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道成評傳

王曉衛

魏晉之際,東海蘭陵縣(今山東省蒼山縣)中都鄉中都裏有一戶姓蕭的官宦人家,據說始祖為漢初名相蕭何。西晉元康元年(291),惠帝分東海郡為蘭陵郡。到西晉滅亡,淮陰令蕭整渡江,僑居晉陵武進縣東城裏(今江蘇省常州市西北)。當時中原士人寓居江左,往往給僑居地冠以本土名,再加上“南”字,於是這個蕭姓宗族成為南蘭陵郡蘭陵縣人。

蕭整有子名儁,曾任即丘令。蕭儁有子名樂子,為蕭道成的祖父,宋昇明二年(478),蕭樂子位極人臣,追贈官太常。蕭樂子的長子名承之,字嗣伯,是蕭道成的父親,少有大誌,才力過人。西晉末為建威府參軍、揚武將軍、安固汶山二郡太守、濟南太守。南朝宋時,為漢中太守,因軍功加龍驤將軍,後為南泰山太守,遷右軍將軍。元嘉二十四年(447)卒,年64歲。

蕭承之的夫人陳道止,臨淮東陽人,是三國魏司徒陳矯的後人。陳氏的父親陳肇之,被本郡舉為孝廉。這是一個有較深文化底蘊的官宦人家。

一、人生經曆

宋元嘉四年(427),蕭承之與陳道止生下一子,取名道成,字紹伯,小字鬥將。蕭道成幼時,舊宅南有一株大桑樹,高三丈,橫生四枝,狀似華蓋,蕭道成喜歡嬉戲於此樹下。堂兄蕭敬宗說:“這樹是為鬥將生的。”

少年蕭道成並非一味玩耍。十三歲時,著名儒家學者雷次宗在雞籠山辦學授徒,道成師從雷次宗學《禮經》和《左氏春秋》。又勤習書法,擅長草書和隸書。好弈棋,時以品第論弈者,位列第二品。次年,蕭承之奉命南調,道成辭別恩師,隨父南行。元嘉十九年(442),竟陵(郡治在今湖北省天門市西北)一帶發生騷亂,年僅十六歲的蕭道成受命領偏軍討伐。從此,他走上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

蕭道成能征善戰,屢建軍功。元嘉二十三年(446),隨雍州刺史蕭思話鎮守襄陽,屢屢攻破山蠻聚落,任左軍中兵參軍。蕭道成以後的崛起,與蕭思話的提攜密切相關。提起蕭思話,先得說說蕭文壽,她是劉宋開國皇帝武帝劉裕的繼母,即宋孝穆皇帝劉翹的繼室。劉裕親生母親生下他即去世,賴蕭文壽哺育成人,所以劉裕對這位繼母十分恭敬,建立劉宋王朝後,尊蕭文壽為皇太後。蕭文壽有位弟弟叫蕭源之,東晉末曾任徐、兗二州刺史。蕭思話即蕭源之的兒子,也就是蕭文壽的侄子。因為這層外戚的關係,蕭思話在宋初得到迅速擢升,到宋文帝元嘉時,曾代為徐、兗二州刺史,監四州軍事,洵為重臣。蕭道成與蕭思話同為南蘭陵人,同宗不同支,是蕭思話的族侄子。蕭思話見蕭道成少有英姿,鎮守襄陽,把他帶在身邊,加以曆練、提攜。蕭思話的長子蕭惠開對蕭道成也是青眼有加,曾在人前盛譽蕭道成,這一點,下文還將提及。蕭道成的成長,與蕭思話父子有密切關係。

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統兵圍宋汝南(在今河南),宋救兵為北魏所敗,蕭道成與寧朔將軍臧質固守盱眙(在今江蘇),為北魏軍攻圍,形勢危急,官兵合力堅守,直至北魏兵退。元嘉二十九年(452),率偏軍征北魏仇池,破敵二壘,又拔一城。

攻仇池後,蕭道成襲爵晉興縣五等男。任建康令,治縣有方。當時少府蕭惠開以善於鑒識人才聞名,曾對人說:“從前魏武帝為洛陽北部都尉,人們歎服其英才,現在看蕭建康,恐怕還要超過魏武帝。”

宋明帝即位,蕭道成任右軍將軍,加輔國將軍,東討叛亂的在東諸郡,一天攻破叛軍的十二個營壘。徐州刺史薛安都叛歸北魏,派其從子薛索兒攻宋淮陰,蕭道成領兵擊破之。又討伐叛亂的江州刺史王子勳等,屢建功勳,因功遷南兗州刺史,加督五州。

