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電的發生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認識它們,也是從各種自然放電現象開始的。
雷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氣候現象,每當天氣驟變,大雨傾盆時,天空總是會發生刺眼的閃電和震耳的雷聲。因此,古人常用“電閃雷鳴”、“如雷貫耳”、“電光火石”等詞語來描述雷電現象。關於雷電的詞語非常多,如暴跳如雷、大發雷霆、風雷火炮、風雷之變、如雷貫耳、鼾聲如雷、疾風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疾如雷電、雷奔雲譎、雷嗔電怒、雷打不動、雷電交加、雷厲風行、雷霆萬鈞、咆哮如雷、天打雷劈、電閃雷鳴、風馳電掣等。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也可能洞悉雷電的特性了。
古人認為雷神電母掌管著大自然的雷電,由於電光閃亮,雷聲轟鳴,古代人們對雷電本能地產生了一種恐懼的心理。此外,雷電也常引發一些災害,所以生活中,不少人“談電色變”,害怕雷雨天氣的來臨。
電的基本常識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大自然界裏的雷電現象。遠在公元前1500多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了“雷”字。稍晚的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又出現了“電”字。西漢時的著名文集《淮南子·墜訓形》中有“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的記載,表示陰陽兩氣彼此相碰產生雷,相互急劇作用產生電,這是一種早期的對雷電成因的闡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將雷電解釋為:夏天陽氣占支配地位,陰氣與它相爭,於是發生碰撞、摩擦、爆炸和激射,從而形成了電。《左傳》“疏”中明確指出:“電是雷光。”宋代更有人認為,陰陽相激,“其光為電,其聲為雷”。
《周易》中的八卦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雷電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由對雷電懼怕變成了崇敬和謳歌。不少文人墨客謳歌雷電,如戰國時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朝的薑夔、現代的郭沫若等。
我國古代最早的雷電記錄是《周易》中記述的公元前1068年的一次球型雷襲,這也是世界上文獻資料中發現最早的雷擊記錄。由於其特殊性和多發性,雷電常常造成電器、電路損毀,人員傷亡等破壞性局麵,因此,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
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是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茂物市,一年中最多有322天電光閃閃,被譽為“世界雷都”。海南五指山下的儋縣城關鎮,平均每年有131天雷暴日子,因此有“雷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