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賾評傳

王曉衛

建元四年(482)三月,齊太祖高帝蕭道成去世,太子蕭賾即位,是為齊世祖武帝。次年,改年號為永明,進人齊代的鼎盛時期。

一、人生經曆

宋元嘉十七年(440)六月己未,在建康縣的青溪宅、正從雷次宗學習《禮經》和《左氏春秋》的蕭道成,喜為人父,他的夫人劉智容生下一子,取名為賾,字宣遠。傳說,蕭賾將出生的前夜,蕭道成的母親陳道止和劉智容,都夢見有龍盤跟在屋上,於是給蕭賾取個小名叫龍兒。

蕭賾初長成人,被劉宋朝廷委任為尋陽國侍郎,又征辟為州西曹書佐,出為贛縣(今江西贛州)令。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江州(治地在今江西九江)刺史晉安王劉子勳在身邊將領的操縱下起兵反叛朝廷,征調所屬郡縣官兵,蕭賾拒不從命。贛縣屬南康郡(治地在今江西贛州),南康郡相沈肅之把蕭賾抓起來,關在南康郡獄。蕭賾的族人蕭欣祖和門客桓康等攻破郡獄,把蕭賾解救出來。沈肅之率領將吏數百人追擊蕭賾等,蕭賾與左右奮力拒戰,生擒沈肅之,於是率領部曲百餘人起義兵反劉子勳。

這時,劉子勳已在江州聚集叛兵萬餘人,有人勸蕭賾去攻擊劉子勳,蕭賾認為寡不敵眾,先避敵鋒芒,退到揭陽山中,聚眾到三千人。劉子勵派麾下將領戴凱之為南康相,又派軍主張宗之率兵千餘人為戴凱之助戰。蕭賾率兵向南康郡進發,在南康口打敗戴凱之別軍程超所領數百人,又擊敗張宗之所部,斬下張宗之首級,遂包圍了南康郡城。戴凱之以數千人據守郡城,蕭賾親隨將士晝夜攻城,破城,戴凱之棄城奔逃。蕭賾占據了南康郡城,派軍主張應期、鄧惠真率兵三千人襲擊為劉子勳叛兵占據的豫章郡(治地在今江西南昌)。劉子勳派軍主談秀之等七千人,與張應期築營壘相拒,雙方交戰,處於膠著狀態。不久,談秀之聽說蕭賾將親隨部下來戰,不戰而退。次年,朝廷發兵,劉子勳叛亂平息,蕭賾因功先後為北中兵參軍、襄陽太守等,不久轉為寧朔將軍、廣興相。

蕭賾初次率兵作戰,即顯示出超群的勇氣和冷靜,以少數兵力戰勝兵力多於自己的劉子勳叛軍,並在戰鬥中大顯聲名,使談秀之望風而退,確非凡才。

宋元徽四年(476),蕭賾任晉熙王鎮西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次年,宋順帝立,征調晉熙王劉燮為撫軍、揚州刺史,任命蕭賾左衛將軍,輔佐劉燮鎮守揚州。荊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蕭道成,雖然尚未得到朝廷的使命,蕭賾鑒於據守中流可以禦敵,即統兵在盆口城做好戰守防備。蕭道成聽說後,高興地說:“這真是我的兒子!”

宋昇明二年(478),沈攸之事平,蕭賾升遷江州刺史,封聞喜縣侯。不久,又征為侍中、領軍將軍,接著加官都督京畿諸軍事。次年,蕭道成為相國,封齊公,蕭賾遂為齊公世子,旋進爵王太子,以石頭城為太子宮。這年四月,宋被迫禪讓於齊,蕭道成即帝位,蕭賾為皇太子。齊建元四年(482)三月,蕭道成去世,太子蕭賾即位,是為齊世祖武帝。次年,改年號為永明,大赦天下,又詔令內外百官各自進呈浄言,王公卿士各自陳述自己所了解的民情。永明二年(484),詔令京師二縣掩埋毀壞的墳塋,撫恤疾病窮困不能自存者。永明三年(485),恢複國學,以王儉領國子祭酒。永明年間,各地頻有水旱之災,常酌情減免災區賦稅,或給予災民撫恤。永明六年(488),因穀帛價賤,令出上庫錢與諸州錢收購。永明九年(491),令大臣修訂律注成書。永明十一年(493),蕭賾病故,時年五十四歲。臨終下詔說:“生命走到盡頭,聖賢也不能避免。我即將到六十歲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但皇家事業艱難繁重,日理萬機,不能沒有遺漏。”對輔佐太孫、尚書職事、軍旅捍邊等,一一作了交代。

