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14年,從當年的位高權重的司寇辭官離國,到如今已經是垂暮的老者了。69歲的孔子看著昔日繁華的國都,自己長大的地方,如今一片荒涼頹敗的景象,心中湧現著濃濃的傷感。
歸國之後,孔子著手編寫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春秋》。他覺得自己所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臨走的時候,必須要為世間做一些貢獻。他開始廢竅忘食地工作著,仔細地校對著,完善了從各地收集的資料,並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將它們聯係起來,加以闡述。
這一年,孔子正在家中檢校自己編寫好的春秋,心中突然感到一陣隱痛。正想呼喚孔伋前來,卻見弟子曾參衝進自己的房間,神色悲傷,呼道:“老師,顏回兄他病逝了!”
孔子一聽,頓時老淚縱橫,差點摔倒在地。聞訊而來的孔伋連忙和曾參一起將他扶坐下來。孔子的心中此刻一片混亂,腦中閃過的都是顏回聰慧的身影,那時能與自己產生共鳴、得到自己讚賞卻一點都不驕傲的身影。在顏回身上孔子寄予了極大的希望,將未來儒家學說的擔子放在了顏回的身上。如今顏回的離開,對他來說,真是個比失去兒子還要大的打擊。
孔子一邊老淚縱橫,一邊緊握住了曾參和孔伋的手,顫聲道:“參啊,子思啊,未來傳承仁義道德的重任,就落在你們身上了啊!”
曾參和孔伋點點頭,用堅定的目光安慰了孔子疲倦衰弱的心。
不好的事情總是接二連三地發生,不久後,衛國那個流亡在外的原太子蒯瞶依靠晉囯與朝中臥底的力量,重新潛入了衛國,抓住當時繼承父親孔文子官位的宰相孔悝,要求他幫忙奪回君位。
子路那時是孔悝的家臣,知道主公被挾持之後,一腔熱血的他馬上單槍匹馬前去營救,奈何猛虎難戰群狼,雙拳難敵四手,終於在對方的群攻下英勇就義了。孔子接連遭受喪徒之痛,心力交瘁,終於在公元前479年病倒在床……
這天,孔子喚來了曾參,將孫子孔伋交托給他,歎息著:“我離開之後,子夏和你會越來越進步,但是子貢卻可能會有所退步啊。”
曾參不明白,孔子於是解說道:“從一個人的習慣可以看出他的成長方向啊,子夏喜歡和更聰明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學識和道德都會有所提高……賜他卻習慣與比自己低的人相處,所以慢慢退步也不足為奇呢。”
曾參點點頭,把孔子的話謹記在心頭。
孔子在臨逝之前,也抓緊時間和機會教導弟子,可見他一生育人為先的本心,至死也未曾改變。
不久後的一天,孔子在夢中夢到了自己在梁上被拜祭祀的情景,心裏更加肯定了自己命不久矣。
幾天後,在弟子悲傷的痛哭聲中,一代聖賢、萬世師表的孔子,最終結束了他光輝偉大的一生,閉上了疲倦已久的雙眼,離開了那混濁的世道,去到了他夢中所向往的,美好的世界……
魯國上下,舉國哀痛。諸侯各國紛紛遣使前來悼念,生前的弟子們全部從各國齊聚而來,隊列從防山的山腰一直排到了山腳。
天上下著蒙蒙的細雨,人們落著悲傷的眼淚!每個人都在哀痛著,為世間失去這樣一個聖賢的明師而感到惋惜。
當在外經商的子貢架著馬車連夜飛奔回來時,曾參將孔子臨終的話告訴子貢。子貢知道老師臨終前後仍然在牽掛著自己,失聲哭道:“老師啊,您就像我的明燈和太陽一樣,為我指引著方向,如果沒有你,我該怎麼辦啊?”
弟子們將孔子安葬在防山上之後,就在他的墳墓旁邊搭起了一個個矮小的茅房住了下來,為老師守墓三年。
就像當年孔子為母親徵在守孝道一樣,同樣的山景,同樣的孝服,同樣對長輩思念的心。
不同的是,當年那形單影孤的小茅屋,卻帶回了無數間小茅屋,在微風中堅定佇立著……
子貢在孔子的墳旁守墓六年之後,重新收拾悲痛的心情,再次召集弟子,一起編寫老師孔子一生的言行著作。
《論語》,這部記載著孔子一生智慧的巨著,不久後終於在孔門第一代弟子的努力下完成問世。為世道傳承著儒家學說永恒的光芒,照耀著中華五千年的思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