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苗嶺女傑(3 / 3)

漢軍全部渡河之後,趙充國對羌人作戰始終采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首先派出間諜進行廣大範圍的深入偵察,洞悉敵情,然後才行軍,以防止遇伏。同時要求部隊保持高度警惕,行軍途中隨時隨地準備戰鬥。所宿營壘,也要求必須十分堅固。漢軍穩步推進到金城(今甘肅省蘭州西北)後,羌兵再三挑戰,漢軍堅守不出。

為了摸清羌兵情況,減少作戰的損失,趙充國派遣了許多間諜深入羌人居住地區。原來,羌分先零、罕、開三部分,前者與後二者有仇。趙充國運用策略,對他們進行了分化瓦解。他對罕、開兩部分進行政治安撫,集中兵力部署對先零進行軍事打擊。先零見漢軍長期堅壁不出,就漸漸失去了警惕。6月初,趙充國率大軍突襲先零駐地。先零毫無戒備,一觸即潰,倉皇逃遁,淹死於湟水者數百,投降與被殺者千餘。漢軍繳獲車四千輛,牛羊十餘萬頭。

漢軍進抵罕、開兩部的屬地,趙充國就下令禁止燒殺。罕、開二部的羌人感恩,遂降漢軍。秋天,又有萬餘羌人在趙充國懷柔政策感召下降漢。趙充國又罷騎兵,興屯田,“益積蓄”,“省大費”,以待羌敝。第二年秋,先零部內部起了紛爭,有人刺殺首領,率四千多人降漢。趙充國平羌大獲全勝。

同舟共濟

漢桓帝時,天下大亂,烽火紛起。荊州一帶,更是不得安寧,今天這幫人馬殺來,明天那幫人馬殺去,隻攪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

荊州刺史度尚,為了保衛家園,便招募本地鄉勇,組成州兵,巡邏守衛,屢次攻擊其他武裝力量,連連獲勝。但這些鄉勇們是一些剛從軍的人,紀律性不嚴,自律性不夠,一殺死敵兵,便把敵兵搶來的財貨據為己有。這樣打了幾次勝仗,敵人也殺死了不少,鄉兵們的口袋就逐漸膨脹了起來,便開始為自己著想,不再同心協力、並肩作戰,軍隊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俗話說:“法不治眾。”鄉兵們個個如此,度尚也不能把他們人人治罪!怎樣才能使這些鄉兵的戰鬥力得以恢複?度尚左思右想:鄉兵們是因為錢財多了失去鬥誌的,如果讓他們沒有了錢財呢……想到這裏,他終於計上心來。

過了幾天,度尚宣布所有將士外出遊獵,捕獲野味改善生活,但不許回家。鄉兵們聽後十分高興,都相約結伴傾巢而出。眼見眾鄉兵去遠了,度尚叫手下親信放起火來,一時間,大火連天,把軍營燒了個精光,鄉兵們原來掠獲的財寶等物也都化為灰燼,隻有兵器拿出去打獵了,所以損失不多。

鄉兵們回營麵對著一片灰燼,個個跺腳大罵,痛惜萬分。度尚乘機出來說:“敵人乘我軍空營來燒營房,使大家損失盡了財物,可恨不可恨?”

“可恨!”鄉兵們發自內心地喊起來。

度尚又說:“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敵人那裏有的是。兄弟們想要,咱們可以再去奪。”

不久,又有敵人來犯,度尚指揮的鄉兵們又恢複了往日的威風,個個以一當十,把敵軍殺得人仰馬翻,逃遁百餘裏外,財貨輜重,盡為荊州鄉兵所得。自此,敵人知道荊州兵厲害,再也不敢輕易來犯了。

調虎離山

東漢末年,軍閥紛起,各據一方。占據東南的孫堅不幸早死,他的兒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誌,逐漸擴大了勢力範圍。

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的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天險可以憑依,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當時,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深知如果用強攻是很難獲勝的。他便與眾將商議定出一個調虎離山的妙計。

針對劉勳極為貪財的弱點,孫策便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了一番。信中說,劉勳威名遠揚,令人傾慕,並表示要與劉勳交好,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信中稱,上繚經常派兵來侵擾我部,而我部力弱,不能前去征討,請求劉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方將感激不盡。

