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潑水竟能現竹(2 / 3)

格薩爾王傳是藏族著名長篇英雄史詩,從其原始雛型發展到今天共有百餘部之多,可謂長篇巨製,《格薩爾王傳》在民間以兩種形式流傳,一是口頭說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頭說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過說唱藝人的遊吟說唱世代相傳,而說唱藝人往往有著各種傳奇。

在眾多的說唱藝人中,那些能說唱多部的優秀藝人往往稱自己是“神授藝人”,即他們所說唱的故事是神賜予的。“神授說唱藝人”多自稱在童年時做過夢,之後生病,並在夢中曾得到神或格薩爾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後又經喇嘛念經祈禱,得以開啟說唱格薩爾的智門,從此便會說唱了。

這聽起來似乎過於玄虛,但確有其事。在藏區,有些十幾歲目不識丁的小孩病後或一覺醒來,竟能說唱幾百萬字的長篇史詩。這一神秘現象至今仍無法解釋。

詭秘的明都大災難

1626年5月20日(明熹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明朝故都北京城西南王恭廠(今宣武門)一帶發生了一場破壞慘重的災變,至今使人聞而駭然,難解事發端倪。

當天早上,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從東北方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蕩。頃刻,大震一聲,天崩塌,昏黑如夜,萬室平沉。若亂絲、若五色、若靈芝狀的煙氣衝天而起,經久方散。東自順城門大街,北至刑部街,長1.5公裏,周圍6.5公裏,上萬間房屋,2萬餘人皆成粉碎狀。瓦礫盈空而下,人頭及臂、腿、耳、鼻等紛紛從空中落下。街麵上碎屍雜疊,血腥味濃,人亡慘重,驢馬雞同時斃盡。在紫禁城內施工的匠師2000餘人,從高大的腳手架上震格薩爾王出征圖。《格薩爾王傳》是藏族著名長篇英雄史詩,從其原始雛型發展到今天共有百餘部之多,可謂長篇巨製。落,摔成肉餅。成片的樹木連根拔起,飄飛遠處。石附馬大街一座500公斤重的大石獅子也飛出順城門外。象來街的皇家象苑,象房全部傾倒,成群大象受驚而出,狂奔四方。

死難者奇況頗多。承恩寺街上8人抬一女轎正走時,趕上災變;大轎被打壞放在街心,轎中女客及八名轎夫全都不見。菜市口有位姓周的紹興來客正與6個人說話,忽然頭顱飛出,軀肢倒地,而近旁6個人則安然無恙。

令人咄咄稱怪的是,死難者、受傷者以及無恙者,都在災變中瞬間被剝光了衣服,赤身裸體。元宏圭街一頂過路女轎,災變時被掀去轎頂,女客衣飾盡去,赤體在轎,卻毫無傷跡。一位侍從在災變時,隻覺棕帽、衣褲、鞋襪瞬間俱無,大為驚奇。有一被壓傷腿的人,眼見周圍的男女一絲不掛,有的以瓦片遮擋下身,有的用裹腳帶纏掩下部,還有的披著床單或半條破褲,相互間啼笑皆非,無可奈何。

人們的衣服都被掠到何處去了呢?災變後,有人報告,衣服全都飄移到幾十裏外的西山了,大半掛在樹梢上。戶部(明朝管民政的機構)張鳳奎派長班(即侍從)前往查驗,果然如此。隻見西山昌平州教場上衣服成堆,首飾、銀錢、器皿無所不有。

1986年北京城特大災變360周年之際,北京地質學會等20多家團體發起了對這場災變原因的學術研討。學者們各抒己見,莫衷一是。主要有“大氣靜電釀禍”說、“地震引發火藥爆炸致災”說和“地球熱核強爆作用”說等。但這些觀點都不能解釋災變中的低溫無火、衣物蕩盡等罕見現象。

當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認為這場災難是因自己當政不端所致,並下“罪己詔”來責備自己。

但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這場浩劫,隻能稱這是一個曠古謎團。老北京宣武門。明朝的時候就在這一帶發生了這場破壞慘重的災變。

墨龍灘石壁:潑水竟能現竹?

