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
“原文”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計名探源”故事發生在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三十萬離開長安,遠征遼東。這一天,大部隊來到海邊,唐太宗舉目遠望,麵對一望無際的大海不禁發愁起來,很擔心如何才能渡過大海。
作戰總指揮張士貴看到這種情景,就連忙和各位大臣商議對策,有位名叫薛仁貴的部將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道:“皇上擔心大海阻隔,難以征伐遼東,我有一個好的計策,一定能叫大軍平安渡過大海,取得東征的勝利。”
數日後,當地一位鄉紳請求見駕,聲稱願為征遼將士提供軍糧,唐太宗聽後很高興,便率百官隨其來到海邊,進入一間用彩色帷幕包裹起來的屋子,室內陳設富麗堂皇。太宗一時興起,與眾將飲酒進食,好不熱鬧。
過了一會,風聲四起,波浪聲巨大,顛簸異常厲害,桌子上的酒菜灑了一地。唐太宗吃驚不小,讓身邊的大臣掀開帷幔,不看則已,一看更是震驚:滿目都是一片蒼茫的大海,這哪裏是在什麼屋裏做客啊,分明是在大海之上航行。這時,張士貴趕緊上前請罪:“陛下正隨大軍航行於大海之上,前往遼東。”
原來,所謂的鄉紳,是薛仁貴喬裝扮演的,“瞞天過海”之計正是他想出來的。這裏所說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謂“瞞天過海”,是指哄瞞著天子,在不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平安地渡過大海。
“古代戰例”
高穎計陷京口
話說南北朝時期,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已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誌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寬闊的長江天塹,如何進攻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呢?老臣高穎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穎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遊與中下遊軍隊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隻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看見這個陣勢,江南陳朝將領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哪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好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隻留了一些破舊的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鬆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陳軍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複折騰了幾次,弄得陳軍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毀,陳軍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第二年春天,賀若弼仔細觀察陳軍的陣勢和情緒,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一聲令下,突然揮師渡江。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由於陳軍疏於戒備,猝不及防,哪裏還有還擊之力?隋軍一舉攻占了京口,隨後又乘勝進軍陳國都城建康,最後滅了陳國。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穎道:“好一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痹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薑,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古計今用”
假做真時真亦假
以假亂真,瞞天過海,是精明商人慣用的一種手段。美國服裝商德魯比克兄弟二人開了一家服裝店,他們的服務十分熱情周到。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裝店門口向路人推銷商品。但是兄弟倆都有點耳背,經常聽錯話,會錯意。
有一次,兩兄弟中的哥哥十分熱情地把顧客請進店中,反複介紹某衣服如何如何好,一番介紹後,顧客無可奈何地問道:“這衣服多少錢?”
哥哥把手放在耳朵上問道:“你說什麼?”
顧客又高聲問一遍:“這衣服多少錢?”
“噢,價格嗎?待我問一下老板,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好。”他轉過身去向那邊的弟弟大喊道:“喂!這套全毛衣服賣多少錢?”
弟弟站了起來,看了顧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裝,然後回答說:“那套嘛,72元。”
“多少?”
哥哥回轉身來,微笑著對顧客說:“先生,42元一套。”
顧客一聽,趕緊掏錢買下了這套衣服,滿心竊喜地走了。
事實上,德魯比克兄弟誰也不聾,他們是以“聾”來促銷的。
這對美國兄弟著實把“瞞天過海”計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