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古蜀文明之謎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2 / 3)

7月的川西平原早已不適於野外作業,但是就在這麼一個白天烈日當空,晚上蚊蟲叮咬的夏季,考古隊員們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巨大的寶庫(器物坑)被打開了,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隻在傳說中才能見到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金銀珠寶:400多件各式金、青銅、玉、象牙等珍貴文物,塞滿了這座長4.6米、寬3.5米、深1.64米的坑。

這個坑被定名為一號祭祀坑,因為坑內埋藏的文物大多帶有一定象征意義,被賦予了較多的神秘色彩:雕有人和動物圖案的純金卷包的金杖、與真人麵貌同比例的青銅頭像和黃金麵罩、青銅麵具、象牙以及大批青銅和玉製禮器。一個月之後,又一座長5.3米、寬2.3米、深1.55米的坑(二號坑)在附近發現,坑內躺著一尊長2.6米的青銅人像,周圍是一大堆青銅器和玉器。考古工作者根據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很快推斷出這兩個坑的年代分別為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1世紀左右。

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正如張愛萍將軍參觀三星堆後的題詞“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那造型獨特、表情各異的青銅頭像,那雕琢精湛、線條優美的玉石禮器,更有那不同種類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人像和麵具,頓時成為專家學者和新聞記者關注的焦點。與新聞記者不同的是,專家們關心的是這兩個坑乃至三星堆的文化性質,它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與古蜀國的關係以及古蜀國的禮儀製度等等,總而言之,一個以三星堆遺址命名的新的文化類型誕生了,它為各學科學者提供了一片廣闊的研究天地,它不僅為地方性的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而且填補了中國考古學、冶金史、工藝美術史上的多項空白。由於它在學術上和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隨即召開了幾次大型學術討論會,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數百人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學術討論。

三星堆留給人們太多的謎,但是在各學科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三星堆的神秘麵紗正被揭開。現在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三星堆曾是古蜀國的一個重要統治中心,那些人像、麵具和青銅、玉石禮器的集中發現就是有力的證明。

青銅頭像蜀國曾是活躍在川西平原的一個十分發達的古國,但是它的真實麵貌一直不為人所知。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了解主要僅限於兩本史書裏十分殘缺的記載:西漢楊雄的《蜀王本紀》和東晉常璩的《華陽國誌》。在一直以中原為正統所在的古代,蜀國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不知禮儀的小國寡民之邦。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還隻能通過零星的文物和文獻記載得出古蜀國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的結論,但是對於這一古國的文明程度及政治形式還一無所知。三星堆文化的發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學者們開始對曆代發現於川西地區又不同於中原地區的一些古器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肯定了巴蜀文化確實存在,進而又通過考古學原理,對有明確地層依據的遺跡和遺物進行綜合研究,結合文獻記載已能大致勾畫出古蜀國文明的初步輪廓。

80年代以來的幾次係統調查表明,三星堆遺址總麵積達到12平方公裏,在遺址群的東、西、南三麵發現了巨大的城牆,三星堆遺址實際上就是一個古城,這個城東西長1800多米,南北寬1400米,現存總麵積2.6平方公裏,城牆的始築年代約相當於中原的早商時期。城內還發現房屋基址40多間,房屋一般麵積在15—30平米,其中一間大房麵積達200平米。此外,祭祀坑和其它文化遺存均依功能不同而分布於城內各個部位,可見三星堆古城是一個經過係統規劃的非常發達的城市,從古城的發現可以看出蜀國是一個與中原夏商王朝平行發展的、高度文明的古國。尤其是兩個祭祀坑的發掘,讓我們興奮地意識到古蜀國是一個實行神權統治的國家,而三星堆遺址就是這個神權國家的統治中心。

一號坑出土的金杖自然而然地讓人們想到“令牌”,它用純金潛包卷木芯而成,長142厘米,上端為一段平雕紋飾圖案:上麵為兩背相對的魚和鳥,下麵為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耳墜的人頭。金杖與大量禮器、麵具、象牙等同出一坑,毫無疑問是象征著權勢與財富的令牌。但是在古代中國以杖作為權勢的象征找不到先例,卻是西亞一帶曾有過的文化現象,因此古蜀國的的文化大概曾與西亞文明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其作用應該與中原王朝以列鼎作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相似。從金杖本身的造型和與之伴出的其它帶有神秘色彩的器物來看,金杖的象征意義甚至超過鼎。它不僅代表了王權的至尊,而且集神權和財富的至高無上於一身。它是蜀王的化身,蜀王不但牢牢地控製著蜀國的臣民財富,而且能夠象杖上的魚和鳥一樣下能潛淵,上能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