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蒙古大草原上眾多的遊牧部落間互相廝殺掠奪,紛爭迭起。出身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的鐵木真乘勢而起,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通過創建一係列的法令典製,實現了大蒙古國秩序化、規範化的管理。接著,為了鞏固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他征服西夏、收複西北諸部、西征花剌子模,拉開了大蒙古國對外擴張的帷幕。
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
在12世紀以前,蒙古草原上生活著眾多的遊牧部族。各部族間為爭奪生存空間,不斷地進行相互攻伐。到12
世紀,在各部族長期地爭奪過程中,形成了幾個大的部族聯盟,逐漸出現了統一聯合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因為某個部族聯盟的迅速崛起,以及一位英勇的草原領袖的出現而最終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這個部族就是蒙古族,這位草原領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統一前的蒙古草原
史籍所載蒙古族的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他們生活在東北黑龍江流域,史稱“蒙兀室韋”。大約在唐代末年,他們逐漸遷徙到了蒙古大草原,並在水草豐美的草原上很快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與其他部族分庭抗禮的實力。
在蒙古族勢力壯大的同時,草原上其他部族在長期的衝突與融合中,也形成了其他幾個強大的聯盟。
其中主要有分布在呼倫湖、貝爾湖附近地區的塔塔兒部,土拉河、鄂爾渾河和杭愛山一帶的克烈部,以及阿勒台山一帶的乃蠻部,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下遊一帶的蔑兒乞部等。其中,塔塔兒部曆史悠久,人口眾多;而克烈部的勢力在遼、金時期的蒙古草原則是首屈一指。這幾個大部族相互毗鄰,時常為爭奪人口和牲畜而發生戰爭。
11、12世紀的蒙古草原諸部族,除了相互間的征伐擄掠外,還麵臨著遼、金等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
他們為了保存自己的勢力,或投奔於遼,或臣服於金,或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還常在遼、金的驅使下展開相互攻殺。
蒙古部可以說是一個後起之秀,它人口較少,勢力相對弱小,興起時間較其他部族為晚,而且社會發展程度尤難相比。也正因為如此,蒙古部雖然也臣服於遼,但遼王朝視蒙古部為“遠萌古國”,未予重視,控製相對懈怠,這正好為蒙古的逐漸強大創造了機會。
當然,一支強大勢力的崛起還要有出色領導人的率領和指揮,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會造就英雄。
草原英雄鐵木真的青年時代
鐵木真出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在當時的蒙古部族聯盟中,乞顏部是勢力相對強盛的部落之一。鐵木真的祖上都曾是蒙古部的顯赫人物或首領,他的父親也速該是合不勒汗的次子巴兒壇把阿禿兒的第三子,有拔都(蒙古勇士)的稱號,是乞顏部的首領。也速該曾在戰爭中俘獲了塔塔兒部的首領,後來被塔塔兒人複仇毒死。
也速該死後,其部眾也紛紛離散而去,他的家族被其他蒙古家族逐漸孤立。
當時隻有9歲的鐵木真和幾個弟弟與母親相依為命,度過了數年艱難的生活。鐵木真還曾被蒙古另一個強大的部族泰赤烏部抓走,幸而得到救助而逃脫。鐵木真從小機敏聰慧,少年時代的艱險磨難,使他更加勇敢果斷、意誌堅韌。數年之後,他與父親的老盟友弘吉剌的女兒孛兒貼結婚,並開始著手召集父親的舊部,逐漸改變被孤立和拋棄的困境。
為了尋找機會東山再起,他曾依附勢力強大的克烈部首領脫裏(被遼封為“大王”,故稱王罕),將父親的舊部重新召集到了一起;蒙古部主忽圖剌罕死後,劄答闌部首領劄木合控製了蒙古部眾,鐵木真又投靠劄木合,與他結為安答(義兄弟),隨他遊牧放馬。在此期間,蔑兒乞部曾搶走了鐵木真的妻子和家人,他借助脫裏和劄木合的幫助,攻打蔑兒乞部而大獲全勝,戰爭的勝利使他的勢力進一步壯大。與此同時,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終脫離了劄木合,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斡耳朵(宮廷營帳),逐步複興了乞顏部。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乞顏部的首領。
鐵木真勢力的逐漸壯大,引起了蒙古其他部族對他的攻伐。而鐵木真則正確地分析各種形勢,恰當地利用時機,在與其他部族的周旋與對抗中尋找崛起的機會,開始了他統一蒙古各部,進而統一整個蒙古大草原的宏圖大業。
統一蒙古各部
就蒙古族內部而言,鐵木真家族的乞顏部和泰赤烏部勢力相對強大。也速該在世時,他們兩部曾結成聯盟共同擁戴忽圖剌罕。但是隨著忽圖刺罕的死去,聯盟也趨於瓦解,兩部轉入了相互攻殺。不久之後,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乞顏部貴族分崩離析,部眾多投靠了泰赤烏部。
