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國語》以周王朝為中心,記述自周穆王至魯悼公前後共500年的春秋曆史,並且著重寫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8個重要國家,有140多個大大小小的故事,既是對春秋曆史的總體記述,又突出了各國曆史的主要內容。左丘明寫《國語》的具體過程,文獻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寫作的時間,是在他雙目失明以後,因此司馬遷才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盲人寫書,在當時書寫工具極不健全的條件下,一筆寫下500年的曆史,可以想見其艱辛。左丘明為什麼要這樣寫書?據司馬遷說,他本來是一個卓越特出的人,是因為雙目失明而不再受重用,被迫退隱回家,“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才寫《國語》的,他希望通過這部書,把自己對曆史的看法和自己內心的不平來一個表白。這就是他雙目失明還寫《國語》的原因。曆史常常是前後互有聯係的,而且前者常常影響到後者。司馬遷在蒙受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之後寫《報任安書》,文中如此稱讚和仰慕左丘明雙目失明而發憤寫《國語》,大概左丘明在當時也同樣受到某種奇恥大辱而發其憤吧!

《孫子兵法》名震海外

《孫子兵法》是我國春秋末年齊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所著,是我國兵學的最古老理論著述之一,集中體現了我國武經的精華。《孫子兵法》以其填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係,深邃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應用,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

早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唐朝,在中日、中朝、中越等民族往來中,《孫子兵法》就傳播開來。公元717年,日本奈良學者、政治家吉備真備,作為遣唐留學生隨阿倍仲麻呂來中國,曆時17年,認真研究了《孫子兵法》。公元736年,他將兵法、兵器帶回日本,獻給朝廷,並招募門徒,傳授孫子學說。後來吉備真備在平定惠美押勝叛變時參謀軍事有功而成為有名的軍事家。從16世紀後的德川幕府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軍將領,戰時總是隨身攜帶一本《孫子兵法》。近年來,日本再度興起孫子熱。 日本的一些軍校把它作為必修教科書,認為《孫子兵法》是兵學聖典,所包含的軍事思想是極為深刻的,它自成體係,是一部揭示戰爭規律的傑作。

大約在18世紀,《孫子兵法》開始傳人西方。1772年有了第一個法譯本,之後又有俄、英、意、捷、希伯萊等十幾個文本問世。《孫子兵法》在西方受到了許多軍事家和戰略理論家的極大關注。《孫子兵法》是拿破侖最愛讀的一本書,從不離身,每次重大戰役前他都挑燈夜讀.德國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偶然讀到了《孫子兵法》,他對書中《火攻篇》中的“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溫而致戰”這一段話感慨萬分,歎息自己“20年前沒有看到這本書”。

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深人、廣泛地開展了對《孫子兵法》的研究。現代科技的發展,核武器、導彈、噴氣式作戰飛機等新式武器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作戰形式和規律,西方傳統的軍事戰略理論已經過時了,而《孫子兵法》的軍事哲理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吸引著西方軍事戰略學家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利德爾·哈特、布熱津斯基、基辛格、蒙哥馬利、布萊德雷、尼克鬆等根據孫子的原則提出一係列全新的地級戰略理論。美國出版了一本題為《孫子的核戰略》的書,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侵越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離任後偶然看到《孫子兵法》中的“兵貴勝,不貴久”的原則,對他啟迪甚深,力主美盡早從越撤軍,宣揚《孫子兵法》中提到的“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美國總統布什是《孫子兵法》的推崇者之一。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洛杉機時報》記者采訪布什時,發現他桌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凱撒傳》,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 目前美國的國防大學,西點軍校,海、空軍指揮學院等和英國的皇家指揮學院,《孫子兵法》都被列為戰略學和軍事理論的一本必讀書。

近二十年來,世界上又掀起“孫子熱”,其研究範圍已遠遠超過軍事和戰略方麵,經濟、商業、體育等方麵都廣泛涉及,各類有關《孫子兵法》的出版物不斷間世,這都充分說明了《孫子兵法》的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九歌》與祀神

楚辭中的《九歌》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7年)在楚地民間祭歌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加工而成的一首旨在祭神的敘事抒情詩。

