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青銅樂編鍾探源(1 / 2)

樂器在中國古代有它特殊的重要位置。進入文明時代以後,禮器和樂器作為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麵,成為禮儀製度的主要內容。

古代樂器的製作,以其所用的材料不同,有八音之稱,即金、石、匏、土、絲、竹、革、木八種。在商周時期,出土的樂器中就有玉石製作的磬;陶土燒成的塤;青銅鑄造的鍾;木製而配上絲弦的琴瑟;木框革麵的鼓;以及竹製的笙、排簫等。其中,銅鍾出的數量較多,反映了它在樂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青銅樂鍾在中國曆史上沿用的時間很長,早在商代即已出現。在商周時期,東起江淅、西至川陝、南至兩廣、北至晉冀,均有出土。就國別而論,有幾十個諸侯國都在使用。祭祀也好,宴鄉也好,都要使用,在上層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生前享用還不夠,死後將它帶人墓穴,所以很多貴族墓中,都出有成編的樂鍾。

青銅樂鍾依其形製,考古學家將其分以甬鍾、紐鍾和鎛鍾三類。可能與用途有關,鍾的銘文中還有林鍾、歌鍾、行鍾、穌鍾之分。《古今樂錄》中說,青銅鑄造的鍾,可細分為六種:鍾、鎛、餑、鐃、鐲、鐸。大概與它們的功能有關,所以文獻中有“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的記載。

立象獸麵紋鍾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以它悠揚的樂聲,震驚了世界。因為這套編鍾具備的十二音階,說明當時的音樂家已可利用旋宮樂理在五個半八度的音樂之間進行創作與演奏。而歐洲在16世紀問世的大鍵琴上,半音階隻有四個八度的音域;18世紀問世的鋼琴上,剛出現時有五個八度的音域,直到近代鋼琴的音域才增加到七個半八度。可見,2500年前我國在聲樂與音樂方麵的成就,遠遠領先於西方。

古代使用的樂鍾所反映的音樂水準,當與中國古代工匠發明這種合瓦形的鍾不無關係。好些國家(如印度)出土的古銅鍾都是圓形鍾,它隻能敲出一個音。中國古代的樂鍾做成合瓦形,每鍾可敲出兩個音,即正鼓音(隧音)和側鼓音(鼓音)。所以稱作雙音鍾。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經過檢測與研究,鍾的結構很合理、音響效果很好,表明其鑄造工藝、測音調音技術都達到相當高的成就。如對鍾體所作的激光全息幹涉振型檢測表明,每個鍾都有兩類主要振動方式:正對稱振動和反對稱振動,其節線均在側鼓音與正鼓音所在部位。將鍾製成大小不同、厚薄各異,組合在一起,就能敲出不同的樂音。這是音樂本身的特點。工匠們鑄成形製、花紋一致,大小有序、排列整齊的一組鍾,考古學家稱之為編鍾。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主要是甬鍾。這種樂鍾,最早並沒有枚。曾侯乙編鍾的銅體表麵的36個枚,據研究,它可加速高頻振動的衰減,起到阻尾和消音作用。這樣,就使連續敲擊銅鍾時,可連續發出悅耳的樂音。當時用陶範鑄鍾,鑄造一件甬鍾,需要126塊陶範,其中枚範即有72塊。用一百多塊陶範鑄造一件成品甬鍾,工藝相當複雜。這些甬鍾的出土,表明當時使用分範合鑄的技術已相當嫻熟。同時,銅鉛錫等合金配比的合理與否,對鍾的音響效果也在密切關係。曾侯乙編鍾的錫含量為12—16%、鉛含量為1.2—3%,銅鉛錫配比均較合理。

當然,2500年前取得這樣的成就,必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已知的、大家公認的甬鍾,出現在西周早期。那麼,甬鍾的源頭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