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被誤讀的平庸之輩(1 / 1)

“守衛劍閣,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看那興複漢室的淩雲壯誌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而終結,國力漸衰的蜀漢集團,在諸葛亮的繼承人薑維的堅持下,又一次開始了艱險的九伐中原的壯舉。已年過古稀的他,再次重披戰袍做為先鋒跟隨薑維二次革命,這一次去卻給給他留下了永遠抹之不去的口實:“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真可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有著“蜀中魯肅,西蜀呂蒙”評價的廖化,史書上的記載並不多,在《三國誌·蜀書·廖化傳》中記載:“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與嚴顏、黃忠共稱為蜀漢三老將廖化,初為黃巾賊,從張角反,後角敗死,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裏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中一出場,便是:隻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不成想,初次露麵的廖化竟被關羽拒絕。然而在劉備進兵西蜀這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廖化又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這一次的出場,廖化的一生就此改寫了。

初入蜀漢之時的廖化,以主簿之職務輔佐關羽鎮守荊州。這主簿不過是古時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但在魏晉之時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相當於參謀一般。而三國時期知名的主簿有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楊修(任曹操稱魏王時主簿)、呂布(早期因其勇武被並州刺史丁原任為主簿)、司馬懿(曾任曹操主簿)等等,這至少說明廖化的文才謀略是還可以的,至於那武藝是不是稀鬆平常是不好說了的。但在當時人才濟濟、大將眾多的蜀漢政權的初期,和那殺進曹營七進七出救阿鬥的常山趙自龍、當陽橋邊三聲吼退水倒流的燕人張飛、神威天將軍的西涼馬孟起……廖化自然算不上什麼大將了,關羽率部領兵襲取樊城之時轉命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去征討曹軍,試想在這蜀國最興旺時期,廖化當了第二梯隊的主要角色,位尚且在關平、周倉之上,恐怕也可見廖化也並非太碌碌無為的角色了吧?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包圍得水泄不通,急需搬兵求救,“公問曰:‘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挺身而出:‘某願往’”。能成功突破吳軍重重包圍,光靠膽量和自信恐怕是不夠的吧?如若沒有一定的武藝,怎能夠衝出重包圍麵對劉封見死不救時的叩頭出血、大慟告求的了?

諸葛亮與司馬懿祁山鬥法之時,廖化以副將的身份參戰,遇曹真的副將秦良,“秦良死戰,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時,“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頭盔一個。廖化取盔捎在馬上,一直望東追趕。原來司馬懿把金盔棄於林東,反向西去了……廖化獻上金盔,錄為頭功”如若要不是廖化一刀沒砍正砍在了樹上,如若不是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用聲東擊西之計才得以逃脫,恐怕中國古代史中魏晉史將會就要改寫了的。薑維與鄧艾對決祁山,令“廖化、張翼為左右先鋒”,“鄧艾催督先鋒鄭倫來襲山後。倫剛轉過山角,忽然一聲炮響,鼓角喧天,伏兵殺出,為首大將,乃廖化也。二人未及答話,兩馬交處,被廖化一刀,斬鄭倫於馬下。”鄭倫是智謀有如諸葛亮的魏國大將鄧艾的先鋒官,武藝想是不會稀鬆平常的了罷?而此時的廖化可謂是壯士暮年,如若是平庸之輩又怎能力斬鄭倫?公元238年,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廖化擊破南安太守遊奕,射殺廣魏太守王贇;公元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薑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初隨關羽鎮守荊襄;人到中年,追隨諸葛亮伐魏;晚年又跟隨薑維薑維北伐中原……廖化在南征北討的軍旅生涯中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後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在三國時被譽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的廖化,是經曆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把廖化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輩”,難道不是有失公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