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評傳

陳蒲清鍾錫南陳祥華

一、梁元帝的政治悲劇

梁元帝既是一位中興之主,又是一個亡國之君。他的政治悲劇的形成,具有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而植根於封建政治製度的客觀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一)鎮守江陵,遭遇國變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出生於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八月初六日(丁已),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個兒子。

蕭繹在梁武帝蕭衍諸子中的地位並不高。原來,蕭衍的嫡妻郗徽隻生了三個女兒就去世了,蕭衍登帝位以後,追贈郗徽為皇後。蕭衍的旗妃們生了八個兒子。八個兒子依長幼次序是:蕭統、蕭綜、蕭綱、蕭績、蕭續、蕭綸、蕭繹、蕭紀。其中,隻有蕭統、蕭綱、蕭續是嫡子,為丁貴嬪所生。貴嬪,地位僅次於皇後。蕭衍追贈郗徽為皇後,沒有再立皇後,丁貴嬪就相當是皇後了,所以蕭統、蕭綱、蕭續是嫡子;蕭綜是吳淑媛所生,蕭績是董昭儀所生,蕭綸是丁充華所生,蕭繹是阮修容所生,蕭紀是葛修容所生,淑媛、昭儀、充華、修容都不是正妃,所以她們的兒子都算庶出。封建社會講究正統,庶出的兒子是沒有地位的。後來,嫡庶矛盾終於成為導致蕭梁王朝亡國的重要因素

之一〇

蕭繹的母親,本姓石,名令贏,經曆坎坷。她曾經是南齊王朝始安王蕭遙光的嬪妃,蕭遙光敗亡之後又進入東昏侯的皇宮,梁朝取代南齊之後成為梁武帝的采女(一般宮女)。因為偶然得幸,生了蕭繹,才賜姓“阮”,封為修容(嬪妃中第五等級)。蕭繹既是庶出的兒子,又排行第七,地位當然不高。

但是,蕭繹頗得蕭衍寵愛。蕭繹自己回憶說:“上諸子之中,特垂慈愛,賜賚相接。”(《金樓子?雜記篇上》)《梁書?本紀第五》寫道:

世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年五歲,高祖問:“汝讀何書?”對曰:“能誦《曲禮》。”高祖曰:“汝試言之。”即誦上篇,左右莫不驚歎。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彌加湣愛。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高祖嚐問曰:“孫策昔在江東,於時年幾?”答曰:十七。”高祖曰:“正是汝年。”

蕭衍鍾愛蕭繹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蕭繹從小就有一隻眼睛因為患病而失明,所以蕭衍疼愛他;二是蕭繹聰明而博學,所以蕭衍賞識他。這兩個方麵,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方麵。所以,當蕭繹十七歲時,蕭衍用三國時代的孫策來比喻他,實際上是激勵他,而且在第二年就委以重任,擔任荊州刺史,鎮守江陵。此外,《南史?梁本紀下》還記載了一個荒誕的夢境:蕭衍夢見一個瞎了一隻眼睛的和尚,對他說我將要托生在皇宮。”不久,蕭繹出生,又有一隻眼睛失明,迷信佛教的蕭衍以為是夢境應驗了。這大概也是蕭繹受寵愛的一個原因。

天監十三年(514),蕭繹才六歲,就被封為湘東郡王,食邑二千戶。他的實際官職,最初是擔任寧遠將軍、會稽太守;接著又調回京城,擔任侍中、宣威將軍、丹陽尹。

天監十六年(丙申年)冬,蕭繹才八歲,就舉行婚禮,娶徐昭佩為妃。《金樓子*誌怪篇》明確記述:“餘丙申歲婚。”徐昭佩生長子蕭方等、女兒含貞。

梁武帝普通七年(526),蕭繹十八歲,被任命荊州刺史,並且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還有“使持節”、“西中郎將”的官銜。“使持節”,表示朝廷賦予他掌握斬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

中大通三年(531)四月,梁武帝太子蕭統病逝。蕭統(501—531)早死,諡號“昭明”,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文學總集《昭明文選》的主編者。七月,梁武帝立第三子蕭綱為太子。蕭繹和蕭綱誌趣相同,關係良好。在諸弟中最擁護蕭綱的是蕭繹,而蕭綱特別欣賞蕭繹的文學才能。

中大通四年(532),蕭繹進號平西將軍。大同元年(535),進號安西將軍。大同三年,進號鎮西將軍。大同五年,調回朝廷,擔任安右將軍、護軍將軍,率領軍隊鎮守石頭戍。

大同六年,朝廷派遣他擔任江州刺史,還有“使持節”、“鎮南將軍”的官銜。母親阮修容跟隨蕭繹到達江州的治所潯陽(今江西九江)。大同八年,安成郡(今江西安福)的望族劉敬躬利用宗教造反,占據安成郡,又攻廬陵,取豫章(今江西南昌),建元永漢。劉敬躬擁兵數萬,進逼柴桑。蕭繹派遣曹子郢等大破叛軍,生擒劉敬躬。大同九年(《金樓子?後妃篇》作“大同九年”,《梁書》作“大同六年”)六月,阮修容去世,諡號“宣”。阮修容聰明博學、明白事理,對父母非常孝順。她在父母逝世後,效法漢朝著名孝子丁蘭的做法乃刻木為二親之像,朝夕虔事。每歲時伏臘,言必隨淚下”。蕭繹深受母親的疼愛與影響,常以母親為榜樣。在阮修容逝世後,蕭繹就用檀香木刻了母親的像,供奉在百福殿裏,跟生前一樣侍奉。

太清元年(547),蕭繹進一步得到重用,再次擔任荊州刺史,並且都督荊、雍、湘、司、郵、寧、梁、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還有“使持節”、“鎮西將軍”的官銜。

荊州刺史的地位非常重要。東晉和南朝的疆域,主要在長江中下流,長江下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是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長江中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是江陵。所以,擔任荊州刺史、鎮守江陵,實際上掌握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命脈,幾乎可跟朝廷分庭抗禮。

