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探索植物的喜怒哀樂(1 / 3)

始祖鳥化石是真是假?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鳥類是從中生代侏羅紀的一種古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1861年,德國的內科醫生卡爾·哈白林在巴伐利亞索倫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采集到世界上第一件始祖鳥化石標本,轟動當時科學界。

始祖鳥化石很像添翼的爬行動物,具有羽毛、飛翼、“開放式”骨盤和三前一後的四足後趾等鳥類特征;但始祖鳥的肋骨無鉤狀突,而有牙齒、分離的掌骨和尾椎骨等爬行類特征。始祖鳥化石呈現出爬行類與鳥類之間的過渡形態,它一直被當做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現藏於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

然而,1985年英國加的夫考古學院的鳥始祖鳥化石標本。類古生物學家霍爾和古物理學家維克拉馬辛卻提出該化石是偽造的,隻不過是爬行動物骨骼上人為地配上美麗的羽毛而已。以色列物理學家史培納拍攝了化石標本的照片,刊登在《攝影月刊》上,顯示出羽毛上下模型的疊影和羽毛下的塗膠痕跡,說明偽造者是在普通爬行動物骨骼上粘上羽毛,並翻模製成“始祖鳥化石”。霍爾和維克拉馬辛檢測了化石標本後又說:化石標本上的一道裂縫是人為敲擊出的,骨骼沒有龍骨突和胸骨,說明此動物根本不會飛翔,從根本上違反了始祖鳥的概念——一隻爬行動物為了適應飛翔生活,前股化為翼,鱗片演化成羽毛。

這引起了古生物學界的一場激烈的爭論。許多科學家對此表示讚同,倫敦自然博物館的查利基先生說,也許偽造者正利用人們急於揭示鳥類進化的心理來達到一鳴驚人的目的。

最近,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館館長克利格及其同事們正式撰文反駁霍爾和維克拉馬辛。他們認為化石絕非贗品,論據有:用顯微鏡觀測,化石標本沒有任何塗膠的痕跡;標本上的一道裂縫幾乎成直線,人工不可能敲出這種形狀。

霍爾與維克拉馬辛卻不理會這些反駁論據,他們要求從化石標本上取樣重新進行測定,但遭到博物館的拒絕。

由於博物館對始祖鳥化石標本具有絕對的支配權,這場爭論很難進一步深入下去。始祖鳥化石到底是真是假,目前還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生物

1992年8月,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農民杜戰盟,到鄰縣永安村邊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腳踩著了一塊軟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堆“爛肉”。在夥伴們的幫助下,他把這團“爛肉”帶回家,一稱23.5公斤。他切下一小塊煮食,味道獨特,十分好吃。但沒有想到,3天後,“肉團”竟已長成35公斤。杜戰盟一家驚訝不已。他隨即趕到縣城,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怪事。

粘菌。西北大學生物係教師楊興中聞訊後,匆匆趕到杜戰盟家中。他看著那個奇怪的東西放在一個盛滿水的大鐵鍋中。經測量,長75厘米,寬50厘米,周長110厘米,通體為褐黃色,局部呈珊瑚孔狀,內部呈白色,有明顯分層,手感柔軟。這位從事生物教學和研究的教師一下子愣住了,他也弄不明白眼前的“怪物”是什麼。後來,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麵的13位專家從呼吸、蛋白質含量、活體培養、動物、植物器官和真菌分離等方麵對其進行了測定,結果令專家們驚喜萬分。這團“爛肉”既有原生動物特點,又有真菌特點,是世界罕見的大型粘菌複合體,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國際上還是個空白,屬於世界生物或植物學領域的一大攻關課題。但是,粘菌曠世罕有,全世界僅在中國唐代珍貴文獻和1973年美國阿拉斯加有過兩次類似的記載和發現。唐代的記載簡單,不足為科學鑒定的依據。在美國發現的粘菌,由於保管不善,3個星期後便死去了,令美國研究人員後悔不迭。

據有關文獻記載,粘菌屬粘菌門,它是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體。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動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即其營養體為變形蟲形無細胞壁的多核原生質團,無葉綠素,行動與攝食方法與原生動物相同,但生殖時間產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纖維素壁,這又是植物的特性。

究竟粘菌是植物還是動物?因為它罕見稀有,人們對它研究甚少,現在還無法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於它至少具有上述兩種物體的特征,為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植物為何能長生不老?

在植物的世界裏,到處可見年齡達數百、數幹歲的老樹;而在動物的世界中,即使是被視為長壽象征的烏龜,頂多不過能活幾百歲。為什麼看似脆弱的植物的壽命反而遠比動物的長呢?

