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動物學教授穀景和分析說:“大腳怪”極有可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藏馬熊。因為藏馬熊行走時,後爪緊跟前爪,踏在前爪踏過的地方,但隻有部分與前爪印重合,這樣,人們便看到了酷似人類的大腳印。此言一出,震驚九座,不少人表示認可這種觀點,但穀景和教授並沒有對“大腳怪”長時間的直立行走做出解釋,這不能不算一個很大的疑點。因為很少有人到保護區進行係統考察,所以,穀教授的觀點,目前尚無法證實,阿爾金山“大腳怪”仍是難解之謎。
喜瑪拉雅山“雪人”之謎
矗立在中國和尼泊爾接壤處的喜馬拉雅山,不僅以其世界之顛的高聳吸引無數國內外的登山勇士,而且近百年來又以“雪人”傳說之謎,燃起眾多考察者的揭謎熱情。
1959年6月24日,在卡瑪河穀中遊的莎雞塘,一個住在中國境內的尼泊爾邊民報告說:他的一頭犛牛被“雪人”咬斷喉嚨死去。“雪人”吸盡了犛牛的血。其後中科院有關人員和北京大學生物學係教師參加的考察隊趕到現場,在死牛附近找到一根棕色的毛,長15.6厘米。帶回北京鑒定後,認為與犛牛、猩猩、棕熊、恒河猴的毛發在結構上均不同,但是當時也無法證明它就是“雪人”的毛發。但無論怎樣說,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有關“雪人”的實物。想像中“雪人”的麵貌(繪畫)。
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中國西藏地區,也多次發現“雪人”足跡的報道。1956年,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曾派出專業人員對“雪人”進行專題調查。在海拔6000米的雪地上又發現了“雪人”的腳印,大小與登山鞋印相似。5月20日晚,隊員尚玉昌正在營帳裏寫日記,突然聽到山穀裏兩聲槍響,隻見藏族翻譯氣喘籲籲地跑來,大喊:“雪人!雪人!”原來一個“雪人”從山穀下正往山頂走去,全身長毛。翻譯開了兩槍,但因天黑而未打中,“雪人”逃走了。這之前,絨布寺一喇嘛也看到過“雪人”,它的特征是:全身長毛,身體比人大,直立行走。
1972年12月,駐伸巴地區的邊防部隊曾接到當地民眾的報告,說兩個能直立行走的動物經常來偷牛羊,並說這兩隻怪獸不是把牛羊咬死,而是成群趕走,看管起來慢慢吃。邊防軍出於為民除害,派一位副團長帶著幾名戰士上了山,很快找到了兩隻怪獸。在相距四百多米處,戰士們開槍打傷了一隻,另一隻逃走了。但受傷的那隻怪獸竟抱起一塊三百多斤重的大石頭朝開槍的人衝來,沒衝多遠終於倒下了。
據戰士們說,這個怪獸長得像猿又像人,尖尖的頭頂,長著二十多厘米長的棕紅色頭發,有眉骨,大嘴,牙齒尖利,前肢很長,沒有尾巴。在場的官兵沒一個人見過這種動物,但由於當時交通、通訊條件的限製,這個很可能是“雪人”的怪物屍體就被白白拋棄了。
1985年10月,有一浙江個體戶牙醫到那曲羌塘為人醫牙,在乘汽車返回拉薩途中,見到一群野驢從山中狂奔而出,後麵有一棕色怪獸緊追不舍。野驢放蹄疾馳時,時速可達百裏,但一會兒,一頭落伍的野驢竟被棕色怪獸掠去。他認為這個怪獸與人們描寫的“雪人”相似。
自1956年中國成立“雪人”考察隊以來,幾番探尋,也隻拍得幾個腳印,迄今未見到雪人的確切行蹤。通過許多考察隊的考察,得到的雪人印象是:身高1.7~1.8米,身體健壯,滿身是棕紅帶黑色的毛,頭發散披肩上;麵部無毛,較為平坦,下頦粗壯,牙齒很大,口也很寬;頭呈圓錐形,頂部尖;兩臂幾乎長達膝部;用足行走;能發出刺耳的大叫聲;受驚時或在多石、雪深的地方則用四肢行走。
學術界目前對“雪人之謎”的看法頗不一致,有人根據此地險惡的地理環境以及沒有找到“雪人”存在的直接證據而否雪人(繪畫)。定它的存在,認為可能是熊一類的大型動物。還有一些人認為“雪人”可能介於人和猿之間,即比猿高等些、比人低等些,是至今科學界尚不知曉的一種高等靈長類動物。
到目前為止,有關“雪人”的線索仍然停留在腳印、頭發、傳聞和目擊者的報告上,還拿不出真憑實據。但是,據推想,雪人不僅僅是一種猿的活化石,而且是活生生的可供我們對現實的人類進化史進行研究的活標本。在種種分析與推論中,呼聲日益高漲的是:認為所謂的“雪人”可能是中國南部的巨猿保存到現在的代表。當然,要想揭開“雪人”之謎,還有待於科學家的努力和確鑿的證據。
“雜交野人”之謎
