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最固執藝人張藝謀
有一件事我始終鬧不明白:在演藝界這個領域,張藝謀無疑是近二十年來為中國贏得榮譽最多的人,但他為什麼也由此成了遭非議最多的人?這種非議,從1999年底開始,到今年一直發展到了頂峰。
有人說《一個都不能少》欠缺新意,照舊一根筋,有人說《我的父親母親》也就是個MV影,故事簡單,乏善可陳,有人議論他和章子怡的關係,以及他們倆在柏林影展和鞏俐的相遇,有人在傳他接拍申奧廣告,成了主流藝術家,有人譴責他網上選女主角,炒作新片,有人還說,老謀子正在籌備一部網絡題材的作品……傳言,傳言,隻要有張藝謀,文化圈和媒體就永遠不會覺得寂寞,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角度談論這個人,可以無限地發泄和滿足自己既高雅又庸俗的趣味。因為你可以稱讚張藝謀的輝煌與聰明,也可以自作多情地去討論他的才盡和先鋒性的喪失……
指責張藝謀近期作品缺少內涵和喪失前衛性的人,大概從一開始就錯誤地估量了這個攝影兼導演、表演奇才,純粹哭錯墳了。
張藝謀拍的電影打一開始就沒考慮過什麼內涵問題。《紅高粱》有什麼內涵?不過就是一個傳奇,一段野事外加其前因後果的鋪陳渲染而已,《菊豆》有什麼內涵?你不會硬把它扯到反對封建宗法家庭觀對生命力的壓抑這樣弱智的話題上吧,《大紅燈籠高高掛》,我想您不能說描述一夫多妻時代性的痛苦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人類的新發現吧,《秋菊打官司》不就是討個說法嗎,還有什麼?《有話好好說》,一部電影如果好看,是不是就非得賦予它什麼偉大的哲理?
你也不能認為張藝謀有多前衛。他從來就沒有前衛過。你能說在一個幾十年來從來不講究畫麵創意的電影群體裏,忽然湧現出幾位填補空白的人,這些人因而就是藝術上的先鋒人物? 自己沒有的就認為別人也沒有,這是國人一向的井底之蛙式思維。填補空白與開辟全新的藝術王國實際上是兩回事,盡管在咱國履行前者與西方藝術家履行後者可以說存在著同樣的難度,但事情的本質畢竟不一樣。張藝謀和他的同學們在中國電影史上是劃時代的一代,可並不是因為他們給整個世界電影藝術帶來了什麼了不起的豐富,而僅僅是,他們恢複和提升了這個國度經過長期停滯、已降至低幼水準的對電影的理解力。此外,再無其它。中國電影真要想求得世界意義上的先鋒和前衛性,大約還要等到一兩代人之後,等經濟發展和對文明的理解都進人到一個新的境界,人對未知事物的認識也都能有一種從容寬廣的胸懷。張藝謀這一代人做不到。一知半解的所謂“第六代”更沒有這個福氣。強以前衛、內涵潔難老謀子,完全是瞎起哄、表錯情。再者說,前衛也不能作為“好”的替代性講法呀!在中國,張藝謀就是一個好的電影人。至少在今天,他還可以說是最好的。
那麼,為什麼說他固執?這是因為張藝謀對形式主義的偏愛。其實,從他擔綱攝影的《黃土地》開始,到首次獨立執導的《紅高粱》,再到《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乃至歌劇《圖蘭朵》,張藝謀電影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就是他對電影形式的不倦探索。甚至在他最不叫好的一部商業片《古今大戰秦俑情》中,這種對形式的偏愛仍然很強烈。同樣的題材,到了張藝謀手裏,會變得與眾不同,具有視覺和想象上的衝擊力。張藝謀是中國導演中少有的既精通引人注目、又能最大可能地做到保持自己風格追求的人。他有自己的遠大理想,同時,他還能讓這種理想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陳凱歌之所以沒他那麼在公眾中引人注目,就是因為:陳凱歌的理想過於虛妄和宏大,總是難以被現實所完全認同,實施起來難度也太大,張藝謀則很簡單,他一門心思地讓名編劇們幫他炮製“一根筋”故事,然後再專心致誌地讓電影從畫麵到整體變得引人注目,順便再弄出點花邊和嚎頭,一切便都大功告成了。人們為他鼓掌,對他炮轟,大抵都是源於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形式主義追求。你說,他不是最固執的藝人誰是,難道要我們選屢屢堅持在央視出錯的足球解說員韓喬生?那我們不是太沒水平了嗎。最撞大運藝人趙薇
趙薇絕對是一個有運氣的人。生活中常聽人說“有福之人不用忙”,講的就是她這種人。
趙薇最大的福星就是她的“瓊瑤阿姨”。一部《還珠格格》劇集捧紅了太多的演藝新人。連意思不大的老張鐵林都混成手機代言人了,你想,趙薇的大名、玉照能不跟著“佳能”係列全國亂跑?
