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綱評傳
曹旭
曹氏家族固然創造了燦爛的文學和文化,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組成了鄴下文人集團,掀起了我國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高潮。而蕭氏家族同樣在詩歌創作、詩歌理論、詩美流派、文化貢獻方麵,把曹家創造的文學和文化推向更高的樓層。
從蕭家看曹家,是旌旗相望,各有勝佳,皆垂範千秋。其中,傳主蕭綱就是蕭氏文學的代表和剖析蕭家文學的橫截麵。
蕭綱所代表的宮體詩及流行的審美,絕對不是偶然從天上掉下來的玫瑰花,而是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魏徵等唐初曆史學家以政治打壓文學,用了很多篇幅在蕭綱臉上抹黑,黑到今天的文學史仍有很深的印記。但文學不怕,詩歌不怕,文學、詩歌都有自己的規律,文學藝術的規律,會像錐子一樣透出曆史的布袋。從此意義上說,政治家敵不過文學家。
因此,作為宮體詩的旗手,蕭綱所開創的“宮體詩”派,一直流行到唐代,影響唐詩一百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肅綱“宮體詩”最大的粉絲。
一、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
蕭綱(503—551),字世讃;小字六通,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蕭衍的第三個兒子。蕭統死後,他成為太子,當上皇帝,即為曆史上著名的“簡文帝”。
天監元年(502),蕭衍迫使齊和帝“禪位”,代齊建梁。第二年,四十歲的他,又喜上加喜地有了他的第三個兒子蕭綱。這讓他的接班人,在三歲的太子蕭統以後,又有了一個替補。
蕭綱出生,梁武帝大赦天下,給一些死刑的罪犯帶來好運。他在《誕皇子恩降詔》中說:“第三兒始育,磐石之基,於焉彌固。慶雖自己,思加覃及。”《南史?梁本紀上》:“(天監二年)冬十月,皇子綱生,降都下死罪以下囚。”並頒布了對罪犯具體的減刑規定。其實,梁武帝幾乎每年都會找一個借口,對天下、對老百姓包括罪犯在內作一點調和讓步,以和諧寬鬆的環境,讓國家有更多休養生息的機會。這一次是以兒子出生為借口。
梁武帝是中國文化的大功臣。他和曹操一樣,渴求賢才。對災荒之年祭祀殺豬宰羊的陋習,幾次下詔,要求以素代葷,他勤儉辦祭祀(《隋書?禮儀誌上》),勤儉辦國家的事業。
他重視教育和文化,《立學詔》“建國君民,立教為首”,《求言詔》要求廣開言路。他設立“鎊木函”和“肺石函”(《梁書?武帝紀中》),如果功臣未見賞賜或提拔,或賢才未被錄用,可往肺石函裏投遞書函。
縱觀蕭衍的一生,雖然也有政策的失誤和指揮的失當,但是主導麵是篳路藍縷的開創,勵精圖治的奮發,運籌帷幄的北伐,文化治國的理想。
蕭衍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學識廣博的學者,是“竟陵八友”文學集團的成員之一。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
蕭衍不喜聲色犬馬,喜歡文學,好詞賦;大量擬作民歌,通過學習民歌掀起文學新風潮。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西洲曲》,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作為一個重要的書法理論家,他收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並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〇〇〇個不重複的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四字一句、對仗工整、文采斐然的《千字文》,作為兒童啟蒙讀物。
晚年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興造寺廟,甚至到佛寺裏舍身為奴。他一生融合儒、道、釋三教,做皇帝有點分心,但他開創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使佛教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治國有方的唐太宗。我毫不懷疑,要是給中國曆代幹得比較好的皇帝排名,有點平民性格的蕭衍一定名列前茅。
