曆史地理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胥溪河(長江自蕪湖開始往東經由髙淳、溧陽、宜興的入湖入海通道)的形成年代提供了考古學背景解釋。這說明遠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還存在另一條自西往東的入湖入海通道作為長江的支流而存在,而地處太湖之西的溧陽神墩遺址的先民,已經用這條水路同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的人群發生著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和交流。
這次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和重要意義是:一是古代居民已入住吊腳樓。從遺址上發現了大麵積分布的密集柱洞和灰坑,而地表卻沒有發現屆住痕跡,因此推測這裏采用立柱架梁鋪板建屋的幹欄式建築(類似今天的吊腳樓),和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相似。在水網稠密的江南地區,住吊腳樓可以防止汛期房屋進水。二是古代先民已經種植水稻。考古人員經篩選發現了鹿、魚、鳥類動物骨頭,令人驚喜的是發現了炭化稻,因此推測,稻米應該是當時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炭化稻米的發現,對世界範圍內普遍關注的農業起源、稻作農業的發展以及太湖地區史前農業規模、耕作方式等課題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珍貴資料。三是夯實了新文化類型研究。據考古專家介紹,神墩遺址的發掘為太湖西部馬家浜文化新的文化類型——胳駝墩文化類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並確定了寧(南京)鎮(鎮江)文化區和太湖文化區的文化分界,從而使馬家浜文化麵貌更加清晰,材料更加豐富,序列更為完整,研究更加深入。
年月,也就是第二次發掘神墩即將結束之前,我請文化館副研究員狄富保、社渚文化站站長劉曉菊陪同到神墩看望了正在進行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名利同誌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第二次發掘神墩的情況,並提供給我們一份情況彙報。本文關於神墩發掘的情況,皆摘自這份材料。初夏時節,我們佇立在不算太髙的神墩上,聽著田名利同誌關於遠古先民的情況介紹,我的眼前浮現出了遠古時代先民的生活場景:居住在神墩吊腳樓裏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開始種植大片的水稻、花生、蠶豆等。女人們在采桑養蠶,織出精美的絲麻衣服,還在家用陶鍋做飯;男人們不是使用打製的石犁耕田、石斧砍樹,就是泛舟湖上捕魚,村口還有雞犬之聲相聞……我看著發掘坑裏展現出的一具具人體骨骼,心想,隨著今後考古工作者對神墩的深入發掘,將會逐步揭開覆蓋在神墩上的這層神奇而又神秘的麵紗,人們將會看到我們的先民在史前創下的璀燦奪目的古代文明!
伍子胥(名員)在中國是位很有名的曆史人物,史書稱他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的傑出才能。他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殺,隻身逃出楚國,輾轉漂泊,曆經千辛萬苦,來到吳國,後對吳國的振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溧陽地處吳、楚交界之處,他到吳國的第一站就是溧陽,並與史貞女邂逅相遇,隨即發生了一個千古傳頌的曆史故事。下麵我們就來說說這個曆史故事。
兩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爭霸時期。且說楚平王輕信讒言,冤殺了伍子胥父、兄之後,為斬草除根,立即派遣左司馬沈尹戍率領三千人馬,日夜追殺伍子胥。還請畫師畫了伍子胥的頭像,張貼在楚國邊境的關隘,以便緝拿。
