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李白第二次來溧陽,是在天寶十三年(年)。當時的曆史情況是:天寶七年五月十五日,唐明皇曾發布詔令“其忠臣義士孝婦烈女,史籍所載德行彌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皇帝詔令下達,各地並非雷厲風行,溧陽就是在詔令下達六年之後才貫徹落實這項最高指示的。縣令鄭晏是個辦實事的好官,他在溧陽知道史貞女的感人事跡之後,聽說李白在安徽宣城,便寫了一封信,邀請李白到溧陽來為史貞女撰寫碑文,李白一口答應,於是從宣城來到溧陽。這次地方官員盛情款待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向他介紹了史貞女的家世、事跡,以及縣裏準備為她刻碑、建祠、祭奠等等方麵的打算。李白對史貞女心儀已久,這次在縣令鄭晏等人的敦促下,於文興勃發中,六百餘字的《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一揮而就,令鄭晏等人對這位詩仙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白在碑文中闡述了為史貞女立祠祭祀的意義,記載了史貞女的家世和舍身搭救伍子胥的史事始末,並對史貞女作了極髙的評價,還讚揚了縣令、主簿、縣尉等人為之樹碑立傳的善舉。李白這篇碑文的可貴之處在於:一是點明了貞義女是溧陽黃山裏史氏之女,詩中把史貞女稱之為貞義女,一字之改,突出了這位奇女子舍己救人的義舉,說她可同曆史上的曹娥?、  ①曹娥:孝女曹娥的傳說,始於東漢時代的浙江。其父曹盱不慎失足墜江而死,他的女兒曹娥時年十四歲,沿江夜哀號,哭聲不絕,後亦投江而死過了幾天,她身背父屍,浮出江麵這就是曹娥投江覓父的傳說。

貞義女碑聶姊?、魯姑等奇女子相媲美,使史貞女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二是文中明確指出,伍子胥之所以能夠奔吳並取得輝煌的業績,都有賴於史貞女的義舉。把史貞女的英烈與伍子胥的成就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是李白的獨創,也是他在為女英雄立傳中的一大功績。

李白這篇文章由他的族叔李陽冰(唐代著名書法家)用楷書書寫,由石工刻成石碑豎立於瀨水之畔。到了宋代,原碑損毀。政和四年(年),  ①聶姊:聶政刺殺韓相,失敗後被暴屍於市而懸之千金。其姊不畏歿身之誅,去認屍並伏屍痛哭,當場死於聶政身邊。後人謂之烈女。

②魯姑:漢劉向《列女傳》中己載:“齊君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侄”後人稱頌魯姑犧牲兒子保全侄子的義舉。

宋徽宗趙佶命人依照原碑文拓片重刻,仍立於瀨水之畔的貞女祠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此碑流入宜興。近年來,溧陽市文化局到宜興拓片,重刻《貞義女碑》。此碑現立於史貞女故裏大溪上吳村。

