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探索植物的喜怒哀樂(2 / 3)

1966年,巴克斯特發表了他那近乎荒誕的研究結果,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這一成果遭到大多數科學家的強烈反對和質疑,但也引起許多人的關切和注意。

幾乎與巴克斯特同時,前蘇聯科學家維克多設計了更先進的實驗。他使用電腦儀,把經過催眠處於睡眠狀態的被試者的手與植物葉子相連,隨後訴說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他發現,電腦儀記錄了人和植物基本相同的波形反應。進一步的觀察發現,當被試者高興時,植物的葉子挺拔,花瓣舞動;當說到寒冷被試者渾身發抖時,植物葉子也會嗦嗦抖動;當被試者悲哀時,植物也會沮喪地垂下葉子。

1973年,英國科學家彼得·托姆金斯和克裏斯朵夫·伯德的《植物生命奧秘》一書出版了。書中不僅重複了巴克斯特的實驗,並且進一步顯示植物還對語言、思維、祈禱有反應。此書一出,很快銷售一空。人們對這項研究的興趣日益濃厚。連一些原先根本不相信植物有感情的科學家,在獲得實驗證據後,也加入了這一研究行列。更有甚者,不僅認為植物存在著“可測量”的心理活動,而且認為如果作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還可以像心理學家對人格進行分類那樣,按植物的性格和敏感性對其進行“物格”分類。

198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研究者發現,植物在遭受害蟲侵襲時,不僅有恐懼感,而且還會向周圍的鄰居發出警告信息。植物是怎樣互相傳遞信息的呢?德國德累斯頓的生物物理學家赫伯特·魏澤研究後認為,它們是通過聲音和能量來傳遞信息的。例如,一旦槐樹的葉子被羚羊或長頸鹿啃得差不多時,不僅這棵槐樹,周圍的槐樹也像接到命令似的開始分泌毒物;森林裏,如有一棵橡樹被伐或病死,周圍的橡樹就會全體總動員,結出更多的種子和果實。魏澤指出,植物之間傳遞信息的能量是一種微弱的光,通過“剩餘能量放大器”可以看見這種光,至於人類聽不見植物說話的聲音,是因為植物發聲的音頻太高。法國物理學家施特恩海姆說,20年前根本沒人相信鯨魚會唱歌,但現在鯨魚唱歌已被破譯,在不久的將來,植物的聯絡聲音也將變得清晰可見。

現在,在英國科學家和日本中部電力技術研究所的努力下,已經有了“植物活性翻譯機”,它由放大器、合成器、記錄器組成。錄音記錄表明:黑暗中的植物突然受到強光的照射會發出驚訝的聲音;刮風或缺水時,植物會發出低沉、混亂、非常可怕的聲音;當植物受到溫暖適宜的陽光照射或灌溉以後,原來發出難聽聲響的植物,會使聲音變得悅耳動聽。

20年前根本沒人相信鯨魚會唱歌,現在鯨魚的歌唱已被破譯。植物的“感情世界”真豐富,植物的“話語”真奇妙。植物語言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研究越深入,視野也越開闊。可是,盡管有以上眾多的實驗證據,但關於植物有沒有“感情”的探討和研究,依然沒有得到所有科學家的肯定。不過在今天,不管是有人支持還是有人反對、懷疑,這項研究已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進入科學殿堂的大門。這門剛剛誕生的新學科中還包含著許多等待人們去探索的未解之謎。

能讓人產生幻覺的植物

在古典小說中,常有用迷魂藥使人昏迷不醒的描述。所謂迷魂藥,實際上是一種或多種致幻植物的製劑。在自然界中,有不少植物,吃了它或嗅著它的氣味,會使人產生幻覺,進入一個離奇古怪的幻覺世界。這種使人致幻的植物,被科學家稱為“致幻植物”。

在美國西南方的印第安部落裏,生長著一種奇特的南美仙人掌。當人們摘取這種仙人掌的芽放進口中咀嚼時,會使頭腦處於虛幻狀態。

在墨西哥和古巴境內的印第安人居住區,生長著一種名叫光蓋傘的毒蘑美國西南印第安部落裏有一種仙人掌,食後會使人的頭腦處於虛幻狀態。菇,人食用後會產生稀奇古怪的幻覺,感到個人與周圍的環境完全脫離,好像超然於時空之外,眼前的世界是那樣虛無縹緲,而幻景中的一切又是那麼真實可信,從而胡言亂語,狂歌亂舞。

