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漢挽歌《篙裏行》
曹操(155-220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學家。現存曹操的詩歌二十餘首,全是樂府古辭。在這二十餘首詩歌中,有兩首是出殯時挽靈樞的人唱的挽歌,這就是《燕(xie)露行》和《篙裏行》。
這兩首古辭,作為挽歌,最早出自戰國時田橫的門徒。田橫本是秦代末年人,漢朝建立後,他率領徒黨五百餘人逃往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受職,他不願稱臣於漢,行至途中自殺。田橫的門人哀傷其主,追薦亡者,又認為人命猶如燕上之露,極易幹滅;人死後魂魄必然歸於篙裏,因此作歌“燕露行”和“篙裏行”來為田橫吊喪。這兩首挽歌,作為樂府古辭一直流傳於民間。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特別喜歡用古辭寫時事,於是用《燕露行》控訴何進的誤國和董卓殃民的罪行;用《篙裏行》寫漢末軍閥的混戰和百姓的苦難。在這兩首古辭中,《篙裏行》寫得最為質樸真實,可說是“漢末實錄”,對後世影響很大。
說到曹操寫《篙裏行》,自有一段深沉的曆史緣由。
漢少帝昭寧元年(189年),關東各州郡諸侯聯合起來,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火燒洛陽城,挾持獻帝遷往長安,他自己又屯兵留守洛陽以控製局勢。關東各路人馬在河南孟津會師結盟,聲稱合兵直搗洛陽。此時的曹操身在長安。他極力讚同關東起兵,因此用盡家財,千辛萬苦回到許昌,後來在陳留人衛茲的幫助下,他招募五千人加人討董聯軍。
正當曹操揮師洛陽之時,關東各路將領內部發生異變:他們軍合而心異,人人坐觀不前。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們內部互相殘殺起來,致使曹操出征的隊伍孤軍無援,在汁水之役中,士卒死傷甚多,被迫乘夜遁去。
曹操本來寄希望於關東諸侯的聯軍一舉殲滅董卓,誰知這一內部紛爭,造成這樣嚴重的後果:戰士們久久不得解甲,老百姓死亡慘重;在遼闊的荒野上,白骨成堆,無人收鹼。曹操看到這遍地屍骨,想到這些無辜的人生不得安寧,死不得安葬擴魂魄不得歸於篙裏。這是何等的悲慘!所以,他對袁術等人的內戰感到痛心和憤慨,又對百姓的慘死感到斷腸的痛傷。他覺得,對於國家的喪亂,對於百姓的死亡,都應該唱首挽歌,來寄托自己的哀思。於是,他信筆疾書,寫下了《篙裏行》這首古辭。其辭雲: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成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戲。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莞甲生帆虱,萬掛以死亡。
白骨寡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挽歌是針對漢末軍閥混戰中死去的百姓而寫的。無論寫漢末的現實,還是寫百姓的遭遇,句句真實,沒有雕琢和虛誇。全詩十六句八十字,篇幅簡短,但卻在讀者麵前展示了一幅漢末戰亂的曆史畫卷。讀者通過這個曆史畫卷,清晰地目擊到當年軍閥混戰的現實,親眼看到作者痛切之餘哀惋久絕的情狀。所以,清人方東樹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說:“此用樂府題,敘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挽歌也。”這話是十分正確的。
《洛神賦》寫作緣起
《洛神賦》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漢魏抒情小賦中的佳篇。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曹的弟弟。曹植年少聰慧,父親曹操對他很器重,多次有心要立他為太子,但由於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終於失寵。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立曹王為太子。曹植對此心懷不滿,從此對曹巫甚為抱怨。三年後,曹王自立為帝,對曹植伺機報複,屢次將他貶滴封地,每年除規定的禮節性的回京城朝見外,其他時間均不準自由來洛陽。曹植深受壓抑,生活孤寂。百無聊賴的生活常常喚起他對往事的回憶。而這往事之中,令他最為感傷的,是他對甄後的思念。
甄後何許人呢?
