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尚書》古今文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這部曆史文獻是春秋以前曆代史官搜集的一些誓詞、政論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也有一些記述其他政事的文字。
《尚書》有古文今文之分。這種分法,與《尚書》本身所遭的劫難是分不開的。
先說《今文尚書》。《今文尚書》流行於秦漢之交。早在先秦時代,傳說《尚書》有幾千篇,孔子整理過一遍,刪為百篇。到了秦代,秦始皇實行暴政,焚書坑儒,把流傳在官府、民間的許多不屬於博士的私藏《詩》、《書》之類統統焚毀。有一個人名叫伏生,當時正在秦國擔任博士。此人愛書如命,特別是對《尚書》更為珍惜,盡管他年已六十有餘,但在秦始皇派人搜繳《尚書》時,他冒著殺頭的危_險,把一部《尚書》藏在夾牆裏麵。其後不久,天下大亂,他也流亡不歸了。漢朝建立後,戰亂平息,國家統一,文化複興,伏生回到原來的住處,從夾牆裏搜求那部《尚書》,隻可惜已經殘破不清,而且僅剩二十八篇。漢文帝執政,與民休息,文化發展,朝廷召伏生教授《尚書》。這時的伏生,已是九十多歲,他眼花首皓,無法研讀,隻有背誦和回憶了。漢朝當時通行的文字是隸書,在當時叫“今文”,朝廷派人用“今文”記錄下伏生的口授,其後始成一書,叫《今文尚書》。
晉代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洛陽,虜去晉懷帝。社會大亂,晉朝所藏圖書遭到嚴重損失,伏生流傳下來的《今文尚書》也從此失傳了。
再說《古文尚書》。根據曆史記載,除了伏生的《今文尚書》外,還有孔安國手上的一部《古文尚書》。據西漢末年的劉散在《移書讓太常博士》一文中記載:“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官,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魯恭王是漢景帝時代的人,他在拆除孔子的舊住宅時,從室內秘藏處發現了一部《尚書》。這部《尚書》是先秦傳下來的,用戰國時期通行的文字―篆書寫成。因漢代人稱戰國時文字為古文,故名《古文尚書》。這部《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十六篇。《古文尚書》現在隻存篇目,其佚文見《漢書·律曆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是《古文尚書》和東晉梅嘖所獻的偽《尚書》的合編。
在漢代,《尚書》也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稱之為《書經》。漢代研究《尚書》的人很多,且學術上形成不同的派別:凡是用漢代通行的文字書寫、傳授和研究的,稱為“今文學派”;凡是用戰國通行的文字書寫、傳授和研究的,稱為“古文學派”。“今文學派”注重《尚書》的“微言大義”;“古文學派”則重視《尚書》的文字訓話。各有所持,在學術上爭論也很激烈。但從總的方麵看,“古文學派”要比“今文學派”史料更翔實,說理更明白,診釋更可靠。“談”出來的《論語》
《論語》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
《論語》是談出來的,是一部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錄。在交談中尋求真理,是古代教育最常見的一種手段。在談話中,孔子絲毫沒有擺老師的架子,而是顯得很謙虛、隨和,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對弟子們提出的同一問題,他根據個性不同予以不同的回答。如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就馬上實行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能立刻自己去實行?”冉求提出同一個問題,他回答說:“聽後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為什麼對於兩人的問題回答不同。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向來遲慢,所以要鼓勵他前進;子路遇事輕率,向來冒進,所以要向後拉他一下。”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論語》也是他們師生互相討論的產物。如個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隻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關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大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產生於黃河中下遊和湖北等地的作品,凡三百零五篇。按作品性質和樂調之異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原稱《詩》,據傳曾經孔子刪削、整理。漢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將它奉為經典,故稱《詩經》。
《關雄》是《詩經》的第一篇。舊說是宮中人歌頌文王和後黔德,其實是一首描寫一對普通男女相愛的民間戀歌。詩人借雅鴿這一水鳥比喻女性。相傳這種水鳥雌雄成對,情意極為專一,如果其中一個死去,另一個就優思不食,最後抑鬱而死。所以古人稱之為“貞鳥”。詩人因見到洲上一對對雄塢情篤意深,於是想到淑女與君子相配才是佳偶。詩中寫男方“痞寐求之”,“輾轉反側”,似表現了一點哀情,但不傷懷;也同時寫了“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這是男女雙方的快樂,卻也不忘乎所以。所以孔子在《論語·八份》中說:“《關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這首詩寫男女雙方快樂而不至毫無節製,悲哀而不至傷害身心;他們的愛是深沉而有理智的。
一書多子
《管子》一書主要記述了管仲(約公元前730~前645年)的言論思想及後來齊國法家的法學思想。管仲任齊相40年,主持齊國政務,使齊國日益強大,稱霸諸侯,奠定了以後百餘年齊國強於列國的基礎。因此,記錄管仲言行思想的《管子》一書也就廣為流傳。《管子》在流傳中不斷遭到增刪,至西漢末年,劉向對其重新整理編輯,成為今本《管子》。全書原有86篇,後來遺失10篇,現存76篇。
《管子》一書相傳為管仲所撰,其實“《管子》4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諸子集成五·管子文評》),它是先秦管仲學派的著作彙編,曆經百餘年而成。所以《管子》與其他諸子書不同,乃是“一書多子”。清代學者章學誠說:“春秋之時,管仲曾有書矣,然載一時之典章政教,則猶周公之有《官》、《禮》也。記管仲之言行,則習管氏法者所綴輯,而非管仲之著述也。”當然管仲也有自己的著述,所謂“一書多子”,這“多子”中就包括管仲。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他曾讀過管仲的著作。
《管子》到底有多少“子”已不可考,也沒有必要去考究。但不可忽略的是《管子》的價值及其對後世的重大影響。後來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平學說就是從《管子》中汲取了養分。《管子》的“小節有害論”受到西漢著名政治家賈誼的稱讚。躬耕南陽的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況,其為人稱道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名言也源自《管子》的“小節有害論”。管仲思想中還有一個“民富則不如貧”的觀點,他認為百姓過富過貧都對統治者不利,相對來說過富比過貧更為不利,因為過富則利祿驅動不了人。後期法家接過管仲論述中的“民富則不如貧”的觀點,對其作了片麵的理解,並加以發揮,走向極端,形成後期法家刻薄寡恩的特點,這大概是管仲始料不及的。
盲人作品:《國語》
漢代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寫道:“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左丘明是春秋時代魯國人,是一個偉大的盲人史學家。他的生平事跡,文獻很少記載,但與孔子同時是可以肯定的。孔子修訂《春秋》,左丘明知道後,就和孔子同車前往周王朝的史館去查閱曆史文獻。孔子修訂《春秋》以後,左丘明看了,認為這僅是春秋曆史的一個提綱,許多曆史大事未為詳述,他擔心門徒弟子對《春秋》未必能詳盡理解,於是又為《春秋》作了詳細的診釋和史料的補充,並且從文學的角度加以恰當的剪裁、取舍和潤飾。這樣,左丘明就在《春秋》的基礎上,寫成了光耀中國史壇和文壇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許在左丘明看來,是麵麵俱到了,但各國曆史事件都不夠集中和突出,而且《左傳》本身也僅是他人著作的診釋,這就未能突出史家的獨創性。於是,左丘明決定按照他自己對史實的掌握和理解,別開生麵,另寫一部史書,這就是後來寫成的《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