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呂氏春秋》成書後,呂不韋極為滿意,他認為每篇文章,精到確切,一字不可易改。為了宜傳他主編的功績,炫堆其書的精妙,他將《呂氏春秋》公布於京都鹹陽的市門,同時懸千金於其上,還延請各方諸侯、遊士、賓客前來評述,揚言有誰能在《呂氏春秋》中增損一字者,以此千金作為重賞。此事廣為傳播,一時間鹹陽市門人才雲集,的確未有一人改易一字。從此,“一字千金”這一佳話也廣為流傳,直到今天,還依舊作為文章精妙的最高稱譽。

千金買得相如賦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7年),西漢蜀郡成都人,工辭賦,所作《子虛賦》為漢武帝所賞識,得召見人宮;又作《上林賦》,武帝重用他為郎,後拜為孝文園令。司馬相如的賦善於描寫帝王苑囿之盛和田獵之樂。賦中詞采富麗,誇奇炫博,鋪張揚厲,規模宏大,為漢初散體大賦的代表,也為後世賦家模仿的典範。

司馬相如還寫過一篇著名的《長門賦》。賦中著重描寫宮中婦女的失意和苦悶,情調哀傷,這對後世的閨情詩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說起司馬相如寫《長門賦》,從這篇賦的序言看,內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這,還得從陳皇後得寵複失一事說起。

陳皇後,名阿嬌,漢武帝的姑母的女兒.漢武帝未即位時,被封為膠東王。膠東王數歲時,他姑母抱他置膝上,問他:“兒啊,你想討一個老婆嗎?”膠東王回答說:“想啊。”姑母指著左右百餘個女孩問他哪個最滿意,膠東王都搖頭說不好。最後姑母指著自己的女兒說:“這阿嬌嫁給你好不好?”膠東王高興地大笑起來,說:“好啊,好啊!如果你把阿嬌嫁給我,我要做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深愛阿嬌,“金屋藏嬌”的故事也由此而產生。膠東王即位以後,果將阿嬌立為皇後,十分寵愛。誰知後來漢武帝另有新歡,這阿嬌就失寵了。漢武帝將她打人長門宮,不聞不問,從此阿嬌過著十分冷清和孤寂的生活。

長門宮是漢代長安的別宮,遠離宮廷。陳皇後人宮以後,愁悶悲思,天天都想著能與武帝見上一麵,能在皇上麵前傾訴一下那冷月清燈的孤苦,希望有朝一日,再回到武帝的身邊.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等待落空,她徹底失望了。有一天,有人告訴阿嬌,說蜀郡成都司馬相如是天下第一個會寫文章的人,應該請司馬相如寫篇文章去感動武帝.而陳皇後自己也知道武帝喜歡司馬相如的辭賦,就因讀了司馬相如的大賦,才把他召到京城,封了他的官職。這樣,她就奉送黃金百斤,表麵上說是為司馬相如取酒,實際上是以重金來請他寫篇文章,為她解除悲愁。司馬相如也十分同情陳皇後的不幸,他苦苦思索,於是寫了《長門賦》。

《長門賦》和司馬相如的大賦在風格上基本還是一致的,但它不鋪張揚厲描寫長門宮的恢宏和歌頌漢王朝的聲威,而是抓住陳皇後的失寵,表現封建時代宮廷婦女在失意時的那種苦悶和抑鬱。這篇賦確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文。它細膩地抒寫了女主人公如何受到冷遇而失魂落魄的慘狀,又深沉地描述了女主人公時時盼望君王的再來以至夜夜魂夢縈繞君王身旁的淒情。這實在是典型地表現了宮人失寵的複雜變化心理。司馬相如寫好以後,陳皇後托人將這篇賦送人宮中,漢武帝讀了,深為陳皇後的委屈抑鬱和愛情專一所感悟。他回心轉意,立即下詔將陳皇後接出冷宮。陳皇後複得寵幸,夫妻重歸於好。

《長門賦》怨愁深沉,詞采華茂,寫宮人失寵的心理哀惋感人,以至君王悔改,結怨消失,顯示了作品巨大的藝術魅力。後世流傳“千金得買相如賦”這一佳話,正好說明這篇《長門賦》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

