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張恨水因為高翠蘭而成就了《啼笑因緣》,又因為《啼笑因緣》而成就了一段姻緣,真可謂是無巧不成書啊!

《八十一夢》夢未圓

《八十一夢》是張恨水抗戰時期的一部社會諷喻小說,它借用古典小說中的形象影射當時的貪官汙吏,深刻地揭露了抗戰時期“大後方”國民黨官僚的貪汙腐敗,投機商人的巧取豪奪,描繪了一幅紙醉金迷、光怪陸離的百醜圖.

《八十一夢》名為“八十一夢”,其實隻寫了九個夢。其餘的夢為什麼未“圓”呢?原來,小說1941年在《新民報》上連載時,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巨大恐慌,“新聞檢查所”給小說扣上“不利於團結抗戰”的大帽子,並勒令停載,但由於小說雖有影射,卻沒有真實姓名,張恨水也不去理睬他們,小說也仍然繼續連載。國民黨著急了,派一個作者的同鄉、政府的“大官”放出風來,說是要把作者抓到貴州的一個監獄去,作者這才不得已停筆。後來,作者在單行本的楔子中說,其餘的部分是被“耗子”咬掉了。

《沉淪》出版遭褒貶

鬱達夫《1896-1945年),原名鬱文,浙江省富陽人.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他的短篇小說集《沉淪》是我國新文學運動以來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其中以1921年5月創作的短篇小說《沉淪》反響最大,毀譽參半。

《沉淪》描繪了一個具有優鬱症的中國留日學生,他渴望得到純真的友誼和溫柔的愛情,但在異國他鄉遇到的隻有屈辱和冷遇,終於由絕望走向沉淪。小說的感情爆發點是性愛的要求,寫出了主人公由於對民族貧弱狀況意識的加深導致了青春期的性苦悶,由性苦悶轉向對異性性愛的渴求,對性的壓抑與性的苦悶又轉向對民族貧弱狀況的愈加痛苦的意識,藝術地表現了作者的痛苦體驗。

鬱達夫寫完短篇小說《沉淪》之後,曾經把它拿給幾位當時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看,大家看後非但不讚成他的創作,並且有人在背後譏笑他說:“這一種東西,將來能不能印行還難說。中國哪裏有這一種體載。”鬱達夫不顧這些,小說於1921年10月在上海正式出版。

《沉淪》的出版在中國是破天荒的嚐試,它問世以後在國內文壇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它首先遭到了那些舊製度的代表者和衛道士們的反對.當時,有些人把《沉淪》對於性苦悶的描寫,看作是傷風敗俗,甚至有人怒發衝冠地罵鬱達夫是在“誨淫”,稱《沉淪》為“不道德的文學”。有人還誣蔑鬱達夫寫《沉淪》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膿血糜爛的創傷來吸引過路人的同情”。

由於鬱達夫的《沉淪》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有著大膽的反抗情緒,大膽而率直地亮出性愛的要求,說出當時一代青年心中的話,表達了他們內心的迫切要求,因此,特別受到當時一些不滿舊現實、舊製度,具有反叛性格的青年的喜愛。周作人在世人對《沉淪》貶毀之時,撰文對《沉淪》給予高度評價,肯定了《沉淪》的進步傾向及對藝術的大膽探索精神.郭沫若說:“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裏麵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個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率真,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

《獨》三部曲與“矛盾”

