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靖康二年(年)閏十一月,開封城破,北宋朝廷上下亂作一團,秦梓等大臣主戰,而宋欽宗卻主和,派遣使臣到金營請和。金宗翰、宗望二帥不允,而要北宋二帝前去商議和好之事。三十日,欽宗親自出城,與徽宗一起到金營見宗翰、宗望二位金軍大帥。二帥向欽宗索取降表,欽宗叫何栗等人起草。降表卑辭委婉,竭盡哀憐,創中國古文不可卒讀之最,把北宋徽、欽二帝這兩代昏君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昔日大宋皇帝的天威一落千丈,不用人提示,二帝竟跪倒在金軍二帥膝下,成了可恥的階下囚。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

秦梓等大臣在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後,推康王趙構南渡至臨安(杭州)登基,力主北伐抗金。秦梓還作《北伐之辭》上奏,六百餘字的奏章,慷慨激昂,忠義無比,誌在掃除金兵,恢複宋室疆域。當嶽飛在安徽廣德與金兵交戰時,時任湖州知府的秦梓立即殺豬宰羊,趕到廣德鍾村慰勞嶽家軍,以鼓舞士兵鬥誌。嶽家軍在皖南六戰六捷,威名大振。《秦氏宗譜》收錄嶽飛作的《楚材公世譜序》中記述了此事:“聖天子命餘提兵三千,破(金)兀術於廣德。軍於鍾村,內翰楚材公捧敕勞軍  秦檜在靖康二年(年)與徽、欽二帝同被金兵擄走後,自首變節,背叛宋朝。三年後他被釋回宋朝即充當內奸。他出任宋高宗朝宰相,執政十九年。他執意向金卑躬屈膝,稱臣納貢,割地求和。他打擊、摧殘主戰派力量,解除嶽飛、韓世忠的兵權,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嶽雲父子等人,成為萬眾唾罵的千古罪人。秦檜死後葬於離金陵(今南京)十八裏的牛首山牧牛亭。相傳皇上詔命為他撰寫神道碑,當時士大夫無一人肯執筆代撰,所以他墓前碑上竟無一字。後來秦檜之墓被盜,屍骨拋於荒草之間。明代有人作詩雲:“權奸構陷孤忠殘,二帝中原不複還。恨無英主即顯戮,至今遺臭江皋間。”

秦梓深知秦檜屈膝求和,殘害忠良,禍國殃民,必為世人所唾罵,於是便棄官攜眷隱居溧陽,居住在溧陽縣城的報恩禪寺。據《溧陽縣誌》記載,報恩禪寺原在舊縣,為南朝梁代所建,到唐代已經荒棄。宋朝元祐五年(年),溧陽人高先等人將報恩禪寺遷建在縣城東門外一裏處,丞相李綱寫了匾額。由於秦梓曾住過該寺,後人又稱它為秦公寺。

朝廷重臣秦梓來到溧陽,自然使這個江南古縣蓬蓽生輝,許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拜訪,一時報恩寺內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語及時事,秦梓常常潸然下淚,憤然有請纓之誌……秦梓從政時正直清廉,很受百姓愛戴,因而當他奉命調離宣州時,當地人聯名上書請留,舍不得讓他離去。後人評他是“其誌心操行,與弟檜頓異也”。辭官隱居在溧陽後,他仍樂善好施,為民辦了不少好事。鄰近報恩寺處有座石橋叫下橋,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秦梓看了便捐資修建了下橋。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善舉,遂將下橋稱為秦公橋。報恩寺旁的縣城裏原來有座學宮,宋建炎末年,有潰兵退至溧陽,撤除學舍,建造營房,學宮成為廢墟。秦梓到此看了之後,即與知縣商量,並發動民眾,重新建造了學宮,並親自授課講學,教化人民,培養、造就人才,真是功德無量。秦梓在溧陽期間,聽說了史貞女為搭救伍子胥而抱石投入瀨江的義舉後,特地到貞義女祠去拜謁了貞女像,並作了敘事懷古詩《貞義女詠》,現錄如下:“史氏之女生寒門,白璧粲粲貞義存。上無所天漂為業,春風三十報母恩。斬奢芟尚白日昏,子胥脫身間道奔。遠來困窮乞於此,漂母進食哀王孫。子胥還吳雪仇恥,貞女可憐身已死。一飯之德古必償,遺以百金投瀨址。謫仙高才起幽沉,奕奕穹碑照江水。有客停舟臨古祠,涼飆動水興遐思。蕉黃荔丹幾千古,熏蒿淒愴若見之。更憐抉目人已去,姑蘇台上草萋萋。”

