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伍子胥與史貞女的故事,將永遠被後人傳頌。

溧陽觀山、前山兩山之間的一片水田中,有一座小山丘拳拳而立,雖不怎麼起眼,但名氣很大,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文人墨客紛至遝來,吟詩作文,感歎不已。此山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因為這裏是蔡邕讀書台。

蔡邕(—年),字伯階,河南杞縣人,東漢時著名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大音樂家,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就是這麼一位博學多才的人,由於生不逢時,以致一生坎坷,多災多難,最後竟招來殺身之禍。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無能,近小人,遠賢良,“黨錮”之禍,摧殘賢良,寵用奸邪。宦海風波,使蔡邕絕意仕途,不想當官,但求專心治學,安貧樂賤,與世無爭。可是實在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欲韜光養晦而不能。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人向皇帝推薦說,蔡邕善鼓琴,可進宮當樂官。桓帝聽後即命陳留郡太守督促蔡邕來京。蔡邕被迫起程,走到偃師時假稱有病,又返回家鄉。到三十八歲那年,即漢靈帝建寧三年(年),當時頗有聲望的尚書令橋玄知道蔡邕這個人才後,就將他召進京到自己府中。蔡邕在此結識了曹操,並成莫逆之交。橋玄先安排他任河平長,後又召回拜任為郎中,不久又改任議郎。蔡邕很有學問,他後來擔任的左中郎一職,很像西方宮廷裏領著做彌撒的神職人員,執行著主的使者的任務。一旦發生什麼天象變化,如日食、地震、颶風、海嘯,或者出現什麼怪異現象,漢靈帝劉宏都要把蔡邕找來谘詢釋疑。由於蔡邕知識淵博,引經據典地解釋得頭頭是道,所以皇帝對他比較賞識,並特允他上的奏折可以用布囊封好。蔡邕見皇帝如此看得起自己,認為這是報效天子、為民請命的好機會,於是他在寫給靈帝的密奏中說,諸種災異的發生,都是亡國的不祥之兆,這是上蒼希望皇上感悟,能痛改前非。至於產生亡國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高級官吏的腐敗問題,接下去指名道姓地揭發了一批贓官,而這批贓官都是有頭有臉的髙級官吏。漢靈帝看了蔡邕的秘密奏章,因為奈何不了這批高官,隻得無可奈何地歎幾口大氣。靈帝起身更衣的時候,中常侍曹節乘機偷看了蔡邕的奏章,隨後奏章內容立即在朝廷中傳播開了。那些被掲發的人把蔡邕恨得要死,立即尋找機會來陷害、報複他。就這樣,蔡邕的忠諫為自己招來了大禍。群奸蜂起攻擊蔡邕,將他逮捕,關進洛陽監獄,還打算將他腰斬於市。後經蔡邕力辯誣枉,加上中常侍呂強奏請乞免,靈帝似有感悟,但在群奸挾持下仍將蔡邕改判為“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這樣,時年四十六歲的蔡邕就帶著妻子和出生不久的蔡文姬,開始了流放朔方(今內蒙、寧夏一帶)的艱難日子。但奸黨陽球等人仍不放過,必欲置蔡邕於死地,派了刺客在途中截殺。幸運的是刺客知道蔡邕忠義,不忍加害。蔡邕一家到了朔方,陽球又賄賂朔方部主,要他殺掉蔡邕一家。部主認為蔡邕是個忠臣,無辜遭陷,實在可憐,於是反將陽球之陰謀告訴了蔡邕,要他小心,還在暗中保護蔡邕,這才使蔡邕幸免於難。光和二年(年),蔡邕以多年心血寫成《十意》(仿《前漢書?十誌》),獻於朝廷;剛巧又逢大赦,靈帝嘉獎蔡邕的高才,赦他返回原郡,這樣蔡邕結束了九個月的流放朔方的流亡生活。蔡邕剛剛逃脫厄運,不料又生波折。蔡邕一家回到中原,居住在五原郡安陽縣。太守王智設宴請蔡邕吃飯,蔡邕欣然赴宴。王智之兄王甫為中常侍,王智恃勢驕橫,席間失禮於察邕,蔡邕拂袖而去。王智覺得丟了麵子,非常忿恨,就誣奏蔡邕在朔方發牢騷,鎊訕朝廷。蔡邕生怕朝廷再次治罪,迫不得已之下帶著妻女亡命江湖,在吳地過了長達十二年的逃難生活。蔡邕就是在這種境況下來到吳地,隱居在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的。