梁武帝在位四十多年,天下太平。蕭繹身處重位,不貪圖聲色,而是喜歡讀書、藏書、著書。他從小就喜歡寫詩。《金樓子?自序篇》說:“餘六歲解為詩,奉敕為詩曰:‘池萍生已合,林花發稍稠。風入花枝動,日映水光浮。’”後來,他每到一處,就搜集圖書,據《金樓子?自序篇》記載,他搜集的圖書達到八萬多卷。平定侯景之亂以後,又把建康城的七萬卷圖書運到江陵城(見《隋書?經籍誌》),江陵城圖書達到十五萬卷以上。他晝夜不懈,不僅勤奮閱讀,而且勤奮寫作,寫了接近七百卷著作。南北朝時代的藩王,大多數驕奢淫逸、無法無天。蕭繹作為當時的一個藩王,是超脫時俗的。但是,他的作為,僅能適應自己不擔當國家安危的太平時代,不能適應需要自己擔當國家安危的戰亂時代。不幸的是,戰亂降臨了,而且必須他自己擔當國家的安危,這是蕭繹的文弱的肩膀所不堪負擔的。

蕭繹擔任荊州刺史的第二年,即梁武帝太清二年(548),發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那就是侯景之亂。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物。502年取代南齊稱帝,建都建康(又名建鄴,今江蘇南京),時年38歲。他勵精圖治,提倡文教,創造了四十多年的太平盛世。可惜,他晚年卻沉溺佛教而荒廢政事,導致法紀鬆弛而政治混亂。太清元年(547),他收容侯景,造成巨大錯誤。侯景本來是東魏的將領(羯族),暴虐狡猾,反複無常。他善於用兵,擁有十萬軍隊,統治黃河以南地區。他跟東魏高歡集團勾心鬥角,於梁武帝太清元年,先投降西魏,取得官爵;後致信梁武帝蕭衍,表示願意依附梁朝,獻上黃河以南十三州的全部土地。蕭衍貪圖土地,不惜破壞跟東魏的關係,封侯景為河南王,並運送大批糧食接應他。侯景卻貪得無厭,野心勃勃,暗中跟蕭衍的侄兒蕭正德勾結,準備叛亂。

原來,蕭正德是梁武帝蕭衍六弟蕭宏的兒子。蕭衍早年沒有兒子,蕭宏就把蕭正德過繼給蕭衍做兒子。501年,蕭衍37歲時,自己生了長子蕭統。次年,蕭衍做了皇帝,蕭正德希望自己成為皇位的繼承人。但是,蕭衍卻立蕭統做皇太子,叫蕭正德歸宗,封為西豐侯。蕭正德從此怨恨,希望朝廷發生變亂。到了梁武帝蕭衍普通六年(525),蕭正德竟然逃奔東魏,自稱是梁朝的廢太子,希望借助外國力量對付梁朝。東魏不重視他,他隻好在第二年逃回梁朝。蕭衍原諒他的過錯,仍然重用他。中大通四年,封他為臨賀王,在京城擔任侍中、撫軍將軍。蕭正德不思知恩圖報,卻變本加厲,招聚亡命之徒作為死黨,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有童謠說:“寧逢五虎人市,不欲見臨賀父子。”

侯景看到蕭正德野心勃勃,於是,在太清二年(548)八月寫信給蕭正德說:“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黜,天下義士,竊所痛心。在景愚忠,能無忿慨?今四海業業,歸心大王。大王豈得顧此私情、棄茲億兆?景雖不武,實思自奮。願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蕭正德大喜,回信說:“今仆為其內,公為其外,何有不濟?”侯景馬上起兵。梁武帝對此全然不知,還竟然叫蕭正德擔任平北將軍,屯兵守衛建康城的朱雀航。當年十月,侯景兵臨長江,蕭正德秘密派遣幾十艘大船接應侯景的軍隊從采石渡(今安徽馬鞍山)渡過長江。侯景攻入首都建康後,立蕭正德為皇帝,年號正平。蕭正德把女兒嫁給侯景。梁武帝居住的建康的內城——台城(今江蘇南京雞鳴山南),也被侯景的軍隊包圍。蕭正德與侯景約定,一攻陷台城就殺死梁武帝與太子蕭綱。

太清三年(549)二月,因為梁朝的各路援軍圍攻侯景,侯景缺乏軍糧,派人跟梁武帝議和。三月,侯景乘機攻陷台城,對諸將說任你們屠殺,使天下知道我的威名。”軍隊以燒殺掠奪取樂,京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攻陷台城時,蕭正德親自帶人去殺梁武帝與太子蕭綱,但是卻被侯景的部隊所阻止,因為侯景還要利用這兩個人物。侯景進台城後,廢除蕭正德的帝位(降為大司馬),恢複梁武帝的年號,自己擔任梁朝大丞相。不久,因為蕭正德發出怨言,並密謀起事,侯景就假傳聖旨殺了他。

侯景幽禁梁武帝,不僅逼迫梁武帝拜自己為大丞相,還要梁武帝下詔,命令各路援軍撤退。五月,梁武帝被控製在淨居殿,挨餓、憂憤而死。蕭衍死後,侯景拖延了好久才發喪,立蕭綱為傀儡皇帝。第二年改為大寶元年(550)。蕭綱完全被侯景控製,毫無自由。蕭繹雖然跟蕭綱關係良好,但是認為蕭綱完全是被侯景控製的,所以不承認大寶的年號,仍然使用梁武帝的年號,稱大寶元年為太清四年。

太清五年(大寶二年)八月,侯景廢蕭綱,幽禁在永福宮,立蕭棟為傀儡皇帝,年號天正。蕭棟是昭明太子蕭統的長孫。蕭統有三個兒子,長子蕭謹,次子蕭譽,三兒子蕭詧。蕭謹死後,蕭棟繼承豫章王的爵位,留住京城。侯景利用封建社會立嫡長子的規矩,立蕭棟為皇帝,是為了“名正言順”地把蕭綱廢除,並且鏟除他的勢力。當年十月,侯景殺死簡文帝蕭綱及其兒子等20多人。十一月,侯景廢蕭棟,把他幽禁,自稱皇帝,國號漢,年號太始。

(二)平定侯景,中興梁朝

侯景進攻京城的時候,以及掌握大權以後,倒行逆施,放縱部下與兵士到處掠奪財物,到處殺人放火,給江南的百姓造成巨大痛苦,對江南的經濟造成巨大破壞。因此,平定侯景之亂,不僅是保衛蕭梁王朝,而且是順應民心、順應曆史潮流的大事。