中國湖北發現了世界首例活體“雜交野人”!1998年9月26日,在武昌舉行的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上人們目睹了這一奇跡。
人們看到的“雜交野人”頭部尖小,身高約2米,赤身裸體,四肢及形體特征均似“野人”,但無“野人”的長毛,也沒有語言。該錄像資料是1986年由野考會員在神農架毗鄰地區拍攝的。當時,“雜交野人”33歲,其母健在,她早年喪夫,對雜交孩子一事閉口不提。
中國野考會負責人李愛萍告訴人們,這一珍貴錄像資料是她去年底清理父親遺物時發現的。其父李建1995年去世,生前任中國野考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畢生致力於“野人”考察。李愛萍女士說:“好在她的大兒子、‘雜交野人’的哥哥是隊上幹部,在得到野考會會員‘保密’的承諾後,講述了其母被‘野人’擄去並雜交後代的‘隱私’。”據悉,“雜交野人”生母現已去世,野考會會員當初與其家人關於“不得在她生前公開‘雜交野人’消息”約定隨之解除。
據了解,在此之前見諸報道的“雜交野人”是三峽巫山“猴娃”。1939年3月,巫山縣當陽鄉白馬村一婦女產下一猴子模樣的嬰孩,村上人說,這位母親1938年7月間曾被“野人”搶進山洞生活過,孩子就是因此懷上的。可惜“猴娃”無意中讓炭火燒傷,於1962年8月病故。
我國著名野考專家劉民壯先生聞說此事,急急趕到巫山,在當地有關方麵協助下挖出“猴娃”遺骨,並進行了初步測量和研究。在劉民壯先生1979年9月發布的《巴山猴娃科學考察報告》中,雖沒有肯定“猴娃”就是其母與“野人”雜交所生後代,但對關於猴娃的“癡呆症”、“特大返祖現象”等猜測均予以了否定。其於1980年在《科學畫報》第4期發表《猴娃之謎》一文,進而提出:“如果說猴娃是人與‘野人’雜交的產物,那倒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巴山本是‘野人’頻繁出沒之地,況且曆史上也曾有過類似的記載。”
然而,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野人”與人的後代,至今仍是一個謎。
活吞毒蛇之謎
提起毒蛇,就會令人懼怕。如果被毒蛇咬傷,便會有性命之憂。但是,有人不僅不怕蛇無獨有偶,黑龍江一奇男子也能活吞毒蛇。咬,而且敢於把活生生的劇毒蛇吞到肚子裏。
廣西桂林有一個叫李韋心的捕蛇能手,能活吞毒蛇。親眼看到的人沒有不膽戰心驚的。李韋心的父親李永芳,原來是桂林地區的管蛇工,也是當地有名的捕蛇能手。有一天,他有事出了門,年僅7歲的兒子李韋心看著周圍一籠籠毒蛇,覺得挺有意思的。他在籠外逗著毒蛇,直攪得它們昂頭吐舌,接著他順手從鐵籠裏抓起一條眼鏡蛇來,放在手裏玩。玩著玩著,他竟把這條毒蛇放進嘴裏,然後活生生地吞下肚去。毒蛇被吞到肚子裏後,小韋心不僅安然無事,反而感到全身很舒服。
李韋心的血液到目前還鑒定不出有什麼異常,但他的胃要比正常人的胃大三分之一。他不能喝糖水,喝下一小口就會嘔吐不止;他也不能吃雞,一吃雞肉就胃痛難忍。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生吞毒蛇,他就會感到渾身無力,神誌恍惚,接著就會生病;如果吃了無毒蛇,也會感到胃脹得不舒服。這一奇特的現象,至今還是一個謎。
食草人和不吃飯的人
食草人之謎
世界上存在著一些奇特的人種,諸如:蜥蜴人、吃野草的人、狼人等。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個謎。
我國重慶市大巴山區巫山縣有一個食草人,他就是當地農民龔清孝。龔清孝原來愛吃肥肉、米飯。1976年6月的一天,他從附近煤礦挑煤回食草人。家途中,口焦舌幹,偶然間產生了吃野草解渴的念頭。於是,他采食了一把嫩綠的絲毛草,放在口中咀嚼,頓時覺得清香可口。從此,他每天飯量逐漸減少,食草量卻不斷增加,一日三餐必吃草。春秋季,他吃絲毛草、麥穗等鮮草;冬天吃幹稻草、鬆樹果、柏樹籽等。現在,他還吃少量米麵食物,但聞到肉和動物油的氣味,就嘔吐不止。多年的吃草生活,使龔清孝的體力和記憶力有所衰退,但神誌清醒,幹農活很有條理,家庭生活也不受影響。至於他為何發生這種情況一直未能查明原因。
不用吃飯的奇怪女子
我們都知道,人不及時吃東西,就會造成能量供應不足,然後會感覺渾身沒有力氣,要是長期挨餓就會有性命之憂了。