二、永明事業

蕭賾即帝位時已四十三歲,此前,在宋及齊初,蕭賾是父親蕭道成的助手,他幫助父親取得帝位,有較為豐富的高層政治鬥爭經驗;同時曆任縣令、太守、刺史等,有治理地方的經驗;又曾為侍中、都督京師諸軍事,對朝事比較熟悉。即位後,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做了一些實事,建造了曆史上有名的永明之治。現擇其重要方麵,介紹如下:

第一,恢複百官田、秩,並限定小滿。元嘉末年,由於宋與北魏的戰爭,導致朝廷財力嚴重不足,百官被減俸。宋明帝時,戰亂不斷,竟致百官並斷俸祿。永明元年(483)正月,蕭賾下詔,指出:“守宰俸祿,蓋有恒準。……今區寓寧晏,庶績鹹熙,念勤簡能,宜加優獎。郡縣丞尉,可還田秩。”恢複了百官的祿田俸秩。與恢複田、秩密切聯係的是限定小滿。劉宋末年,鑒於地方治民之官在任六年,為時過久,規定以三年為限斷,稱為小滿。但官吏實際遷換去來,往往延誤,並不能嚴格遵循三年之製,造成小滿製度的混亂。這種混亂,必然造成地方官員久居一地,或結黨營私,或惰於政事的多種弊病。永明元年三月,蕭賾下詔,規定從此以後,一律以三年為限,不得延誤。還同時規定了對治民之官的考課原則:“其有聲績克舉,厚加甄異;理務無庸,隨時代黜。”這兩項措施的推出,對於安定百官具有重要作用,而永明時期其他事業的穩步發展,正需要百官的積極配合。

第二,多次減免賦役,勸課農桑,促進農業生產。由於劉宋元嘉末年以來的頻繁內亂和宋齊之際的戰爭,加上水旱之災頻生,建元到永明初,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計艱難。蕭賾曆仕郡縣,對民情有所了解,懂得過度與民爭利,對朝廷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即位伊始,蕭賾下詔:“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二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又下詔:“吳興、義興遭水縣,蠲除租調。”次年下詔:“都邑鍊寡尤貧,詳加賑恤。”永明二年(484)下詔:“疾病窮困不能自存者,詳為條格,並加沾賚。”永明三年(485)下詔:“凡單丁之身及煢獨而秩養養孤者,並蠲今年田租。”永明四年(486)下詔:“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準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製。”永明五年下詔:“丹陽屬縣建元四年以來至永明三年所逋田租,殊為不少。京甸之內,宜加優貸。其非中貲者,可悉原停。”又下詔:“今夏雨水,吳興、義興二郡田農多傷,詳蠲租調。”永明七年(489)下詔:“雍州頻歲戎役,兼水旱為弊,原四年以前逋租。”永明八年(490)下詔:“司、雍二州,比歲不穩。雍州八年以前、司州七年以前逋租悉原。”又下詔減去建元以前逋租。永明十年(492)下詔:“諸責負眾逋七年以前,悉原除。”永明十一年(493)下詔:“曲赦南兗、兗、豫、司、徐五州,南豫州之曆陽、誰、臨江、廬江四郡,三調眾逋宿債,並同原除。”三調指強令民交糧的調粟、交絹帛的調帛、攤派勞役的雜調,蕭賾一方麵向民眾加派三調,一方麵又不斷因為水旱之災減免民眾逋逃的租稅及三調,軟硬兩手兼施,爭取獲取民利和激勵民力二者兼得。在民力稍得寬舒的背景下,蕭賾非常重視勸課農桑,以促進農業生產。永明三年正月,蕭賾下詔:“守宰親民之要,刺史案部所先,宜嚴課農桑,相土揆時,必窮地利。若耕蠶殊眾,足厲浮墮者,所在即便列奏。其違方驕矜,佚事妨農,亦以名聞。將明賞罰,以勸勤怠。校核殿最,歲竟考課,以申黜陟。”詔書首先指明郡縣守宰與刺史首要之務就是勸課農桑;然後指出勸課農桑的要點在“相土揆時,必窮地利”;再規定各地必須了解並上報勸課農桑的情況,凡“佚事妨農”者,務必上報;最後要求把官員勸課農桑的“勤怠”與“歲竟考課”緊密聯係起來,以此作為官員黜陟升降的重要依據。永明九年(491),蕭賾以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設問試天下秀才、高策、明經等各科人才,中書郎王融為蕭賾擬試題《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以蕭賾的口氣,分別問求賢之道、問振興農業之策、問刑法、問財貨問題、問曆法,由如何振興農業之問,可以看出蕭賾對農業的一貫重視。振興農業之問首先申言國家應以農為本:“良以食為民天,農為政本。金湯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無遷。朕式照前經,寶茲稼穡。”接著指出社會上存在嚴重妨礙農業生產的現象:“而釋耒佩牛,相沿莫反;兼貧擅富,浸以為俗。”一方麵是有的人沿襲陋習,丟棄農具而身佩刀劍;另一方麵,富豪兼並貧窮的農戶,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最後提出問題,征求秀才之良策:“若爰井開製,懼驚擾愚民;舄鹵可肢,恐時無史白。興廢之術,矢陳厥謀。”意思是說:如果按照上古的井田製來重新分配土地,以解決土地兼並問題,又怕驚擾百姓;如果把鹽堿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以使貧者有田,又擔心沒有古代史起、白公那樣的能人。有關振興農事的方法,請各位直言良謀。王融的策問,自然是根據蕭賾的想法所擬,蕭賾振興農事的苦心,可以具見。蕭賾的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朝廷與農民的矛盾衝突,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南齊書?良政列傳序》:“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袪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蕭賾是《南齊書》的作者蕭子顯的大伯,對蕭子顯的父親蕭嶷又頗為倚重,蕭子顯對永明之世,難免溢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由於農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