當時,梁武帝的八個兒子中,故太子蕭統、南康王蕭績、廬陵王蕭續已經去世;豫章王蕭綜因為懷疑自己是齊朝東昏侯的兒子(他母親吳淑媛本來是東昏侯的妃子),早已經投降東魏;太子蕭綱被侯景控製,後被殺害。那麼,八個兒子中能夠有所作為的人,就隻剩下邵陵王蕭綸、湘東王蕭繹、武陵王蕭紀。梁武帝也寄希望於這三個人。

邵陵王蕭綸是梁武帝的第六個兒子。他雖然聰明,但是暴躁酷虐,喜怒無常,往往放肆地幹非法的事情。普通五年(524),因為胡作非為,梁武帝甚至準備賜他自盡,昭明太子蕭統為他哭泣說情,極力勸諫,才從輕發落,免去官爵。三年後複職,又因指使部下刺殺地方官吏而被免為庶人,但不久又複職。昭明太子蕭統死後,蕭綱被立為太子,蕭綸不滿,曾經多次密謀刺殺蕭綱。侯景反叛,梁武帝任命蕭綸為大都督,領軍討伐侯景。蕭綸無能,大軍潰敗。侯景攻陷台城後,他就四處逃奔,企圖自己做皇帝。

武陵王蕭紀是梁武帝的第八個兒子。大同三年(537)起擔任益州刺史,鎮守成都。他頗有才幹,能文能武。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於三月十五日寫下密詔,秘密派遣上甲侯蕭韶西上,希望蕭繹、蕭紀擔當複興大任。蕭韶奉梁武帝的密詔先到達江陵,任命蕭繹為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再到達成都,同樣任命蕭紀為侍中、假黃鉞、都督征討諸軍事、太尉、承製。蕭紀接到密詔,竟然對部下說:“七官(蕭繹排行第七)文士,豈能匡濟?”於是萌發了野心。他先派兒子圓照領兵東下,接著自己準備率領大軍出征。蕭繹寫信阻止他說:“蜀中鬥絕,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麵賊。”又別紙寫道:“地擬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到了太清六年(大寶三年)四月,蕭紀竟然在成都稱帝,改元天正。八月,蕭紀在兒子蕭圓照的慫恿下,殺死了勸阻他的大臣,率領巴蜀大軍連舟東下,準備進攻江陵。他造了一百個金餅、五百個銀餅,每個重一斤,聲言用來賞賜作戰立功的人,但是始終舍不得賞賜。蕭紀兵臨西陵峽。西魏當權者宇文泰定下了先取蜀、後滅梁的計策,於是遣大將尉遲迥帶兵攻打成都。蕭紀利令智昏,竟寧願放棄成都,也要全力進攻江陵。七月,蕭紀大敗,被蕭繹的軍隊俘虜,他對帶隊軍官樊猛說:“我送這個金餅給你,你帶我去見七官。”軍官樊猛對他說:“我殺了你,難道金餅會跑掉嗎?”於是殺了蕭紀。

除了蕭綸、蕭紀,梁朝的其他王侯與官員更加軟弱無用。侯景攻陷台城、控製朝廷以後,派軍隊征服富庶的三吳地區。吳郡有精兵五千,卻不戰而降;會稽的鎮守者是簡文帝的兒子蕭大連,有精兵數萬,卻棄城逃跑。侯景蹂躪三吳地區之後,隻有江都縣的縣令祖皓起兵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反抗,竟然無人支援,祖皓因寡不敵眾被殺,廣陵被攻占,遭受大肆屠殺。侯景的軍隊每到一地,都如人無人之境,可以肆意地殺人放火、擄掠婦女和財物。

梁武帝的兒子中,隻有蕭繹,在平定侯景之亂中起了關鍵作用。

據《南史?元帝諸子》記載,蕭繹派長子蕭方等去朝見梁武帝,侯景攻人建康,蕭方等不肯退縮,蕭繹就調集一萬軍隊,要蕭方等率領支援台城。蕭方等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直到台城淪陷,才回荊州。蕭方等又建議父親在江陵城的外圍建築柵欄,周長達七十裏。《梁書?王僧辯傳》記載,蕭繹還曾經派遣他的主要將領王僧辯率領一萬軍隊乘船東下,準備驅逐侯景。可惜,王僧辯率領軍隊到達京城,梁武帝已經跟侯景議和,並被侯景所控製。王僧辯隻能先見侯景,再見梁武帝,然後脫身返回江陵。此後,因為侯景控製了梁武帝、簡文帝,蕭繹也不便采取行動。這時,梁朝的王侯官吏紛紛到江陵依靠蕭繹,如江夏王蕭大款、山陽王蕭大成、宜都王蕭大封,他們都是簡文帝的兒子,還有郢州刺史南平王蕭恪,等等。

太清三年(549)四月,梁武帝秘密派太子舍人、上甲侯蕭韶到達江陵,宣布梁武帝於三月十五日寫的密詔,任命蕭繹為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假黃鉞,就是可以代表皇帝的權力。承製,就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於是,蕭繹準備東征,“令所督諸州並發兵赴都”(《北史?僭偽附庸?蕭詧》)。

蕭繹的軍事計劃,得到了諸多將領的擁護,如太清三年六月,西江督護陳霸先,就聯合成州刺史王懷民,消滅了歸附侯景的廣州刺史元仲景,從南海(今廣東廣州)起兵北上。太清四年(簡文帝大寶元年)正月,陳霸先進軍到達南康(在今江西省),蕭繹任命他為明威將軍、交州刺史。

但是蕭繹的軍事計劃卻遭到了皇族內部的抵製、反對,反對者主要有河東王蕭譽、嶽陽王蕭詧、還有邵陵王蕭綸。河東王蕭譽任湘州刺史,駐軍長沙,嶽陽王蕭詧任雍州刺史,駐軍襄陽。張纘被派到雍州任職,跟蕭詧發生矛盾,張纘向元帝蕭繹密報:“河東王已經起兵,嶽陽王已經聚集軍糧,將要偷襲江陵。”蕭繹加強戒備,派人到長沙催促蕭譽發兵東征。使者三次到長沙,蕭譽斷然拒絕說:“各自軍府,何忽隸人?”太清三年六月,蕭繹大怒,派遣長子蕭方等率領軍隊討伐蕭譽。蕭譽很驍勇,能用兵。蕭方等的大軍抵達長沙北邊的麻溪,被蕭譽戰敗,蕭方等溺水陣亡。

