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計名探源”戰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孫臏與龐涓鬥智、鬥法,其中有段“圍魏救趙”的精彩故事。
孫臏曾和龐涓一起學兵法,都是鬼穀子的學生,他們倆感情很好,相約日後發跡要互相提攜幫助。但是龐涓是個嫉妒心很強的人,他當了魏惠王的將軍後,自知才能不如孫臏,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在魏惠王麵前誣陷他,削去了孫臏的膝蓋骨,還在孫臏臉上刺字,好叫他永遠不能出來做官。幸好,孫臏裝瘋逃過一死,被救到齊國,齊威王拜他為軍師。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率領八萬精兵攻打趙國,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岌岌可危。趙王答應以中山地方相贈,請齊國出兵救援。
齊威王命令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前往救趙。田忌勇猛有餘,智謀不足,他上來就要帶著這八萬兵直奔趙國,後來被孫臏給攔住。
孫臏勸阻道:“且慢,將軍先聽我打兩個比方: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時,切不可心急火燎地使勁去扯,而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後慢慢地解開;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鬥毆的人,千萬不可卷進去打成一團,而要避開雙方的拳腳,隻消找個空擋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部,待挨揍的那個對手捧著肚子跪了下來,那麼原來互相毆鬥的局麵就會改變了。”
田忌問:“您的意思說我們現在先不去趙國,是嗎?”
孫臏慢條斯理地說:“是的。現在魏國主力正在猛攻趙都邯鄲,國內相當空虛。我們隻要直搗魏都大梁,占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防守空虛的地方,那麼魏軍主力必然會從趙國撤兵,趕回去解救。這樣,我們既可解邯鄲之圍,又能狠狠打擊魏軍,不是比趕到邯鄲去廝殺要便利得多嗎?”
田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發兵去攻打鄉寧。然後在攻打鄉寧的路上,他們埋下了伏兵。當龐涓聽說齊國大軍直奔魏國都城而來的時候,隻得丟下邯鄲,慌忙回國解大梁之圍。在桂陵這個地方,魏軍與齊國的軍隊相遇。疲憊不堪的魏軍剛一交手,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這一仗,龐涓損失了兩萬人馬,自己也險些當了孫臏的俘虜。就這樣,齊軍大勝,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痛擊了魏國的軍隊,這就是著名的“同魏救趙”。
“古代戰例”
李秀成四兩撥千斤
太平天國時期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名叫李秀成。他智勇雙全,曾經用“圍魏救趙”的計策解了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之圍。
公元1860年,和春率領數十萬清軍將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層層包圍,形勢非常危急。
天王洪秀全急忙召集諸王眾將,商討解救天京的對策。李秀成請求洪秀全撥給他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杭州。他分析說:“杭州是敵軍屯糧的地方,我們一攻打杭州,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麵夾擊,天京的危機就可以解決了。”
翼王石達開也急忙響應,表示帶一支人馬協同李秀成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