茅盾(1886-1981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主要作品有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虹》、《子夜》、《腐蝕》、《路》、《三人行》、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第一階段的故事》、《霜葉紅似二月花》,劇本《清明前後》,散文集《白楊禮讚》、《鼓吹集》等。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茅盾從漢口經廬山潛回上海家中。由於當時茅盾已是一名職業革命家,早就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在國民黨開列的黑名單中,茅盾排在很前麵.回家後,他妻子告訴了他一些上海的情形,他還從報紙上看到了國民黨說他的部下被抓,辦公室被查封的消息。形勢非常險惡,茅盾隻能躲在家裏,連門也不能出。呆在家裏,腦子可一刻也停不下來,他想起了大革命中各式各樣的人物,這些人物有的感到幻滅,有的發生了動搖。特別是那時住在茅盾隔壁的3個女性,她們的音容笑貌,時刻縈繞在茅盾的腦海中。茅盾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小說。當時茅盾的妻子正生病在家,他在妻子的病榻邊,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小說寫完了,並取了個名字叫《幻滅》(《蝕》三部曲的第一部。《幻滅》反映了各式各樣的矛盾,有革命與反革命的矛盾,有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大革命變動時代的矛盾。當小說寫到一半的時候,書中人物的各種糾葛和矛盾卻依然沒有理清,茅盾便隨手在書名“幻滅”的下邊署了個“矛盾”的筆名,並叫妻子將稿子送給住在隔壁的正在主編《小說月報》的葉聖陶看。第二天,葉聖陶就來到茅盾的家,一進門就興奮地對茅盾說:“寫得好,寫得好,昨天夜裏,我一口氣讀完你讓德址嫂送來的稿子,我準備登在這個月的《小說月報》上。”茅盾連忙說:“我還沒有寫完呢,送給你的隻是一半。”葉聖陶對茅盾的創作似乎十分有信心,當即決定9月出一半,10月出一半.茅盾當時呆在家裏,什麼也不能幹,手頭正有些拮據,能早些登出來也正合茅盾的意。但對茅盾取的筆名,葉聖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隻是沈先生用的那個筆名,恐怕得改動一下,用‘矛盾’作筆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個假名,而且內容又是寫這場大革命的,萬一國民黨方麵來查問,就不好說了。所以我想,不如在‘矛’字上加個草頭,這樣,姓茅的人很多,就不會起注意,而且口音也沒有改變。”茅盾覺得這樣挺好的,於是決定把“矛盾”改成“茅盾”。豈料“茅盾”這個筆名一經使用,競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廠以至於中國許多人隻知道中國有個名聲赫赫的茅盾,卻不知道有個沈德鴻.

《子夜》風靡上海灘

1930年夏秋,茅盾幾次搬家,最後搬進了與他表叔盧學溥的公館很近的愚園路口慶雲裏。當時茅盾的眼疾和胃病都很嚴重,醫生吩咐他要少用眼,多休息。由於茅盾小的時候就很得盧學溥的賞識,茅盾讀小學時,盧學溥看了他的作文,就斷定他將來必成大器。所以茅盾經常到盧公館去。盧公館是個很氣派的大宅,加上盧學溥又是財政部公債司司長,因而同事、同鄉、故人人來人往,好不熱鬧,當中有開工廠的,有盧表叔的同事,有公務員,有商人,有搞證券投資的,簡直就是一個小社會。茅盾是個文人,來這裏的大多數人都認識他,因而不論是政界、軍界、金融界、商界的內幕,他們都願意說給茅盾聽。茅盾還跟這些老鄉參觀了他們的火柴廠、絲廠紗廠、銀行、商店。

當時,世界經濟蕭條,帝國主義為轉嫁經濟危機,向中國傾銷商品,中國民族工業受到了巨大衝擊,許多工廠的經營都十分艱難。特別是茅盾來到證券交易所,看到的一幅幅景象更加令他難以忘懷。在那裏,那些有靠山的人,不惜一切手段對股市進行控製。有個小老板為了打聽股市發展的趨勢內幕,不惜讓自己的女兒去充當股市操縱者的情婦,讓女兒把情報弄到手,再決定是拋還是收,結果,女兒不諳世事,失身於操縱者,情報又沒有弄到手,小老板覺得無臉見人,便上吊自殺了。這件事給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盧公館,茅盾還聽說了另一件事情,說是有一個公債投機人,為了混淆視聽,以30萬元買通馮玉祥部隊,在津浦線上北退三十裏,造成時局變化的假象,擾亂了證券市場,而自己卻從中趁機活動,進行投機,獲得十分豐厚的收人。茅盾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對政治有著高度的敏感,通過這些現象,他看到了中國社會已經被帝國主義的經濟衝擊得七搖八擺,而當時卻有人以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資產階級來完成,實際上是要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了說明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駁斥“托派”的謬論,他打算寫一部小說。當初的意思是要寫成三部曲,全麵反映中國都市與農村的狀況,並已擬好了提綱,定名為《棉紗》、《證券》、《標金》。後來,他又覺得要同時寫好都市與農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把寫作計劃暫時放下了。

不久,茅盾得了眼病,醫生叫他在家休息,不能用眼。眼雖不能用,但腦子卻很好用,想來想去,茅盾覺得還是不寫城市農村交響曲,專門寫以城市為中心的長篇小說。計劃確定後,他又帶著眼病到同鄉人的絲廠和火柴廠參觀,進一步了解到中國絲廠和火柴廠十之八九都已倒閉的現實,從而更堅定了他創作的決心。回到家裏,茅盾開始寫詳細的提綱,設計人物和情節。寫作的過程中,茅盾多次與他的好友瞿秋白談論小說的寫作問題,瞿秋白以一個職業革命家的眼光,為茅盾的小說提出了許多建議。這部小說於1933年1月由開明書店出版,這就是茅盾的代表作《子夜》。開始寫作時,小說的名字也不叫“子夜”,當時茅盾擬了三個題目:“夕陽”、“燎原”、“野火”,後來改為“子夜”。“子夜”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刻,同時又是黎明即將來到的時刻,它暗示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子夜》以茅盾在盧表叔家和參觀工廠的所見所聞為素材,以1930年上海這個大都市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影響下,奮鬥、掙紮、直至破產的必然命運。