蕭方等是蕭繹最有才能的兒子。他抵抗侯景,身先士卒,京城失陷後又能帶領軍隊安全撤退回荊州,甚得軍心。回荊州後,在外圍建築起周長達七十裏的城柵。因此,蕭繹對王妃徐昭佩說:“若更有一子如此,吾複何憂!”但是,蕭繹與徐昭佩的婚姻卻是個悲劇。《南史?徐妃傳》記載說:“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麵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還房,必吐衣中。與荊州後堂瑤光寺智遠道人私通。酷妒忌,見無寵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覺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與淫通。季江每歎曰:‘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時有賀徽者美色,妃要之於普賢尼寺,書白角枕為詩相贈答。既而貞惠世子方諸母王氏寵愛,未幾而終,元帝歸咎於妃。”蕭方等處於這樣的家庭情況下,非常不安,出征長沙前感歎說:“吾此段出征,必死無二。死而獲所,吾豈愛生!”蕭方等陣亡後,蕭繹廢黜了徐妃,她投井自殺。後來,蕭繹追諡蕭方等為忠壯世子,即帝位後追諡蕭方等為武烈世子,封其子蕭莊為永嘉王。

蕭方等陣亡後,蕭繹又派遣鮑泉聲討蕭譽,向蕭譽陳述利害禍福。蕭譽不聽,鮑泉進軍橘子洲,大敗蕭譽。九月,蕭詧從襄陽舉兵造反,率領軍隊進攻江陵,跟蕭譽呼應。蕭詧進攻不利,軍心動搖,將領杜廟兄弟等又投降了蕭繹。蕭詧大敗逃跑,投靠了西魏,西魏封蕭詧為梁王,並乘機占領了漢中地區。

太清四年(大寶元年,550年),蕭繹命令左衛將軍王僧辯替代鮑泉進攻蕭譽。五月,王僧辯圍攻長沙,蕭譽準備逃跑,他的部下慕容華引王僧辯軍人城,抓住了蕭譽。蕭譽對看守他的人說:“不要殺我。我要見七叔,申辯冤屈。”負責看守他的官員說:“我奉命不許你申辯。”於是殺了他。蕭譽、蕭詧的叛亂雖然平定了,但是,蕭詧投靠西魏,後來成為梁元帝蕭繹的主要敵人。

為什麼蕭譽、蕭詧反對蕭繹呢?原來,昭明太子蕭統早死,兒子年幼。梁武帝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處於兩難境地。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封建禮製,就應該立蕭統的後代為繼承人,但是,蕭統的長子蕭謹年幼;如果不立嫡立長,就會引發矛盾。梁武帝考慮再三,“既新有天下,恐不可以少主主大業”(《南史?蕭統傳》),於是立第三子蕭綱為太子。梁武帝先封蕭統的長子蕭謹為豫章王,後來又封蕭統的次子蕭譽為河東王,蕭統的三子蕭詧為嶽陽王。蕭譽、蕭詧等雖然被封為王,但是仍然不滿,並且皆有異誌。?《北史?蕭詧傳》記載說:“詧,既以其昆弟不得為嗣,常懷不平;又以武帝衰老,朝多秕政,有敗亡之漸。遂蓄聚貨財,交通賓客,招募輕俠,折節下之,其勇敢者多歸附焉。”蕭詧等既然早有異誌,現在看到庶出的蕭繹竟然掌握大權,他們當然反對。

邵陵王蕭綸被侯景擊潰後,四處逃奔。太清四年,他逃到郢州。郢州刺史南平王蕭恪是梁武帝的侄子,害怕蕭綸,要讓位給他。他沒有接受讓位,卻取得“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於是設置百官,並且把自己的官署改名為正陽殿,流露出稱帝的野心。他準備幫助蕭譽對抗蕭繹,因為兵力、軍糧不夠,隻好寫信勸告蕭繹。蕭繹不聽,蕭綸最終戰敗。當年五月,東魏大臣高洋廢除東魏的孝靜皇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九月,蕭綸投靠北齊,北齊封蕭綸為梁王。蕭綸到達汝南,招聚軍隊,準備進攻蕭繹。太清五年二月,西魏派兵攻陷汝南,活捉蕭綸,蕭綸不屈服而被殺。

蕭譽、蕭給敗死,蕭詧退到襄陽,蕭繹總算消除了後顧之憂。太清五年十月,侯景殺死簡文帝蕭綱;十一月,又廢除蕭棟,自己稱帝。於是,蕭繹可以名正言順地集中兵力討伐侯景。

本來,侯景征服三吳以後,就一直以蕭繹為主要對手。早在太清四年就派任約攻占江州。太清五年三月,侯景親自率領大軍沿長江西上,四月攻占郢州(今湖北武漢),蕭繹的次子蕭方諸被殺。蕭繹命令王僧辯進軍巴陵。六月,王僧辯擊潰侯景的主力軍,俘虜戰將任約,侯景逃遁。蕭繹命令王僧辯為征東將軍,乘勝追擊。

到了太清六年(大寶三年,552年),內亂已經平定,於是,蕭繹親自寫了《討侯景檄》。二月,命令王僧辯率領眾軍從潯陽出發東下,陳霸先率領三萬甲士擔任先鋒。不久,王僧辯、陳霸先會師白茅灣(今江西九江北)。三月,攻下軍事重鎮姑孰(今安徽當塗),再合圍建康城。王僧辯擊潰守軍,侯景逃跑到吳郡(今江蘇蘇州)。蕭繹命王僧辯率領百官祭奠蕭綱,追諡蕭綱為簡文帝,廟號太宗;又密令宣猛將軍朱買臣殺死蕭棟。四月,侯景在鬆江戰敗,隻剩下三隻兵船,想下海逃跑。羊鵾(名將羊侃之子)乘機殺死侯景,把屍首送到建康。王僧辯曝侯景之屍示眾,又傳首江陵。蕭繹封羊鵾為明威將軍、昌國縣公。