劉勳見孫策在信中極力討好他,便顯得萬分得意。而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就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便免去了後顧之憂,立即決定發兵上繚。對此舉,部將劉曄則極力勸阻,可劉勳哪裏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和甜言所迷惑。

孫策時刻監視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前去攻打上繚,城內空虛,便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快去占據他的老窩!”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遭到頑強的抵抗,而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

劉勳猛攻上繚,卻一直不能取勝。正在此時,突然得到報告,知道孫策已經攻取了盧江,知道是中計了,卻已後悔也來不及了,隻好灰溜溜地投奔曹操去了。

變化多端

東漢末年,張繡割據稱雄於南陽一帶。當時的丞相曹操率軍討伐。

戰爭進行到一半時,曹操因後方有事,便命令全軍撤退。

這時,張繡欲率軍追趕,謀士賈詡說:“不能去追,否則一定要失敗。”

張繡不聽,果然被曹操打得大敗而還。

賈詡看到垂頭喪氣的張繡,又對他說:“您現在率兵再去追擊曹軍,一定會取勝。”

張繡慚愧地說:“我沒有聽從你的話,已遭慘敗,為什麼還可以去追擊呢?”

賈詡說:“兵勢是不斷變化著的,火速進兵,定可獲勝。”

張繡聽信了賈詡的話,複又派兵追擊,果然大勝而歸。

張繡得勝回營,十分迷惑不解,便問賈詡說:“開始我用精兵去追擊曹操,你說必敗;後來用敗兵追擊曹操的勝兵,而你說必勝;結果都如你所言,這是什麼原因呢?”

賈詡笑著說:“這很容易得知。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還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雖然後退,但曹操一定會親自帶精兵強將斷後。你要知道,曹操向將軍發動進攻,前前後後沒有失策的地方,實力猶存,可是他急忙撤兵,不過是他的後方發生了變故。我們追擊的軍隊盡管精銳,也必然敵不過曹軍。然而,曹軍在打敗了將軍的追兵之後,一定會輕軍速退,不再留意後方。所以,雖然用敗兵擊之,卻能取勝。”

張繡大悟,感歎著對賈詡說:“您真是懂得了兵法中‘九變之術’的精髓了啊!”

多算必勝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義軍推翻後,項羽由於最有實力,兵力達四十萬,遂自立為“西楚霸王”,並撕毀與劉邦誰先人關誰為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和漢中之地,卻將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用以防止劉邦東進。

項羽和劉邦及其領導的軍隊在推翻暴秦統治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二人也都是胸有大誌的,都希望天下聽命於自己。項羽做了天下的霸王,自然意氣風發。劉邦也自然對封自己為漢王心有不甘,隻是鑒於實力不及項羽,無奈地暫時聽命於項羽罷了。但是,劉邦並沒有消極地聽從命運的安排。在進入漢中的路上,拜丞相蕭何極力推薦的人才韓信為大將軍。

拜將之後,劉邦就向韓信問取天下的計策,說:“丞相多次在我麵前提到將軍您,將軍有什麼高明的計策教導我?”

韓信敬謝不敏,並反問劉邦:“大王您要攻取政權於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羽嗎?”

劉邦說:“正是他。”

韓信又問:“大王您自己考慮一下,您在勇敢、強悍、仁慈、實力等方麵,比得上項羽嗎?”

劉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說:“我哪一方麵也不如他。”

韓信聽後,又拜賀說:“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經在項羽手下做過事,我就說說他為人的情況吧。項羽發怒大喊時,千人皆伏,那是勇猛到極點,但卻不能任用賢能的部將,所以說他隻不過匹夫之勇。項羽對人恭敬慈愛,說話體貼,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親自端藥喂飯,至於有人立功而應當封爵,刻好的官印在他手裏都磨平了邊角,他還不舍得將印授予人,所以說他的仁慈隻是婦人之仁。

“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臣服了諸侯,卻不在關中建立都城,而建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背棄了與您的誓約,而將自己親信的人封王,因此諸侯們對此都深感不公正。項羽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殘忍滅絕的,天下百姓對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親服他,隻不過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實力罷了。項羽在名義上雖稱霸天下,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說項羽的強盛很脆弱。