蔡邕在吳地的活動,史書上記載很少,僅《後漢書》上有這麼一段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裂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以上是說蔡邕在吳期間,有次看見吳人在那裏用一根青桐木燒火煮飯,當聽到青桐木在火中的爆裂之聲時,蔡邕大驚說:“這可是塊好木料啊!”連忙取出來將火撲滅,用其完好的部分製作了一把琴,彈起來錚錚作響,果然音色很美。但琴尾尚存焦色,因此,當時人們都把它叫作“焦尾琴”。《搜神記》一書中也記載了此事。同書還記載一事:“蔡邕嚐至柯亭,以竹為橡。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發聲嘹亮。一雲邕告吳人曰:吾昔嚐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東間第十六竹椽可為笛,取用,果有異音。”《文選》伏滔《長笛賦》序雲:“蔡邕避難江南,宿柯亭亭館,取橡為笛……”這是說蔡邕避難江命名江蘇省溧陽市焦尾攀敗中國民族器樂學會二九年九月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命名的銅牌南的時候,有一天,他來到柯亭(今浙江紹興柯橋),住在一家旅館裏,旅館屋上的椽子是竹橡。蔡邕非常精通音律,他昂著頭看遍屋上的竹椽,指著東屋的第十六根竹椽說,這支竹橡是好竹子,可以將它製成笛,取下一試,果然音響異常,於是製作為名笛——柯亭笛。《長笛賦》序中繼續說:“柯橋之觀,以竹為橡,邕取為笛,奇聲獨絕。”從蔡邕在吳地製作“焦尾琴和“柯笛”兩件事情上,足見這位蔡中郎對音樂的高深造詣,這也為後人留下了美妙絕倫的風雅韻事。

年春天,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常務副會長畢可煒,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張玉新,和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編導舒雲等人來到溧陽,在蔡邕讀書台遺址附近的大溪墊前等地,結合史料進行實地考證,發現至今觀山一帶仍有一片片青桐林,在蔡邕讀書台遺址地區,當地鄉民廣泛流傳著蔡邕故事。經多方科學考證,最終確定溧陽是東漢蔡邕親手製作焦尾琴的故裏。年月,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正式發出文件,命名溧陽為“焦尾琴故裏”。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音樂大師馮光鈺教授說,溧陽是焦尾琴故裏的發現和確認,是中國古琴界的一件大事。溧陽是焦尾琴故裏的確定,也為溧陽的曆史文化再添魅力與光輝。