侯景之亂終於結束。平定侯景之亂,蕭繹起了中堅作用。

(三)內憂外患,身死國滅

太清六年(552)三月,蕭繹平定侯景叛亂。但是,蕭繹麵臨巨大的內憂外患。內憂來自皇族內部,一個是武陵王蕭紀,一個是已經投

靠西魏的蕭詧。外患是強大的北齊、西魏。

四月,即平定侯景叛亂剛一個月,武陵王蕭紀就在成都稱帝,改元天正。/(月,蕭紀率領巴蜀大軍東下要進攻江陵。蕭紀兵臨西陵峽。與此同時,陸納在長沙舉兵反叛,並攻占了衡陽,分兵襲擊巴陵(今湖南嶽陽)。蕭繹麵臨兩股敵對勢力,於是派主要將領王僧辯往長沙平定陸納,派護軍將軍陸法和屯軍巴峽,以抵抗蕭紀。巴峽戰事危急,蕭繹隻得破格從牢獄中選拔任約、謝答仁擔任將軍,帶領禁兵增援。任約、謝答仁原來都是侯景的猛將,被蕭繹的軍隊戰敗俘虜。第二年,蕭繹又派使臣徐陵前往西魏,請求幫助。西魏當權大臣宇文泰非常高興地說:“取蜀、滅梁,就在這一次了。”於是,遣大將尉遲迥帶兵攻打成都。蕭繹雖然在西魏的幫助下於第二年(553),戰勝了蕭紀,但是西魏卻完全占領了益州,任命尉遲迥為益州刺史,而且包藏禍心,隨時準備滅梁。

蕭繹戰勝蕭紀、陸納以後,於太清六年十一月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元承聖。立第四個兒子蕭方矩為太子,改名蕭元良。

這時,梁朝已經非常衰敗,版圖大大縮小。河南、蘇北、淮南都被北齊占據,漢中、蜀地、鄂西北被西魏占據,嶺南地區又被蕭勃(梁武帝的堂侄)所割據。蕭繹能夠管轄的範圍隻限於長江沿岸,西起江陵,東至建康。江陵處在西魏的威脅之下,危如累卵。

但是,蕭繹即皇帝位之後,就以為天下太平,對嚴峻的形勢完全沒有警惕,偃武修文。

承聖二年(553)三月,蕭繹發布詔書說:

食乃民天,農為治本。垂之千載,貽諸百王。莫不敬授民時,躬耕帝籍。是以稼穡為寶,周頌嘉其樂章;禾麥不成,魯史書其方冊。秦人有農力之科,漢氏開屯田之利。頃歲屯否,多難薦臻,幹戈不戢,我則未暇。廣田之令,無聞於郡國;載師之職,有陋於官方。今元惡殄殲,海內方一,其大庇黔首,庶拯橫流。一廛曠務,勞心日仄;一夫廢業,舄鹵無遺。國富刑清,家給民足。其力田之身,在所蠲免。外即宣勒,稱膚意焉。

詔書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負擔,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認為天下太平,卻是缺乏政治眼光,甚至是自欺欺人。

當年秋天,蕭紀敗亡,蕭繹馬上下詔要各軍將領都返回自己的駐地。最重要的將領王僧辯鎮守軍事重鎮姑孰,陳霸先鎮守故都建康。這樣的部署明顯是為了對付北齊,而忽視了最危險的敵人西魏。蕭繹幻想跟西魏結盟。承聖二年十一月,派遣王琛等訪問西魏。承聖三年四月,又派遣庾信等訪問西魏。蕭繹自己則專門研究典籍,跟文士親密交往,卻不知道大難已經臨頭。

承聖三年(554),西魏開通車道五百多裏,從關中直達漢中。蕭繹根本沒有察覺西魏的意圖。九月上旬,他還在龍光殿集合文臣親自講述《老子》義。西魏派遣大將萬紐於謹、宇文護、楊忠等率領五萬大軍南下。十月十三日(丙寅),西魏大軍抵達襄陽,蕭詧帶領軍隊跟西魏軍隊會合,引狼人室。第二天,蕭繹才得到消息,停止講述,內外戒嚴,親自巡行都柵。到二十三日(丙子),才向王僧辯等將領發出征調軍隊的命令。

十一月初,西魏軍隊包圍江陵。西魏軍隊先占據東方的渡口,攔阻梁朝的各路援軍,然後用精銳部隊攻城。蕭繹命令領軍將軍胡僧佑,都督城東、城北諸軍事,右仆射張綰為副;命令左仆射王褒都督城西、城南諸軍事,直殿省元景亮為副。王公卿士,各自分工守備。十一月初四(丙戌)日,蕭繹自己巡行都柵,叫皇太子蕭元良巡行城樓,增加守備,動員居民幫助搬運木石。十五日.(丁酉),刮大風,城內起火,幾千戶人家被燒焚。二十六日,胡僧佑、朱買臣等率兵出戰,朱買臣大敗。二十九日(辛亥),魏軍猛烈攻城,蕭繹出枇杷門,親自臨陣督戰。戰鬥中,主將胡僧佑中流矢犧牲,梁軍潰敗。反叛者殺死西門的守卒,引西魏軍隊進人城內,江陵城被西魏攻陷。這時,謝答仁對蕭繹說:“還可以集合五千兵士,憑借子城堅守。”蕭繹找自己寵信的王褒商議,否定了謝答仁的意見,決定投降。於是,蕭繹派太子蕭元良與王褒作人質,向西魏求降。然後,自已乘白馬、穿白衣走出東門。他抽劍擊城門說:“我蕭世誠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啊!”這場戰爭,總共持續了二十八天。

蕭繹投降後,被蕭詧押往軍營。蕭詧對他進行數落、侮辱。蕭繹求見西魏將領長孫儉,長孫儉把蕭繹遷還城內幽禁。他在囚室中,知道死期不遠,請求喝酒,酒後寫了四首古絕句:“南風且絕唱,西陵最可悲。今日還蒿裏,終非封禪時。”“人生逢百六,天道異貞恒。何言異螻蟻,一旦損銀鵬。”“鬆風侵曉哀,霜氛當夜來。寂寥千載後,誰畏軒轅台。”“夜長無歲月,安知秋與春?原陵五樹杏,空得動耕人。”

十二月十九日(辛未),蕭繹被押向刑場,蕭詧派手下大臣傅準監刑。傅準讀了蕭繹的絕命詩,感動流淚。行刑者用土囊壓死蕭繹。蕭繹死後,蕭詧隻用蒲席裹屍把他埋葬在津陽門外。蕭繹享年47歲。他的太子蕭元良、小兒子蕭方略同時被蕭詧殺害。