再說伍子胥逃離楚國郢都後,一心想投奔日益強大的吳國,以圖報仇雪恨。於是沿著長江東下,晝伏夜行,曆盡艱險,終於來到了小峴山之西的吳楚雄關一昭關。這座關隘設在兩山之間,中間一個關口,是廬濠往來的要衝,出了此關,便是通往吳國的水路了。伍子胥在過昭關前一夜愁白了頭發,後在扁鵲弟子東皋公的幫助下逃出昭關,這些我們且略去不提,.專說他進入溧陽境內的事情。
伍子胥逃出昭關,來到溧陽的南山地區時,被迎麵的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伍子胥是個很有心計的人,為迷惑、擺脫後麵的追兵,他跳下馬來,拚盡全力,拉著馬尾巴,連人帶馬,倒著登上了山頭,留下了相反方向的足跡。伍子胥在山頂的破廟前剛坐下來休息,忽然發現一群官兵追上山來,他顧不上栓馬,心急慌忙地跑進破廟中躲藏起來。一群追兵氣喘籲籲地上了山頂,向四周張望,卻不見一個人影。隨後吵吵嚷嚷地走進廟門,隻見廟內破敗不堪,供桌上蒙著厚塵,神龕邊掛滿蜘蛛網,便判斷這裏沒人來過。剛好此時外麵有人叫了起來,這班追兵來到門外一看,發現廟門外留有馬蹄印,再從馬蹄印的方向斷定,伍子胥已從山上奔下山去了,於是這群追兵又從來的方向追下山去……伍子胥聽到廟門外的腳步聲漸漸消失,才從神龕後麵走了出來。一看,追兵無影無蹤,但他的馬也不知去向,隻得暗暗叫苦,拖著疲憊的雙腿走下山去。
走出南山,伍子胥又餓又累,因為他已幾天沒吃沒喝了。為了逃命,伍子胥強撐著身子繼續趕路。一天午後,當走到南渡附近的瀨江邊上時,他看到一名年輕女子正在河邊浣紗,她的身邊,還放著一桶浣紗用的糨糊。餓了幾天的伍子胥見到食物,兩隻眼睛發出光亮,他停下腳步,對她說:姑娘,我是一個過路的獵人,實在饑渴極了,這桶糨糊請你施舍給我吃吧。這位眉清目秀的浣紗女子站起身子,朝他一看,隻見此人身材髙大魁偉,寬麵大臉,粗眉大眼,目光如炬,盡管須發已白,但很像到處張貼的畫像上的人。這位女子便說,我們老百姓都知道伍子胥父子是忠臣,是受奸臣的陷害而遭難的。如果你是逃亡的伍子胥,就喝下這糨糊,趕快走你的路;如果你真是過路的獵人,就不要動我的這桶糨糊。伍子胥聽著呆住了,他沒有想到經過九死一生,吃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逃到吳楚邊境,在這荒僻的地方會讓一個女子認出自己是伍子胥,可見這楚平王對他的捕捉是多麼周密。完全出於自尊,伍子胥不願在這個坦率的女子麵前隱瞞自己了,便拔出寶劍架在自己脖子上說:姑娘莫非要去討那楚平王的千金之賞嗎?我願意把我的頭就此割下,完成你發財的願望,我就是那個無罪於楚國、卻正在被到處緝拿的伍子胥……見此情景,這位浣紗女子急忙上前抓住伍子胥的手腕,厲聲申斥道:你這是想陷我於不義嗎?那平王的千金之賞,對於我這個浣紗的女子有什麼用呢?我們老百姓全知道你們父子是無罪的,我們這裏的人都已相約過了,即使看到了伍子胥,也決不會獻給那昏庸的平王。這後村就住著準備捉拿你的官兵,他們還帶著你的畫像呢,你趕快喝掉這桶糨糊離開這裏吧。老百姓真是好人啊!落難的伍子胥聽了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實在餓急了,也顧不得什麼麵子了,拿起桶裏的瓢,一瓢一瓢地舀著將大半桶糨糊吃得精光。喝完糨糊,伍子胥朝浣紗女子看了一眼,看出這位女子心地善良,又見四邊沒人,就向她打聽到吳國去的路怎麼走。浣紗女子用手指指瀨江邊上的觀山、前山說,我們這裏是吳楚交界處,翻過前麵的青山,就到了吳國的地界。伍子胥十分感激,連忙打躬作揖地向女子道別。當登上江堤大步朝東奔走時,他忽見後麵塵土飛揚,好像是有人馬追來了。他回頭看見浣紗的女子還站在江邊看著他,就對這位女子說:姑娘,千萬不能同巡查官兵講看到了我啊!這位浣紗女看出逃難的伍子胥對自己不放心,隻得淒然苦笑道:哎,我為了服侍寡母,三十歲都未嫁人,小女子是個明白事理的人,你盡管放心走吧!伍子胥告別浣紗女後,剛走出幾步,回頭再看時,隻見這名女子朝自己揮了揮手,然後抱著一塊大石頭,自投瀨水中去了。
伍子胥眼睜睜地看著這位浣紗女為自己而投江自盡,心裏十分難過,雙膝“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淚流滿麵地咬破一個手指,用鮮血在瀨江邊的一塊石頭寫了兩行字:“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伍子胥寫完之後,又擔心被後麵的追兵看到,就捧了堤上的碎土掩蓋掉,隨後,擦擦臉上的眼淚,繼續朝前趕路。
後人讚揚說:溧水之陽,擊綿之女,惟治母餐,不通男語。矜此旅人,發其筐宮,君腹雖充,吾節已窳。捐此孱軀,以存壺矩,瀨流不竭,茲人千古!
