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聯軍大營。
不知各位讀者發覺了麼?小說中的趙國分明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趙國,但是魏國卻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嗬嗬……不必太在意。戰國時期的魏國也是能人輩出,不過相對於先進了四百多年、地盤也大了好幾倍的三國的魏國,還是很有差距的。(雖然感覺古代的科技水平都那樣,其實某些東西還是很有差別的,比如冶煉技術、軍事體製等。)
兩國聯軍,聯軍最高指揮官是哪國將領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最高將領掌握主動權,尤其是兩國相互利用又相互防備的情況下,所以一般軍事聯合都很困難。可是這次,趙魏兩國有共同的敵人——大羅王朝,而且之前魏國天朗軍團失利,魏國再要最高指揮就很不合適了。
於是以勇武著稱的廉頗將軍,當上了此次聯合作戰的最高指揮,美名其曰”元帥“。在元帥之下,還有幾位謀士(藺相如、郭嘉、賈詡),武將(李牧、趙奢、許儲、典韋、李典、樂進、徐晃、張遼),從人數上來看,這個團隊明顯強過羅主的團隊,即便如此,整個趙魏聯軍的大營,氛圍十分肅穆。
(不要在意借用這些人名,想個有內涵有特色的名字不容易,一群呢?真的是很困難。也不要在意這些角色原本的實力強弱,在小說中隻要知道他們是謀士或者武將就夠了。)
廉頗:”各位對此戰有何見解?“
感覺好像例行公事,每次戰鬥前都要開這麼場會,不管是銀羽、羅主還是其他人。其實無論是計謀發麵還是人心方麵,在戰爭之前開個會是很有必要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起碼知道自己的情況沒那麼困難不是?考慮到己方眾人的狀況和想法,集中己方眾人的力量與智慧,還可以有動員的作用,總而言之,戰爭之前開個會很重要!畢竟是戰爭,不是遊戲。
相對於銀羽在劍閣城那臨時拚湊的隊伍,人心不齊,兵力不足,實力有限;羅主、廉頗的團隊卻是人才濟濟,戰術謀略也更加凶險。
郭嘉:”元帥可曾見過羅主?“
廉頗:”羅主?傳言中是靈域中最強的人,具體到沒見過。雖說不能小看敵人,可那羅主絕不可能是全才,至少行軍打仗方麵還欠缺經驗,之前都沒有聽說過他有參戰。“
賈詡:”元帥,據探子回報的消息,羅主已經到達奉城。羅主的實力是個謎,我們隻知道他很強,卻不知道強大到什麼程度,這未知的東西,不管從實際上還是從心理上都是莫大的威脅。“
許褚:”之前曹植殿下與司馬天狼將軍在劍閣城外的失敗,或許是有曹植殿下的大意,但是有司馬天狼將軍在本不該出問題。那羅漢兩國突然結盟,或者是漢國太子劉徹個人方麵的幫助,都足以顯示羅主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藺相如:”恐怕真的是劉徹個人方麵的原因,據可靠消息,當年劉徹差點在羅王城外出事,以劉徹對漢國的重要性,漢王劉景幾乎要與羅國開戰,隻是介於羅國實力強橫,又有銀國相助,恐得不償失才就此作罷。劉景始終沒能忘記這件事,後來與羅國關係緊張……“
廉頗:”這麼說來……“
藺相如:”沒錯,那支隊伍應該是劉徹的私人軍隊,在瞞著劉景的前提下,借由羅主的力量培養的國家級軍事力量,也隻有這個可能了,他已經有了逼供的資本。簡單來說,不管是劉景派人守住劍閣城還是劉徹的私心,我們很可能將與羅漢銀三國交惡。“
(不愧是謀士,雖然猜得不全對也差不多了,不對,是計算……)
張遼:”竟會如此?那為何還要出兵?“
賈詡:”因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羅主引發了第一場戰爭,就必然掀起第二場、第三場以至無窮無盡,而魏國失利也要盡快挽回顏麵。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集兩國之力壓製羅國,威懾、戰勝,但是滅掉羅國不大現實。“
郭嘉:“就算是與三國交惡,也不至於太糟糕,南方的楚國介於羅漢兩國之間,兩國若是大規模調動軍隊,恐怕會遭到楚國襲擊;東方齊國,西方秦國也威脅著他們的國土。此次作戰,羅主必須兼顧前線與後方,如此一來前線的兵力減少,據估計,我們的兵力大概是他們的三倍。”
廉頗:“可是這樣一來,趙國與魏國也麵臨同樣的危機啊?”
藺相如:“這點其實不用擔心,目前或者說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羅國都是威脅到其他國家的最強國,不單是羅國國力本身在九國中最強,也是因為羅主的鋒芒畢露和與漢國、銀國的聯合——我們能想到的,其他國家的謀士也應該能夠想到。所以,在我們對付羅國的時候,他們不大會進攻我國,否則國家破滅之後,我們將與羅主聯合反攻,長驅直入對他們來說得不償失。”
徐晃:“如此說來,我們可以全力應戰了?”
郭嘉:“理論上來說,沒錯。”
廉頗:“羅主很強,可我們也不弱,沒必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暫時就將羅主當成一個謀士吧。再考慮一下對方謀士和將領,地勢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