第三,恢複國子學,省去總明觀,開設學士館。建元四年(482),蕭道成設置國子學,置學生二百人,不久,蕭道成去世,因“國哀”而罷國子學。永明三年(485),蕭賾下《興學詔》,再立國子學,以著名學者、尚書令王儉為國子學祭酒。王儉自少時即治《禮》學和《春秋》學,而宋末齊初,士大夫都以文章相推重,像王儉這樣的儒學大家,實為罕見。蕭賾在下令恢複國子學後,接著下令省去宋明帝時設置的延攬學士的總明觀,在王儉的宅第裏開設學士館,把總明觀中的儒、道、文、史四部圖書移到學士館。王儉除履行尚書令之職外,常在學士館為學士辨析疑難,每十天到國子學去一次,監試國子學生的學業。學子館的恢複和學士館的開設,對於培養人才、獎掖學術、推動文化發展,起著一定作用。

第四,令沈約修撰《宋書》。太子家令沈約是當時文壇領袖,文史兼通,為文惠太子掌管文書,校四部圖書,深得文惠太子的器重,也為蕭賾所賞識。永明五年87),蕭賾令沈約修撰《宋書》,有些細節,直接過問。新朝為前朝修史,這是慣例,但像蕭賾這樣直接過問具體內容的皇帝,並不算多。宋順帝昇明元年(477),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蕭道成入居朝堂,安排諸將領兵西討沈攸之。司徒袁粲與尚書令劉秉、太後兄子王蘊結盟舉事,陰謀趁沈攸之兵起,推翻蕭道成,後兵敗被殺。沈約為是否要為袁粲立傳犯難,若立傳,袁粲曾反蕭道成,若不立傳,其為宋末顧命大臣,地位非常重要。沈約把這個問題交給皇帝蕭賾審查,蕭賾說:“袁粲雖然反對先帝,但自是劉宋皇室的忠臣。”其實,蕭賾在永明元年(483)就曾下詔,為袁粲、劉秉等按照大臣禮節修繕墳塋。沈約在《宋書》初稿中記載了不少宋孝武帝和宋明帝的不光彩行為,蕭聵閱後指出:“我當年曾經做過宋明帝的臣子,請你考慮《春秋》為尊者諱的義理。”於是沈約從《宋書》中刪去了不少宋明帝的惡行。此後,《宋書》成為古代重要的正史之一。從修撰《宋書》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曆史人物,蕭賾有著比較寬厚的態度;才於沈約這樣的著名學者和文士,蕭賾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和厚待。沈約作為永明文壇的領袖,修撰《宋書》之外,與王融、周顆等往複討論聲律問題,提出作詩應該積極趨求和消極避免的“四聲八病”說,使中國詩歌對聲律的講求進入自覺的階段,這些,與蕭賾對文士的寬待,不無關係。