乞顏部的複興首先引起了泰赤烏部的不滿,泰赤烏部很快聯合劄木合部來攻打鐵木真。鐵木真竭其所能,組織十三翼軍隊進行對抗,這就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戰”。由於力量對比懸殊,鐵木真戰敗。但泰赤烏部首領對部下的殘暴和鐵木真對部下的寬厚體恤,使得泰赤烏部部分部眾脫離了泰赤烏部,前來投靠鐵木真,這讓鐵木真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1196年,鐵木真在王罕的支持下,以為父報仇為名進攻叛金潰逃的塔塔兒部,在斡裏劄河大獲全勝,俘虜了塔塔兒部首領。為嘉獎戰功,金授予鐵木真“劄兀惕忽裏”(諸統領)的官號,並大行封賞。斡裏劄之戰不僅增強了鐵木真的實力,而且獲得了金王朝的封號,無疑為他統轄蒙古各部提供了機會。
1200年,鐵木真又聯合王罕,展開了對泰赤烏部的征討。泰赤烏部也得到了篾兒乞部的支持,雙方在斡難河邊展開了激戰。鐵木真顯示出了強大的實力,一舉戰勝了對手。
隨後鐵木真又隨王罕進軍呼倫貝爾草原,攻打各部,大行擄掠人口、牲畜。次年,一些與鐵木真為敵的部落聯合起來,在阿雷泉邊招集大會,共同出兵進攻鐵木真和王罕的軍隊,再次被鐵木真反攻擊敗。不久之後,他們又在劄木合的召集下,結成聯盟,推舉劄木合為“古兒罕”(眾汗之汗),再一次對鐵木真發起了進攻,被鐵木真所敗。這次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蒙古其他各部的力量,從此他們也無力再戰,逐漸投到了鐵木真部下,蒙古各部的統一局麵形成了。
東討西伐定大局
統一蒙古各部之後,鐵木真開始了與草原其他部族的征戰。此時他麵臨三方勁敵:東麵是宿敵塔塔兒部;中部有稱雄一時的克烈部;西麵則是發展程度較高的乃蠻部。
塔塔兒部是蒙古草原東部最強大、富庶的部族之一;同時他們又投靠於實力強勁的金,因而成為鐵木真的東方勁敵。塔塔兒部與鐵木真有殺父之仇。早在1196年,鐵木真就曾乘塔塔兒叛金之機打敗過塔塔兒;在統一蒙古部族之後,他便向塔塔兒發起了新的進攻。1202年,鐵木真率蒙古部眾進攻塔塔兒。作為成為蒙古聯盟首領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鐵木真取得了完滿勝利。或許處於複仇心理,他殺死了所有的戰俘,徹底地消滅了宿敵。
中部的克烈部是鐵木真長期以來依附的對象。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克烈部的勢力,鐵木真才完成了蒙古聯盟的統一。
但是鐵木真勢力的壯大,引起了克烈部的疑忌,雙方的戰爭很快於1203年春,在阿蘭賽(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北境)展開。鐵木真寡不敵眾,率領四五千殘兵退至班朱泥河休整。克烈部王罕獲勝後,驕傲輕敵。其部下蒙古貴族劄木合等密謀殺害他,事敗後逃往乃蠻部。鐵木真因此得以恢複元氣,並乘克烈聯盟分裂之機進攻,擊潰了王罕主力。王罕在逃跑途中被乃蠻兵所殺。
乃蠻部是蒙古草原西部最強大的部族。他們較早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國家機構,還設置了文官武將,是發展程度較高的遊牧部族。雖然其內部曾經過汗位之爭而有分裂,但是獲勝的太陽罕依然很有實力。克烈部的滅亡使太陽罕非常震驚。他於1204年收集其他部族殘兵,攻打蒙古,但因軍紀渙散,各部又不齊心,因此進攻失敗。太陽罕受傷而死,乃蠻部也大勢漸去。
至此,雖然蔑兒乞和乃蠻的殘部仍在繼續反抗,但強敵均已歸附,其他小部族也紛紛投奔而來。鐵木真征戰十幾年,終於取得了蒙古草原的統一。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鐵木真於1206年春在斡難河河源(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嫩河)搭建大帳,召集所有部眾,建九白旗,舉行了規模浩大的忽裏台大聚會。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意為“眾汗之汗”,成為草原上的最高統治者。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稱為國號,建立了大蒙古國。元朝人把這一年認為是本朝的開始,鐵木真也被追諡為法天啟運聖武帝,廟號太祖。
從此以後,歸附於大蒙古國的各部民眾,雖然各自都有本部落氏族的名稱,但都是作為“蒙古”人而處在大蒙古國的管理之下;大漠南北概稱為蒙古地區,“蒙古”開始成為各部的共同名稱,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了蒙古民族共同體。
大蒙古國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曆史意義。在蒙古草原實現統一之前,草原各部不僅各自為政,鬆散無序,而且其社會發展程度也依然保留有較深的遊牧部族習俗。遊牧生活決定了彼此之間為爭奪牧場而展開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也決定了相互之間的武力和實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準則。因此時而擄掠、時而搶劫、時而攻殺、時而結盟的情況屢見不鮮。大蒙古國的建立結束了草原上那種紛爭的局麵,在“蒙古”這個共同體中,在成吉思汗這位眾汗之汗的領導下,逐漸形成了秩序化、規範化的管理,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蒙古國的建立,也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空前大統一,真正地把所轄各族納入到了一個有效政權的管理之下,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北部的邊疆勾畫出了大致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