李白第三次來溧陽,在天寶十五年(年)春天。上一年十月,安祿山造反,叛軍迅速攻占了黃河南北。時在洛陽梁園的李白,倉促南奔,經宣州來到溧陽。他身陷洛陽的時候,目睹叛軍燒殺淫掠的暴行和災民四散奔逃的慘景,立即想起和平的江南與溧陽的朋友,這次他是在危難之際來到溧陽的。果然,溧陽的地方官、扶風籍主簿竇嘉賓熱情地接待了他,舉辦盛宴為他接風、壓驚,還約請了眾多李白粉絲來與他聚會,這讓李白非常高興,他在詩中說:“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李白喝酒喝得半醒半醉時,髙興得摘下帽子拋向空中,高興得為主人竇嘉賓大唱讚歌,並狂妄地表示要像張良那樣,協助劉邦平亂興國,然後功成身退,結廬歸隱。李白在贈送給竇嘉賓的《抉風豪士歌》一詩中,真實記述了這次宴請的盛況,同時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誌。李白在溧期間,還與唐朝名相宋環之孫、溧陽縣尉宋陟坦誠相見,互吐心曲。談到自己的遠大理想和人生經曆時,李白自比李斯、宋玉,非常自豪地說,我早就懷有治國平天下的妙策,所以皇上特別的厚愛我,由於奸臣的讒言中傷,才使皇上與我產生裂痕而分道揚鑣。但是,不管皇上待我如何,我對朝廷的忠心永遠都不會改變,隻是不知何日才能平定叛亂,我倆才可以去為國效力,大展宏圖……李白懷才不遇、伺機施展抱負的心態,在《贈溧陽宋少府陟》一詩中表露得淋漓盡致。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白這次在溧期間,還同草聖、酒仙、常熟尉張旭宴別於城內的溧陽酒樓,並當場即興吟誦了《猛虎行》一詩。詩中敘述說,在國家多事之秋,李白、張旭兩人借酒澆愁,互訴衷腸:對安祿山叛亂造成的深重災難,無比憤恨;對“有策不敢犯龍顏,竄身南國避胡塵”的處境,十分痛楚;對張旭“心藏風雲世莫知”的才華,極為敬佩;對彼此“攀龍附鳳當有時”的前景,寄予希望。最後,李白還興致勃勃地告訴酒桌上的各位朋友,我即將離開溧陽到浙江那邊去了,準備在東海邊上過隱居垂釣的生活,要是釣到了大魚,我一定會寄給各位共同品嚐。但最好還是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們一起在海邊釣魚、喝酒,吹牛、聊天,互敘友情,“得魚笑見情相親”。由此可見,天命之年的李白,依然那麼浪漫,那麼重情,那麼可愛。相傳當時李白在酒樓上詩興勃發,隨即口吟此詩;草聖張旭急忙蘸墨揮毫,伏案疾書,記錄此詩。在場的賓客目睹這兩位大詩人和大書法家的聯袂表演,無不為之喝彩叫絕。李白這次到溧陽,寫出的《扶風豪士歌》、《贈溧陽宋少府陟》和《猛虎行》這三首詩,均是他的精品力作,這對於了解和研究李白晚年的思想和文風,是很有價值的。我們在詩中還可以看到他在溧陽的交遊活動,以及當時的風土人情。

以上就是李白三抵溧陽城的簡要情況。李白在溧陽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對溧陽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史貞女因李白撰寫的碑文名氣更大了。因李白的這篇碑文,曆代都有名流到溧陽來憑吊貞義女祠,觀賞《貞義女碑》,遊覽溧陽的湖光山色。清代宗人府府丞王端朝曾說:“是邑有李太白之英風,故其人多秀而文。”對我們溧陽作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自己也很愛溧陽山水,便在溧陽定居下來。為了紀念李白的三次溧陽之行,自唐代起,溧陽就開始建太白樓、李白祠等紀念性建築。

(作者:奚渭明,原中共溧陽黨史辦副主任、副編審。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是浙江省德清縣人。在孟郊故裏——德清縣城西郊清河橋村的孟郊祠裏,有這麼一副楹聯:“巨篇五百,詠遍天下平民心;名詩一首,抒盡人間母子情。”這副楹聯極佳,既概括了孟郊一生詩作的成就,又對其名作《遊子吟》作出了髙度的評價。

