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進化與行為
每個影響行為的基因毫無疑問都經曆了自然的選擇。進化是指在群體中各種基因序列的一代與一代之間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對種係的生存有利或有害。我們需要知道生物種係在過去的歲月裏是如何變化或在今後將如何變化。要知道種係是如何變化來的,事實就是要研究種係的祖先是什麼。科學家常常通過化石研究,對比當代動物和遠古動物祖先的基因,或對比同時@生物的基因。通過研究與比較,進化生物學家可以建立一個進化樹狀結構,各個種係之間親疏關係。但是這種進化樹隻是暫時的,各種最新研究證據可能改變種係間的進化關係。知道生物種係將來是如何變化的,就是要知道基因變化的過程以及這種變化的合理性。後代的基因繼承了其父母的基因,但基因的重組與突變有時也產生了新的遺傳變異。
行為上強大的、反應快速的個體,壽命較長,也有機會繁殖更多的後代,他(它)的基因也就更容易被傳下去。經過連續成功繁殖產生的新基因或基因的重組,將在其後代基因越來越占優勢。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自然就是選擇。如果一個個體能快速地發現食物,逃避攻擊,吸引異性,保護他的下一代,就更容易將他的基因傳下去,更容易被自然所選擇。當然,科學發展到今天,人類已經可以對植物或其他動物種係進行人工選擇,使人們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特性的種係繁殖後代,而產生具有一定特質的種係。
進化論認為,隻有那些具有對個體生存有利的行為和基因,才會被自然所選擇,也才可能在種係的繁殖中被傳布。按照行為進化的原則,我們很容易理解自私或利己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能夠幫助個體生存,並將自己的基因傳下去。但如何理解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是指那種對自己不利,而有利於其他個體的行為。我們很難理解利他行為的基因機製。利他行為在人類的行為中是相當普遍的,但在非人類的動物利他行為則罕見。實際上即便在人類,利他行為也出現在兒童期以後。
第六節腦與意識
生理心理學嚴格以生物學或物理學的詞彙或知識解釋心理學的現象,但心理行為是十分複雜的,有時很難確定能在現有的生物學知識中找到全部答案。因此在用生物學觀點解釋複雜的心理行為時,常常帶有一些不確定的成分,生理心理學研究的觸角可能觸及到哲學的某些領域,例如生理心理學家用激素、不同腦區的激活和進化選擇的觀點,顯得有理有據,但當我們遇到諸如“意識”這樣複雜的行為時,是否完全可以用生理或物理的術語去解釋?在解釋恐懼的行為反應時,你可以解釋為:當遇到帶槍的匪徒時,膽戰心驚。而神經科學家解釋為:是腦中的杏仁核的電化學反應導致了恐懼反應。也許兩者都對,但它們的聯係。
“心靈和軀體”或“心靈與腦”的問題,也即“腦與心靈的聯係是什麼”的問題,也許是哲學家關注的最為重大問題,但同時也是生理心理學關心和研究的基本問題。哲學家認為心靈和軀體是物質的不同形式,一個是思想物質,一個是物理物質,兩者相互獨立,卻有相互作用,這就是兩元論。這種學說在相當長時間內流行甚廣,但這卻有悖於物理學上物質和能量的守恒定律。如果心靈影響軀體或大腦,那麼心靈顯然應該由物質或能量本身所組成。但構成心靈的能量或物質到底是什麼卻不清楚。盡管早期歐洲的哲學家認為兩者相互作用的位置在鬆果體上,現代理論顯然證明這種推斷毫無依據。兩元論的論點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
與兩元論相對應的是一元論,認為宇宙隻有一種存在形式,物質的,或精神(唯心論,㈣)的。也有認為精神活動是大腦加工運作的特定形式,而隻是用不同名詞描述而已,這種學說認為精神與腦是完全等同的,即等同觀點。如果我們接受精神與腦是等同的觀點,那麼為什麼有意識、意識的物質基礎或相應的大腦結構是什麼仍然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意識”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區別兩種問題:容易回答的問題和很難回答的問題。容易回答的問題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即覺醒和睡眠的區別),以及我們能專注於某一工作和事物的機製。應該說,這種研究可以不涉及哲學的範疇,這類問題研究可以取得可見的進展,但問題也並不真是那麼容易解決。難以回答的問題是指,為什麼有這些腦區或這樣的腦活動與意識有關,以及這些腦區或這樣的大腦活動是如何與意識有關的。
事實上,現在研究者已經找到某些腦區或某種大腦活動與意識的密切相關,但我們仍然難以回答意識是為什麼或怎樣發生的。提出意識是物質的一個最基本的特性,以至於它不能再分,就質量和電荷是物質的最基本的特性一樣,我們根本無法,也無必要回答為什麼物質有質量,意識也是物質的類似基本特性,意識是宇宙間廣泛存在的現象,物質和能量以一種富用信息的方式存在,產生了意識。在另一方麵,一些哲學家又認為,所謂難以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包括了許多容易回答的子問題。目前,意識與腦的科學研究在神經科學領域是一個前沿的熱門課題,通過人的注意、記憶等研究觸及意識的神經機製。
顯而易見,心靈和軀體關係的問題不可能馬上就有答案。困難在於意識不可以觀察,而物質的質量和電荷卻可以直接的測量。
哲學上的唯我論認為自我就是單獨存在的,意識也是單獨存在的。這種觀點在探究其他個體(無論是動物或人類)是否具有意識時遇到了困難。而非自我論者很容易假設人類的其他個體具有意識,它的推理是,其他個體看起來和我一樣,也和我一樣對周圍事物進行反應,所以他們和我一樣具有意識的內在體驗。我們難以肯定推斷是否具有意識,但至少猩猩和我們對事物有相似的反應,所以它們應該和我們相似,具有相似的內在體驗。那麼狗、老鼠、魚類、昆蟲呢?電腦和機器人呢?也許動物具有某種意識體驗。即使我們假設動物具有某種意識體驗,但我們也並不清楚或者不理解這種體驗。因為我們不能觀察到其他個體的主觀體驗,因此很難想象能找到某種生理學的解釋。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和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它可以像真人那樣談話、行動,甚至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它們具有意識嗎?當然沒有,它們隻是一台機器而已。但我們的大腦不也是一台複雜的機器(機器是指能將一種能量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的設備)嗎?也許有一種可能,能說明機器是具有意識的。你能想象出來嗎?這是一個例子:一個人的視覺皮層損傷後,他出現了中樞性失明。現代的科技已經可以製造出一種人工環路或器械,將外界的光信號產生類似生理的電信號,植入大腦後,使視覺皮層損傷的人重新獲得光明。他的聽覺皮層受到損傷,人工環路的植物又使他重獲聽覺體驗。假設不斷的腦損傷使他的大腦不同部位功能不斷地一個接一個地被人工的器械所代替,甚至記憶本身最終也可以被移植,通過訓練,他也獲得了各種意識體驗。如果這些都能實現,那麼人腦最終將變成一台人工的機器,機器也就具有意識了。注意,這裏的條件都是假設,不知是否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