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兒童教養禁忌(一)(1 / 3)

1.忌忽視兒童心理發育的最佳年齡

幼兒心理發育最佳年齡時段稱作“敏感期”或“關鍵期”。這一階段的兒童對某一種知識十分敏感,學習掌握非常容易。

如口語學習,1~2歲左右是學習口語的最佳時期,等到七八歲後再學就不那麼容易了;4歲左右是識別圖像的最佳時期;5歲左右是數字概念最佳時期等。

學者們認為:教育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如果這一時期不抓緊教育和指導,或掉以輕心,放任自流,那麼,將不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

2.忌忽視嬰幼兒的後期教育

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不等於忽視他們的後期教育。後期的“補償教育”,是對錯過發展佳期的兒童及時、特殊的教育和培養,它能挽回和彌補過去的損失。“早慧”的天才兒童,因放鬆了後期教育,後來成就平平者為數不少;而經過加強後期教育,“大器晚成”的例子也不少。

3.幼兒教育忌空洞說教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要有感覺、知覺、想像、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的共同參與,協同作用的好壞決定著幼兒智力水平的高低。

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對形象、生動、具體的事物易感知,而且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對抽象的說教不感興趣,難以理解,又缺乏記憶。可見,幼兒的記憶多帶有興趣性、情緒性。愉快的事情和可怕的事情常使孩子終生難忘。但是家長不要給幼兒講那些恐怖的事情和故事,也不要強迫幼兒去學習、認識抽象的數字和漢字,或講一些不適宜的大道理。教育幼兒要從感性知識入手,在潛移默化中開發幼兒的感知能力,發展智力,培養他們的品德。

4.幼兒教育忌平淡乏味

幼兒的注意力為自己的興趣所左右,受知識內容的生動、形象、新奇、變化所吸引。凡是幼兒喜歡的活動、感興趣的事情都能集中精力、認真地參與和聽取。然而年齡越小,注意力越不容易長時間集中。

在較好的教育環境中,3歲幼兒的注意力可集中3~5分鍾;4歲的幼兒可達10分鍾;五六歲的幼兒則能堅持15分鍾。所以,家長要抓住這有限的時間,用生動活潑、趣味性強的語言進行傳授。如果活動能結合傳授的內容,則教育的效果就比較理想。關鍵是要讓幼兒有求知欲,這樣幼兒才能排除外界的幹擾,對知識的記憶就會很深刻。

5.教育孩子忌寬嚴失度

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和管束要嚴寬適度,因人而異,因年齡而異,揚長避短,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孩子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和精神係統還都不很健全,如果家長對孩子態度生硬,遇事聲色俱厲,動輒拳腳,會使孩子長期處於精神壓抑和精神緊張的狀態,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形成變態心理;也有孩子因常受體罰,產生自卑,失去進取心,變得自暴自棄,或離家出走;也有孩子性格倔強,與家長頂牛對立;也有孩子為了逃避體罰,撒謊騙人等。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以正麵說服為主,輕易不要使用體罰。如果懲罰過激,或懲罰不當,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可能發生意外。

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百般嗬護,甚至護短,縱容孩子的淘氣或霸道。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

6.忌過分溺愛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與寄托,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就會害了孩子。

孩子到了自理的年齡,就要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鼓勵和指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家長不要包辦代替,千萬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形成習慣就不容易糾正了。

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應盡量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原因予以拒絕,這樣就可避免孩子養成任性、不講道理的毛病。

7.教育孩子忌哄嚇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常用一些不能兌現的許諾或恐嚇來束縛孩子,這種辦法可暫時奏效,時間長了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心理和精神上的創傷和負麵的影響。孩子受到恐嚇,會養成膽小怕事、懦弱內向的性格。孩子受到哄騙,心理難以平衡,也會用同樣的行為去對付家長和欺騙別人,養成不誠實的壞毛病,對孩子將來的品行發展有害。

8.批評教育孩子五忌

孩子是父母的後代,也是社會的成員和世界的未來。從根本上說,教育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孩子屬於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有自己的活動自由、活動方法、活動範圍,也有與人平等的要求。多少年來,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批評和指責孩子,從不考慮孩子的自尊與感受。這些習慣,孩子在幼兒時期尚可忍耐,稍大就會反唇相譏,甚至針鋒相對,從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批評教育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否則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批評教育忌讓孩子當眾出醜。教育孩子時當著眾人不留情麵,以顯示自己的家教和規矩,此法確有偏失。這樣做既會引起在場人的尷尬,容易產生誤會,又使孩子傷了自尊。孩子也要麵子,而家長有意讓孩子在人前丟麵子,可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