據唐朝張閻遠《曆代名畫記》記載:“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譴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宮嬪牽衣得免。”“於謹等於煨燼之中,收其書畫四千餘軸,歸於長安。”這個舉動客觀上造成了一場文化浩劫。

西魏滅梁以後,取走各種珍寶、財物,擄掠王公至百姓數萬人,幼小體弱者被殺死,強壯者分給軍隊為奴婢,驅趕到長安。然後,任命蕭詧守衛江陵空城。承聖四年,蕭詧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成為西魏的附庸國,史稱後梁。

當時,蕭繹的第九個兒子蕭方智正擔任江州刺史。承聖三年十一月江陵淪陷後,王僧辯、陳霸先等大臣擁立蕭方智為梁王、太宰、承製。第二年四月,王僧辯、陳霸先等把蕭方智迎接到建康。這時,北齊送來蕭淵明(蕭淵明,《南史?梁宗室上》作“蕭明”。他是梁武帝長兄蕭懿的兒子,受梁武帝寵愛,封為貞陽侯。侯景表示歸順梁武帝,梁武帝就派他領兵到彭城接應侯景,他被東魏打敗,做了俘虜,卻頗受東魏、北齊優待。所以,北齊想利用他控製梁朝),要代替蕭方智。王僧辯抵抗失敗,懾伏於北齊的兵力,不聽陳霸先勸阻,在七月接納蕭淵明為皇帝,改元天成;把蕭方智作為皇太子。陳霸先感歎說:“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誌欲何為乎?”於是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帶兵突然襲擊,殺死王僧辯,降蕭淵明為太傅,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元年(555),追尊蕭繹為孝元皇帝,廟曰世祖。蕭方智就是梁敬帝。

兩年後,即公元557年,南北都發生政權更迭。南方,梁敬帝禪位給陳霸先,陳霸先建立陳朝(《南史*元帝諸子》記載,蕭方等的兒子永嘉王蕭莊,江陵陷落時剛七歲,被民間藏匿,梁敬帝即位後被派到北齊做人質。梁敬帝禪位給陳霸先以後,王琳從北齊接回蕭莊,在郢州即帝位,年號天啟。王琳是元帝寵妃王貴嬪的哥哥。第二年,蕭莊被陳霸先戰敗,投奔北齊,封梁王。北齊答應幫助他複國。577年北齊亡國後,氣憤而死);北方,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北周禪位於隋,589年隋滅陳,南北統一。

(四)千秋功罪,後人評說

蕭繹既是平亂複興之主,又是亡國之君。古代史學家對於蕭繹的政治評價可以分為三派:南派、北派、中派。

南派是生活在南朝的史學家,他們傾向於褒揚與同情。何之元在陳朝編撰《梁典》,評價蕭繹說:“至於幃籌將略,朝野所推。遂乃撥亂反正,夷凶殄逆。紐地維之已絕,扶天柱之將傾。黔首蒙拯溺之恩,蒼生荷仁壽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文苑英華》卷七五四引)《梁典》用孔子讚揚管仲的話來讚揚蕭繹。

北派是出生在北方的史學家。南北朝時代以北方政權征服南方而終結,隋朝、唐朝都是北方政權的繼承者,故北方史學家對南朝政治往往貶斥。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命令史臣修撰前朝曆史,因為南北朝時代已經修成了《宋書》、《齊(南齊)書》、《魏書》,所以,隻需要補修五史:《梁書》、《陳書》、《北齊書》、《周(北周)書》、《隋書》。唐太宗任命魏徵擔任修史的總監,各史分工編寫。貞觀十年,這五本史書修成。貞觀十五年,又命令李延壽等撰寫這五個朝代的史誌,曆時15年完成。後來,李延壽為了更係統地記述南朝與北朝的曆史,避免支離破碎與矛盾,就私自撰寫《南史》與《北史》,到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完成。唐太宗本來就否定梁朝的君主,魏徵、李延壽又都是出生在北方的史學家,所以他們對蕭繹取否定態度。

李延壽貶斥蕭繹說:“元帝居勢勝之地,啟中興之業,既雪仇恥,且應天人。而內積猜忍,外崇矯飾。攀號之節,忍酷於逾年;定省之製,申情於木偶。竟而雍州引寇,釁起河東之戮;益部親尋,事習邵陵之窘。悖辭屈於僧辯,殘虐極於圓正,不義不昵,若斯之盛。而複謀無經遠,心勞誌大,近舍宗國,遠迫強鄰,外弛藩籬,內崇講肆。卒於溘至戕隕,方追始皇之跡;雖複文籍滿腹,何救社廟之墟?”(《南史?梁本紀下》)他接著引用了魏徵對蕭繹非常激烈的批評:“昔國步初屯,兵纏魏闕,群後釋位,投袂勤王。元帝以盤石之宗,受分陝之任,屬君親之難,居連率之長,不能撫劍嚐膽,枕戈泣血,躬先士卒,致命前驅;遂乃擁眾逡巡,內懷觖望,坐觀時變,以為身幸。不急莽、卓之誅,先行昆弟之戮。又沉猜忌酷,多行無禮。騁智辯以飾非,肆忿戾以害物。爪牙重將,心腹謀臣,或顧眄以就拘囚,或一言而及菹醢,朝之君子,相顧瘭然。自謂安若泰山,舉無遺策,怵於邪說,即安荊楚。雖元惡克翦,社稷未寧,而西鄰責言,禍敗旋及。上天降鑒,此焉假手,天道人事,其可誣乎!其篤誌藝文,采浮淫而棄忠信;戎昭果毅,先骨肉而後寇仇。雖口誦六經,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學,有公旦之才,適足以益其驕矜,增其禍患,何補金陵之覆沒,何救江陵之滅亡哉?”李延壽撰寫《南史》與《北史》,本來就跟魏徵有瓜葛,他又讚成魏徵對蕭繹的批評,那麼,自然要引用魏徵對元帝的評論了。