由於小說不僅表現了重大的曆史題材,而且具有人物生動、結構宏大、描寫細膩等特色,一出版,就立即脫銷,不到三個月,重版四次。北平有一書店一天之內售出一百多部,這在當時實在少見。就連那些向來不看新文學作品的少奶奶、大小姐,都爭著看茅盾的《子夜》,因為《子夜》寫到了她們。後來茅盾到盧公館去,他的表妹寶小姐告訴他,她向來不看新文學作品,因為她覺得新文學作品根本就不值得看,但這次看了表哥寫的《子夜》,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因為裏麵所寫的吳少奶奶,就是以她為模特兒的.茅盾聽後,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隻是望著表妹發笑。在上海,閱讀《子夜》簡直成了一種時髦,不少人組織了“子夜會”進行學習討論.連舞女也談起了《子夜》,據1933年一家小報登的一則軼聞稱:

青年作家芳信首姿舞女為妻,後因家用不給,妻乃重操舊業,柳得橄資,補助日用。忽有一男子來與跳舞,自稱是茅質,芳信之妻固知有作家曰茅質,新作曰《子夜》,今忽逢其人,並與跳舞,不勝驚異,歸告芳信。芳信疑之,因未嚐聽說茅盾到舞場也,因囑妻,如彼人再來,可向索《子夜》,並須簽名。芳信之妻如數行事。但所得之《子夜》,隻簽MD,而且此人以後不再來了。

跳舞索要書,真是奇聞。可見《子夜》在社會上產生的廣泛、強烈的反響了。一個人冒充了茅盾,與舞女一起跳舞,那舞女還信以為真,引以為榮呢。

《子夜》出版後,茅盾從開明書店拿了幾本書,帶著夫人和小孩,到魯迅家拜訪,魯迅要求題詞,茅盾在書的扉頁上恭恭敬敬地寫上“魯迅先生指正”幾個字,並在上麵署名。

瞿秋白對《子夜》的影響

瞿秋白對茅盾《子夜》創作的幫助,是瞿秋白從政治戰線轉向文學戰線後所辦的第一件實事。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瞿秋白遭到米夫、王明一夥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被錯誤地解除黨內一切職務.這使他陷於腹背受敵、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對於瞿秋白來說,當時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就是他所熟悉並鍾情的文學戰線。1931年4月,茅盾夫婦的登門造訪,則為8秋白加人這條戰線創造了機遇.對於茅盾一生的創作道路來說.此時也同樣處於不尋常的階段。《子夜》(當時還叫《夕陽》)已在醞釀、構思並已草成前幾章,在這最需要征求各方麵意見的重要時刻,茅盾首先想到的是精通馬列而又深諳創作之道的瞿秋白。兩人見麵,真有說不盡的話,但話題和他們“五四”時期在上海和大革命時期在武漢已有很大不同,主要不是談政治,而是談文藝。剛剛從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出來,並想在文藝園地有所建樹的瞿秋白,盡管有滿腹委屈,還是很關心茅盾的創作。當他聽了已草成的《子夜》前四章的情節,即“很感興趣,又問全書的情節”。兩天後,茅盾帶著原稿和各章大綱又去,一談幾個小時。“秋白邊看原稿,邊說他對這幾章及整個大綱的意見”,“談得最多的是寫農民暴動一章,也談到後來的工人罷工”。就在吃罷晚飯,兩人正將繼續暢敘之際,秋白接到通知:“娘家有事,速去。”瞿秋白夫人楊之華的母親確實住在上海,但信中所雲,顯然指黨的機關遭破壞,通知秋白夫婦迅速轉移。在這危難之際,茅盾不避風險,盛邀秋白住到自己家。瞿秋白在茅盾家避難的一兩個星期內,他們“天天談《子夜》”。從茅盾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瞿秋白對《子夜》的影響是多方麵的:

