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發現的金屬器中與銅鍾關係較密的是銅鈴。山西襄汾縣陶寺出土的銅鈴,距今4000餘年。它的形體也是合瓦形,上有一鈕。但銅鈴的體內有鈴舌,它是借晃動時鈴舌撞擊鈴壁而發出音響,與鍾的敲擊外壁兩個特定部位而獲得樂音的原理不同。看來它不是鍾的直接源頭。
迄今見到的青銅樂鍾,以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五件鍾的年代最早,距今3250年。五件鍾的形製一致,有甬,花紋也一樣,大小基本依次遞減,比較有序,是一套自成組合的編鍾。但一般都說是鐃。可是鐃是什麼樣的,誰也說不清楚。因為樂鍾的銘文中沒有自稱鐃的,文獻中的說法也很亂。如《說文金部》說“鐃、小鉦也”宋人在《博古》中稱鉦。有人稱執鍾。其實,就形體特征而論,它與甬鍾基本上是一致的。隻是甬鍾都是懸掛在鍾架上,而商代的這種樂鍾大多是立在座上用的,後來才改為懸掛的方式。所以,有人稱為早期甬鍾。
安陽出土的這類鍾,它們的形體都很小,最大的的一件高21厘米、重1.32公斤。婦好墓中出土的五件鍾,最大的一件高14.4厘米、最小的一件隻有7.7厘米高。音色也較差。中原其它地點出土的鍾,與這套鍾的形製特點基本上是相同的。
湖南洞庭湖周圍發現的商周時期的銅鍾,它們的形製與中原所見一致,但花紋很不一樣,中原的都是浮雕的大獸麵,口、鼻、目、眉很清楚;湖南地區的大鍾是由對稱的粗壯凸起的勾連雲紋和兩個突出的枚構成近似獸麵的紋樣。特別是形體特大,最大的高109.5厘米、最重的一件達200.75公斤。用這種大鍾敲擊,聲音洪亮,顯然不適宜在室內演奏。
還有一種樂鍾的形製與上述兩種鍾也很一致,但裝飾花紋是用粗細卷雲紋和兩個乳丁組成的獸麵形紋。它們多在長江下遊出土。這種鍾的形體較中原出土的那種鍾要大,但比湖南出土的要小,平均高度為40.42厘米、重16.08公斤。雖然出土時多以單個出現,但有形製一致而僅大小有別,因此,有人提出它們也有成編使用的。
目前發現西周時期的甬鍾,出自陝西長安的豐鎬遺址和寶雞的竹園溝,均三件一套,年代為周昭王至穆王時期。它們的形製已經定型,甬中空,有可懸掛的環;鍾體表麵有枚四組、其36個,飾雲紋。與長江下遊一帶出土的樂鍾相比,二者最為接近。所以有人提出,西周甬鍾的前身是長江下遊出土的那一類樂鍾。對此,有支持的,也有不同意見的。有關甬鍾的源頭的探索,也就成了很有意義的問題。
1993年在湖南寧鄉楓木橋鄉的師古寨出土了一套編鍾,共九件。它們的形製相同、花紋一致(粗細卷雲紋)、大小依次遞減,通高自53.5至36.5厘米不等。它們的出土,說明這一類樂鍾確實是成編的。同時對上麵提到的西周甬鍾源頭的說法顯然是不矛盾的。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那麼它足以說明長江下遊地區與關中地區在3000年前的交往聯係是非常密切的。圍繞青銅甬鍾的溯源工作而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考古研究的有趣之處,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