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藝術花絮(1 / 3)

第九章 藝術花絮

薑宇清的散文理論批評

在中國文學各類文體中,詩和小說的研究有比較良好的開展,已經出現了理論與創作互動的良性發展的局麵。而在散文方麵,創作的實績是顯著的,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各個年齡段的、從事各種職業的、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但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內在規律及其特性的探討,特別是對散文寫作現狀的及時性的、追蹤式的總結創作成就、探求寫作得失的批評,顯得尤為匱乏。薑宇淸是為數不多的專注於從事散文理論批評的專家之一,也是這方麵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的一位。

在《品味與體驗》這本書中,其中絕大部分的文章是對著當代正在進行的散文創作發言的。在這一係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現在進行時的散文寫作的關注,他為此投人了關照的熱情。這些文章雖然涉及寫作的不同的個案,但他的論述卻有著對於散文總體規律的揭示與詮釋的特點。如他論述散文結構的兩大支點:立體的美與穩定的美指出散文的結構“不僅要做到立體的美,而且要具備穩固的美,這才是圓滿的建築,如果說立體美著眼於文章描寫對象的內在層次的話,穩固美則體現為外在敘述視點,敘述風格,敘述方式上”。又如所述散文“停“的藝術,指出:“作為純粹的藝術散文,就其感應把握世界的敏銳程度,還是外化現實的審美形式,在其有限的篇幅裏,特別應注意這種“停”的^^沒有這種“停留”,便沒有散文對生活與心靈的洞察與深化”。上述那些論述,都顯示出作者對於散文文體的深入而獨創的思考。

薑宇清能在這些評價具體作品的場合,道出關於散文寫作的一般規律,從而具有了普泛的意義。上述關於散文的“停”即是一例。有一篇文章談到散文作者對於情感的“控製與放逐”,指出後者是一種“風行水上本然天成的藝術生命的流動”,是一種“限製中的自由”氣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以具體的例證,解除了一般讀者對於“大散文”的某些疑慮。這些,都證明作者對於他所研究的對象的深刻理解。

薑宇淸的散文研究以他對散文作品的廣泛閱讀和積累為前提,加上他的總體性和前瞻性的深入思考,因而具有堅實的基礎。由於他長期關注散文創作的曆史和現狀,作為有實力的批評家,他擁有了相當充裕的對這一文體的發言權。他的散文視點是廣闊而高遠的。我以為《規模散文論:對散文藝術的九種表述》是他迄今為止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論文,它集中體現了薑宇清學術研究的水平和成果。

這篇論文從多個向度闡發了散文文體的若幹基本問題。其中對散文的“內在規模”及藝術特征作了全麵、係統、深入的考察,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是一篇具有曆史和理論深度的散文藝術總論。在這篇文章中,他創造性地總結了散文的文體品質,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範疇和理念。如他基於散文寫作運思與表述過程整合性和通融性的特性,提出了“內容規模”說,並且進一步具體分析此一文體“無長度而具跨度”等各項內在特性。再如他論述散文對於事物表述中的“反彈力”的特點,並就散文寫作中“事小理大”、“事零情整”、“事凡境奇”等獨特規模,作了透徹的剖析。他的這些精辟論述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2004年7月7日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藝術和文學是近親

我曾向北大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們說過,希望學文學的人也憧點藝術。現在,在這裏,我要向美術係的同學們說,希望學美術的人,也要學點文學。我想我這話不僅適用於學美術的學生,應該也適用於學音樂的、學戲劇的、學戲曲的、學電影的、學雕塑的、學舞蹈的、乃至學建築的學生。這原因很簡單,因為文學和藝術是近親的關係。

從道理上講,文學和意識形態的各個部門,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都有很密切的關係,它們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共同作用於人類的精神和靈魂。但它們之間的關係,遠不如文學和藝術各部門的關係來得親密。打個比方說,前者是親戚,而後者則是血緣。文學和藝術都用形象說話(盡管它們說話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它們都以審美的方式麵對世界,而且最終均以作用於人的精神和靈魂為指歸。

