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抗災之謎
我國的古建築有很多難解之謎,特別是在抗災性能上令現代科學家歎為觀止。
天津市薊縣有一座獨樂寺,其中的觀音閣柱子是一截一截疊起來的。清康熙年間曾發生一次8級地震。1976年又發生唐山大地震。這兩次地震使許多建築毀於一旦,而這座觀音閣卻安然無恙。
浙江寧波市洪塘鎮北的保國寺,曆經千年風雨,經受多次台風襲擊和地震考驗,迄今巋然不動。更為奇妙的是,它不為蟲蛀,不為鳥宿,連蒼蠅、蜘蛛都不光顧,實為古代建築的珍品。
50多年前,山西省靈丘一帶曾發生一場震中裂度為9度的地震,各種建築物皆倒塌,惟有位於應縣震區高達67公尺的佛宮寺釋迦塔絲毫無損。前幾年,應縣一帶發生5~6級地震。1998年張家口地震又波及應縣,釋迦塔仍象沒事兒似的。1926年,山西軍閥混戰,約有200發炮彈擊中了它,仍然沒有損傷它。更為神奇的是該木塔可以避雷防火。曆史上的好多木塔曾毀於雷擊,葬身火海,而該木塔卻三裂三合的西安小雁塔。經受住了無數次特大雷擊,沒有對它造成任何損害。如果是其他木質建築,早就化成灰燼了。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從公元1487年到1721年,由於多次地震,西安小雁塔有過“三裂三合”的神奇經曆。第一次明成化末年,長安地震,土裂尺許。正德末年,地再震,塔卻一夕如故。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年地震,塔裂為二,癸卯年複震,塔合無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年震,塔又裂,辛醜年複合。史料所記載的這6次地震中,有幾次是破壞性極強的。如1555年關中8級大地震,死亡83萬人,波及19個省,曾出現山崩地裂,城鎮陷落的慘劇,惟有位於地震區的小雁塔屹立不倒,令人百思不解。
中國古建築神奇的抗災功能,不但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興趣,也一直是全球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家關注的焦點。遺憾的是雖然研究者們提出了種種假說,如建築結構說、地質結構說、地理環境說等等,但均是一家之言,至今沒有定論。
“辟穀食氣”究竟是怎麼回事?
練過氣功的人一定會知道“辟穀食氣”這種說法。“辟穀”就是不吃東西的意思,“食氣”是說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麵還有一卷專門描述“辟穀”之事。氣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練氣功的時候能達到一種自動停止吃喝的狀況。它不同於人為追求的節食和斷食。因為“辟穀”對身體有利無害,而節食、斷食則會使身體虛脫而生病。“辟穀”境界中有一些不同的情況。修煉氣功到一定程度,或者受到其他氣功大師的“辟穀”影響後,有些人會自動出現厭吃厭喝的感受,如果將此感覺付諸行動,專心練功,那就是“辟穀”境界。在進入這個過程後,有的練功者開始時會喝水、吃一些水果,但到了一定境界,就根本不吃不喝,卻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這種神奇卻又容易被人誤解的狀態,早在中國古書上就有記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還有一卷專門描述“辟穀”之事。看來古人相信並見識過這種事情,才會鄭重其事地將它記載下來。現代醫學對與自己理論格格不入的“辟穀”境界也產生了興趣。通過實驗調查發現,“辟穀”狀態對人的身體沒有明顯損害。練功者本身沒有饑餓感。他們的睡覺時間大大縮短,精力卻旺盛了許多,日常活動完全正常進行。有了“辟穀”經驗之後,很多人的生理指標比之前還能好很多。為什麼人在不食五穀而食氣的狀態下生理狀態會更好?他們究竟是靠什麼在維持生命呢?醫學無法解釋,我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蒙汗藥的成分到底是什麼?
在《水滸傳》以及許多武俠小說中都提到過一
種神奇的古代迷藥“蒙汗藥”。據說它溶在水裏或酒中無色無味,不知情的人喝下之後就會全身發軟動彈不得,甚至昏迷不醒,但隻要吃下解藥或在臉上灑點涼水,即可平安無事。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對它的成分充滿了好奇。
曼陀羅。曼陀羅是優良的麻醉藥,而且它能抑製汗腺分泌,使肌肉鬆弛無力,這也與古書中所描寫的蒙汗藥相符。草烏。草烏中含有烏頭堿,對人的神經末梢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關於蒙汗藥的主要成分大概有3種說法。一是草烏。草烏中含有烏頭堿,對人的神經末梢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但烏頭堿有大毒,三四毫克就可致人死命,似乎與書中所載蒙汗藥對人無害的藥效不符。二是曼陀羅。這種說法流傳最廣。包括《本草綱目》在內的許多醫書都載有以曼陀羅為主藥的麻醉劑。現代醫學臨床證明,曼陀羅確實是優良的麻醉藥,而且它能抑製汗腺分泌,使肌肉鬆弛無力,這也與古書中的描寫相符。另據沈括記載,有一種名叫“坐拿草”的植物葉子能使昏迷的人蘇醒,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解藥了。但用過上述麻醉劑後用涼水灑在臉上並不能解除麻醉。蒙汗藥是否在主藥曼陀羅之外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輔藥呢?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押不盧。在南宋周密的記載中提到押不盧產於回回國西邊數千裏。用一點點粉就能使人昏睡不醒,3天之後再用另外一種藥即可醒來。到底古書中的蒙汗藥是哪一種呢?其實,隻知道主藥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它的配方。蒙汗藥的解藥配方,也同樣在人們的關注之中。
會生白發的石頭?