中派是能夠折中南北的史學家。貞觀五史中的《梁書》與《陳書》,是由姚思廉撰寫的。姚思廉的父親姚察,本來是梁、陳兩朝的舊臣,在隋朝繼續擔任史官,他完成了《梁書》與《陳書》大多數篇章的撰寫。姚思廉子承父業,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梁書?元帝紀》評論蕭繹說:“史臣曰:梁季之禍,巨寇憑壘。世祖時位長連率,有全楚之資,應身率群後,枕戈先路。虛張外援,事異勤王;在於行師,曾非百舍。後方殲夷大憝,用寧宗社,握圖南麵,光啟中興,亦世祖雄才英略、紹茲寶運者也。而稟性猜忌,不隔疏近,禦下無術,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照之美。以世祖之神睿特達,留情政道,不怵邪說,徙蹕金陵,左鄰強寇將何以作?是以天未悔禍,蕩覆斯生,悲夫!”姚思廉撰寫《梁書》與《陳書》時,魏徵擔任修史的總監,所以姚思廉雖然觀點跟魏徵有差異,但是不能忽略唐太宗的意見與魏徵的評論。姚思廉隻好在《梁書?敬帝紀》中跟李延壽一樣引用了魏徵對蕭繹的評論。但是,姚思廉不在《梁書?元帝紀》中引用魏徵對蕭繹

的評論,正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

三派的評論,各有道理,但是中派比較公正、公允。《梁書》對蕭繹有褒有貶,既能肯定他平定侯景、複興梁朝的功勞,又能批評他導致亡國的錯誤舉措。南派的《梁典》,隻有讚揚,當然不全麵。《南史》與魏徵的批評,為了突出曆史的鑒戒作用,連蕭繹平定侯景、複興梁朝的功勞也抹殺了,也是有偏頗的。他們的有些具體指摘,也值得商榷。

魏徵批評蕭繹“不急莽、卓之誅,先行昆弟之戮”,“戎昭果毅,先骨肉而後寇仇”,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全麵。第一,據《南史?元帝諸子》、《梁書?王僧辯傳》的記載,在侯景攻入建康,蕭繹就調集一萬軍隊,要長子蕭方等率領支援台城;接著又派遣他的主要將領王僧辯率領一萬軍隊乘船東下,準備驅逐侯景。可惜,王僧辯率領軍隊到達京城,梁武帝已經跟侯景議和,並被侯景所控製,蕭繹也不便采取行動。等到梁武帝一死、簡文帝被殺,蕭繹就大舉進軍,似乎不能說“不急莽、卓之誅”。第二,因為爭奪帝位而相互殘殺,主要責任還不在蕭繹這一方,而在他哥哥蕭綸、弟弟蕭紀及侄兒蕭譽、蕭詧的一方。我們已經在前文敘述了這些事件。我們再看一段具體情節。《南史?梁武帝諸子傳》記載,當蕭紀率領巴蜀大軍東下企圖占領江陵時,蕭繹還寫信規勸蕭紀,讓他平安返回蜀地,永遠鎮守。蕭紀不聽勸告,被打敗以後,蕭繹又寫信說:“吾年為一日之長,屬有平難之功。膺此樂推,事歸當璧。倘遣使乎,良所希也。如曰不然,於此投筆。友於兄弟,分形共氣。兄肥弟瘦,無複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上林靜拱,聞四鳥之哀鳴;宣室披圖,嗟萬始之長逝。心乎愛矣,書不盡言。”並且寫詩抒情:“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四鳥嗟長別,三聲悲夜猿。”我們還可以把蕭繹跟蕭詧對比。蕭繹沒有主動進攻蕭詧,而是蕭詧配合西魏進攻江陵,侮辱、處死蕭繹以及蕭繹的子孫。對比一下,就可看出蕭繹對待皇族中的對手,態度還是比較好的。個人還猜測,魏徵的批評還有可能是有感於唐太宗兄弟間的相互殘殺而發。

蕭繹跟蕭綸、蕭紀相比,也不是急於做皇帝的人。《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占建康後,就有大臣請求蕭澤“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承製主盟”,蕭繹堅決拒絕說:“議者可斬。”四月,蕭韶到江陵宣布梁武帝於三月十五日寫的密詔後,蕭繹才擔任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梁書?元帝紀》反複記載了蕭繹推辭的過程。太清四年(大寶元年)梁武帝逝世後,王公、大臣們在十一月上表勸蕭繹即皇帝位,被蕭繹拒絕。第二年(太清五年)侯景殺死簡文帝以後,王公、大臣們又在十月與十一月兩次上表勸蕭繹即皇帝位,蕭繹回答說:“大恥未雪,何以應龍圖?”四方官吏紛紛上表,蕭繹幹脆下了一道命令:“四嶽頻遣勸進,九棘比者表聞。譙沛未複,塋陵永遠。於居於處,寤寐疚懷;何心何顏,撫茲歸運?自今表奏,所由並斷。若有啟疏,可寫此令施行。”可見他是堅決拒絕的。太清六年平定侯景叛亂後,王公、大臣們於三月上表勸蕭繹馬上即皇帝位,仍然被蕭繹拒絕。四月,蕭紀已經在成都宣布即皇帝位,王公、大臣們於三月上表勸進,還是被蕭繹拒絕。八月,蕭紀率領軍隊東下,徐陵上表規勸,言辭特別懇切,其中有句雲:“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方求石戶之農;高謝君臨,徒引箕山之客?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見聖人之不仁。率土翹翹,蒼生何望!”接著,王公、大臣們又三次上表勸進,蕭繹才在十一月即皇帝位。而且,他仍然堅持“不升正殿,公卿陪列而已”。

蕭繹亡國,當然有主觀因素,包括政治作為與個人素質。

蕭繹作為一個君主,他個人的主要政治缺陷是:不識時務。這突出表現在重文輕武、定都江陵與缺乏外交經驗上。

蕭繹不識時務,在國力衰敗、強敵壓境的情況下重文輕武。蕭繹曾經批評“世有習幹戈者賤乎俎豆,修儒行者忽行武功”(《金樓子?立言篇上》)的現象,可惜他沉溺於學術與文藝,自己也承認:“我韜於文士,愧於武夫。”他親近宗懍、黃羅漢、王褒、庾信、徐陵等文士,而疏遠軍事將領。王僧辯是他必須倚仗的軍事大臣,卻曾經受到他的侮辱,又不留在京城。謝答仁是一員戰將,卻被他懷疑。甚至在生死存亡關頭,他對謝答仁的懷疑仍未停止。《南史》記載,當西魏大舉進攻江陵快要淪陷時,武將朱買臣、謝答仁建議蕭繹乘夜晚突圍,投奔任約的軍營,當時任約率領的援軍就駐紮在臨近江陵的馬頭岸。蕭繹卻拒絕了這個惟一可行的建議。一是因為他自己很文弱,不會騎馬奔馳;二是因為輕信王褒的話。王褒說謝答仁、任約,原來都是侯景的部下,難道可信嗎?不如投降。”蕭繹輕信王褒而投降,終於遭受可悲的結局,謝答仁也壯烈殉國。蕭繹在投降前,反思自己讀書萬卷,仍然免不了亡國,燒毀聚集到江陵城中的圖書,這大概是悔恨自己重文輕武吧。