文學和藝術盡管麵貌各異,但它們的血脈相通則為人所共識。我對畫事所知不多,不敢妄談。但我卻知道在鄭板橋那裏,他的詩、文、書、畫是齊名而互補的,他是畫家,又是詩人和散文家,還是名滿天下的書法家。我在李可染的水墨畫中讀到了韻味深長的山水詩。我在齊白石的畫幅中發現了中國文人的情趣和品格。

學習藝術的人在掌握了這門藝術的基本技藝之後一這對所有學藝的人都是基礎點一文學知識的擁有對於他未來的發展就是決定性的。一個藝術家的文學修養的高低深淺不僅影響著他的作品的風格和韻致,而且影響著他的作品的境界和品位。一個成熟的藝術家,不能隻是嫻熟的技巧家。當他的創作涉及到個人風格的形成和全麵展示時,藝術家的學養和閱曆的積澱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這時,文學便會悄悄地施展它的糜力。舉例說,張藝謀電影的成功,當然與他對電影藝術的創造性把握有關,我卻更為肯定他受益於熟知當代文學創作的事實。

當然,藝術也會對文學產生影響,它們的滲透和融會是雙向的。在這裏,由於我的職業的習慣,隻是特別強調了文學對藝術各門類的影響而已。

我寄望於各位的是,在努力向著神聖的藝術殿堂攀登的時候,別忘了從繆斯那裏獲得愛與美的滋潤與神奇。

2000年4月30日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善畫能文的易洪斌

易洪斌先生善畫能文,所作奔馬,飛雲流火,英風烈慨,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遐想。蔡若虹前輩盛讚其畫:“神在征途形在馬”,講的是易先生在繪畫上的形神兩勝的卓越氣象。我不懂畫,但看過易先生馬品中的《兩小無猜》、《廝磨》諸作,覺得其中滲透了人性的溫馨,蘊有真趣。至於《紅雨隨心》、《聞道》、《非淸流而不飲》等更是把文學中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應當說,藝術和文學是相通的,但成熟而自然地表現這種共同品質的,在繪畫界並不多見)引進了畫中。這些都說明易洪斌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詩人。他在這兩個藝術品種做到了相互融通而又相得益彰的成績。

易先生不僅畫馬,也畫虎,畫人物。他所畫的虎,可謂虎虎有生氣,而又馱默有溫情。我最喜愛也最難忘他的《相看兩不厭》這幅畫。畫的正麵是一隻臥虎,與虎麵對著的是一位裸女一從畫麵上我們隻看到她斜臥的背影。這位女性的背彩說明她實在是一位豐腴有致的美神。“他們”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對視著。她欣賞的也許是“他”的雄健偉拔,“他”欣賞的也許是她的溫柔豔麗。就這樣,虎看著她,她看著虎,他們都忘情了。他們都是大自然造就的美的極致,他們都異常欣喜地發現了對方。畫題用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的名句。李白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說的是物我兩忘的完美境界,易先生把這詩意引進了畫中,給了人以無盡的想象。我對於繪畫隻是一種喜愛。嚴格講,隻是在門外的縫隙裏,偷偷窺視那輝煌堂奧的些微光亮。因為是外行,本不應多言。但看了易先生的畫,欣喜之餘,收不住,說了些可能是貽笑大方的話。

現在該說到正文上麵來了。這裏要談的是多才多藝的易洪斌的另一種本領一散文的寫作。易先生的散文所寫的內容涉及甚廣,但偏重於曆史性題材。有幾篇是自述性質的,記載了對父母的懷念,這些文字在敘述中抒發著深深的親子之愛,非常感人。《凡聖之間》寫父親平常、執著而又認真的一生。其間有警語,寫父親的悄然謝世時說,死亡“在父親沉睡之中到來,來得輕柔而又殘酷,平靜而又淒厲,溫馨而又惆悵”,接下來的一句是:“任何向婦孺和老人出手的暴力都是卑劣的,這個死也一樣,我詛咒它!”《龜雖壽》也寫父母晚年的日常生活,對風格豪放的易先生來說,這些懷念父母的文字卻是非常的婉轉細膩的―它們表現了兒女情長的一函。