秦梓隱居溧陽五年,於南宋紹興十六年(年)去世,卒後安葬於溧陽城南屏風山。秦梓是宋代名臣,《宋史》中卻沒有他的傳記,但《建康誌》、《金陵誌》、《宣州誌》、《溧陽縣誌》、《秦氏宗譜》中均有記載。

我國成語中有“五子登科”之說,此成語源自《宋史?竇儀傳》。據史記載,竇禹鉤有五個兒子:竇儀、竇伊、竇侃、竇僻、竇僖,在科舉考試中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有舊,賞賜詩曰:“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五枝芳”是指竇禹鉤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上進士,這就是“五子登科”的來曆。

“五子登科”是極不容易、十分稀少的,它是封建科舉中登峰造極的盛事,也是其家族乃至家鄉無比榮耀的大事。宋代竇氏“五子登科”,成為曆史佳話;在我們溧陽,元代鍥文質也有過“五子登科”,成為江南的一大佳話。

這裏我們先介紹一下俁氏的來曆和俁文質的幾位先賢。鍥氏的祖先是突厥人,是個遊牧部落,活動在“漠北地區”,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僳輦傑河”流域。後因連年風雪,凍害嚴重,惡劣的氣候條件使人畜都無法生存下去,這個遊牧部落即分四支從漠北地區外遷,尋求生機。外遷時大家約定,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喝俊輦傑河河水長大的,我們包括我們子孫後代無論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記祖先居住過的地方,所以以“鍥”

①馮道(—):五代至後周時,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字為宗族姓氏,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姓氏中的一支姓氏,這就是鍥氏家族的來曆。據《鍥氏家乘》記載,鍥氏的始祖叫暾欲穀,是新疆高昌回紇王國的國相。《舊唐書?突厥傳》和《鍥氏家乘》中對他都有記載,唐天寶十四年(年),唐朝國內發生安祿山叛亂,唐皇發詔急請回紇國王派兵協助平叛,國相暾欲穀隨同回紇王太子闕特勒,率領回紇大軍入關參與討伐叛軍。在平息叛亂的整個軍事過程中,因為國相暾欲穀指揮有力,戰功顯赫,所以被唐肅宗封為“太傅忠武王”。後來回紇王國三換可汗,暾欲穀屢次為相,直至一百二十歲壽終。他的子孫克直普爾、仳俚伽普華等人均為國相,在王國危難之時,屢建奇勳。比如仳俚伽普華,年僅十六,世襲國相,在關鍵時刻,他勇殺叛敵,偕眾歸附蒙古帝國,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重賞和重用,《元史》中有其傳記。克直普爾五世孫叫合剌普華,是元朝大臣,為國捐軀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予“通儀大夫,戶部尚書”,追封為“高昌郡侯”。楔文質即合刺普華的長子。.  元延祐年間,鍥文質擔任安徽廣德路總管。途經溧陽州時,被其山水靈秀、地傑物豐的優美景色所吸引,加上他族兄沙裏的威在溧陽州任達魯花赤(軍政長官),因此,楔文質於元統元年(年)在溧陽沙漲村置地建房而落籍定居溧陽,並於元統三年(年)將其父合剌普華及母希台特勒氏的靈柩,由山東滕州遷葬到溧陽沙漲村。楔文質幼時聰敏,母親對他教育甚嚴。十歲時,他曾割股為母治病。十六歲即任益都路(山東青州)滕縣監稅。後調任江西吉安路達魯花赤,官至同知、廣西宣慰司事、副都元帥。他所到之處,剪滅盜賊,平反冤獄,百姓賴以安寧。他文武兼備,時人稱他“如古良將”。因為招募士兵、建立屯田、防禦盜賊之事,他多次上疏皇帝,均未被采納,於是棄官回溧,精心教育子女,終於使五個兒子全部考上進士,而且都很有作為,創下了我國科舉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