這位垸紗女死後連名字都未留下,人們隻知道她姓史,是黃山湖畔(原大溪鄉)上吳村人,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史貞女。史貞女投河後,屍體漂到木杓鬥村,村民為她的忠誠貞烈所感動,埋屍於村東南。
伍子胥到了吳國,被吳王聘為謀主。之後,又被拜為大將,與孫武一道,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經過五次激戰,打敗楚軍,攻占了建都二百餘年的郢都。
伍子胥打敗楚國、報仇雪恨之後,從楚國班師回吳經過溧陽南山時,特地又一次登上山巔,與同行者講起了當年逃亡的情景。這座無名大山,就是因為伍子胥幾次翻越,從此被命名為“伍員山”(今平橋境內)而名氣大增。漢高帝九年(前年),後人將山上的破廟拆掉,重建了一座祠廟,取名伍員祠,並在祠前立有石碑,碑上刻寫了伍子胥當年逃亡和得勝歸來的情況經過。唐、明兩朝曾多次重修此祠。曆經千年的伍員祠直到“文革”初期“破四舊”時才被毀,石碑也被砸成碎塊。
伍子胥不是忘恩負義的人,時時懷念著救命恩人史貞女。當翻過南山來到瀨水邊時,他不勝感慨地說:我在逃亡時受饑挨餓,就在這江邊,承蒙一位浣紗女子給我吃了一頓飽飯。誰知我走後,她為了保全我,竟投河自盡了。說罷,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為兌現自己“十年之後,千金報德”的諾言,伍子胥命部下將從楚王宮中繳獲的金塊,鑄成了三鬥三升金瓜子撒在瀨水之中,以此報答史貞女的救命之恩。伍子胥在向瀨江中拋撒金瓜子時說道:日後有人撿到金瓜子,一半自得,一半代我買紙錁燒化,奠祭浣紗女亡靈。伍子胥還在他獲救的南渡中河與扁擔河交彙處建了一座浣紗廟,封贈史貞女為“浣紗娘娘”,以表彰她的貞烈。浣紗廟裏“正神”即史貞女。正廳兩塊橫匾,上麵一塊寫著“史貞烈女祠”,下麵一塊寫著“投金古瀨”。
千百年來,投金瀨附近的村民下河罱泥或捕魚時,常能在這條河中撈到金瓜子。按當地風俗,他們把金瓜子賣到錢後,都會花一半錢去買“豬頭三牲”,到浣紗廟裏去供奉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史貞女。現在溧陽文化館裏珍藏的一顆金瓜子,是年冬天疏浚、開挖中河時,舊縣農民在水利工地上撿到的。當時農民隨即把這顆金瓜子送到舊縣公社秘書徐晉康那裏。徐晉康是個文化人,知道這顆金瓜子的文物價值,立即把這顆金瓜子轉交給了縣文化館。
史貞女搭救伍子胥的動人故事,在江南以至全國廣為流傳,它吸引了許多達官要員、文人墨客前往憑吊、瞻仰。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十年漫遊期間就曾慕名而來,在《遊溧陽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一詩中,就明明白白地說:“何事來吳關,聞有貞義女,振窮溧水灣。”後來又應溧陽縣令鄭晏等人之邀,欣然命筆,洋洋灑灑撰寫了六百餘字的《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熱情洋溢地頌揚了史貞女的義舉:“伍胥東奔,乞食於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聲動列國,義形壯士……投金瀨址,報德稱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這篇碑文,是請李白族叔、當塗縣令、以小篆聞名的書法家李陽冰書寫的。石碑刻成後,立於瀨水邊投金處。由於李白的兩篇詩文,使史貞女的事跡大為增色。宋代李綱、秦梓,明代馬一龍,清代馬世俊等曆代名人,也都有詩文謳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