為什麼要寫這些看起來和蕭綱無關的話。其實不是無關。這些都對蕭綱文化性格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生於天監二年十月丁未顯陽殿的蕭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了父親蕭衍的因子,並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
那是一個交織著政治、軍事、文化和詩學大背景下生命的旅程。等待蕭綱的,除了政治的紛爭、邊塞的烽火、血腥的殺戮以外,進一步對外發現自然,對內發現自身,在思想上向新來的佛教致敬,更不敢怠慢原來的儒、道二教;讓三教合一成為新的思想,為社會生活服務;而娛樂和文學的新潮流,也一波一波向舊曆史的帷幕襲來,伴隨蕭綱成長的,還有許多重要的曆史事變和文化大事。
這一切,都在蕭綱出生的那一天等待著他,並在他的文化性格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蕭綱出生的那一年,魏任城王澄與蕭寶夤、陳伯之等攻梁;梁出兵抵禦。
文學理論家劉勰起家奉朝請。根據劉毓鬆《書〈文心雕龍〉後》(《通義堂文集》卷十四)一文考證,《文心雕龍》成書於齊末和帝時(501—502),求譽沈約,大受沈約讚賞後,不久當流行於世。
梁衛將軍詩人、文學家範雲去世。而收拾梁代殘局的陳霸先,史稱陳武帝,生於浙江長興,和蕭綱同歲。
蕭綱出生的第二年,梁天監三年(504)春正月,梁朝征虜將軍趙祖悅與北魏江州刺史陳伯之戰於東關,趙祖悅戰敗。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夏侯道遷帶著漢中土地歸順了北魏。北魏又圍義陽,梁將馬仙埤與魏將元英決戰,梁軍大敗,三關遂為北魏所有。蕭衍掌握政權,建梁,但軍事力量並未大幅度提升,內憂外患,對北魏的戰爭,仍然沒有優勢。
這一年,梁武帝宣布佛教為正教;親自率領僧俗2萬人在重雲殿的重雲閣撰寫了《舍道事佛文》,並在鎮江舉行水陸大齋,佛教經懺法事,中國佛教法會道場隆重的儀式,由此開始。
雅好儒術的梁武帝,重整儒學旗鼓。因為東晉、宋、齊雖開置國學,但不到十年就廢止了,即使存在,也是形式,無講授之實。
天監四年(505),梁武帝複興儒學,建立孔子廟。詔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學館,於是人人向學,風氣為之一變。梁武帝並規定:年不滿三十歲不通一經者,不得為官。在資料建設上,由於齊末秘閣遭兵火,經籍渙散。是年,以任昉為秘書監,重新校訂秘閣四部書,另為目錄。遂於文德林內列藏眾書,於華林園中列藏佛經。佛經夕卜,共列書2968種23106卷。又取文德林目錄中術數書別為一部,故梁有五部目錄。也許因為梁武帝幾乎年年大赦天下,老天報應,這一年,風調雨順,穀物大豐收,米價每斛三十錢。
此時,與蕭衍同為“竟陵八友”的任昉文名盛極一時,為後進所宗,人稱“任君”;任昉喜延譽,好推薦,故衣冠貴遊,莫不爭與交好,其府邸又稱“龍門”(蕭繹《金樓子?立言篇下》)。
冬,十月,梁武帝以揚州刺史、臨川王蕭宏都督北討諸軍事,尚書右仆射柳談為副,由上交封國所收之租和職田所收之穀資助軍隊,準備大舉伐魏。
戰爭需要武器,需要將軍,也需要文書官。中書郎丘遲繼任為記室隨軍;而後來做了蕭綱幕僚的詩歌批評家鍾嶸,時任中軍臨川王參軍。是年,劉勰也為臨川王蕭宏記室,丘、鍾、劉應同在蕭宏帳下任職,或同在臨川王蕭宏帳下晝論軍事夜談詩。蕭宏駐軍於洛口,此亦軍容甚盛之旗幟。
以上這些,都是蕭綱出生三年裏發生的事。這樣的外部世界為蕭綱安排了一個登場的舞台。政治軍事鬥爭固然風雲激蕩,但文學方麵,從天監二年至六年間,柳惲在吳興做太守,召吳均為主簿,兩人詩風相近,吳均的詩歌文章,一時流行,號稱“吳均體”。
天監五年(506),蕭綱四歲時,梁武帝封皇子蕭綱為晉安王。那年三月發生日食。魏中山王元英督軍以拒梁師;陳伯之在淮南一線
與梁軍對壘。梁臨川王蕭宏命丘遲作書信招降,丘遲作《與陳伯之
書》。
梁、魏會戰。梁蕭宏軍大敗於洛口。百萬之師,潰於一旦。十月,魏軍乘勝圍鍾離。梁武帝增派援軍,解鍾離圍,大破魏軍。魏軍戰死、溺死者各十餘萬,被俘五萬。
兩年以後,蕭綱六歲,梁與北魏在信陽為爭奪義陽三關進行長達半年的血戰。
就在這一年,詩人丘遲逝世;與梁武帝同為“竟陵八友”的任昉逝世,任昉聚書博學,獎掖後進,在齊梁間與沈約齊名,時號“沈詩任筆”(鍾蝶《詩品?中品》)。
此時,老輩的詩人、文學家漸漸凋零死去;但同時,中生代的詩歌在試驗變化,而新的元素正在誕生,新人冒出來,繼徐陵以後,他的弟弟蕭繹也出生了。一場政治、軍事、文學的交響樂不同聲部同時演奏。
信佛是當時普遍的風氣,不僅南朝梁武帝信佛,北方政權也信佛,甚至以佛教為國教。北魏宣武皇帝親為朝臣及諸僧講《維摩詰經》。西域僧侶三千餘人會聚洛陽,洛陽佛教大盛,寺廟日多,佛寺文化空前發展。雖然也有像梁中書郎範縝那樣超越時代、堅持“神滅論”的人,但信佛仍然是當時人認識生死本質,在意識形態上的一個飛躍,代表了中國人在思想和觀念上的最高水平。
公元509年,與魏的戰爭仍然在拉鋸進行。正月,魏拔梁三關;三月,梁於潺溝又大破魏軍。