然而我國湖北卻有這樣一位奇特的女子:她十幾歲時得了一種怪病,讓她的喉嚨咽不下東西,後來她的病雖然治好了,可她卻從此以後不再吃東西,隻是每隔一段時間去醫院注射一些葡萄糖。在熬過初期的不適之後,20多年過去了,她的發育完全正常,體力、智力也和其他同齡人一樣。人們不禁要問:她究竟是在依靠什麼生存?難道空氣中也會有能量被人體吸收嗎?醫學專家對此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曾經對她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跟蹤觀察,但是什麼異常情況也沒有發生。她和其他正常人的生活完全一樣。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不吃東西也能正常發育和長大呢?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能解開這個謎團?
恐龍是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
恐龍是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這是20世紀70年代古生物學界的一場論戰的中心課題。眾所周知,自從人類了解到在地球上曾出現過恐龍這類巨物之後,動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便把它歸入爬行動物的範疇,而恐龍體溫隨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恰恰是爬行動物的最大特征之一,因此,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天經地義地認為,恐龍屬於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
但是在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鮑勃·貝克提出恐龍是具有熱血生理的、極為敏捷活躍的動物,並認為恐龍並沒有斷子絕孫,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為了證實自己的論點,貝克列舉了許多研究證據。這位學者指出,動物的肢體狀況能反映出它對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勢,這就說明這類動物動作敏捷、行動活躍,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維持這樣高的能量輸出,隻有熱血動物才能夠做到。根據對恐龍骨骼的研究已經知道,它的肢體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長,從理論上估計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小時26~96公裏,顯然應該是熱血動物。此外,貝克還提出了“共同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溫血動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們所捕殺的動物要比冷血食肉動物更多,結果從恐龍的動物群組合中證實了這一點,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龍所占的比例相當之高,由此也能說明恐龍是熱血動物。這一理論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些學者提出了補充該理論的研究結果。英國學者德斯蒙德在他所著的《熱血恐龍》一書中指出,恐龍類裏食肉恐龍。很少有身體小巧的小型恐龍,因為一隻小型的熱血動物,如果身體外表沒有毛發或羽毛的絕緣覆蓋物,就會過速地散失自己的體溫,而恐龍差不多都是龐然大物,所以不能太快地失去體熱。其次,在一些最為龐大的恐龍脊椎骨裏,有一些巨大的空腔,這表明恐龍可能也有鳥類那樣的一個氣囊係統,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換氣和更充分地從空氣中攝取氧氣。還有,恐龍都具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次生齶,有了這個齶就能邊吃食物邊呼吸,而任何一種熱血動物都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呼吸。