司馬遷舒憤著《史記》

漢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約公元前145一?),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誌,寫了一部空前的史書―《史記》。他在寫作之前,於二十歲左右開始漫遊:南到江淮,北涉墳泅,東至齊魯,最後“過梁楚以歸”。此後不久,他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鄧、乍、昆明”,還隨漢武帝巡狩封禪。所到之處,司馬遷都注意曆史材料的搜集。大約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前後,他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投人著述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災難:天漢二年(公元前”年),李陵帶兵五千,隨李廣利出征匈奴。因長期作戰,地艱糧缺,李陵又寡不敵眾,戰敗被俘。朝廷震驚,治罪李陵。司馬遷認為,李陵的投降實出無奈,他必將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為李陵開脫罪責,甚至是想借此打擊貳師將軍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人獄中。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司馬遷下“蠶室”,受“宮刑”。“宮刑”是男人的奇恥大辱,司馬遷為此想到自殺。但他轉念一想,“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自己不應輕於死。他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殯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他就是這樣從先聖、先賢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因而決心繼續寫《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出獄後,司馬遷被任為中書令,但他時常回憶過去的苦難。他說:“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沽衣。”心中的苦與恨是不可言喻的,他隻有繼續他的通史的寫作,“以舒其憤,思垂空文”。既然立誌發憤著述,這就隻有咬緊牙關了。他在受酷刑以後,用了近十八年的時間,完成了他所從事的偉大事業―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寫作。

《漢書》成稿不易

班固(32-92年)是東漢有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據《後漢書·班固傳》記載,班固9歲能文,年紀稍長,就“博貫載籍”,熟誦詩賦,大顯奇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班固的父親班彪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當時正在搜集史料,要撰寫一部《史記後傳》,以補司馬遷《史記》的不足,可惜書未完成就去世了。

班彪死後,班固繼承父誌,努力整理父親的遺稿,但他又發現父親的遺著僅是補《史記》而已,其體例已不能適應東漢皇權獨尊的修史要求,所以他決心在父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重新寫一部專述西漢曆史的《漢書》。

班固在開始準備寫《漢書》時,他反複翻閱父親的遺稿,對漢朝國史館中的資料也一一查對審閱,提出不少新鮮的看法。正在這個時候,他被人告發私纂國史。地方官吏把班固抓起來,投人監獄。

班固下獄,震動朝野。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焦急,他立即上書漢明帝,極力辯白.漢明帝本來也知道班固是一個清正耿直的史官,在把地方官吏查抄的班固書稿親自過目審閱後,他才驚異於班固的才學,始知班固掌握的史料的完備。於是他下詔將班固釋放出獄,並且召他為蘭台史令。漢明帝還親自召見班固,要他完成他父親的遺作。於是班固開始了《漢書》的寫作。

《漢書》也可說是班固的發憤之作。在他著述的日子裏,他以忠君、切史、實錄、利筆的態度潛心寫作。他反複查對史實,認真研究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經驗和司馬遷述史的脈絡線索。他認為《史記》的體例是可取的,但又不能照搬和因襲。於是,他將“書”改為“誌”,廢“世家”人於“列傳”,並且首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誌。在評述曆史人物的升遷、到免方麵,班固觀點更為鮮明,行文更為簡要。全部《漢書》,一百篇,一百二十卷,可說包舉一代,纂述整個西漢二百餘年史實,曆盡二十餘年的寫作艱辛.《漢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出現於中國的史壇.可惜的是,此書尚未完成,班固也遭到一場橫禍。這就是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班固從之,為中護軍,行中郎將事。竇憲失敗,班固受到牽連;當時有一個洛陽令名種兢,此人早年曾被班固的家奴欺辱過,此時他乘機報複,將班固逮捕人獄。最後班固死於獄中。

斑固死時,《漢書》的“八表”和“天文誌”尚未寫完,她的妹妹班昭和馬續奉詔續寫,最後完成了整部《漢書》的寫作。

《漢書》為後世留下了西漢最為豐富、最為寶貴的史料,後世論及漢代史,都以《漢書》為最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