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文學乃至風俗的種種情況,都是蕭綱生長的時代背景,都在等待蕭綱,也規定了蕭綱,塑造了蕭綱,是影響蕭綱外部世界和內心情緒的色彩基調。
七歲的蕭綱被父親蕭衍封為“雲麾將軍”,領石頭戍軍事,量置佐吏的同時,蕭衍也考慮到,是到了為蕭綱請一個“侍讀”老師的時候了。
蕭衍請“侍讀”的老師的標準,當然是會讀書,文、學都兼長,並且要德行優秀、堪為表率的人。他問他最信任,文、學和人品同樣俱佳的周舍(《梁書?周舍傳》),誰可以勝任,周舍就向梁武帝推薦了他的外弟徐搞,並且說:你別看他樣子矮小,其實是絕對適合的人選。這就是《梁書?徐搞傳》中記載的:
會晉安王綱出戍石頭,高祖(梁武帝蕭衍)謂周舍曰:“為我求一人,文學倶長兼有行者,欲令與晉安遊處。”舍曰:“臣外弟徐搞,形質陋小,若不勝衣,而堪此選。”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簡其容貌。”以搞為侍讀。
那一年,徐搞差不多三十五六歲,兒子徐陵三歲。從此,徐家父子和蕭綱的關係就非常親密。徐家父子的人生經曆,就隨蕭綱的升遷而波動,蕭綱調到哪裏,他們就跟得到哪裏(《梁書?徐搞傳》)。
梁天監九年(510),蕭綱八歲。重視教育的武帝蕭衍來到國子學堂,親自進入講堂察視,並詔令皇太子以下以及王侯之子年齡可以從師學習的都入學。畢業期滿,梁武帝又親至國子學策試學生,監考並做答辯主持人。
這一年,祖衝之的《大明曆》正式頒布施行。劉勰任南康王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梁中書郎、詩人範縝逝世。
蕭綱九歲時,梁武帝撰《斷酒肉文》,提倡素食,禁止僧尼飲酒食肉,我國僧尼不食酒肉由此始。而其時裴子野文章的古體派風格逐漸在京城形成力量。《梁書?裴子野傳》載:“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陳郡殷芸、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皆博極群書,深相賞好,顯尤推重之。時吳平侯蕭勱、範陽張纘,每討論墳籍,鹹折中於子野焉。”
為了鞏固自己的家族政權,從漢代到曹魏到南朝宋,皇帝家族和皇帝的兒子們很早就被授予各種軍銜,任命為各種官職,封以各種名號,占據政治、軍事、職權的各種資源。蕭衍也一樣,他的兒子們從三五歲開始,一個一個都封官列侯,這是一個有趣的曆史現象。
從天監五年(506),四歲的蕭綱被封為晉安王開始;天監八年(509),七歲的蕭綱又被封為“雲麾將軍”,領石頭戍軍事,量置佐吏;天監九年(510),八歲的時候,遷使持節,都督南北兗、青、徐、冀五州諸軍事,宣毅將軍、南兗州刺史。天監十二年(513),十一歲入為宣惠
將軍、丹陽尹。
很難想象,幾歲的孩子是如何攝政的。蕭綱七歲有詩癖的時候,是決計幹不了雲麾將軍、領石頭戍軍事、量置佐吏這一係列重要的職務的。事實上,那是請人代辦,實權仍然掌握在蕭衍自己手裏。如天監十三年(514),十二歲的蕭綱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南北秦、益、寧七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時四十七歲的孔休源,為晉安王蕭綱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梁書?孔休源傳》載:“梁武帝謂(孔休源)曰:‘荊州總上流衝要,義高分陝,今以十歲兒委卿,善匡翼之,勿憚周昌之舉也。’對曰:‘臣以庸鄙,曲荷恩遇,方揣丹誠,效其一割。7上善其對,乃敕蕭綱曰:‘孔休源人倫儀表,汝年尚幼,當每事師之。”’
蕭衍把孩子托付給輔助大臣,關照他,懇請他輔助自己的孩子,給予很重的壓力。同時又關照蕭綱,要把輔助大臣當成自己的老師,聽他的話。用心真的非常良苦。
天監十三年(514),十二歲的蕭綱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南北秦、益、寧七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
天監十四年(515),十三歲時徙為都督江州諸軍事、雲麾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不僅是蕭綱,哥哥蕭統、弟弟蕭繹也都一樣,從小身上就掛滿了勳章般的官職,這就是“幼王出鎮”。幼王出鎮是南朝曆史上產生的一種獨特政治現象。
這一現象,客觀上是南朝政局動蕩、皇權轉移頻繁、皇帝大多年輕、皇子未及成人的緣故。主觀上則蘊含著南朝君主企圖抵消世族政治、提高宗室地位、加強皇權的動機?。
隨著蕭綱的長大和懂事,蕭衍便把權利一點一點放給蕭綱,讓蕭綱去處理,以增強他的能力。在這種培養鍛煉之下,蕭綱“自年十一,便能親庶務,曆試蕃政,所在有稱”。“及居監撫,多所弘宥,文案簿領,纖毫不可欺”。(《梁書?簡文帝紀》)