蔡邕在吳地十二年,史書上雖未明確提到溧陽,但宋景定《建康誌》和元至正《金陵新誌》都有記載:“蔡伯階讀書台,在溧陽縣太虛觀東北。”曆代續修的《溧陽縣誌》對蔡邕讀書台也均有記載。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是由國家記的史、地方記的誌和家族修的譜二部分組成的,它們互為證實、互為補充,曆史上有些重大史事就是由地方誌和家族族譜記載下來的。據清康熙《溧陽縣誌》載:“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溧陽舊誌相傳,他在東漢末年逃避至此。蔡邕讀書堂在縣西四十裏讀書台上,在泰虛觀東北,今蔡氏堂獨存。”嘉慶《溧陽縣誌》記載:“蔡邕讀書台在泰虛觀東北,今廢。”光緒《溧陽縣誌》記載:“後漢《蔡邕傳》載其在吳十二年,相傳曾讀書於此,今廢。”以上記載足以說明蔡邕在此居住過,並留下了讀書台遺址。正是因為一位大文豪在此居住過,這座小山丘因此而聞名遐邇,吸引著曆代文人墨客來此瞻仰、造訪。南宋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陳亮造訪此地時寫下了《蔡邕讀書台》詩二首:“曲曲清溪映白沙,望中幾樹舊桃花。世情不到花開處,雞犬桑麻三兩家。”“一拳宛在水中央,萬頃碧波(即原黃山湖)浸渺茫。往跡至今惟石戶,樵人指點說中郎。”清光緒年間,嘉興知縣宋璜也曾遊覽讀書台,並吟詩一首:“中郎舊跡倚崔嵬,東漢遺碑事可猜。蔓草千年空穀遍,牧童歌上讀書台。”由此可知,清光緒之前蔡邕讀書台上還有“東漢遺碑”。讚頌、評說蔡邕的詩文,《溧陽縣誌》上還有幾篇,限幹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那麼,蔡邕又是怎樣離開吳地的呢?《三國誌》、《三國演義》都有記載:“李儒勸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邕懼,隻得應命而至。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由此可知,蔡邕是迫不得已地應董卓之召,離開吳地到洛陽報到,並為董卓重用,一個月裏連升三級,殊不知他這晉升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讀者朋友都知道《三國演義》中“連環計”(也叫“美人計”)的曆史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太師董卓專權,惹得天怒人怨,司徒王允欲除之,懾於董卓淫威,不敢輕易動手。王允深知董卓及其義子呂布均好色,便想到使用美人計,利用貂嬋挑起董卓同呂布之間的矛盾,終使父子反目,最後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董卓千夫所指,罪該萬死,死後被人在肚臍眼上插上一支蠟燭點了天燈,這是他罪有應得。董卓被誅後,朝野皆喜,惟有蔡邕感念董卓知遇、重用之恩,伏其屍而大哭,被武士捉住,押了去見王允。王允斥責道:“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邕伏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隻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眾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馬日殫亦對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恐失人望乎。”王允辯解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鎊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中衰,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王允不聽眾官勸阻,遂命武士將蔡邕押到監獄中縊死。我國東漢時期這位著名的文化巨匠就這樣匆匆謝幕,走下了曆史舞台。

史書記載,“蔡邕死後葬在毗陵尚宜鄉互村。”春秋時期,常州屬吳國延陵邑,漢代改稱毗陵,從隋朝起名常州。《鹹淳毗陵誌》也記載:“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塚巋然。按《本傳》,邕嚐在吳中積十二年,意歿後葬此爾。”毗陵尚宜鄉互村,即今常州武進東安鎮夏莊西安村,我曾專門到此地去作了考證。《東安鎮誌》中記載:伯喈墩,衣冠塚。夏莊村北,有一土墩,千餘年來,人們都說是伯喈墩。據《廣輿記》載:“武進互村有蔡邕墓。”我到西安村上去考察采訪,幾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指著建在原伯喈墩上幾戶村民的房屋說,伯喈墩在解放初,還有二丈多高,一畝多大。由於墩在村旁,村人常去取土填豬圏,以致土墩越來越小。“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土地時,發現這裏有一座青磚砌成的衣冠塚是一座空墳。後來幾戶村民在平整後的伯喈墩上建造了樓房。