甄後是三國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代,甄逸的女兒。這甄氏早年嫁給袁紹的次子袁熙為妻。當時袁紹占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曹操打敗袁紹後,袁家中落,朝不保夕,曹操獲甄氏。曹植一見就很愛甄氏,有心再娶他為妻。曹工當時為五官中郎將,一天,他來到鄴城,見到甄氏姿貌絕倫,也想娶她。曹操知道此事後,故意刁難曹植,便將甄氏許與曹巫。曹植失去甄氏,晝夜思慕,以至廢寢忘食,不能自已,從此內心更為不平。
曹工即位後,將甄氏立為皇後。後來,這甄後又被郭後讒害而死。曹植知道甄後的不幸,倍感痛心。黃初(魏文帝曹工年號)中,曹王要求封地的諸侯來京城朝見。曹植來到京城,曹王知道曹植對甄後還在藕斷絲連,有意刺激他,於是拿出甄後當年用的玉鏤金帶枕給曹植看。曹植一見此物,不覺傷心痛泣。當晚,曹王又令太子將曹植留宴宮中,索性將那玉鏤金帶枕賜與曹植。人亡物在,曹植自然又為之傷情了。
朝見以後,曹植返回封地。他過了輯轅關,來到洛水之濱,看到那滔滔洛水,不由得想到古時的伏羲之女妃,她因渡洛水,溺死水中,後來成為洛水之神。美人命短,美人也命苦。曹植有感於洛水之神,又聯想到甄後的不幸,心中好不淒慘、茫然。在那迷蒙的幻覺之中,他突然看見洛水之上有一美人向他走來,並以一枕頭相贈。那美人還自我介紹說:“我本托心於你這個君王,但無緣實現這一美好心願。這個枕頭是我在家時的從嫁之物,以前送與五官中郎將曹王,如今轉送給你,望你用來墊作枕席,讓它同你永遠交集歡情,不再分離.”那女子還說:“因為我被郭後讒害,至今還用糠塞嘴,披頭散發,形容枯搞,不好意思將此醜陋形貌展現在你這個君王麵前。,說罷,那女子不辭而別。曹植聽到這些,知道這是甄後短為女神而來,悲喜交加,情不自已,於是提筆疾書,寫了一篇《感甄-賦》,以感念甄後。
魏明帝曹鈕即位,曹植備受猜忌的處境未有多少改變。有一天,曹椒見到曹植寫的《感甄賦》,這賦雖然是直述洛水之神,但賦中確又寓含著他母親甄後的隱私,其心情當然是不愉快的,於是將這篇賦改名為《洛神賦》。
《洛神賦》全篇以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幻般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由於人神隔道,最後隻有含恨分離,留下深深的人生遺憾。《洛神賦》中對洛神這一優美的婦女形象,刻畫得生動細膩,極具藝術感染力。作者寫洛神,就是寫甄後,詩意錯綜複雜,明暗相宜.這神女的形象體現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讀來生動感人,確是抒情小賦中的佳作。
《大人先生傳》的誕生
阮籍的82首《詠懷詩》曆來為人們所傳誦。他帶有辭賦氣的散文《大人先生傳》也很有名。
阮籍(210-263年),字用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本來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但因魏末的黑暗政治和司馬氏的淫威,造成他調鏡不恭的性格和憤世嫉俗的情懷。《晉書·阮籍傳》說他“容貌瑰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料,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門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阮籍又善彈琴,得意之時,忽忘形骸。表麵上看,他佯狂放誕,其實內心十分痛苦。當時有人說他是個癡人,實際上他是一個強烈反對傳統禮法名教的鬥士。他寫的散文《大人先生傳》,筆鋒辛辣,諷刺深刻,可說是對當時世俗社會中那虛偽、陳腐的禮法名教進行無情聲討的戰鬥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