盡管如此,蕭綱最突出的還是他的文學才能。蕭綱六歲就能寫文章,讓父親蕭衍驚訝得不敢相信。蕭衍認真地麵試蕭綱,親眼看到兒子蕭綱不僅能寫文章,而且辭采甚美。驚歎地說:“此子,吾家之東阿。”而蕭綱說自己:“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梁書?簡文帝紀》)說明蕭綱寫詩且成“癖”,是徐摘來之前就有的。
但侍讀徐搞來了以後,還是對他的詩歌創作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梁書?徐摘傳》說:“徐摘,字士秀,東海郯人也。搞幼而好學,及長,遍覽經史。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不拘舊體的“新變”,從此成了蕭綱一生追求的種子;蕭綱後來的“宮體詩”,其實是徐搞“不拘舊體”“新變”的發揚光大,這一詩體成了蕭綱對中國詩歌的貢獻。
當蕭衍把蕭綱比成“蕭家”的“東阿王曹植”時,其實也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比作曹操,表明了蕭氏家族和曹氏家族在六朝文學上的繼承關係。同時,從小種在蕭綱心裏的,是文學上的榜樣曹植。而蕭衍的這句話,成了六朝文學史和中國家族文學史上最美的提示。
也許是蕭衍文學因子的遺傳,蕭綱天生聰穎、敏悟;愛好文學,有獨特的審美感受力;蕭衍言傳身教,並利用他手中的權力,在政治、軍事、宗教、文化各個方麵培養蕭綱,而蕭綱就在父親巨大的羽翼下成長。
二、友於勝過丕、植兄弟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梁昭明集題辭》說:
梁武八男,唯豫章性殊,餘各有文武才略。昭明、簡文同母令德,文學友於,曹子桓兄弟弗如也。昭明夭薨,筒文敘其遺集,頌德十四。合之史傳,倶非虛美。
此說蕭統、蕭綱、蕭繹文學友於,勝過曹丕、曹植兄弟,非常精彩。
比起曹丕、曹植兄弟理想兼濟天下,熱衷於政治,渴望大展宏圖、建功立業來,蕭統、蕭綱、蕭繹似乎更是讀書的種子。他們同在父親的羽翼下讀書、寫詩、畫畫、成長;雖然開始隻是出人東宮,但也一樣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事實證明,他們對中國文化、文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舉世矚目的貢獻。
梁武帝蕭衍一共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蕭統,字德施;二兒子蕭綜,字世謙;三兒子蕭綱,字世讚;四兒子蕭績,字世謹;五兒子蕭續,字世訴;六兒子蕭綸,字世調;七兒子蕭繹,字世誠;八兒子蕭紀,字世詢。但隻有蕭統、蕭綱、蕭續是同一個生母,是丁貴嬪生的。
蕭衍大兒子蕭統(501—531),字德施,即後世著名的“昭明太子”。蕭統於齊和帝中興元年九月生於襄陽。此時,蕭衍大軍已挺進建康,合圍京師。建康東府城守將徐元瑜開城投降,荊州蕭穎胄暴卒,加上蕭統降生,對蕭衍來說,都是好兆頭,時人謂之“三慶”。
蕭統是詩人和文學理論家,他的《文選序》,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文學理論。他主持編纂的《文選》,是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第一部文學總集,是塑造後世中國文化人格重要的教科書,蕭統不僅在齊梁著名,在唐宋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唐宋時期的讀書人,可以不知道前朝某個皇帝叫什麼名字,但不能不知道蕭統。因為他們的科舉考試,就考蕭統《文選》。杜甫《宗武生日》一詩訓導他的兒子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說:“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
蕭統《文選》不僅對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朝鮮文化都發生過的巨大的影響和實際的作用。《文選》在文化和文學上的意義,不僅在當時獨一無二,在當今世界上仍然令人仰望。
在蕭統出生時,梁武帝置“《五經》博士”,並請劉孝標撰成《梁文德殿四部目錄》,也許都是為了培養兒子精心準備的。蕭統生而聰慧,三歲開始讀《孝經》和《論語》,五歲時讀遍《五經》,並且都能背誦;那一年,他從皇宮中搬出,人住東宮。九歲時,父親蕭衍特地在壽安殿為他安排了一堂“公開課”,內容讓他講《孝經》,聽的人都覺得他盡通大義,是個了不起的太子。