“現在大王您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個人不可以被您誅殺?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給功臣,哪一個人不服從您?況且關中的那三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本是秦朝的降將,他們帶領關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們手裏的子弟更是不可勝數,他們又欺騙部下而投降了諸侯軍,在新安那個地方,項羽還坑殺了二十多萬投降的秦朝子弟,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他們三個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對這三人怨恨到了極點,可以說是恨入骨髓。項羽憑強大的威勢封了這三人為關中的王,而關中的秦人卻沒有喜愛他們的。

“大王您進關後,秋毫不犯,廢除秦朝的嚴苛法令,並與秦人約定法律。雖隻有那簡單的三章,但關中的秦人沒有不希望大王您來關中為王的。您人關之前,義帝與您及諸侯誓約:誰先入關誰就為關中的王。大王您第一個人關,您應當被封為關中的王,這一點,關中的民眾是都知道的。後來的結果卻是,大王您不能王關中,而去漢中為王,關中的秦民對此沒有不痛心疾首的。現在大王您若起義揮師東下,關中地區僅僅發布一個檄文就輕易地得到。”

劉邦聽後,十分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並且馬上聽從韓信的計劃,部署各個將領向東進發,和項羽的軍隊展開了持續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終攻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韓信與劉邦的一席話,周密地分析了劉邦和項羽各自的優劣長短,以及天下形勢,計算他們的得失勝負,做出了東進的戰略決策,可謂是一個卓越的“廟算”,體現了“多算勝少算敗”的道理。

猶柔致禍

公元218年,劉備領兵10萬圍漢中,曹操聞報大驚,起兵40萬親征。而定軍山一役,蜀將黃忠計斬曹操大將夏侯淵。曹操大怒,親統大軍抵漢水與劉備決戰,誓為夏侯淵報仇。蜀軍見曹兵勢大,退駐漢水之西,兩軍隔水相拒。

一天,劉備與軍師諸葛亮到營前觀察兩岸形勢,謀劃破敵之策。諸葛亮見漢水上遊一帶有土山,可伏兵千餘。回營後命趙雲領兵500,都帶上鼓角,伏於土山之下,或黃昏、或半夜,隻要聽到本營中炮響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戰。諸葛亮自己卻隱在高山上觀察敵軍動靜。

第二天,曹兵到陣前挑戰,見蜀營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陣便回去了。到了深夜,諸葛亮見曹營燈火已滅,軍士們剛剛歇息,便命營中放炮為號,令趙雲的伏兵鼓角齊鳴,喊聲震天。曹兵驚慌,疑有蜀兵劫寨,趕忙披掛出營迎敵。可出營一看,並不見有什麼蜀兵劫寨,便回營安歇。待曹兵剛剛歇定,號炮又響,鼓角又鳴,呐喊又起。一夜數次,弄得曹兵徹夜不得安寧。一連三夜如此,致使曹操驚魂不定,寢食不安。

有人對曹操說:“這是諸葛亮的疑兵之計,不要理睬他就是了。”

曹操說:“我豈不知這是疑兵之計,但不加防備也是要吃大虧的!”曹操猶疑了再三,無奈隻得傳令退兵30裏,找空闊之處安營紮寨。

諸葛亮嚇退了曹兵,便乘勢揮軍渡過漢水。蜀軍渡水後,諸葛亮傳令背水紮營,故意置蜀軍於險境,這又使曹操產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諸葛亮又將使什麼詭計。因為曹操深知“諸葛一生惟謹慎”,認為他如果不是勝券在握,是決不會走險棋的。而諸葛亮正是看透了曹操這種心理,偏走此險棋來疑他、驚他。

曹操在驚疑中,為了探聽蜀軍虛實,下戰書與劉備約定來日決戰。戰鬥剛開始,蜀軍便佯敗後退,往漢水邊逃去,而且將兵器馬匹棄於道路兩旁。

曹操見此,急令鳴金收兵。手下的將官疑惑地問曹操:“為何不乘勝追擊,反令收兵?”

曹操說:“看到蜀軍背水紮寨,我原本就有懷疑;現在剛交戰他們就敗走,而且一路丟下許多兵器馬匹,更說明是諸葛亮的詭計,必須火速退兵,以防上當。”

然而,正當曹兵開始掉頭後撤時,諸葛亮卻舉起了號旗,指揮蜀軍返身向曹兵衝殺過來,致使曹軍大潰而逃,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