幾乎每個人都有“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欲望,但同時也知道這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與19世紀相比,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提高了20~30歲。這個趨勢會一直延續下去嗎?人類的壽命會無限延長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是人類,其他動物的壽命也很有限。可植物就不是這樣了,在有的植物個體身上,壽命的概念似乎是不存在的。

在春天撒下牽牛花的種子,到了夏天便會盛開花朵一粒種子,有可能躲在地下10年、20年,甚至幾百年,然後才吐出嫩芽。並結成種子,入秋之後立即枯萎。依此看來,牽牛花的壽命隻有半年。如果把萌芽的牽牛花一直放在暗處使它照不到光線,它就會在剛剛長出雙子葉還沒有抽蔓時就開花結果,進而枯萎。這時,它的壽命隻有短短幾個星期而已。但是,如果把牽牛花移人溫室,一到夜晚就點亮電燈保持光亮,它將始終不會開花,而是一個勁兒地伸蔓長葉,持續生長好幾年。由此看來,牽牛花好像可以“隨意”改變一生的長度,沒有固定的壽命。

人類或者動物,隻要是相同的物種,都會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成長、性成熟、產子,隨年齡的漸增而老化,最後以既定的壽命結束一生。但是,植物卻能夠在一生的各個階段休眠一陣子:比如冬天停止代謝,春天再開始生長。從同一棵草木上同時掉落地麵的多粒種子,有我們常見的平凡的牽牛花,居然可以“隨意”改變自己的壽命。的第二年立刻發芽,有的則躲在地下休眠數年乃至數十年,有些種子甚至經過幾百年之後才發芽。

植物和動物都靠繁衍子孫而使生命延續。動物的繁殖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即使是“克隆”,也需要卵細胞或者胚胎細胞的參與。而植物卻可以借助自身細胞(單細胞)來繁殖,它不停地分裂,“永不死亡”。

森林火災常常把滿山遍野的植物燒成一片慘狀,但一到次年的春天,燒焦的樹幹上可重見稀稀疏疏的新綠。

1963年,英國的史基瓦德切下一小塊胡蘿卜放在培養液中,不久,胡蘿卜塊中有不少細胞遊離出來,將這些細胞放到培養基上,細胞開始增殖,在試管中長成了整個的胡蘿卜。史基瓦德首次證明了構成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再度發展成新個體的能力,而這一點,人或者動物都是做不到的。

另外,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個體都具有顯示物種特征的特定形貌:貓和狗絕不一樣,因為它們的相貌不一樣;瘦貓和胖貓都是貓,因為它們的相貌一樣。植物則是沒有一定的形貌的,同樣是落葉鬆,生長在不同的地方,完全可能是兩個模樣。即使是生長在同一地方的相同種類的兩棵樹,形貌都可能完全不同。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水杉,可以活4000年以上。在美國,甚至有成片的長壽水杉林,而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也才隻可以活120歲左右。

植物和動物從其生命的起源來看,完全是同祖同宗的,但其後代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植物長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它們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植物也有喜怒哀樂嗎?

人是有感情的,言外之意,其他物種是不會有感情的。但是,在沃特·迪斯尼的動畫片裏,自然界的生物似乎比人還有靈氣。一旦危險降臨,樹木會把枝丫折回,灌木會蜷縮,花朵會合攏,野草會用葉子向遠方的同伴傳遞信息。以前,人們隻把這些現象看成是植物的本能,一種對外部刺激的條件反射。可是最近二三十年來的研究卻使人們對上述的結論產生了懷疑,並提出了植物有感情,植物有喜、怒、哀、樂,植物會說話,植物有心理活動等“奇談怪論”,在植物學界掀起了探索植物心理奧秘的浪潮。更有甚者,提出建立“植物心理學”,專門研究植物的“類人”活動。

一片葉子也有情感。這一研究的開創者是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的測謊專家克裏夫·巴克斯特。一天,他在院子裏澆花時突發奇想,想利用測謊儀的電極看看水從花的根部升到葉子的速度有多快。結果他詫異地發現,當水徐徐上升時,電壓卻漸漸下降,描述器上顯示出一種與人在受到感情刺激而短時間激動的波形極其相似的圖形。這一發現激發了巴克斯特的好奇心。進一步的實驗發現植物還有恐懼心理。巴克斯特試圖用火燒一片葉子,然而,還沒等火靠近葉子,描述器上已顯示出波幅在劇烈振動。但是,當反複點火,卻不燒著葉子,植物感到火對它並不構成威脅時,波形便振幅減小,趨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