熱血恐龍的理論導致了古生物學上的一場革命,它打破了許多傳統觀念,但同時也遭到了許多古生物學者的強烈批評和抨擊,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學家們的反對。以大英博物館研究古代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學者艾倫·查理吉為代表的學者們,不讚成“共同結構”的理論,他們提出作為熱血動物的鳥類雖然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但不代表所有的恐龍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
恐龍是冷血還是熱血,此問題涉及到恐龍的分類、特性和習性。到目前為止,雖有大量的事實證明一些肉食恐龍和中、小型恐龍可能是熱血動物,但對大型草食恐龍究竟是冷血還是熱血尚難下定論。此外,它還涉及到恐龍的滅絕問題。因為,如果許多中、小型恐龍是溫血的,那麼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顯然用隕星撞擊、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造成氣候變冷、食物短缺等原因均難以完滿解釋。
恐龍曾經是這個世界的霸主。動物為何有“殺過”行為?
動物學家發現,一隻金錢豹有時能夠一下子殺死17隻山羊,然後把屍體放在那裏,揚長而去;獅子能夠殺害更多的牛、羊、驢,遠遠超出自己的食量;北極熊能夠一連殺死21隻獨角鯨;幾隻餓狼一次可以殺害上百隻的小馴鹿。這些被稱為動物的“殺過”行為。
貓頭鷹捕鼠本領甚為驚人,即使在飽餐後,遇上鼠類仍會猛力追逐,寧可殺死扔棄,也不讓田鼠逃脫。人們最熟悉的是赤狐的“殺過”行為。歐美村落的農民都知道,赤狐常在夜間闖入棚舍,把雞、鴨統統殺死。據說,一位荷蘭的動物行為學家曾在農村雞舍旁守夜觀察,目擊一隻赤狐跳進雞舍,大約在10分鍾的時間內,把雞舍中的12隻小雞全部殺盡,最後僅帶走1隻,棄留下11隻死雞。不僅如此,赤狐還常常在暴風雨之夜,闖入黑頭鷗的棲息地,輕而易舉地把數十隻鳥按順序逐個咬死,竟一隻不吃,一隻不帶,空嘴而去。後來,有一位動物學博士來到黑頭鷗的棲息地進行考察,發現這種鳥在夜間,尤其是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刻,都蹲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即使遇上人和猛獸也不逃避。
貓頭鷹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尤其在繁殖期間的貓頭鷹,捕鼠本領更為驚人,會表現出極大的“殺過”行為。有的貓:頭鷹即使在飽餐以後,遇上鼠類仍會奮力追逐,寧可殺死扔棄,也不讓田鼠逃脫。
動物的“殺過”行為對人類來說既有利又有弊。例如貓頭鷹大量殺死老鼠,顯然對人類是有益的。但赤狐殺死家禽以及獅、豹、狼等猛獸過量殺害家畜和野生動物,又使人類遭受損失。
人們雖然聽到或看到一些動物確有“殺過”行為,可是對它們“殺過”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一些動物學家認為,“殺過”是食肉動物殘忍好殺的本性,不僅在陸生猛獸中有,在海獸裏也有,如虎鯨群衝入海豚或海獅群後,幾乎可使對方“全軍覆沒”,可是被它們所食的僅是少數。另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即使是凶殘的食肉動物,其“殺過”行為也是偶然現象,是由於它們接近獵物時,受到將被捕食動物的驚嚇和竄逃的刺激而引起的,決不是殘忍好殺的本性所致。然而,較多的動物學家認為,“殺過”成因不能一概而論,要作具體分析,有的動物是出於本性,有的動物卻是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也可能兩種原因兼而有之。少數動物學家提出,以上對動物“殺過”行為原因的解釋,都屬於推測性的,目前還缺乏科學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