普通的鵝卵石上長出一頭飄逸的“長發”,這個世人眼中的“怪物”因梁羽生小說人物的緣故,得了個“白發魔女”的稱謂。是植物,是動物,還是某種天外來客?又或者隻是人工偽造的普通石頭?20年來奇石主人東奔西走希望揭開“白發魔女”的身世之謎……
這塊“生發石”的主人、遼寧本溪的收藏家田恩宏還記得,自己是1987年在青島出差時從民間購買並收藏的,對“生發石”一見鍾情也是緣於這塊橢圓形的鵝卵石上長著和人的頭發一樣的白發。
“生發石”。它是植物,是動物,還是某種天外來客?把“生發石”帶回家後的20年來,田恩宏一直想弄明白石頭上為什麼會長出頭發。尤其令田恩宏一家人感到驚訝的是,最初兩年,“生發石”的發須竟然還在生長。這個有生命力的“怪物”究竟是動物、植物還是別的什麼生物呢?田恩宏走訪過不少奇石收藏家,也到過一些科研單位,“生發石”的身世之謎卻始終沒能破解。2004年10月,奇石主人曾將“生發石”送到中科院微生物所進行鑒定。“生發石”奇特的外形讓在場的研究人員大呼驚訝,卻也無能為力。不過73歲的老專家、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卻提供了一條線索,他懷疑,“生發石”的發須可能是某種海洋生物,建議將“生發石”送到中科院海洋所。
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奇石主人把“生發石”帶到了位於青島的中科院海洋所。劉瑞玉院士科研人員對“生發石”進行檢測和鑒定,但仍是沒有定論。以及幾位教授對“生發石”早有耳聞,專家們聚集在一起,希望能替它驗明正身。安建梅博士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生發石”的情景。“生發石”與普通鵝卵石並無兩樣,通體呈乳白色,高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形狀宛若人的頭部。“生發石”的奇特之處在於,石頭的一麵生有“白發”,上千根白色“須絲”儼然一頭飄逸的長發。“白發”長約5厘米到10厘米,比人的頭發還略粗一些,發須是中空的。
剛開始,大家懷疑“生發石”是不是一種海洋植物。如果是海洋植物,那麼極有可能是一種藻類。長期從事海藻係統分類與研究工作的夏邦美教授通過檢測和觀察否定了這種猜測,因為通過把“生發石”的發須浸泡在鹽酸中發現,發須中不含鈣質。
難道“生發石”竟然是一種動物?排除了是海洋植物的推測,“生發石”被初步認定是一種生活在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附著在石塊上後慢慢生長逐漸形成的,並由於某種原因被轉移至淺海生活所致,而非石頭長出“頭發”。劉錫興教授和徐鳳山教授都長期從事海洋無脊椎動物研究,他們通過對“生發石”進行仔細觀察後進一步推斷,以它這種生活方式和生長狀態不可能是其他動物,“生發石”的發須應該是無脊椎動物中比較高等的一種——頭盤蟲,屬於半索動物門。
頭盤蟲最基本的構造是,蟲體附著在石頭或者貝殼上麵,然後蟲體的分泌物逐漸形成一根細細的管子,蟲體前麵頭部像個圓盤子一樣。這塊“生發石”到底是不是海洋動物頭盤蟲呢?
在劉瑞玉院士和幾位教授的鼎力幫助下,安建梅博士開始查閱大量資料和文獻,對比已經發現的頭盤蟲種類,並對“生發石”的發須進行切片觀察。
“頭盤蟲每一根管都是一個個體,每一根管裏麵都有一個蟲體,主要是對發須也就是管裏麵的結構進行觀察,看它裏麵原來是不是有生物。管裏麵即便有生物,經過這麼多年也已經腐爛了,但即便腐爛了,也應該有一定的細胞結構。”安建梅解釋說,“我們通過切片觀察,發現管裏麵果然有細胞結構,證明一開始的推測是正確的,這確實是一種頭盤蟲。”
目前世界上共發現了18種頭盤蟲,大部分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域,其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亞各發現過一種,中國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頭盤蟲的蹤跡。那麼這種頭盤蟲又是屬於哪一種呢?
所有頭盤蟲的蟲體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隻是管的形態各異,那麼要確定它的種類隻能從管的形態下手了。安建梅在解剖鏡下麵對“生發石”的發須進行觀察,並和其他已經存在的頭盤蟲的管進行對比,令安建梅感到驚訝的是,這種頭盤蟲的管和其他18種頭盤蟲都不一樣,比較特殊。難道這是一種新的頭盤蟲?
這種頭盤蟲的管特別細、特別長,而其他種類頭盤蟲的管都比較粗、比較短。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特征,管的末端有類似傘狀的結構,好多直板片組成一個圓盤狀的傘,這在其他頭盤蟲身上從來沒有發現過。而且其他很多種頭盤蟲的管是有分叉的,就好像樹枝一樣,從主幹分出很多枝幹。但是這種頭盤蟲的管是直的,沒有分叉,就好像人的頭發一樣。
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對比檢測,“生發石”的身世之謎終於揭開了,科學家鑒定為半索動物門羽鰓綱頭盤蟲屬的一個新種,定名為多板直管頭盤蟲。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終結,有一些科學家並不同意“頭盤蟲”的說法,他們認為將“生發石”的身世簡單地歸結於一種新的“頭盤蟲”過於武斷。還有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生發石”是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外星生物”。可見,籠罩在“怪石”頭上的迷霧並沒有真正散去,而“怪石”身世之謎的最終解開,還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