第五,改置州郡。首先是複置南豫州。宋永初二年(421),分淮東為南豫州,治曆陽(今安徽和縣),淮西為豫州。元嘉七年(430)省並,泰始二年(466)複置,齊建元二年(480)又省並南豫州。永明二年(484),割揚州宣城、淮南,豫州曆陽、誰、廬江、臨江六郡,複置南豫州。南豫州六郡分布於京城建康西南長江兩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豫州的複置,就行政管理而言,有利於建康西南一線的經濟運行,恢複建製,無疑為明智之舉。其次,根據人口分布情況,罷省或增置南兗州的一些郡縣。再次,鑒於北兗州東平郡無實際人戶,從臨縣切割人戶置壽張、淮安二縣以實東平郡。最後,省除三峽的巴州,以所屬郡分還原屬荊州、益州。上述舉措,重點考慮人口分布及經濟地理,大體合情合理。

第六,施行和市,推動經濟發展。永明五年(487)九月,蕭賾下《和市詔》,總結了周、漢通過開建常平等措施以發展經濟的曆史經驗,針對宋齊之際“農桑不殷於曩日,粟帛輕賤於當年,工商罕兼金之儲,匹夫多饑寒之患”的社會問題,明確規定:“京師及四方出錢億萬,糴米穀絲綿之屬,其和價以優黔首。”戰國時期逐步發展起來的“平準”商業,是國家通過收購和出售商品來平抑物價,保障社會穩定,體現了國家對商業和市場經濟的調控努力。永明五年在“京師及四方”全麵推開的和市,是對政府“平準”商業的繼承和發展。這種製度,規定官府拿出錢來,向民間議價商購“米穀絲綿”,有效地保障了這些基本生活物資價格的穩定合理,使這些基本生活物資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能夠獲利,有利於增長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的活力,同時又可以防止災年出現基本生活物資的困乏和物價暴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桑不殷於曩日,粟帛輕賤於當年,工商罕兼金之儲,匹夫多饑寒之患”的局麵,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次年,又因穀帛價賤,令出上庫錢與諸州錢收購,說明和市政策得到了延續。永明年間,多有自然災害。據《南齊書》,建元四年五月,蕭賾繼位伊始,長江下遊即遭受較大水災;永明五年六月至八月,霖雨過度,京師居民多罹其弊,吳興、義興二郡農田多災;永明六年夏,吳興、義興二郡又遭水潦,雍州先後遭遇水旱之災;永明八年到九年,司州、雍州因為水旱之災,農作物連年嚴重減產;九年夏,京邑霖雨,泛濫成災;永明十年秋,京邑霖雨,導致糧食柴火價格上漲;十一年夏秋,江淮之間遭受大麵積水旱之災和風災。但永明年間又是社會相對穩定、經濟逐步發展、商業貿易不斷滋繁的時期,大規模和市的防災減災作用,不可低估。這種大規模的和市,使以建康為中心的三吳地區,逐步發展為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的重心。“京師及四方”和市,是蕭賾永明之治的一大売點。

第七,重用並信任長子蕭長懋、次子蕭子良,帶來永明年間文學的繁榮。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在世時,喜大量召集文士,切磋詩賦。竟陵王蕭子良更是開西邸,招集文學之士,後來做了梁武帝的蕭衍,與沈約、謝跳、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常與蕭子良作西邸之遊,號為“八友”,史稱“竟陵八友”。除了“竟陵八友”之外,王僧孺與太學生虞羲、丘國賓、蕭文琰、丘令楷、江洪、劉季孫等,都因為擅長辭藻文章,常參加西邸的文學聚會。他們在寬鬆的文學環境中,討論音律,切磋詩賦,沈約、謝姚、王融等相互討論,提出“聲律說”,詩歌的“永明體”是以形成,文學出現一時之盛。據《顏氏家訓?文章》記載,當時沈約提出三易原則: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實際是永明作家的普遍追求。謝跳受南朝《子夜歌》等的影響,追求“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取得很高的詩歌成就。永明文學的長足進步,有多樣的背景:比如時值中原和江南士族歸於融合,高門士族空前注意自己的文化修養;再比如,建康經東晉、劉宋,已成為相當成熟的南方文化中心;又比如,南北文化不斷發生交流,佛經翻譯、佛教典藏整理等形成高潮,刺激著文學的發展,等等。同時,蕭賾的一定作用,也不容否定。蕭賾雖不曾參與到西邸文學集團的活動中去,但其對蕭子良等的看重與支持,無疑是永明文學得以興盛的原因之一。永明文學的興盛,對後世發生了很大影響。首先是為梁代文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其次是通過“聲律說”的討論,深刻影響齊以降詩歌的變化,齊梁時期詩歌的追求新變,梁代抒情小賦、山水詩、宮體詩等的發展,無不與永明文學發生關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明詩人的追求,對以後詩歌的格律化,發生了重要影響,初、盛唐格律詩的走向成熟,當以永明體為濫觴,而中經梁、陳作家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