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淮陰是一個大商埠,是南船北馬的交彙處,這裏商機無限,吸引了許多逐利的各國商人。城中酒樓食肆鱗次櫛比,糧店、雜貨店,絲綢布匹店和兵器店也隨處可見,市麵繁榮,百業興旺。
韓家老宅在城北的一條小巷裏,一座獨立的小院子裏有幾間磚瓦房。韓家搬遷時隻留下一些粗笨的家具,除此家徒四壁。韓母帶著韓信逃到這裏後便請人去漣水鎮打聽韓家的情況,回來說韓家已燒成一片爛地,韓母等到了幾天,仍不見到韓佰義回來,預料他已被害。
韓母痛不欲生,看著懷中剛滿月就沒了父親的韓信,想起韓百義最後的囑咐,韓母強忍心中的悲痛,咬緊牙關活下去。她決心把韓信養大,為韓家保留這點香火。可幸韓佰義掛在她肩上的包袱裏有一斤多的黃金,黃金是上幣,一斤黃金值一萬個銅錢。戰國時錢貴物賤,十個銅錢就能買一鬥米,二十個銅錢就能買一匹布。有了這筆錢,他們隻要節衣縮食,應衣食無憂。
韓信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長大,韓信自小就很聰明,剛到六歲,韓母就教韓信認字,教材是一部《孫子兵法》。原來在一次收拾房屋中,韓母在偏房裏發現了一個地窖,地窖下麵有兩個木箱,打開是兩箱竹簡,韓母拿起來看,原來是孫子兵法和行兵布陣、描繪山川地理的書。在孫子兵法下麵還有一把青銅劍和一封用白絹寫的信,是韓信的祖父寫給當時的劍術名家田仲祖父的,說韓家若有難,請照看他的後人。
韓母把劍和信珍藏好,她要等韓信長大後,才把劍和信交給他,要他去拜師學藝,為韓家報仇。
韓母用了四年的時間,教會了韓信認識了孫子兵法的字。韓母心靈手巧,有一手好的針線活,便從商人和富戶處接了裁剪衣服的生意,以幫補家用,母子相濡以沫平靜地在淮陰活下來。
韓信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沒有兄弟姐妹和親戚,與外人或別的孩子也很少交往,形成了沉默寡言及孤僻的性格。但他啟蒙的教科書是孫子兵法,這部兵書是我國文化和先人智慧的結晶,使他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同齡人高得多。韓信還繼承了父母的高大基因,他十歲的時候看上去就像十三、四歲的小孩。
這十年間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秦王政以其雄才大略,動用了一切手段,以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氣勢,吞韓滅趙魏,起全國之兵把楚國蕩平,然後劍鋒北指令燕王俯首稱臣。在這過程中最可笑的是齊國,它把秦王尊為西帝,自封為東帝,秦國每滅一國,它就祝賀一次,以為就可以東西帝並存,富貴萬年。秦王政心中暗笑,這是他的傑作,他用了無數的金銀財寶賄賂了齊王的近臣,才使齊王兩眼一抹黑,自我陶醉。
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數路並進,把齊都臨淄團團包圍,齊王才發覺大禍臨頭,最終他也成了秦國的階下囚,齊國滅亡。秦始皇終於吞並了六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分久必合,中國重歸統一。
改朝換代了,韓信母子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隻是感覺法令更加森嚴,稅收更加重。當時私學已很興旺,各家各派學者都開館授徒,宣傳自己的主張,擴大影響力。韓母多次要把韓信送到這些私塾讀書,但收費很高,韓信為了不增加母親的負擔,又不願意去,終於沒有去成。
對於一般老百姓,讀書當時是一種侈望。紙還沒有發明,字寫在竹簡或布帛上,學習成本很高,隻有官宦和富有人家的子弟才有讀書學習的機會。由於韓母識字,韓信已是很幸運了。
從十歲起,韓信就幫母親做家務,挑水劈柴到集市上買雜貨,空閑的時間就研讀兵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兵書上博大精深的辯證思想越來越感興趣,“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書中的這些警句,他隨時能背出來。他幻想自己有一天會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沙場之上,去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