宋明帝去世前,遺詔封蕭道成為右衛將軍,領衛尉,掌禁衛兵權,與尚書令袁粲、護軍褚淵、領軍劉勵共掌機密事宜。旋即又解去兼領的衛尉一職,加官侍中,統領保衛京城門戶的石頭戍軍事。

宋元徽二年(474),桂陽王劉休範在尋陽起兵。明帝在世時,屠殺諸弟,隻有桂陽王因為人才庸劣得以不死,所以明帝死後兩年劉休範就起兵進攻京城。蕭道成率兵到新亭(在今南京江寧南)禦敵,曆經周折,殺死劉休範,平息叛亂。叛亂平息後,蕭道成任執掌軍權的中領軍,與袁粲等四人號為“四貴”。

宋後廢帝劉昱年少凶殘,常微服出行,路遇行人及牲畜,即加殺害。民間白天閉戶,商販絕跡;對左右隨從,動輒詈罵,殺害無常,大家都心懷恐懼。劉昱又因為蕭道成威名日重,想加害道成,被陳太妃製止。元徽五年(477),蕭道成聯結劉昱左右楊玉夫等,在仁壽殿東阿氈房中殺死劉昱。蕭道成以太後令追封後廢帝劉昱為蒼梧王,立年僅十一歲的安成王為帝,史稱順帝。蕭道成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兼統軍國要事。數月之內,蕭道成先後擊潰起兵反對自己的司徒袁粲和荊州刺史沈攸之。蕭道成進官太尉,都督十六州軍事,權傾朝野。不久,又進位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準許帶劍上殿。

宋順帝昇明三年(479),蕭道成進位相國,封齊公,封邑達十郡,又加九錫。所謂九錫,指古代帝王為尊禮大臣賜給九種器物,這是權臣即將建立新王朝的慣例,西漢末的王莽、東漢末的曹操,都曾加九錫,隻不過曹操未曾稱帝即去世。不久,齊公進爵齊王,旋即逼宋順帝禪位,蕭道成即帝位,改元“建元”,是為齊太祖高皇帝。

齊建元四年(482)三月,蕭道成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二、屢顯才略

蕭道成的出身,雖非一二等世家大族,畢竟還是數代為官的家族,母親的家族又有較深文化底蘊,自小受著較好的文化教育。十三歲從著名學者雷次宗學習儒家經典,又喜好詩文、書法、弈棋,興趣廣泛,胸襟開闊。自十六歲從軍,到五十三歲稱帝,久經戰陣,熟諳軍事上的瞬息變化,慣見政治上的雲黯波詭,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與軍事鬥爭中,鍛煉出高超的應變能力,展現了非凡的政治與軍事謀略及才能。

宋明帝後期,因為蕭道成屢建戰功,手握重兵,民間又有“蕭道成當為天子”的流言,明帝對蕭道成頗為猜嫌。於是安排冠軍將軍吳喜率兵三千人,名為北使,實際上留兵破釜。破釜又稱破釜塘,在今江蘇洪澤湖,靠近蕭道成鎮守的淮陰。很顯然,明帝的安排是為了就近防範蕭道成。吳喜聲稱奉明帝旨意,親自帶著銀壺酒到淮陰封賜蕭道成。蕭道成身著戎衣,坦然出門迎接吳喜,當即酌酒而飲。吳喜回京把情況報告給明帝,明帝見蕭道成似無嫌疑,心中稍微寬舒。其實,蕭道成知道吳喜此行,是代表明帝來試探自己,為祛除明帝的猜嫌,以利自己實力的保存和發展,故不露聲色,從容應對。

宋泰始七年(471),明帝劉或征召蕭道成回京,蕭道成的部下擔心對他不利,勸其不要回去。蕭道成說:“你們都不懂得審時度勢。當今皇帝自己誅殺了他的各位弟弟,目的是考慮到太子稚弱,為他一旦駕崩後太子的安全考慮,與其他族群沒有關係。他擔心的隻是怕有的家族站在被誅的諸王一邊,對太子不利。現在隻有迅速出發回京,才能打消皇帝的嫌疑,如果拖緩,必然招致皇帝的猜疑。現在劉家兄弟骨肉相殘,自然不可能享有長治久安,劉家的禍難即將興起,我還要等著與你們大家一起戮力靖亂,做一番大事呢。”蕭道成坦然進京,明帝對他放心了,加了他的官,並在蕭氏封邑之外別封一縣,蕭道成以一門不能二封為由,堅辭不受,明帝對他更放心了,給蕭氏封邑增加二百戶。

