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類自有文字以來,林林總總的文化典籍可謂恒河沙數,浩如煙海。譬如一套文淵閣藏本《四庫全書》,就多達79 300卷,450萬頁,倘若將其一頁頁鋪開,達1 850公裏,相當於北京到廣州的直線距離;若以掃描方式錄入電子光盤,也有160餘張之多。一套新版的《四庫全書》,價格就是30萬元。而《四庫全書》也隻是廣漠宇宙中一座耀眼的星係而已。麵對如此浩瀚的典籍,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恐怕隻能伸伸舌頭驚歎一聲了。古人有“皓首窮經”之說,或許隻能當成一個形容詞來理解,因為“皓首”未必能“窮經”―假如以“經”借指典籍的話。
實際上,絕大多數文化名著,每個人都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深入鑽研或通讀,隻需粗略了解一下其內容和有關情況即可。所謂“人生有限,學海無涯”,一個人即使不吃不喝不睡,一輩子恐怕也難以把古今中外所有名著讀完。反過來說,讀不完所有名著不等於不需要讀名著,即使不是專家學者,也應盡可能地博覽群書,盡可能地接觸和了解人類的智慧成果。這對於豐富知識,充實人生,開闊胸懷,陶冶情操,鑄造人格,提高思考、觀察、判斷能力和審美品位,無疑都將大有裨益。
名著是誕生於文化海洋中的珍品,是經受了時間河流淘洗的閃亮的金子,是人類文明史上巍然聳立的豐碑!我們文海探珍,披沙揀金,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成《名著趣典》一書。
《名著趣典》試圖從一個獨特的側麵和角度,展示名著精彩而迷人的一翼,雖不能讓讀者盡覽名著世界的博大與深奧,卻有如一張簡明的導遊圖,引導讀者來到泰山腳下,眺望山上旖旎的風光。
《名著趣典》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圓心文化趣典》係列中的一種,我們在編寫過程中遵循了以下一些原則:
一、所涉及的作品必須是在各個曆史時期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的中外名著(含詩詞曲賦名篇),其中以文學為主,也有選擇地介紹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名著,目的是拓寬知識領域,豐富全書的內容,開闊讀者的視野。
二、在堅持思想性、真實性的基礎上,注重生動性、新穎性和趣味性,即突出一個“趣”字。眾多的名著在醞釀、寫作、麵世、流傳、變異和產生社會影響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一些趣聞軼事的發生,通過對這些趣聞軼事的敘述和點評,讓讀者在輕鬆愉快中了解作品的內容、風格、特點乃至作者的思想和個性。
三、在編排上,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中國古代部分,中編為中國現當代部分,下編為外國部分。在每部分裏,基本上按作者或作品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同一個作者的作品則盡可能排在一起,以方便讀者閱讀。總之,盡量做到古今有序,中外有別,脈絡清楚,編排合理。
我們希望,當讀者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有如沿著中外文
學史乃至文化史的發展軌跡,作一次饒有趣味的精神旅行,
真正能學到知識,有所啟迪,有所收獲。―當然,能否做到
這一點,有待於讀者去體驗和評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