美國學者海·姆,曾在墨西哥的古代瑪雅文明中發現有致幻蘑菇的記載。以後,人們在危地馬拉的瑪雅遺跡中又發掘到崇拜蘑菇的石雕。原來,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南美叢林裏的瑪雅人就對這種具有特殊致幻作用的蘑菇產生了充滿神秘感的崇敬之情,認為它是能將人的靈魂引向天堂、具有無邊法力的“聖物”,從而恭恭敬敬地尊稱它為“神之肉”。

致幻植物何以使人產生幻覺呢?原來,在人的大腦和神經組織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中樞神經媒介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多巴胺等等。這些中樞神經媒介物質像信使一樣,忠誠地進行信息傳遞,擔負著調節神經係統的機能活動和協調精神功能的重要使命。而多數致幻植物中含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堿,它們的化學組成和5一羥色胺等的分子植物極其相似,因而在其進入人體大腦後,魚目混珠、以假亂真,參與和影響神經傳遞代謝活動,擾亂腦的正常功能,導致精神分裂症的出現,使人產生種種離奇古怪的感覺。由於致幻植物所含的生物堿不同,以至出現形形色色的幻覺來,製造出一個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

雖然科學家初步揭示了致幻植物使人致幻的原因,但產生各種各樣夢幻的詳細機理的各個環節仍謎一般地困擾著人們。

能使人生下雙胞胎的“孿生草”

在亞洲西部的土耳其,有個叫做卡爾納加的小山村,村民中的雙胞胎出生率竟然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五十多倍。由於卡爾納加村極其貧困,又缺醫少藥,嬰兒的死亡率高得驚人,但在這個村子僅有的150戶人家中,目前仍有80對雙胞胎。

村裏老人們在談到其中的“秘密”時說,他們除了一年四季呼吸的是山林新鮮空氣,喝的是潔淨山泉水外,祖祖輩輩還喜食一種叫做“葭”的植物,村民們習慣稱之為“孿生草”。據說,長期食用這種植物的婦女懷孕後就可能生下雙胞胎,就連牧場上那些吃了“葭”的馬、牛和羊產下孿生胎的數量也很驚人。於是有不少人慕名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來購買這種名叫“葭”的奇異植物。

據說,目前在我國甘肅一帶也發現了類似的植物。但這種植物裏到底含有何種特殊成分?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異的效果?目前仍是一個謎。

葭。經常食用葭的村民和牲畜生產雙胞胎的幾率非常大。花兒為什麼會“發燒”?

我們都知道“春暖花開”,但是在北極這個寒冷的地區,人們會看到臭菘花在冰雪中盛開,詫異之餘,不禁疑雲頓生:這些花為什麼能在那麼冷的地方開放?

20世紀80年代初,瑞典倫德大學三位植物學家為了解開這個有趣的謎而奔赴北極。經過調查,他們發現臭菘花盛開的原因是因為花朵內部能保持比寒冷的外界溫度高得多的恒溫。

中國新疆的雪蓮,也是盛開在冰雪嚴寒中的一種花。花兒為什麼能“發燒”?三位瑞典科學家認為這跟它們追逐太陽有關。他們將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仙女木花花萼用細鐵絲固定,以阻止其“行動”,然後再在花上放一個帶細鐵絲探針的測溫裝置。旭日東升,氣溫升高時,被細鐵絲固定的花朵內部溫度要比未固定的低,因為未固定的花朵能隨著太陽的運動而一直麵朝太陽。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花兒向陽能積累熱量,有利於果實和種子的成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植物學家沃爾則認為,極地花朵“發燒”是因為脂肪轉化成碳水化合物釋放熱量所致。他觀察到極地植物臭菘,在連續兩星期的開花期間,漏鬥狀的佛焰苞把花中央的肉穗花序“捂”得嚴嚴實實,內部的溫度竟然保持在22℃左右,用向陽理論顯然難以解釋。

經測定,沃爾發現臭菘體內存在一種叫乙醛酸體的特殊結構,它的內部是生物化學反應的最佳場所。當植物體內的脂肪轉變成碳水化合物時,花兒就“發燒”了。可不久,沃爾發現在另一種叫喜林芋的“發燒”花兒內部並不存在脂肪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喜林芋“發燒”是靠花兒內部雄性不育部分的“發熱細胞”。沃爾因此以為,花兒“發燒”是為加速花香的散發,從而更好地招引昆蟲傳粉。在寒氣逼人的北極地區,一朵朵“發燒”的花就像一間間暖房引誘昆蟲前來寄宿,從而借助昆蟲完成傳粉。但美國植物學家羅傑和克努森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些花兒“發燒”不僅為了招引昆蟲,更重要的是為了延長自身的生殖時間,隻有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開花結果,延續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