上述兩例,可見蕭道成政治上的成熟和處事的明練,這為他後來獨攬軍政大權、逼宋順帝禪位,奠定了基礎。

平息桂陽王劉休範的叛亂,是蕭道成政治與軍事生涯中的重要裏程碑,他掌控劉宋王朝政治與軍事大權的輝煌人生,由此開始。

宋明帝去世後,其兄弟中僅存的桂陽王劉休範,見新皇帝年少,便生出規覦皇位之心,他在明帝時給予皇帝的庸劣不才的印象,看來是裝出來的。劉休範秘密與左右宦官在後堂練習騎馬奔馳,招攬亡命之徒。

元徽二年(474)五月,劉休範在尋陽(今江西九江)起兵,很快聚眾兩萬,逼近京城。當時宋後廢帝劉昱與百官惶恐不已,沒有誰敢獻計迎敵。蕭道成指出:“從前上遊諸王謀反,都因為行動遲緩而致敗,劉休範必定會以前人為戒,率輕兵急下,以乘我不備。請迅速屯兵新亭以當敵人的前鋒。”群臣讚同蕭道成的主張。中書舍人孫千齡與劉休範有密切關係,主張遣軍屯駐梁山。蕭道成正色說:“敵人已經逼近,梁山豈可救急!新亭正是首當其衝的要地,讓我領兵禦敵,以死報國。”於是任都督征討諸軍事,前往新亭。新亭城壘尚未修築完畢,劉休範的前軍已兵臨城下。蕭道成安頓眾心,登上西垣,從容指揮眾將乘船與敵人水戰,大破敵人前軍。

劉休範親乘肩輿,督促主力進攻新亭壘南,又分兵攻壘東,雙方短兵相接,戰鬥自已時延續到午時,朝廷將士開始憂懼起來。蕭道成鼓勵眾將士說:“敵人雖然多,但是陣型混亂,很快就可以摧毀它。”命令部將楊運長率領三齊射手七百人,各引強弓命中攻壘之敵,使叛軍不得逼近城壘。

蕭道成部將張敬兒、黃回在壘上發現劉休範在壘下慰勞叛軍,左右兵丁不多,請求出城詐降擒敵。蕭道成很高興,許諾事成後賞以本州刺史。張敬兒與黃回出城詐降,黃回向劉休範陳述蕭道成請降的意願,劉休範大喜,張敬兒伺機奪取劉休範防身刀,砍下劉休範首級。劉休範左右數百人一哄而散,張敬兒打馬持劉休範首級返回新亭。

叛軍不知道劉休範已死,加強了對壘東的進攻,有數百人攻人東門,城上守兵望風潰退。在這緊急關頭,蕭道成挺身上馬,率領數百人迎戰來犯之敵。敵兵一起推著盾牌向前,雙方相距不過幾丈遠。蕭道成拉弓射箭,左右將用盾牌保護他,其他箭手也一起射敵,雙方死傷各百餘人,敵人拚死進攻,不能取勝,於是退兵。雙方在城上城下激戰,從晡時激戰到第二天清晨,箭簇、滾石,不曾停息。這天夜晚下了場大雨,雨聲掩蓋了鼓聲,守城將士因為積日未得寢食,軍中戰馬夜中受驚,在城內亂奔,蕭道成秉燭正坐,厲聲嗬止,反複再三,使城內保持穩定。

當蕭道成死守新亭的時候,一部分叛軍攻入京城外圍,數處拱衛宮闕的守將戰敗。宮中傳言新亭已經陷落,太後拉著小皇帝的手哭泣道:“天下敗亡了!”蕭道成及時派遣將領,抄近路從承明門入衛宮闕,使宮廷得安。

新亭這邊,有人詐稱劉休範已進入新亭,士兵和百姓非常恐慌,數千人投下名狀欲歸順劉休範。蕭道成命令把發現的名狀一概燒毀,然後列兵布陣,登上城北,對士兵及百姓們說:“劉休範父子在昨天都已經伏誅,屍身就埋在南岡下。我是平南將軍蕭道成,大家看清楚了。你們的名狀都已經燒毀,大家都不要憂懼。”於是軍心民心安定。劉休範之亂徹底平息,蕭道成凱旋回京城,百姓夾道聚觀,感歎道:“保全國家的,就是此公啊!”