《南史?梁本紀下》記載,當蕭繹稱帝時,曾經發生定都的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應該定都建康,宗懍、黃羅漢、王褒等卻反對從江陵遷都建康,認為建康已經殘破,而且“王氣已盡”。宗懍、黃羅漢、王褒等都是楚地人,所以反對遷都到吳地。蕭繹自己則缺乏對西魏的警惕,又貪戀江陵的繁華,不願意遷到已經殘破的建康,決定定都於江陵。等到西魏包圍江陵,蕭繹才省悟。朱買臣等請求說:“隻有斬宗懍、黃羅漢,才可以謝天下。”蕭繹說:“當時是我的意見,不能怪宗懍、黃羅漢。”宗懍、王褒等都是蕭繹信任的文士,他們在蕭繹被害後都被西魏俘虜,後來做了北周的臣子。如果蕭繹不定都江陵,不把首都直接暴露在西魏的威脅之下,而是遷都到建康,就不會迅速被西魏滅亡。

蕭繹對待西魏,最缺乏外交經驗,既輕信,又沒有謀略。蕭繹、蕭詧都對西魏屈服。但是,蕭繹、蕭詧是有區別的。蕭詧是完全投靠西魏,成為西魏的附庸;蕭繹則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為什麼西魏要幫助蕭詧而消滅蕭繹呢?因為蕭詧服服帖帖,蕭繹則保持獨立,而且希望複興梁國。西魏滅蕭繹的導火線是得罪了西魏的當權者。他對西魏的使臣不卑躬屈膝,還希望西魏歸還部分領土。柏楊《中國曆史年表》說:“孝元帝蕭繹致書西魏太師宇文泰,請依舊圖定疆界,詞頗不遜。宇文泰笑曰:‘天之所廢,誰能興之?’遣柱國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率軍擊南梁,徑圍江陵,百道攻城。”蕭繹不加強國家的力量,對西魏抱有幻想,缺乏外交謀略,也是亡國的重要因素。

從個人素質看,蕭繹也是有缺陷的。例如,他過於自信,性格暴躁,多疑猜忌。正如魏徵所批評的那樣:“沉猜忌酷,多行無禮。騁智辯以飾非,肆忿戾以害物。”

《梁書?王僧辯傳》記載,王僧辯是蕭繹最主要的將領。當河東王蕭譽不服從征調軍隊的命令時,蕭繹的長子蕭方等討伐失敗而陣亡,蕭繹急於派王僧辯領兵討伐蕭譽,王僧辯卻反對馬上出兵,因為他認為必須等待自己先從竟陵調集一萬精兵,否則不足以取勝。蕭繹疑心王僧辯是故意拖延,召見王僧辯說:“卿何日當發?”王僧辯說出自己的意見,蕭繹大怒,馬上逮捕王僧辯。蕭繹對王僧辯說:“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賊,今唯有死耳。”王僧辯說:“僧辯食祿既深,憂責實重,今日就戮,豈敢懷恨?但恨不見老母。”蕭繹竟然拔劍砍傷王僧辯的左大腿,王僧辯大量出血而暈死,連王僧辯的兒子、侄子也被逮捕人獄。這時,蕭譽的軍隊前來攻打江陵,蕭繹不知所措,隻好派人到獄中向王僧辯詢問計謀,釋放出王僧辯,任命他擔任城內都督。

又,《南史?梁武帝諸子傳》記載,蕭圓正是蕭紀的第二個兒子,他並不讚成蕭紀發動對蕭繹的戰爭。蕭紀在長子蕭圓照的慫恿下,率領巴蜀大軍東下,企圖占領江陵,於是蕭圓正被蕭繹逮捕入獄。他在獄中看到蕭繹寫的“回首望荊門”詩,就寫詩說:“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願貰淮南罪,思報阜陵恩。”蕭繹看了圓正的詩,也感動流淚,卻沒有從輕處理圓正,而是希望圓正自殺。蕭紀大軍失敗後,蕭圓照也被捕入獄,蕭圓正見到哥哥圓照,感歎說:“阿兄!何乃亂人骨肉,使酷痛如此?”圓照悔恨自己的失誤。蕭圓正是無罪的,但是蕭繹始終不放過蕭圓正,而是命令蕭圓正與蕭圓照在獄中絕食,過了十三天,活活餓死。

這就是《南史》所說的“悼辭屈於僧辯,殘虐極於圓正”,特別是對待王僧辯的態度,充分反映出蕭繹的確性格暴躁,多疑猜忌。但是,如果全麵考察蕭繹的言行,他似乎不是一個腐化的君主,也不是一個殘暴的君主。蕭繹不腐化,是史學家們一致肯定而沒有異議的,《梁書》、《南史》都說他“不好聲色”。蕭繹是否殘暴呢?侯景控製梁武帝、簡文帝以後,梁朝的王侯官吏,紛紛到江陵依靠蕭繹;除了在戰爭中消滅對手,除了王僧辯、蕭圓正事件,蕭繹似乎也沒有迫害其他的人;他即位後,馬上發布保護農業生產的詔書,還反映出他關懷下層民眾。這一切說明他並不是暴君。所以,魏徵批評蕭繹“爪牙重將,心腹謀臣,或顧眄以就拘囚,或一言而及菹醢,朝之君子,相顧凜然”,似乎太過分了。在南朝的君主中,梁元帝蕭繹是不可以跟宋孝武帝、宋明帝、蒼梧王、齊明帝、東昏侯、陳後主之流受到同樣譴責的。他的亡國,主要是侯景之亂以後“北強南弱”的客觀形勢造成的,是封建體製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