從結構、情節來看,茅盾對小說的結局,原“提要”是這樣擬定的:“長沙陷落,促成兩派之團結共謀抵抗無產革命,然兩麵都心情陰暗。”“故資產階級兩派握手言和後,終覺心情無聊賴,乃互交易其情人而縱淫(吳與趙在廬山相會)。”對此,瞿秋白建議改吳、趙兩大集團最後握手言和之結尾為一敗一勝,認為“這樣更能強烈地突出工業資本家鬥不過金融買辦資本家”,從而說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沒有出路的”。茅盾接受了瞿秋白的建議,在小說中作了昊蓀甫敗於趙伯韜的重要修改。此外,原“提要”構想的工人第三次罷工,是趙伯韜為整垮吳蓀甫而挑起的,秋白認為此情節不合理,把工人階級的覺悟降低了。茅盾欣然接受了瞿秋白的建議,在小說中修改了這一情節。

在主題思想方麵,瞿秋白的上述建議,對於作者創作意圖的實現和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此外,作品中有關工人運動受立三路線的影響而歸於失敗的描寫,也明顯受到瞿秋白的影響,城市暴動是立三路線的核心,曾負責糾正立三路線錯誤的瞿秋白在和茅盾“天天談《子夜》”,“談工人罷工”時,不會不涉及到這方麵的問題。此時,瞿秋白自己在係列文章中批判了立三路線,但在文學作品中藝術地加以表現,《子夜》是第一次,不僅在當時絕無僅有,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的認識作用。

在人物刻畫方麵,瞿秋白也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議。例如,對吳蓀甫的刻劃,瞿秋白認為:“大資本家憤怒絕頂而又絕望就要破壞什麼乃至獸性發生。”對此,茅盾在第十四章用一個細節表現出來,那就是吳蓀甫得知八個廠的工人準備“打廠、放火”而束手無策時,精神反常,產生了“一個單純的野蠻的衝動”,結果將端燕窩粥進來的女傭王媽奸汙了,以凸現這個剛傻自用的資本家的另一麵虛弱和醜惡。此外,瞿秋白還提出,小說前幾章中寫到昊蓀甫外出乘坐的是福特牌轎車,這不符合大資本家的身份,應改為乘坐雪鐵龍這樣更高級的轎車,茅盾在寫作中也照此作了修改。

瞿秋白對《子夜》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對茅盾當時草成的前四章及情節大綱所直接提出的那些重要意見,而且表現在他們日常交往中瞿秋白的言行對茅盾思想和文學觀念所產生的影響,這也間接地影響到《子夜》的醞釀、構思和創作過程。

《倒閉》改為《林家鋪子》

茅盾在考慮《子夜》的素材如何取舍時,就注意到這樣的事實:小市鎮的小商人,無論怎樣會做生意,但在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社會裏,隻有破產倒閉這一條道路。他有把這故事寫成一篇小說的想法。之後,茅盾在“一·二八”事變後還鄉,看到了江南小鎮上大量充斥著日本貨,國民黨的貪官汙吏又利用民眾的抗日熱情大發橫財,這樣,茅盾明確了小說的主題,於1932年6月18日完成了短篇小說《倒閉》的創作。

當茅盾把題為《倒閉》的小說交給《申報》主編俞頌華的時候,俞頌華覺得小說寫得很好,準備刊載,但小說的題目叫《倒閉》卻頗使俞頌華為難,因為《申報》剛創刊,在創刊號上就登《倒閉》,是不是就意味著《申報》將要倒閉?如果登載,《申報》哪天萬一真的倒閉,豈不就麻煩了?而且《申報》老板看見了,也會認為不吉利的。想來想去,沒有辦法。俞頌華隻好找到茅盾,說改一改題目,要不不好辦。茅盾笑笑,擬改為《林家鋪子》。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題目。

“西風”與《山雨》

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山東省諸城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教授。1933年9月,由上海開明出版社初版長篇小說《山雨》,因與茅盾的《子夜》同年出版,震動了當時的文壇。人稱1933年為“《子夜》《山雨》年”。

《山雨》以奚大有一家的遭遇展現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自覺鬥爭。它為何以《山雨》為書名呢?

當時的王統照在青島市立中學教書,有時還到青島大學兼課。“九·一八”、“一·二八”事變相繼發生後,青島也成為侵略勢力的猖狂區,居住在青島的王統照目睹現實,回顧曆史,不禁思緒萬千,他決心用自己的筆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當時的王統照非常愛讀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他深深為詩中“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的秋風掃落葉的氣概而感動,同時也為詩中的“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風怎能遙遠?”的樂觀主義豪情所激勵。他感覺到中國的“西風”將出現,於是聯想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詩句,這樣,借用“山雨”與“西風”相同的內涵,王統照便把《山雨》作為書名,開始了他的小說創作。

《山雨》初版以後,國民黨檢查機關驚恐萬狀,給小說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