孟郊(—年),字東野。這位唐代的著名詩人,一生坎坷,曆盡磨難,仕途上很不順利。他少年時曾隱居嵩山,為人清高。當時古文運動倡導者、比他年輕十七歲的韓愈同他相識之後,對他的詩才甚為讚賞,從此兩人成為忘年交。貞元七年(年)秋,浙江湖州府舉行鄉貢,時年四十一歲的孟郊,在母親裴氏的鼓勵下參加了這次鄉貢,中貢士。次年赴長安應進士試,不中。貞元九年再應試,又不中。貞元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進士。登科之後,孟郊欣喜若狂,他在《登科後》一詩中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當時的神情:“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日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貞元十六年(年),年屆半百的孟郊接到朝廷的通知,到洛陽去接受銓選?。到了洛陽,他才知道自己被吏部選為溧陽縣尉(相當於公安局長)。在當時,進士及第者補充分派去任縣尉也有的是,但孟郊是詩壇的一位著名人物,在苦苦等候了四年之後,僅到江南小縣去擔任個分管捕緝盜賊之類的末等小官,這實在使他大感意外而又難以接受:“青雲不我與,白首方選書”(《初中洛陽選》),朝廷對他太不公平了。如果不是為了取得俸祿奉養母親,養家糊口,他真不想當縣尉這個從九品小官。韓愈是他的知心朋友,很理解他的心情,於是寫信安慰他,勸他先走馬上任,並說情況會不斷變化的,自己在朝廷也一定伺機盡力舉薦他,這樣,孟郊才無可奈何地到溧陽來任職。

江蘇溧陽,在孟郊家鄉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北二百餘裏,是個三麵環山、東臨長蕩湖的江南古縣。孟郊到了縣城(今舊縣)之後,就在城內走了一圈。溧陽縣城範圍不小,縣署之外,有學堂、酒樓、集市,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唐興寺。連著長蕩湖的城東南渡蕩,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邊蘆葦青青,楊柳依依,風景如畫。城郊有座北湖亭,佇立亭內,即能遠眺四周景色:近處的黃山湖、前馬蕩,遠處的瓦屋山、丫髻山,盡收眼底。看著溧陽這裏山清水秀的秀麗景色,孟郊忿忿不平的心情開始慢慢平靜下來。

古代文人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很重孝道,對父母十分孝順,孟郊更  ①唐宋至清選用官吏的製度。除最高級職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規定選補某種官缺。凡經考試、?捐納或原官起複等具有資格的人,均須到吏部聽候銓選。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夜間,孟郊孤身一人睡在縣署裏麵,常常輾轉反側,百感交集。在長期的漂泊、流浪生活中,他深刻地體會到遊子的艱辛和母愛的偉大。他撫摸鬢角已經發白的頭發想到,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至今總算獲取了功名,吃上了皇糧,而今天的這一切,都同慈母的養育之恩是密不可分的,自己應該把母親接到溧陽來享享清福才是。他想起年輕時在燈下苦讀詩書時,母親總是陪伴在身邊,並督促自己要好好讀書,以求日後好獲取功名的情景;他想起自己考試落榜之後心灰意冷、垂頭喪氣時,母親總是鼓勵自己要不怕失敗、重新奮起的情景;他又想起每次出遠門時,母親總要一針一線地為自己縫補衣裳,並送自己到村口,千叮嚀、萬囑咐地說一定要平平安安地回家。就是在這次來溧陽赴任時,母親特地為自己縫製了一件新衣裳,新衣上的每一針、每一線都飽含著慈母對遊子的一片深情厚意啊……想到這些,孟郊的眼睛濕了,感激母親的熱淚奪眶而出,他喃喃地自言自語說:母親啊,您撫養我成長,教育我奮發進取,直到年老還在為我縫補衣裳,您老人家的恩情啊,我一輩子都報答不盡啊……無窮的思緒,像一股山泉在心底流淌出來,於是他輕輕地吟誦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這首名詩就這樣誕生了,孟郊驚喜地從床上躍起,點亮油燈,鋪開稿箋,提筆一揮而就,並在標題下自注:迎母溧上作。這首五言詩樸素自然、親切感人,尤其是最後兩句,可謂神來之筆,是前四句的升華,生動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般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這首詩作一經麵世,立刻廣為傳誦,成為民眾喜愛的著名詩篇。