“九歌”最早來源於夏朝。據《山海經·大荒西經》、楚辭《天問》和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九歌》原是最為古老的樂曲。相傳夏朝的帝王啟曾經三度朝見天帝。有一天,他為天帝敬獻美女,在天宮偶然聽到天帝之樂“九歌”、“九辯”演奏得很美,很動聽,他起了貪婪之心,於是從天上偷了下來。

這個夏啟本是一個好色之徒。他偷下天樂以後,即在宮中派人排練,並且公開舉行大規模的歌舞演奏。在夏啟看來,他一方麵是要享樂,另一方麵也想娛神,以保佑他江山永固。誰知由於過分沉酒於享樂,不理朝政,最後導致國家的衰亡。

夏朝滅亡後,這從天上偷來的天樂,就流人民間,而且世代相傳,在南方各地成為一種祭神、娛神的主要形式。

楚國是南方一個巫風盛行的國家。楚人在祭祀鬼神時,常以巫現裝成鬼神的模樣,演唱“九歌”以祭神和娛神。楚國的玩湘一帶地方,民間習俗更崇拜鬼神,特別講究祭山神和水神。這一帶從堯舜以來就傳說湘水有二女神,二女神原為配偶之神,感情真篤,但境遇不佳。於是民間就通過巫的歌舞,以祭祀她們。屈原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被流放到玩湘一帶,他親眼看見這一帶的百姓娛神祭神的景況.民間的歌舞感染了他,他模仿這一帶的祭歌,創作了楚辭《九歌》。

屈原寫作《九歌》,當然也是為了祀神。因此在全篇的十一章中,除了《禮魂》作為送神曲置於尾聲之外,其餘各章,均按鬼神的性質和對人間的護佑,分為三類。這就是一類祭天神,包括祭東皇太一(天帝之神)、雲中君(雲神)、東君(太陽神)、大司令(壽命之神)、少司令(子嗣之神);二類祭地神,包括湘君、湘夫人(二者為湘水之神)、河伯(黃河之神)、山鬼(山神);三類為祭人鬼,即國蕩,這是為國捐軀的將士之神。沉、湘一帶的百姓,本來對各種鬼神都采取追懷、期盼和惦念的態度,以致人人都虔誠地禱告他們。屈原來到沉湘,自然是耳濡目染,感受很深。因此,在寫作《九歌》時,他同當地百姓對鬼神的態度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在《九歌》中,他描寫這些鬼神的神態容貌,描寫這些鬼神的生活環境、個人遭遇以及愛情生活,表現了鬼神很美的內心世界,很豐富的感情,塑造了一個個很美的藝術形象。屈原寫《九歌》因為從祀神角度出發,把神寫得具體形象,因而充滿浪漫主義的氣息。作者想象豐富,情調激揚,畫麵也十分優美。讀來詩意濃鬱,韻味雋永,確具一種感人的力量。

《呂氏春秋》一字千金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呂不韋召集門下諸客集體編撰的一部雜家代表作.

《呂氏春秋》編撰於呂不韋為秦王政相國之時。這個時期,連年的兵禍漸漸平息,出現了趨於統一的形勢。百家爭鳴、互相駁難的狀況已成過去,各個學派進人思想總結和學術交融的新階段。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了從曆史、哲學的角度展示大一統局麵的來臨,呂不韋招攬人才,要他們各抒所聞,暢述己見,著書立說,“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用以啟迪執政者,於是編撰成《呂氏春秋》這部洋洋十萬餘言的巨著。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全書共二十六卷,分編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呂氏春秋》問世後,即為曆代史家、哲學家、文學家所重視。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是書較諸子之言,獨為醇正。大抵以儒為主,而參之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又說:“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態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縱橫之術,刑名之說,一無及焉。”《四庫提要》的評論是正確的,它體現了《呂氏春秋》編撰的宗旨和要求。書中就其各類文章的形式而論,大都篇幅不長,但組織嚴密,文字精確,編撰者常常通過生動的故事來明理說情,既有史學價值,又深含哲理和文學性,所以前人譽此書為“總晚周諸子之精英,薈先秦百家之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