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9年9月,從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鄉傳來了一個令虎耳扁足銅圓鼎人振奮的消息:當地農民在程家沙洲取土護贛江堤壩時,偶然發現了一座埋有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的古代墓葬。新幹縣文化局聞訊後,連夜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了緊急保護措施。次日清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也應邀趕來,隨即投入科學的發掘當中。1990年11月5日,《中國文物報》以頭版頭條報道了這次發掘的重大收獲。
在這座大型的墓葬中,共出土青銅器480餘件、玉器一百餘件、陶器三百餘件,其中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數量之大,品類之多,造型之奇特,紋飾之精美,鑄工之精巧,堪為江南商墓之冠,在全國尚屬首見。依據出土器物的特征,專家們推斷,墓葬的時代應與吳城文化二期相同,即相當於中原商代晚期,距今約三千多年。
伏鳥雙尾銅虎
墓葬坐落在高聳的沙丘中央,墓底僅距地麵2.15米,東西向,室內有一棺一槨。槨室長8.22米,寬3.6米,東西兩端各有高0.6米、寬1.5米的二層台。出土時,墓室中的各種器物均有規律地分布著,大部分器物都有用麻、絲織品包裹的痕跡,有的銅兵器上還明顯地塗有紅色,並用漆盒齊整裝置;有的銅刀、玉戈等被有意折成數段後堆放在一起。同時還發現有大批陶器以及分屬三個不同個體的24顆人牙等。根據發掘後整理的結果,墓內隨葬的銅器有禮器、樂器、兵器、家具和手工業工具及生活用具諸類,僅禮樂“重器”就有鼎、鬲、卣、簋、壺、豆、帶把觚以及鐃、鑹等60餘件。兵器有戈、矛、刀、鏃、短劍、甲胄等等,計250餘件,農具和手工工具有鏟、犁鏵、錐、砧和刻刀、靴形器等,計120件,器型大中小都有。大者氣魄宏偉,十分壯觀。如通高97厘米、重49.2公斤的大方鼎為為巨製。小者製作細膩,紋飾繁褥,精美絕倫。如僅高10、13、5厘米的雙耳鬲、假腹豆和扁獸足方鼎等。此外尚有奇異的雙人麵神器、羊角獸麵器和立鳥雙尾青銅虎等。堪與青銅器媲美的還有精雕細琢的玉琮、玉壁、玉塊、玉環、玉簪和綠鬆石飾件以及瑪瑙人物飾品等。陶器以鬲和小口折肩罐為大宗,還有尊、豆、壺、缽等器形,有的為帶色釉係原始瓷質。
二
在考古學史上,商代的大墓多有出土,但像新幹商墓這樣的規模和出土如此多的器物,則是罕見的。除殷墟王陵外,考古學界還發現有山東益都蘇埠屯大墓等,但遺憾的是十墓九空,考古工作者隻能由僅存的遺物來想象原來的宏富。真正被完整保存下來的,也隻有殷墟婦好墓可與新幹商墓相比。如果說像殷墟婦好墓、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及其大批青銅器曾使學術界轟動一時的話,那麼,江西新幹商代大墓的發現,同樣使人驚歎不已。我們知道,在商代,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已經進入繁榮鼎盛時期,已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代表,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千百年來,人們為之自豪,為之感歎。然而,地處鄱陽湖周圍地區的同時期的文化居於什麼樣一個水平?這裏的青銅文化的麵貌、特征、發展道路又是怎樣的?它與周圍的青銅文明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對此我們以往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尤其是文獻中常將這一地區稱之為“荒蠻服地”,更影響到我們對這一地區文化發展的認識。
新幹商代大墓中出土的眾多器物中,有許多器物在江西還是第一次發現。特別可貴的是,它們共出於一個單位,年代和組合關係十分明確。從這些器物可以看出,不少青銅禮器和兵器與安陽殷墟出土的同類器是一致的,反映了這裏的青銅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商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顯然是受到中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的強烈影響和浸潤。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地方特征,如出土的樂鍾、虎形器和部分兵器及工具等。不僅如此,我們從很多器物的造型、紋樣和鑄造工藝還可以看出,像立耳上飾圓雕老虎的扁足鼎、虎尊、假腹豆、雲紋尾部上翹的鐃、刮刀等等,均是隻見於江南或是首次出土的商時期的銅器。這應當都是當地工匠所鑄造的。說明早在三千年前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已創造出自己富有特色的青銅文化。此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也相當精美,具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如一件玉人頭頂,用掏雕技法做成三個相連的鏈環,很難想像當時能有如此高超的技藝。又有一件十幾厘米的玉管,有貫通的細孔,即便是現在,雕琢這樣一件玉器,也是相當不易,更何況是在年代久遠的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