當然,最能體現易洪斌雄健博大的文風的,是他的那些涉及曆史題材的文章,這些文章,寓深刻的哲理思考於豐富的史實之中,著眼的是大視野和大胸襟的抒發。《千年等一回》最能說明作者曆史知識的淵博,它從秦始皇陵寢的兵馬俑說到漢唐立國以及天下興亡的道理。旁征博引,視野開闊,縱橫三千載,指歸於當世。這是一篇溥思雄辯的大文,充分顯示出作者占有和運用史料以及縝密思考並藝術地表達這種思考的功力。這樣的文章還有《他成全的是曆史一回望西楚霸工項羽》,以及他那氣勢磅礴的一唱、再唱、三唱陽關的今日的陽關三疊,等等。“你可以想象,在浩瀚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裏,當朝暾乍露晨光初動之時,那銜尾前行遠送東方文明的馬隊留下的拉長的影子如何日複一日堅韌不拔地在沙丘上緩緩移動;當落口熔金暮“合壁之際,一片蒼茫中,帶來域外信息的悠揚、粗獷、蒼涼的駝鈴聲是如何穿越時空響在自己心頭……這時,你真得會湧起一股要向冥冥中的曆史老人,向幾千年前每一個走在絲綢路上的先行者合十頌禱的強烈衝動……”。這樣的文字是隨手拈來的,在他的文章中到處可見,都是一些很強悍的、很堅韌的文字。這些展現了曆史風物和足跡的文字,很能說明舄洪斌散文的基本特征:他為文有大氣勢,不以精細委婉見長,而追求風格的遒勁放達。

我們的畫家筆下有很多的動物,他通過這些動物的形神寄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夢想。…我注意到,除了對於曆史的濃墨重彩的點染,表達他的關於興亡盛衰的思辨之外,他還把眼光投向了大自然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上。《你絕望的眼神讓我心碎》是一篇讓我感動的文字。文章從莊子和惠施關於魚樂的論辯說起,推到動物是有感悄的論斷。易先生引用了,多生動的統計材料來證實這一點。但是一個嚴酷的事實是,人類正在毀滅動物,人促使近代物種以比自然滅絕快一千倍的速度喪失,以比其形成快一百萬倍的速度促使其消亡。這些物種的消失在上一個世紀大約每天一個,現在則是每小時一個。“在人類無所不到的威力和永無止盡的欲望麵前,在人類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麵前從最渺小的、最溫順的蟲豸鳥雀到最強悍、最孔武冇力的猛禽巨獸,全都顯得是那樣的孤苦無助,它們的任何反抗都不堪一擊,整個動物界在戰栗。”

讀這一篇讓人心靈為之顫抖的文字,想著作者所說的“絕望的眼神”一他指的是那些動物在受到人類的虐殺、瀕臨死亡之前的那種祈求、以及祈求無效之後的絕望,這是一種讓人心悸的眼神,作家的博大愛心使他看到了這種眼神,他把這種悲哀的感受傳達給了我們。想著那些在人類的貪欲、殘忍和淫威的逼迫下失去家園和生命的動物界,我想,寫這樣文字的人,該有怎樣偉大的一份悲憫之心啊!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易洪斌的一幅大畫(請原諒我再一次談到了他的畫)《仁者》。在畫的前麵作者有一題記:“一支年代不詳,以殺伐為生的武裝隊伍,不知從何而來,向何而去,沒有誰能止住他們堅毅沉重的步伐……一個小小的意外使這些鐵石心腸的戰士猝然止步一就在他們的腳前,跌落了兩隻呱卩瓜待哺的雛鳥。”這些無可阻擋的硬漢子們,就這樣在兩隻雛鳥麵前停住了他們的腳步。畫家稱這些可能是林中強者的他們為“仁者”。畫中的故事無可考,也許壓根就是一個虛構,但這裏的確跳動著一顆仁者之心。

易洪斌先生好為長文,一些重要的文資總在萬言上下,頗像時下讀者愛讀的文化散文一類。但易先生有他自身的特點,那就是進步的史觀和精深的史識,以及氣勢磅礴的文章風格。總的說來,他是自成一家的。奔放熱烈,旁征博引,汪洋恣肆,氣象萬千,於述事中飽含情感,這些,大抵可稱為易洪斌文章的大格調。

