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養殖場地應遠離主要交通要道、村鎮工廠500米以外,養牛與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還要避開對養殖場可能構成汙染的屠環境控生和環境衛生的要求,周圍無傳染源。應選擇牧地廣闊,有製公頃放牧場,牧草種類多、品質好的場所。養殖場附近應有01~02公頃以上可種牧草的優質土地,供種高產牧草,以補天然飼草不足。周邊有一定的農田,便於畜禽糞便就近施用。根據當地土地麵積大小、糞便還田消化能力等製訂發展規劃,合理規劃生產規模。
規劃時應設置相應的防汙設施,汙水排放應為暗渠,排入沉澱池,淨化處理,途中防漏、防滲透。有指定的專用糞肥堆放場所,且與圈舍、活動場有一定距離,並位於下風處。糞尿池、沉澱池集中或分片修建。留有一定空間的綠化麵積建立綠化帶,改善小區小氣候、淨化空氣、減少塵埃和細菌數量,減少環境汙染。
生產區布局上應相對獨立,實行封閉式管理,遠離生活區、管理與技術區等公用活動場。
合理處理及再利用畜禽糞便由於畜禽糞便中含多種有機物,被視為一種用途廣泛的有機肥料,進行資源化開發利用,不僅對環境沒有汙染,還可改善土壤結構,改善因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汙染和板結現象,促進當地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
提倡農牧結合,發展生態養殖。增加養殖場地周邊耕作用地,發展種植果林、經濟林、優質牧草等,增加土壤需肥量。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
開發沼氣綜合利用。利用畜禽糞便中有機物在高溫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沼氣供照明、做飯,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和葉麵肥用於種植蔬菜、瓜果及製作營養缽、栽培蘑菇等,發展無公害蔬菜。開發沼氣綜合利用,既能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又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還能促進農業增產。
沼氣發酵不僅是一個生產沼氣能源的過程,也是一個造肥的過程。牛糞便等有機物質在厭氧發酵過程中,除了碳、氫、氧等元素逐步分解生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外,其餘各種養分元素基本都保留在發酵後的剩餘物中,其中一部分水溶性物質保留在沼液中,另一部分不溶解或難分解的有機、無機固形物則保留在沼渣中。沼液中,已經測出含各類氨基酸、維生素、蛋白質、赤黴素、生長素、糖類、核酸以及抗生素。
赤黴素可使種子提早發芽,核酸能增強作物的抗旱能力,抗生素則能防止某些作物病蟲害等。因此沼液還可用來養魚、浸種、葉麵噴灑、果園滴灌,具有廣泛的綜合利用前景。沼渣中的主要養分含量為30%~50%的有機質、0%~20%的腐殖酸、8%~20%的全氮、4%~12%的全磷、的全鉀,可作為肥料還田,是改良土壤功效的優質肥料。
堆積發酵處理。製造堆肥是對畜禽糞便處理和利用的一種重要方法。糞肥中的有機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發生生物化學反應而降解形成一種類似腐殖質土壤的物質,有明顯肥效。同時發酵產生的高溫還可殺滅糞肥中的病原體使糞肥達到無害化。糞肥可就近施放到農田、果林下,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進行無公害生產。另外,糞便在濕的時候更易腐敗產生臭氣,當糞便幹燥後可以減少臭氣的產生。利用溫棚堆積發酵,一方麵起到避雨水的作用,另一方麵可提高溫度,加快水分蒸發,經1周左右發酵處理,發酵熟化後的糞肥,其水分降到43%左右。或利用設備進行烘幹處理,水分降到15%~18%後粉碎、包裝、銷售,生產商品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