蕭統孝順,知書達理,體貼侍臣,朝野一片好名聲。《南史?蕭統傳》說他十二歲的時候就以仁愛之心判決犯人,有時過於寬鬆。但大家都不覺得判罰的尺度有多重要,而是太子的仁愛更重要。長大以後,梁武帝故意讓他鍛煉鍛煉,讓他多做一點處理日常事務和平斷法獄的工作,蕭統總是以仁恕的原則出色完成。甚至吃飯吃到蟲子,他也悄悄地撿出,不對人說,怕廚人獲罪。(《南史?蕭統傳》)因此天下皆稱“仁'
蕭統對城中和四野他不認識的老百姓,也十分關心,在災年,在寒冬臘月和風雪交加的黃昏,經常用各種辦法接濟他們。(《南史?蕭統傳》)在家庭,對弟弟妹妹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作為哥哥,蕭統是弟弟妹妹們讀書、品行、做人的表率。蕭綱比他小兩歲,蕭繹比他小七歲;他們都喜歡讀書,喜歡知識,喜歡文學,這和蕭統哥哥的榜樣做得好有很大關係。
蕭統十五歲時加冠禮,讀書數行並下,過目成誦,詩歌進步,每遇遊宴需要應酬的時候,他賦詩至數十韻,即使用難押的韻,也難不倒他。在寫詩方麵,蕭綱更有“詩癖”,兄弟二人在詩歌創作方麵的交流十分頻繁。
蕭統和蕭綱性情相近,都溫和、孝順,喜歡讀書、寫詩、寫文章;不喜歡女樂,不喜歡鼓吹。
小時候在一個大家庭裏,孩子們除了讀書,之間的情誼,不外是兄肥弟瘦,讓棗推梨,上林聞鳥,宣室披圖,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詩意上的滿足和分析疑義時的快樂。他們有相同的知識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儒、道、佛知識,在文學和詩歌的方麵,同時具有超強的領悟力。
此外,他們從小都是“幼王出鎮”的主角,出鎮一方的經曆也基本相同,蕭統、蕭綱、蕭繹小時候就掛滿了勳章般的官職。出鎮時暫短的分離,成了他們詩歌書寫的對象,彼此關心的素材。
譬如,天監十三年(514)蕭綱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南北秦、益、寧七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駐紮在荊州,而十四歲的昭明太子正好奉命來荊州。這使蕭統、蕭綱兄弟有機會見麵相聚,其樂融融。
兩年以後,十四歲的蕭綱在江州時,蕭統寫了七言詩《示雲麾弟
詩》:
白雲飛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風舉。山萬仞兮多高峰,流九
派兮饒江渚。山岧蟯兮乃逼天,雲微濛兮後興雨。實覽曆兮此
名地,故遨遊兮茲勝所。爾登陟兮一長望,理化顧兮忽憶予。想
玉顏兮有目中,徒踟躕兮增延佇。
蕭綱也寫了一首七言騷體《應令詩》一首:
蠡浦急兮川路長,白雲重兮出帝鄉。平原忽兮遠極目,江甸阻兮羈心傷。樹廬嶽兮高且峻,瞻派水兮去泱決。遠煙生兮含山勢,風散花兮傳馨香。臨清波兮望石鏡,瞻鶴嶺兮睇仙莊。望邦畿兮千裏曠,悲遙夜兮九回腸。顧龍樓兮不可見,徒送目兮淚沾裳。
蕭統用的是楚辭七言騷體,蕭綱應令回複用的也是楚辭七言騷體。兄弟之間,被高山阻斷,被白雲遮蔽,被河水淹留,但是隔不斷的是彼此的思念。少年的淚水,很真的感情,無論對曆史還是對他們自己,都是最好的紀念。
就詩論詩,蕭統雖然比蕭綱大兩歲,但蕭綱的詩似乎更具文學性,更有文學才能。
天監十七年(518),蕭綱征為西中郎將,領石頭戍軍事,尋複為宣惠將軍、丹陽尹,加侍中;時昭明太子於玄圃園設講,講論佛教二諳、法身義,晉安王蕭綱亦在座,蕭綱作《玄圃園講頌》,又作《上皇太子玄圃園講頌啟》:
竊以舜韶始唱,靈儀自舞,陳律才暄,風心競萼,輕禽短葉,尚識音光,沐善歡心,寧忘撫意。伏惟殿下,體高玄賾,養道春禁,牢籠文圃,漁獵義河,注意龍宮,研心寶印,雲聚生什之材,並命應王之匹,探機析理,怡然不倦,朱華景月,詎此忘罷。屬素藏晚節,玄英初氣,霜竹浮陰,風梧散葉,從容雅論,實會神衷。綱經生多幸,屬此休世,躊躕奉渥,得備磐藩,而黏蠅未拔,迷象不羈,寶沒醉衣,珠沈勇額,得聞勝善,寧忘歌詠,謹上玄圃園講頌一首,文慚綺發,思闕雕英,徒懷舞蹈之心,終愧清風之藻,冒昧呈聞,追深赧汗,謹啟。
蕭綱的啟令用了很多典故和華麗的辭藻,表達兄弟的情誼,蕭統也寫了《答玄圃園講頌啟令》加以點讚鼓勵:
得書並所製講頌,首尾可觀,殊成佳作,辭典文豔,既溫且雅。豈直斐然有意,可謂卓爾不群。覽以回環,良同愈疾。至於雙因八辯,彌有法席之致;銀草金雲,殊得物色之美。吾在原之意,甚用欣懌。遲回乃悉,此不盡言。統報。
與此同時,蕭統不失時機地表明了自己在文章學上的觀點。這就是文中“辭典文豔,既溫且雅”,文章要華美而不失質樸,溫文爾雅。
梁普通元年(520),蕭綱十八歲。這一年,陳慶之北伐,克複洛陽,百僚稱賀。蕭綱出為使持節,後改授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到南徐州赴任。
蕭統寫了十二首四言組詩《示徐州弟詩》,表達了他對蕭綱的關心、思念和送別望歸的感情。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的話真不錯:“文學友於,曹子桓兄弟弗如也。”