我站在池塘邊望著伯喈墩遺址遐想道,古人為防身後被盜墓,往往都設有疑塚,互村的伯喈墩很可能就是一座疑塚,而蔡邕的真正墓地,乃在溧陽蔡邕讀書台附近。蔡邕讀書台之北二三百米處有座青山叫前山,與觀山遙遙相望。向陽山坡上有座古墓,山下墊前村、下馬灘村的村民上代傳下世的都說這是蔡伯喈的墳墓。明初築東壩之前,溧陽大溪、河口、河心等地都是湖泊,湖名叫黃山湖。觀山、前山諸山峙立湖邊,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蔡邕生前帶了妻子、女兒文姬在此風光如畫之地讀書操琴,寄情於山水之間,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即《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按《本傳》中說的蔡邕曾經在吳中居住了十二年,“意歿後葬此爾”,臨終前提出遺願,希望葬於吳地青山綠水之間,一代名士提出這麼一點要求,王允還是會同意的。所以,溧陽“青山有幸埋忠骨”,蔡邕即長眠於斯。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曾為蔡中郎之墳作詩一首,詩名就叫《蔡中郎墳》。詩雲:“古墳零落野花春,聞說中郎有後身。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此詩也是蔡邕墓地就在溧陽的一個有力佐證。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據說他出生的時候,天上的太白金星落入他母親的懷抱,所以取名白,字太白。後來他到長安,前輩詩人賀知章讀了他的詩,就稱他“天上謫仙人”,意思是說,普通凡人是寫不出李白那樣的好詩的,所以後來人們都稱李白為“詩仙”。李白是個大詩人、大名人,凡是他到過的地方,或者與他有過交往的人,經他寫成詩文,也就會非常有名。比如有次他到了皖南,有個叫汪倫的李白“粉絲”請他喝了老酒,這位大詩人臨行時寫了一首《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於是這位汪倫先生跟著李白揚名至今。我國有些李白硏究者說,一個地方如能吸引李白到一次,再經他寫一篇詩文,這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而我們溧陽不僅吸引李白來過,而且來了三次,寫了十三篇詩文,這是一件非常榮幸而又了不起的事情。

李白第一次來溧陽,大約是在唐天寶初年秋天,即剛出朝廷不久。據李白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由賀知章引薦給唐玄宗後,玄宗在金鑾殿上召見他,皇上還“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對他十分看重,下詔供奉翰林。玄宗請他寫《出師詔》,李白不用草稿就寫出來了,所以玄宗很喜歡他,準備讓他當中書舍人。不料被同在翰林院的駙馬張堆等人進讒言,說壞話,不到三年,李白就被皇上賜金還山,離開朝廷,再度開始了浪跡天下的漂泊生活。李白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從京城長安東漂到江南來的。在金陵、宣城一帶,聽說了溧陽史貞女搭救伍子胥的動人故事後,聯係到《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中的有關記載,對這段史料很感興趣,便帶了朋友到溧陽來采風,以進一步了解這位千古不朽奇女子的事跡。李白是個聞名天下的大詩人、大名人,李白到溧陽來了,溧陽的知縣當然是要出來接待的,不過這位知縣並不怎麼熱情,因為他也知道,李白是被皇上逐出皇宮的,無權無勢,對自己仕途升遷毫無用處,所以隻需應付一下即可。李白向縣令說明來意之後,第二天早晨,縣令帶了幾個仆從陪同李白等人到縣城附近,遊覽了當地名勝北湖亭。那時候,我們溧陽縣城在舊縣(即今舊縣村),離瓦屋山很近。李白來到湖邊北湖亭上,展現在他眼前的瓦屋山,山頂平坦,呈瓦屋形,李白心想,難怪此山取名為瓦屋山了。他偏頭向南眺望,看見北湖(即南渡蕩)之濱的山丘上聳立著一個土墩,當聽說這是史貞女的墳墓時,李白便饒有興趣地向縣令打聽史貞女的有關情況。誰知這位縣令對史貞女的事跡一無所知,對李白也是愛理不理的,李白同他說話,他的眼睛還望著天上,一副高不可攀的樣子。李白是個很高傲的人,在宮廷的時候,高力士、楊國忠得罪了他,他就在為皇帝起詔書時,故意讓高力士為他脫靴,讓楊國忠為他磨墨,狠狠地教訓了這兩個家夥。如今你這個小小的溧陽縣令竟敢來怠慢我“謫仙大人”,李白當然也不會買他賬的,回到寓所後,他寫了《遊溧陽?登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一詩。這首詩記述了他登北湖亭的所見所聞所感,謳歌了史貞女的事跡,直抒了自己對世事的看法,詩中還刺了這位勢利的縣太爺一下,說他“目色送飛鴻,邈然不可攀”。說實在話,李白第一次到溧陽來,心裏是不怎麼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