孟郊是位詩人,他在處理完公務之後,還是熱衷於吟詩寫詩。溧陽縣城東南邊八九裏處,是晉時平陵縣城的舊址,周圍樹木茂盛,環境優美。孟郊發現了這一佳地,十分欣喜,他經常騎著一頭驢子,帶著一個小吏前往,或在樹陰下,或在水池邊,苦吟到夕陽西下,方才返回縣城。他還騎驢帶吏,遨遊縣南名勝貞女寺、投金瀨。他還在平陵舊址內造了一座射鴨堂,堂前是湖蕩,常有野鴨飛落。他就在那裏飲酒、射鴨、吟詩,甚至寫詩到了荒廢公務的程度。這使縣令季操大為不滿,縣令就把他的所作所為告到上級,並聘來一人代理孟郊的公務,還分去他的一半年俸。這樣一來,孟郊的生活更為拮據了,他一氣之下,幹脆提出辭職,賦閑在家。

這時在京城長安任監察禦史的韓愈獲悉孟郊被罰俸、辭官的消息,甚為不安。他奮筆疾書《送孟東野序》,為孟郊大鳴不平。這封書信對孟郊來說,是寬慰,是激勵,又是呐喊。孟郊胸中,確實壓抑著一股巨大的不平之氣,其詩鳴雖苦雖烈,實在是環境所造成的。

孟母眼看兒子賦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了,長此以往,如何是好?因此,孟母決定回義興舊居去生活一段時間,以節省開支。孟郊再三勸阻無效後,就讓二弟服侍母親前去。送走慈母後,孟郊覺得在溧陽再沒有什麼可以牽掛了,於是他費盡周折地籌集到一筆資金後,收拾行裝,決定前往長安同韓愈、張籍相聚,商量謀生之計。在《借車》一詩中,他用淺近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敘述了當時的家境和心態:借車載家具,家具少於車。

借者莫彈指,貧窮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萬事盡隨花。

就這樣,孟郊離開了生活五年的溧陽。溧陽的五年,也是他一生中發生重大轉折的五年。挫折,給他憂傷、困惑,也促使他清醒、感悟。在錯綜複雜、情薄如帛的氛圍裏,他也就多了幾分洞察力。孟郊更成熟了,他的詩作也更有深度了。

元和六年(年),孟郊在韓愈、鄭餘慶的推薦下,到洛陽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居住在洛陽立德坊。唐元和九年(年)三月,聘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在赴任途中,八月十九日,暴卒於河南閿鄉(今河南靈寶縣)。這使詩壇文苑為之悲慟不已,韓愈為之撰寫了《貞曜先生墓誌銘》,高度評價了他的人品文品,稱他為繼陳子昂、李白、杜甫之後的優秀詩人。李肇《國史補》說:“元和以後,歌行則學流落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由此可見孟詩在詩壇上的巨大影響。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在溧陽寫下的名詩《遊子吟》,親切而真純地歌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情深意切,引起古今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年,香港獲益出版事業公司主辦了‘‘最受歡迎的唐詩選舉”,結果孟郊的《遊子吟》以最高得票數名列榜首。作為人類謳歌母親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遊子吟》誕生在溧陽,這是溧陽的光榮與驕傲。溧陽人民為了紀念這位為官清廉的苦吟詩人孟郊,從宋代起,就為他建祠、供像、刻碑、置亭。年,一座孟郊的《遊子吟》大型雕塑,在國道的陶家村附近落成,成為溧陽市區內一處獨特的風景點。年月,溧陽市天目湖詩社向市委、市政府建議,深度開發孟郊名詩《遊子吟》的曆史文化資源,可以進一步提髙溧陽的知名度,還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市委、市政府認為這條建議很好,就委托市委宣傳部和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在天目湖景區內建造一處關於孟郊的景點。此後曆時兩年,終於在天目湖門樓南側建成了巨型浮雕《遊子吟》。浮雕由四幅畫麵組成:第一幅是“燈下苦讀”,鐫刻了孟郊接受母親教誨,發憤進取、寒夜苦讀的場景;第二幅是“春風得意”,描繪孟郊在金榜題名後,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情景;第三幅是“名作誕生”,表現孟郊揮毫潑墨、創作《遊子吟》的情形;第四幅是“奉養老母”,刻畫孟郊侍奉母親以盡孝道的神態。浮雕製作精美,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地展示了孟郊一生的精彩片斷。在溧陽人民心中,孟郊永遠是位值得尊重的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