在四川仁壽縣黑龍灘水庫的峭壁上有被稱為蜀中奇觀的“潑水現竹”的石壁畫。900年來,無人能解其中原因。

景色宜人的黑龍灘,“潑水現竹”的壁畫就藏身在這一處青山秀水間。黑龍灘北端懸崖上鐫刻著1米見方的“龍岩”二字。距其東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石窟左側四進的平麵石壁上,用淨水潑灑後,出現“潑水現字”幾行墨筆字,署名處清晰地現出“乾道五年”等遒勁字跡。石窟右側石壁凸起的平麵上,有些不規則處,經山泉潑灑就會出現這樣的奇觀:石壁條幅上,墨竹主幹亭亭,枝葉瀟灑;竹根臨怪石處派生出一叢幼竹,婀娜可愛;頂部側葉,長劍當空,刺向雲天。據說這“怪石墨竹”的作者是文同,字與可,人稱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梓州永泰縣(四川省鹽寧縣永泰鄉)人。他平生愛竹、種竹、寫竹,開拓了“湖州竹派”。著名成語“胸有成竹”,就是他寫竹經驗的結晶。仁壽(古稱陵州)縣誌記載:“文同北宋熙寧四年知陵州後,在龍岩寫怪石墨竹,兩壁摩岩隱隱有光,怪石墨竹既無墨跡,又無雕鏤痕;用水滌石,畫麵猶新。”

“怪石墨竹”寫於1171~1173年之間,距今已逾900年。而這“怪石墨竹”經水洗滌至今畫麵如故的謎底仍未揭開。相傳,這是寫竹用的墨所致。那墨是在其主要原料鬆煙、煤煙中,投入了珍稀的某種魚的尿液,經銅爐煉製而成。當地百姓則說,是因為龍岩處於神秘莫測的奇特位置。先前,岩頂有參天古樹蔭蔽,岩下有從河水中不斷蒸騰升起的某種地氣,再加上龍洞中山泉孕育,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更有古稀老人說,是文同的表弟一宋代名人蘇東坡在密州就任期間,從徽州買來一種“魔墨”相贈,並引舉蘇東坡《送與可出奇陵州》那首七言律詩為證。根據化學原理解釋,“怪石墨竹”處的紫色岩,含化學元素鉀,鉀的化學性活潑,容易與水發生劇烈反應,可能生成氫氧化鉀。龍岩泉水可能和指示劑石蕊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石蕊遇氫氧化鉀顯墨藍色,看上去酷似黑色。

然而,到底為何潑水才能現竹,仍然沒有人能真正解開這個謎。

花山石窟:古人屯兵處?

在中國安徽屯溪花山,人們發現了巨大的地下石窟,石窟擁有的石洞之多,令人稱奇。

花山石窟中的一個石洞。如果這些石窟是人工開鑿的,那麼單單從裏麵運走的石料就有幾十萬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為什麼在地方誌等古籍史書中卻沒有任何記載?這些石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古人為什麼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開鑿它?留下如此多的洞窟又作何用?那些曾在洞內的石頭又運至何處?層層的謎團引發了各方的猜測和遐思。

因為花山環境優美,是個風水寶地,有人推測這些洞窟可能是一處鑿就的皇家王陵。隻是洞窟裏的石洞雜亂無章,方向和大小都不統一,不像是皇陵中間一洞、不設旁係的格局,所以人們對此說很是懷疑。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屯兵的假設。本來屯溪這個地名就有典故可考,三國時期的美麗的花山。孫權曾派人在此處的溪水屯兵,於是有了屯溪之名。這些石窟會不會有軍事之用呢?不過石窟的布局讓人對這個假設提出了質疑。這些洞窟都極為寬敞,不具有防禦能力。加上所有的洞窟隻有一個出口,也不適合大批人在此駐紮與生存。基於以上疑問,人們就想它會不會根本就不是有意的行為,而是大量采石後無意中留下的洞窟呢?隻是采石多半在露天,而且石窟中有很多沒有支撐作用的薄牆,采了石頭後也不方便運出。石窟壁上還有十分漂亮的花紋,如果僅是工人采石,又為何雕這些花紋呢?

神秘的花山石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難解的謎。

“清涼宮”:迷霧有幾重?