此次平叛,蕭道成充分展示了其大智大勇,臨危不亂,同時善於采納部將建議,及時安定軍心民心,在新亭拒敵的同時,妥善安排部將救援護衛宮闕,確實當得起百姓的讚譽。

處理宋建平王劉景素謀叛事件,顯示出蕭道成卓越的政治識見。

劉景素在宋文帝諸孫中年紀最長,又喜好文章書籍,自以為才華在皇室同輩之上,而宋文帝諸子均已不在世,逐漸萌生政治野心。他召集才義之士,以禮相待,以博取名譽,朝野人士多屬意於他。劉休範叛亂平息後,小皇帝劉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凶殘,劉景素認為是取而代之的時機,秘密向掌握重兵的蕭道成表示款誠,以爭取他的支持,蕭道成拒不接受。在當時,劉景素似乎已是人心所向,蕭道成為什麼不與其結盟呢?顯然,他看出劉景素並不足以成大事。

元徽四年(476)七月,當時武將大多已歸附劉景素,於是劉景素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兵逼京師。蕭道成統帥大軍,駐屯玄武湖,命令水陸諸軍相繼前行,以禦來敵。蕭道成知道冠軍將軍黃回實為劉景素內應,安排左軍將軍李安民、都統段佛榮與黃回同行以防範他。兩軍對壘,劉景素未經戰陣,缺乏威略,又不善於采納部將正確的意見,交戰不久,劉景素各部先後潰敗,劉景素也被攻人京口的禁軍將領斬殺。跟隨劉景素起兵的將領先後伏誅。蕭道成雖然明知黃回等與劉景素有勾結,但鑒於他們未曾采取行動,不加追究,像以前一樣善待他們。

三、廢立風雲

處理劉景素謀叛事件,還表現出蕭道成調兵遣將、控禦將領的高強本領。自此,蕭道成有力地控製了軍隊,多數將領也完全聽命於他。於是,他開始密謀廢立之事。

元徽五年(477)七月,一天夜晚,宋後廢帝劉昱左右楊玉夫等乘劉昱熟睡,將其殺害,把劉昱的首級交給蕭道成的親信將領王敬則。王敬則馬上趕到蕭道成住宅,報告情勢。蕭道成懷疑是劉昱使詐,不肯開門。王敬則從牆上把劉昱首級扔進院內,蕭道成洗淨頭顱,確認是劉昱首級,馬上戎裝而出,帶領王敬則等星夜入宮,把宮殿嚴密控製起來。

第二天一早,“四貴”(袁粲、褚淵、劉秉與蕭道成)在殿庭槐樹下集議,蕭道成先對劉秉說:“你是國家的宗室重臣,今日國君嗣立之事,請你來主持。”劉秉尚未回答,蕭道成須髯盡張,目光如電,看著劉秉,於是劉秉辭讓不幹。蕭道成又請袁粲主事,袁粲也不接受。王敬則在旁邊拔刀跳躍,嚷叫著:“今日之事,就應該由蕭太傅做主,誰敢有不同的意見,將血染我王敬則的刀!”王敬則又要蕭道成稱帝,被蕭道成嗬止。蕭道成於是下議,迎立劉準為帝,是為宋順帝。

殺劉昱,立劉準,意味著蕭道成已穩操廢立大權,整個事件過程中,蕭道成布置縝密,為最終易代稱帝鋪平了道路。

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十二月,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並稱已獲太後旨意討伐蕭道成。蕭道成人居朝堂,安排諸將領兵西討沈攸之,平西將軍黃回為前鋒。

這時,司徒袁粲和尚書令劉秉擔心蕭道成對自己不利,與太後兄子王蘊、平西將軍黃回結盟舉事,陰謀趁沈攸之兵起,蕭道成不遑顧及宮內,與殿內宿衛主帥裏應外合,加害蕭道成。蕭道成去見袁粲,袁粲稱病不見,蕭道成心中已有警覺。

袁粲等夜晚起兵占據要塞石頭(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後),劉秉則用車載著家室婦女,部曲數百,奔往石頭。袁粲見劉秉這樣聲勢浩大地趕來,驚歎道:“你為什麼這樣倉遽趕來,事情今日必然敗露!”果然,丹陽丞王遜迅速把情形向蕭道成報告。蕭道成當機立斷,命令王敬則在宮內誅殺了準^?內應的宿衛主帥,又派遣諸將攻擊石頭城,破城,斬殺袁粲,又追殺了逃竄的劉秉、王蘊等。

這時,率領討伐沈攸之的前軍的黃回見勢頭不對,假稱救援,回到京城。蕭道成明知黃回與袁粲等有勾結,假作不知,對黃回厚加撫慰,派遣他依舊率兵西上討伐沈攸之,並與他流涕而別。次年正月,沈攸之叛亂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