大通元年(527),昭明太子侍讀明山賓,太子舍人到洽,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陸倕相繼去世;而跟隨晉安王蕭綱長達十年的張率也去世。蕭統、蕭綱兄弟痛失最知心的侍臣,傷惋之情,彼此都有切身感受。根據記載,明山賓卒,昭明禮之甚重,又作書與殷芸稱美之(《梁書?明山賓傳》);張率卒,昭明遣使贈賻(梁書?張帝傳);到洽卒,昭明作書與晉安王綱,惋歎人物相繼凋落(《梁書?到洽傳》),遂作《與晉安王綱令》:
明北兗、到長史遂相係凋落,傷怛悲惋,不能已已。去歲陸太常殂歿,今茲二賢長謝。陸生資忠履貞,冰清玉潔,文該四始,學遍九流,高情勝氣,貞然直上。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儻值夫子,必升孔堂。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皆海內之俊義,東序之秘寶。此之嗟惜,更複何論。但遊處周旋,並淹歲序,造膝忠規,豈可勝說,幸免祗悔,實二三子之力也。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天下之寶,理當惻愴。近張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筆弘雅,亦足嗟惜,隨弟府朝,東西日久,尤當傷懷也。比人物零落,特可傷惋。屬有今信,乃複及之。
這是昭明太子寫得最好最感人的一篇文章。也許有魏太子曹丕的《與吳質書》在前麵作榜樣,同是哥哥的口吻,同是對失去朋友的傷痛描寫。
五月二十八日,蕭綱寫了一封信給蕭統,並附上詩一首,請其批評指正。蕭統收到來信,讀了覺得很親切,就像兄弟二人麵對麵晤談一樣。蕭統深知蕭綱對詩歌的熱愛超過自己,同時,在詩歌創作上也比自己更有天才。蕭統作《答晉安王書》,先讚揚蕭綱說:“汝本有天才,加以愛好,無忘所能,日見其善,首尾裁淨,可為佳作。吟玩反覆,欲罷不能。相如奏賦,孔璋呈檄;曹劉異代,並號知音。”又說自己:“居多暇日,殽核墳史,漁獵詞林,上下數千年間,無人致足樂也。”“靜然終日,披古為事,況觀六籍,襍玩文史。見孝友忠貞之跡,睹治亂驕奢之事,足以自慰。”
由於弟弟書信和詩歌的刺激,哥哥回信也煥發出燦爛的文采,以恬然的心情、新穎的思想和理論表達了哥哥的深沉。這就是輝煌的蕭氏家族,燦爛的蕭氏家族,文采斐然的蕭氏家族,和曹氏家族一前一後輝煌在六朝。
因為“各事藩維,未克棠棣”,“清風朗月,思我友於,興言屆此,夢寐增勞;善護風寒,以慰懸想”。這就是張溥說的勝過丕、植兄弟的地方了。(蕭統《答晉安王書》)
也許就在這一時期,昭明太子在東宮首席文學侍從劉孝綽的幫助下,收集古今詩歌,編成《古今詩苑英華》,簡稱《詩苑英華》。同時,蕭統還把自己寫的詩歌以及和文學人士唱和的詩歌編成一集。《古今詩苑英華》的編纂,應該是成功的。蕭統說:“雖未為精核”,但“亦粗足諷覽”。《古今詩苑英華》的編纂,在當時也是編輯出版的大事,是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工作。尤其是到了陳和隋、唐時期,在社會上流傳非常廣泛,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朝代,不僅被讀書界著錄(晁公武《郡齋讀書誌》),更有不少包括日本的模仿者續之。
可知,由梁人唐的詩集編選,是昭明太子蕭統開的風氣。因為在那個時間段,沒有一個朝代像梁代那樣相對穩定,有那麼多的文人,有那麼多的圖書和蕭家那麼多讀書的種子。
兄弟友於的情誼,也在蕭統與蕭繹之間展開,此處不再展開敘述。
除了蕭統與蕭繹的關係,蕭綱與蕭繹之間亦是親密無間的文學友於。他們一起學習當時的樂府民歌,以四季為主調,以女性為題材,以色彩豔麗的辭藻,表現女性美麗的外貌和內在的情緒天地。
蕭氏兄弟在注重文學的獨立性、詩歌的抒情審美功能和詩歌的新變上,他們的看法不完全一致。蕭統偏重理論,蕭綱偏重創作,蕭繹偏重著述。但是,他們在兄弟友於的氣氛下互相討論,你來我往。三兄弟中,蕭統、蕭綱前後成為太子;蕭綱、蕭繹後來成為皇帝,以他們這樣的地位,竟能靜下心來真誠地談論文學,不遺餘力地提倡文學的特質和地位,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美談,在世界文學史上的例子恐怕也很少。