花山謎窟中三十五號窟是如今已探明的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內結構複雜奇特,酷似宮殿,因此被稱為“地下宮殿”;還因窟內夏季清涼如秋,所以又被稱為“清涼宮”。

迷霧重重的花山“清涼宮”。三十五號窟洞口異常寬大,進入洞內,便感覺有絲絲涼氣迎麵撲來。此窟洞深176米,麵積約12000平方米,洞內的最高處竟達18米。在洞的前廳,一根周長近27米的巨型石柱立地而現,據說需要15個遊人手拉手才能勉強圍柱一周。更為奇特的是,此窟有一長達20米的引洞。走過長長的引洞,一座麵積約4000平方米並由26根周長都在十幾米粗的異型石柱拱衛著的地下宮殿出現在遊人的眼前。置身於此,毫無洞穴內的壓抑之感。這洞中有石橋、地下長河、樓上樓、聚會大廳、寢廳、蓄水池、通天洞,壯觀神奇,令人歎為觀止。環顧四周,在這洞窟的深處竟有36間大小不一的開鑿精致的石房井然有序地環繞在大殿四周,小的石房僅有2平方米。而這些石房三麵封閉,惟有朝向大殿的一側開有僅容一人進出的扇形門洞。大殿內人工開鑿的石頭看台錯落分布,遊人佇立看台,盡可以俯視這窟內殿堂的恢弘壯觀場景。各間石房內人工雕鑿出的一條條整齊工整的石紋,猶如居家裝飾的條紋壁頂。房內牆壁狀如刀削,清晰地顯示出美麗的帶狀鑿痕。石窟內似乎有良好的通風條件,遊人就是在這窟內大聲喧嘩,也無一絲的回聲和嗡嗡之聲。看這情景,儼然是古人在此聚族而居的場所。

行走於三十五號窟內,有許多的謎團令人難解。先是這呈“品”字型鑿建的巨型石柱,難道古人當時就知道用三點支撐一個平麵最穩固的力學原理嗎?若古人在鑿洞時是邊開鑿邊隨機保留這支撐窟頂的石柱,能達到如此絕妙的地步嗎?但若不是如此開鑿,那是否在開鑿洞窟前,古人就有了一個事先設計好的圖紙呢?特別是在這窟中出現的那僅有10公分厚的石房牆壁,莫非當時的古人有先進的力學測量儀器,能測出此處的承重僅需如此的薄壁?從今人測繪標注出的石柱分布圖上來看,花山石窟群中的石柱分布竟是驚人的合理,它們或是像這大殿內一樣三角鼎立,或是如這薄壁一樣線性延伸,或是矩形排立,或是眾星拱月,古人這樣高超的設計著實令人為之歎服。

就在這石窟深處,有一塊呈圓弧型的大斜麵又讓這難解的謎團把人困惑在了這神奇的洞穴內。走近觀看,斜麵竟寬15米、長30米,其形成的圓弧型坡度約在45度左右,斜麵石壁上人工鑿出的弧型線條清晰優美,一行行一條條整齊有序地密布其上,橫貫這樣長的距離中間竟然不見間除了石窟外,花山壁畫也是一大謎團。斷之痕。據說當時在清理這35號窟時,人們清淤至此因遇到石壁,原以為清理到頭了,但等到清除地麵時才發現,隨著地麵淤泥的清除,前麵的石壁都是呈斜麵狀在向前延伸著,因此才發現了這窟內氣勢異常壯觀的這大斜麵。古人為何在此留下這神奇的大斜麵呢?原來,這石窟是就著外麵的山勢開鑿的,古人當時在開鑿這石窟到此深度時,若不改變方向仍舊平著向前開鑿的話,定會把此處呈坡形的山體鑿透的。據介紹,這大斜麵與外麵山體坡度這樣恰到好處的平行走勢,是今人用紅外線測試儀勘測後才能得知的。那麼,古人當時又是怎樣做出如此精確的測量,這樣準確無誤地判斷出外麵山體的坡度,從而在開鑿過程中避免把這石窟鑿通呢?

花山三十五號窟,實在是一個難解的謎團。臨江的一麵高260米的山崖上畫滿了各種呈土紅色的圖畫。據考證,繪畫年代在東漢以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在這組規模宏大的圖畫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佩刀劍的、戴桂冠的,應該是頭人和指揮者,周圍各有一群“小人物”,組成一幅幅情境各異的畫麵。這些畫的象征意義現已無從得知,古人是怎樣在這絕壁上作畫的也是謎題。今天,學者和遊客們絡繹不絕,去目睹、觀賞和研究祖先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