2003年4月10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園

成功的《國際雙行線》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國際雙行線”的一些節目,這次又有機會重讀這本書的部分文字。前後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一種是視聽的閱讀,再加上書麵文字的閱讀,更強化了我對這個節目的良好印象,使我對“國際雙行線”有了一個較為全麵的、淸晰的認識。作為觀眾和讀者,我很喜歡這樣的談話方式:廣泛而又有趣的話題、對於參與者的精心選擇、加上主持人靈活而又饒有風趣的引導和穿插,使這個節目具有了引人人勝的獨特魅力。在這裏,不能不使人對節目新穎而獨特的創意發出由衷的驚歎。我以為,它在同類節目中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它標誌著中國電視談話一類節目的逐步走向成熟。

談話的進行是輕鬆的,有時還不乏幽默感,一般的讀者很容易從這個節目中得到心靈交流的愉悅。而它帶給人們的,遠不止於這種有趣的“談話”帶來的快感。盡管它所選擇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話題,而它通過這些表麵上充滿“平民”意味的話題,卻觸及了一些更為深邃的、更具震撼力的內容。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開放使這個社會充滿了活力,經濟的發展使國民的生活得到明顯的改善,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效地改變了國際形象。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改善不隻是物質的和經濟的,事實上由於經濟地位的改變,它正在改變著中國人的心理衆質和精神狀態一中國人不僅改變了對世界無知或少知的狀態且已經卓有成效地參與了國際範圍的廣泛的交往。中國已經不再是與世隔絕的社會,中國人已經從過去的閉鎖狀態中走出來。

這種交往是全麵的,不僅是經貿領域的,而且深刻地涉及了文化。在當今,在不可阻擋的全球一體化的潮流中,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一個突出的事實。如何在堅持自身悠久的燦爛文化前提下,積極地了解並吸收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特點,以達到互通共融的目的,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嚴肅的題目。在以往,由於長期的隔絕,中國不了解世界,世界也不了解中國,許多誤解均由此產生。過去的中國,走的是一條“單行線”,而現在,無數條“國際雙行線”擺在了我們的麵前,這是何等讓人興奮的事實!

這樣的題目意在說明,同樣一個問題,同樣一個現象,中國人是這樣想的,到了別的國家的人,又會是怎樣想的呢?在過去,注重的隻是我怎樣想,至於別人,那就甚少顧及了。於是,就出現笑話,產生誤解,乃至發生衝突。因為過去我們並不謀求理解甚至合作。現在不同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地球村裏。千絲萬縷的聯係以及不可割斷的利益互動,使我們不能不注視對方,並通過這種注視到達情感和心靈。我想,“國際雙性線”的構想,應該就是這樣產生的。

它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無比寬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們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同時又有許多不同的東西。例如大家都熱愛和平、熱愛生命、熱愛平常的安寧的生活,例如人間的溫情和友愛,人性的關懷和對私人生活的尊重。在這些方麵,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不論是白人還是黑人,都是共同的。但又有不同,這是國情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對待這種“不同”,用的不是抗爭的方式,隻能是溝通和理解。我讀“邊走邊唱”就很受感動。中國的林連昆和美國的倪泰德是同齡人,那時的中國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歲月,那時的美國是“生活得十分自在”的年代。林連昆熟悉的耿曲是“雄赳赳,氣昂昂”,而倪泰德著迷的是瓦格利、特爾唱的“櫥窗裏的小狗”。他們都有自己的愛情和家庭。同樣是五十年代,中國和美國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美國人對當時在中國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但在美國,“從各種意義上說,都是令人感覺很好的一段時光”。而中國則全然不同。這就有了對比,對比產生理性的光輝。它使我們認識了時代,也認識了那個時代裏的人們的生存。如今他們都走到了一起,談論各自的靑春和愛情,這情景是非常感人的。

因為有了社會的開放,中國和世界的交流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過去彼此陌生、甚至互相敵視的人,如今不僅走到了一起,甚至走進了婚姻和家庭。“愛情故事”中的薛誌堅和瑪麗的故事,表麵上講的是一個中國男人和一個美國女人的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但是不然,它講到了兩種不同文化帶來的矛盾和衝突,這種衝突甚至讓人忍俊不禁。但在那個娶來了“洋媳婦”的中國家庭裏,這一切都有了戲劇性的結果。對比使人們對世界文化的豐富性有了感性的認識,而衝突則使人想到人們彼此友愛地相處需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