最是,蕭統和蕭綱的文章甚至經常混同。有的詩歌,作者是蕭統還是蕭綱已經弄不清楚。今人的研究,有的逯欽立作了考證,給出意見,如《謝敕賚廣州甌等啟》:“淮南承月之杯,豈均符彩;西國浮雲之椀,非謂環奇。臣南珍靡究,未讀奏曹之表;方物罕逢,不識議郎之畫。”(《藝文類聚》七十三,《禦覽》七百五十九)。逯欽立案:“此啟梁皇太子作,張溥編入《簡文帝集》,非。”《謝敕賚銅造善覺寺塔露盤啟》:“是稱邢陽之珍,實亦昆吾之瑤。燥濕無變,九市見奇。寒暑是宜,六律成用。況複神龍負子,光斯妙塔;金鳥銜帶,飾茲高表。函穀恥其詠歌,臨淄恧其祥應。陽燧含影,還辟日輪;甘露入盤,足稱天酒。辭林本闕,心辨又慚;徒戴重恩,終難陳謝。不任銘荷之至,謹奉啟聞。”(《藝文類聚》七十七,張溥編人《簡文帝集》)逯欽立案:張溥本有《東宮上堀得慈覺寺鍾啟》,今據《藝文類聚》編入《簡文帝集》。《謝敕賚河南菜啟》:“海水無波,來因九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堯韭未儔,姬蜀賭非喻。”(《藝文類聚》八十二引梁皇太子作,張溥編入《簡文集》)《謝敕賚邊城橘啟》:“結根龍首,垂陰漸土。甘逾石蜜,味重金衣。暉章縹李,豈止稱於晉世;上林美麥,非獨高於漢日。”(《藝文類聚》八十六,張溥誤入《簡文集》);有的則仍然莫衷一是,如《晚春詩》:“紫蘭葉初滿,嬌鸞弄始稀。石蹲還惟獸。蘿長更勝衣。水曲文魚聚。林嗔雅鳥飛。渚蒲變新節。岩桐長舊圍。風花落未已。山齋開夜扉。”此詩載於《昭明集》,然《玉台新詠》、《藝文類聚》並作簡文帝蕭綱作。如《林下作妓詩》:“炎光向夕斂。徙宴臨前池。泉深影相得。花與麵相宜。篪聲如鳥弄。舞袂寫風枝。懼樂不知醉。千秋長若斯。”詩載《昭明集》,《初學記》作蕭統作,《玉台新詠》作蕭綱作。又如《擬古詩》:“窺紅對鏡斂雙眉。含愁拭淚坐相思。念人一去許多時。眼語笑靨迎來情。心懷心想甚分明。憶人不忍語。銜恨獨吞聲。”詩載《昭明集》,《玉台新詠》作簡文帝蕭綱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許是他們兄弟友於和文學友於最好的證明。昭明太子蕭統逝世以後,蕭綱以悲痛的心情,編纂《昭明太子集》二十卷,又作《昭明太子別傳》五卷,並在《昭明太子集序》裏,對哥哥作了深情的讚美。蕭綱《昭明太子集序》,在總體讚美了蕭統以後,又列舉蕭統的十四種“德行”。蕭綱在總結蕭統為人的“十四德”以後,又竭力讚美蕭統的文學:
至於登高體物,展詩言誌,金銑玉徽,霞章霧密,致深黃竹,文冠綠槐,控引解騷,包羅比興,銘及盤盂,讚通圖象,七高愈疾之旨,表有殊健之則,碑窮典正,每由則車馬盈衢,議無失體,才成則列藩擊缶,近逐情深,言隨手變,麗而不淫。
其實,在梁武帝的兒子裏麵,也分派別的,也有記仇的,也有互相不來往的,如湘東王蕭繹擔任荊州刺史,犯下一些小過錯,哥哥蕭續接替他以後,就把蕭繹的過錯彙報給朝廷。從此以後,這兩個藩王就彼此不通書信,互相不往來了。後蕭續去世,蕭繹聽到消息,進門後高興得跳了起來,連鞋都撐破了。同樣的關懷,同樣的養育,但人是不同的。
蕭統逝世,立蕭統的長子為皇太子,還是立蕭綱為皇太子?朝臣中有不同的意見。梁武帝立蕭綱為皇太子,讓蕭綱步入東宮時感到內心艱難;而在侯景叛亂中,麵對國難、家難和生命的考驗,蕭氏兄弟的表現讓人關注,有些事情很難一句話講清楚。
三、通向東宮的艱難曲折之路
比蕭統小兩歲的蕭綱,一直生活在對蕭統的敬仰裏,一舉一動學習哥哥,並當好弟弟的角色。作為皇太子,蕭統是東宮上下讀書的典範。
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發生了埋蠟鵝事件。那時母親逝世,蕭統悲傷得消瘦而又憂鬱,連梁武帝也勸解不開。母親逝世以後選擇葬地,道士和宮監魏雅對蕭統說,母親墓地的風水,會影響他的年壽,如果做一下厭伏的儀式,將蠟鵝和一些物件埋在墓側長子位的話,就可以解脫。自己獲得解脫卻有可能使父親或別人倒黴,但喜歡讀書的蕭統不明白這層意思,聽信了道士和宮監迷信的鬼話,就叫他們那樣做。
結果,有人把這件事告發到梁武帝那裏。《南史》卷五十三《梁武帝諸子傳》記載:“帝密遣檢掘,果得鵝等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得止,於是唯誅道士,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故其嗣不立。”這件事使梁武帝特別生氣,原本要追究到底,但徐勉等大臣極力勸阻,平靜下來的梁武帝最後殺了道士,了卻了這件事。
自知做了錯事、有愧於父親的蕭統失去心理平衡,整日鬱鬱寡歡,日漸消瘦。積小病為大病,終於一病不起(《梁書》本傳)。
中大通三年(531)三月,三十一歲的蕭統與姬人蕩‘舟遊後池,摘芙蓉。落水,雖得救,卻傷了大腿。蕭統一怕父親責怪,二怕父親傷心,便隱瞞此事,武帝敕書看問,太子仍然吃力地回複書啟,說沒有什麼事。直到四月乙已,終因身體衰弱,憂患成疾,突然死亡,享年31歲(《梁書》本傳)。武帝傷心,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此後,一個令很多帝王都感到棘手的接班人問題擺在梁武帝麵前,蕭統死去以後,誰來當皇太子?這是關係到將來國家前途的大事。
按照一般的禮法,長子死去,應該由長子的大兒子“嫡長孫”繼任太子。但由於蕭統的“埋鵝事件”,因此梁武帝遲遲未決,考慮了一個多月。對“埋鵝事件”會不會影響到“嫡長孫”蕭歡繼任的問題,學界尚有不同的意見。
