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 / 1)

導讀

簡·奧斯丁出生於1775年,她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25歲之前奧斯丁和家人一直生活在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她博學多才的父親擔任著當地的教區長,母親也曾是位頗有文化修養的富家小姐,因此,奧斯丁的家境算得上富足。雖然她從未上過學,但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舒適自在的鄉村生活給了她無比自由的空間,同時,父母對她良好的教育和家中豐富的藏書讓她獲得了充分的學習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奧斯丁愛上了寫作,十幾歲時,她嚐試寫作了一些詼諧幽默的小說,這種自娛自樂的寫作讓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日益增強,同時也奠定了她日後創作的色彩和基調。奧斯丁的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她不得不跟隨母親和姐姐投奔哥哥。數年後,她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1817年,久病不愈的奧斯丁去世,年僅42歲。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在21歲時創作的第一部小說《最初的印象》便是這部著作的雛形。她一生共創作了六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作品均以詼諧恬淡見長,對人物的刻畫細致入微,對書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描寫更是細膩傳神。奧斯丁終身未嫁,四十餘年的生活基本處於幽雅安適的狀態。與其說奧斯丁的一生短暫而孤單,不如說奧斯丁的一生恬靜而璀燦。

《傲慢與偏見》是圍繞著英國小鄉鎮上一戶家境不算富裕的紳士家的日常生活鋪開的。班納特先生有五位如花似玉的女兒,班納特太太整日夢想著為五個女兒找到英俊富有的金龜婿。而此時正好有一位年輕的富家子弟賓利先生準備入住他們所在的鄉村。當賓利先生和他的朋友達西先生一同出現在眾人麵前時,班納特太太信心滿懷,認定她美麗溫柔的大女兒簡一定能成為賓利先生別墅的女主人,而賓利先生和簡也的確一見鍾情。

賓利先生的朋友達西先生是個俊朗而傲慢的年輕人,他的地位和財富令所有人望塵莫及,但他的冷漠和孤傲也令所有人厭惡。伊麗莎白是一位活潑機敏、舉止優雅、氣質不俗的姑娘,身份低微卻聰慧可愛的她深深打動了達西的心,當他決定屈尊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卻遭到她的斷然拒絕。達西一貫的傲慢態度早已讓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伊麗莎白明白了自己完全誤解了達西的為人,當她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達西善良、正直、仁慈的品質後,對他漸生情愫。達西也因為伊麗莎白對他的嚴辭拒絕,意識到自己傲慢不羈的個性傷害了他人的自尊。當他們再次偶然相遇時,伊麗莎白發現達西變得謙遜溫和、熱情大方。二人終於冰釋前嫌,結下一段美好的姻緣。

簡和賓利的愛情故事也是書中重點描寫的情節,雖然兩人的感情經曆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順利度過難關,喜結良緣。

書中還描寫了伊麗莎白的妹妹麗迪亞以及伊麗莎白的閨中密友夏洛特的愛情和婚姻,作者借這兩樁婚事,表明了自己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她不齒於麗迪亞和威克漢荒唐的生活,也反對夏洛特為了平安優越的生活而選擇無愛的婚姻。

“沒有愛情千萬不要結婚。”這句話是班納特小姐說的,也是作者的心聲。在此書中,作者多次提出自己的婚姻觀念——單純為了金錢而結婚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定的財富在美滿的婚姻中無疑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