但“運”這個東西要想恒久卻難。央視春節晚會前後,“小燕子”廣告身價的漲落,便是很好的例證。還有就是唱片推出,效果也沒有預計的好。再加上各地狗仔隊起先一味亂捧,後來又側重負麵消息曝光,趙薇有一段確實“危”了。
好在世間萬物因果相生相克,趙薇這個人運氣又實在不差。最煩人的時候還有與劉德華哥哥擁抱的《決戰紫禁之巔》上映,人氣的底限未曾降太多。近來又和吳奇隆哥哥聯手奉出《俠女闖天關》,小小地翻一把身,問題還是不大的。至於以後是否就會在此基礎之上平鋪直敘下去,也還不一定。畢竟,“娛樂猛藥”這個外號不是誰都當得起的。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形形色色的娛樂報道裏,趙薇有問必答的天真樣兒,覺得也怪可愛的,比當年的馬曉晴還實在。最大喜大悲藝人成龍
年初的時候爆出“小龍女”事件,現在又四處風傳在好萊塢片酬已達兩千萬“美刀”,打星成龍的際遇在2000年可謂波瀾壯闊。成龍這個人有意思。媒體逼得緊時撞出一句“我風流但不下流”,哪兒也不挨哪兒,實在可憐,現在二度火起來,有人又亂捧,又快成了華人驕傲。其實別說成龍片酬兩千萬,就是三千萬,趕上湯姆一克魯斯了,也未見得就是什麼“驕傲”。因為道理明擺著:人好萊塢聘你去,是因為他們那兒動作片沒新招了。成龍是此中高手,可以給西方觀眾帶來新東西,另外他在華語圈兒的大量影迷,也是製片公司在亞洲市場的一筆財富。同理,老美認可發仔和李連傑,也是瞅準了這一點。錢,永遠是第一位的。
成龍的喜劇風格美國人也很認可。一方麵確實有趣,一方麵對西方觀眾印象中的既有華人形象修正也不大。照例是功夫好手,照例對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不那麼得心應手,所謂落後地區落後民族嘛,好萊塢當然需要這個了。就像佩魯賈和羅馬隊先後買中田英壽,你以為中田對現代足球的領悟真趕上費戈、戴維斯了?兩回事。成龍從一個戲班子學徒發展到今天,實在也是一個帶血淚史的童話了,但在離真正的現代電影藝術,似乎還很遙遠。但這不能責怪成龍。因為和談張藝謀的情形一樣,這中間涉及了太多太多的曆史、經濟、文化以及綜合國力的發展問題。你以為玩個藝術就那麼簡單?
最頻繁上封麵藝人許晴
許晴挺絕的。
按道理她應該1999年最火,因為《來來往往》是去年播的。也許是由於媒體“小燕子”的出品者強烈造勢,去年的封麵女郎趙薇獨領風騷。而今年呢?周迅、常遠上位,蘇瑾被趙寶剛一把捧成有爭議性新人,沒想到許晴電視上沒露一麵,竟能成封麵上的顯赫人物。這究竟該看做是一種補償呢,還是新一輪大“火”的前兆?曾經聽說有媒體披露,有不少大學女生把林珠的形象當做自己未來生活的理想。姑且不去討論這一理想的可行性,僅就表演效果而言,許晴確實有她難以抵擋的熒屏魅力。
現在許晴的問題是:什麼時候能遇上一位重量級的電影導演?
演員隻有時不時拉出來在銀幕上遇遇,才知道究竟是個什麼。雖然說許晴早年是在淩子風的電影起家的,中間還有個《秦頃》,但那不已是陳年皇曆了嘛。最讓人著急關注藝人薑文
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他在戛納影展獲銀牌的電影《鬼子來了》?
最幸福藝人梁朝偉
梁朝偉當年跟劉德華、黃日華、湯鎮業等人是一撥兒出道的,號稱“五虎將”。快二十年過去了,現在隻有梁朝偉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混成了一位演技大師,雖然,他的長相依然不錯。
從《悲情城市》險些問鼎威尼斯金獅影帝,到《春光乍瀉》距戛納影帝隻差一票,梁朝偉今年終於憑《花樣年華》繼葛優之後摘得了戛納影帝桂冠,應該說,他才是香港電影的驕傲。梁朝偉的自豪屬於全體中國人,不僅僅限於他和杭州姑娘劉嘉玲。如果硬要在演技上對比一下,我認為他比他的前任葛優要更全麵。盡管我特別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最十三不靠藝人劉曉慶
說劉曉慶最十三不靠,是因為迄今為止,2000年有關她的報道中沒有一條與她的表演本行有關。最貼近的一條,竟是關於所謂私生女的炒作。除此之外就是生意官司了。
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劉曉慶絕對是這個時代心態最好的人之一,任你傳聞滿天下,我自巋然不動。在她演藝生涯的巔峰時代,她在表演上的可塑性令人睦目。在她以商為主以演為輔的今天,她麵對世俗謠傳與變故的能力依然讓眾人感到驚奇。她還有一點令人佩服:敢在這個年紀登一些隻有二十來歲女孩才樂於刊登的性感玉照。不信你就去翻一本叫《名人》的雜誌。
最怪誕藝人鄧建國
鄧建國不會演戲。鄧建國早年是放電影的。所以這就決定了鄧建國日後踏人演藝圈兒,不是去當劇務,就隻能去做老板。鄧建國當然成了老板。
成了老板,人們自然就要買賬,包括演員,包括媒體。
問題是,從掌握一架公家的電影放映機到掌握一家自己的影業公司,這整個的經過就猶如講蓋茨退學創辦微軟那麼神奇。雖然財富的數量相去甚遠,可刺激畢竟是一樣的。鄧建國的巨星影業公司據說在目前是國內運作得最好的影視公司之一,拍完了康熙拍紀曉嵐,現在又張羅起《我這一輩子》,在這麼紅火的情況下,鄧建國還要推出風險播映,所以這個人多少還是懂一點市場。一個外行,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經驗和專業理性《至少我們在一些報道中是這樣看到的》,卻能做大,卻能叫一些媒體肉麻地捧為“影視大鱷”,聯想到鄧建國今天看起來多少顯得有些遙遠的事業起點,難道這個人還不邪門怪誕嗎?雖然他本人並不演戲,可他的“戲”已足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