梁武帝遲而未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也許埋蠟鵝事件,會有部分影響,但梁武帝主要的考慮是,自己建梁的時間並不長,他非常擔心假如立隻有十多歲的蕭歡為太子,就會出現幼主難以主持天下的
局麵。前不久的齊朝,就是因為這件事滅亡的。
齊武帝臨死前立太子,沒有立比較成熟的蕭子良,而立了年幼無知的太孫,結果引發一係列禍端,最後亡國,這是前車之鑒,他不能重蹈覆轍。因此傾向在蕭統的弟弟裏選擇一位來繼任,因此,梁武帝想到了蕭綱。
蕭綱是梁武帝八個兒子中的老三,蕭綱的前麵還有二哥蕭綜,再前麵,還有一個過繼過來、又送回去的蕭正德,也曾經為了立太子的事鬧得不可開交。還是在齊代,當時三十多歲的蕭衍還是沒有兒子,便將自己六弟蕭宏的三兒子蕭正德收為養子。但不久就生了蕭統;又過了一年,蕭衍稱帝建梁。因為兩個重要的大前提都發生了變化,猶豫之後的蕭衍,沒有立蕭正德,而是立自己的兒子蕭統為太子,並把蕭正德還給了他的弟弟。
作為補償,他賞賜蕭正德西豐侯的爵位,照理也應該不錯。但一心想成為東宮太子的蕭正德非常不滿。他覺得自己已被收養,就應該算作正式的兒子,應該立為太子。現在你有了兒子,不立我,還把我退回去,他越想越氣,由此常懷反叛之心。後來他終於找準機會,逃奔到北魏,自稱是被廢的太子前來避禍。
北魏尚書左仆射蕭寶夤上表朝廷說:“他的伯父是皇帝,父親是揚州刺史,而他卻丟下親人,遠遠地投到別的國家來,這於理不容,不如殺了他。”嚇得蕭正德第二年又從北魏奔逃回梁。梁武帝流著淚教誨他,還恢複了他的爵位(《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九《梁紀五》)。
梁武帝的這一做法,被大多數曆史學家指責為昏聵,真是膚淺之見。其實,這是梁武帝的一種策略,既控製了蕭正德,也給了六弟蕭宏麵子,穩定了大局,沒有造成更大的破壞。同時,也為自己當時有點不妥當的做法找到讓別人原諒他的台階。
至於後來蕭正德與賊臣侯景裏應外合,用船運輸叛軍,做兩麵人,對梁朝造成很大的殺傷。但那是後話,你很難以這樣的後果來批評前因。因為他畢竟是梁朝台柱蕭宏的兒子呀!像蕭正德這樣的概率真是太小了。
除了蕭正德,蕭綱前麵還有個二哥蕭綜,字世謙。天監三年
(504),封豫章郡王,曆都督郵、司、霍三州諸軍事、雲麾將軍、郢州刺史、安右將軍、領石頭戍軍事、西中郎將,兼護軍將軍、安前將軍、丹陽尹、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普通中,人為侍中、鎮右將軍,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梁書?豫章王綜傳》)。和蕭氏其他兄弟一樣,蕭綜也是一個很有文學天賦的人,非常有才。他曾經模仿晉魯褒的《錢神論》作《錢愚論》,以諷刺蕭宏的貪婪、卑鄙和無恥,文甚急切,一針見血,寫得很好,傳得很快。梁武帝知道後,怕影響團結,下令趕快毀掉,但文章已經流傳開了。
但蕭綜也有一個自己意想不到的悲劇性身世。他的生母吳淑媛原來是南齊東昏侯蕭寶卷的寵妃,蕭衍滅齊建梁後,將她納入宮中。吳淑媛跟從梁武帝僅僅七個月,便生下蕭綜。宮中的人們紛紛傳言,說蕭綜是蕭寶卷的骨血。吳淑媛年增色衰,漸漸失寵,兒子卻一天天長大。她就把兒子的身世告訴了蕭綜。蕭綜得知東昏侯蕭寶卷才是自己的父親後,大為悲慟。從此他天天練習武藝,暗中謀劃複辟齊朝。他每天在靜室中祭奠齊氏祖宗,偷偷去齊明帝陵前拜謁。因為梁武帝的小名是“練兒”,他在天監十六年出任南徐州刺史時,曾下令將境內所有練樹砍伐掉,以影射砍蕭衍的頭。聽說齊建安王蕭寶夤(東昏侯蕭寶卷六弟)在魏,便通過人與他聯係,尊稱蕭寶夤為叔父。
同是前朝未亡人,比起蕭子恪、蕭子範、蕭子顯兄弟,梁武帝不殺他們,希望他們為新朝服務就算恩比天大了,一直由梁武帝撫養長大、成為自己兒子的蕭綜,卻背地裏幹這些事情,實在是因為生活太幸福,梁武帝照顧他太多了。
梁武帝北伐,魏將元法僧以彭城降;蕭綜都督眾軍,鎮彭城,與麵臨的魏軍對峙。普通六年(525),審時度勢的梁武帝下令退軍。蕭綜覺得這是自己最後的機會,再不叛逃就要班師回建康了。當晚就與數騎夜奔魏軍大營。第二天早晨,梁軍將士發覺主帥失蹤。慌亂之時,城外魏軍紛紛高叫:“豫章王昨夜已降我軍,你們快開門投降罷!”城中梁軍大亂,魏軍乘機攻城,梁軍逃亡;魏軍乘勝追擊,梁軍損失大半。
消息傳到建康,梁武帝開始還以為蕭綜畏敵投降,後來得知真情,真乃皇室醜事,十分震怒,下詔削奪蕭綜的封爵和封地,撤除他的屬籍;並將吳淑媛廢為庶人。不久,又下令將她處死。大通元年(527),蕭寶夤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起兵,反叛北魏。蕭綜前去投奔,途中被魏軍俘獲殺死,距他降魏僅兩年,隻有二十六歲。在他二十六歲的生命裏,他寫了《聽鍾鳴》、《悲落葉》二詩以申其誌,從藝術上說,均回環往複,是很感動人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