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真戲假做”的遊戲(1 / 3)

棍上吸瓶

桌上是一碗米、一個瓷器瓶和一根小木棍,表演時先將米徐徐倒入瓶內,再把木棍插入瓶中,往上提這根木棍,奇怪!這木棍竟能把這裝了米的小瓶提起來懸在空中,走到觀眾麵前。

這個魔術的確是“真”的。棍和瓶以及倒入瓶中的米,都沒有任何機關,而是依靠了棍和米之間的摩擦力,若事先將米稍稍弄潮,則效果更佳。

自動旋轉的小紙片

要做成功這套魔術,必須和你的朋友在室內無風的情況下,坐下來安安靜靜地進行。

把一張薄紙,依對角線折攏,打開後,在中心點用一小鐵釘支住。

開始表演時,你隻要用手在紙的旁邊輕輕指揮,一會兒那紙片就會慢慢地旋轉起來,並且越轉越快。這也是不帶“門子”的魔術,其原理是利用手心發散出來的熱力,造成這極小範圍內的空氣流動,帶動了紙片的旋轉。

綁不住的棍子

用一根細繩,如所示,在棍上纏繞。然後請觀眾向兩邊拉繩,那魔棍竟離開繩子掉了下來,繩子仍然完整無損。

這也是一套“真”的魔術,沒有任何秘密,這中間包含著拓撲學原理。繞繩時,正繞和反繞的圈數相等,但開始反繞時,必須壓住原來棍上的線圈。拉繩時,在一鬆一緊之間將線繩略為鬆開,正圈和反圈就抵消了,棍子就落了下來。

真的魔術畢竟是少數,而假的試驗,在魔術師手裏卻占了絕大部分。

特異功能的測試

伸出左手,將指、掌平伸,把手背對著觀眾,拿一把水果刀,豎著貼在手掌上,那水果刀竟會吸附在手上,這幾乎有點特異功能。不!原來是左手袖內預先藏有一根小棍,演出時,讓棍的一端滑到左手心地位,就能模擬特異功能的測試。

萬能磁鐵

魔術師拿一根鐵棍,在桌子上敲擊交代,說明這是一根用磁鐵製成的鐵棍。果然,鐵盤等鋼鐵的物品,均能被吸起來。

魔術師說:“這是一根萬能的磁鐵棍,它不但能吸起鐵器,也能吸起別的東西。”果然用它也能把玻璃、瓷碗等吸起來。

原來這根棍上,一頭裝有磁鐵,另一頭則暗藏了一個小小的橡皮“碗”,隻要稍稍用力壓出“碗”中的空氣,就能把平滑的玻璃等物品吸住。

靜電測試

用絲絨摩擦玻璃棒,它能吸起小紙人,甚至使它跳舞,這是靜電的作用。如果摩擦金屬棍就不行(因為金屬是導電體)。

但是,一根金屬棍在魔術師的手裏,經過摩擦也能發生靜電作用,不僅異性相吸,能吸起紙片,還能同性相斥,把錫箔排斥到很遠的地方。

這種違反科學規律的試驗,完全是用魔術方法來完成的。這根金屬棍,實際上是根金屬管,管的末端連著一個小橡皮球,演者把它暗暗捏在手中,觀眾是不會注意的。捏緊和放鬆橡皮球,就能將紙團吸起和吹走,其實這不是靜電的作用。

色彩的錯覺

設計道具時,經常利用錯覺來消除觀眾心中的懷疑。

表演者先交代一個圓形空筒,並把它套入另一個方套筒內,由於方套筒上鏤刻出許多格子,觀眾又透過格子看見方套筒內原先空無一物,所以相信其中並無夾帶。然而這一方一圓的筒子互套之間,會從中變出手巾、果品,乃至動物來。

這是利用黑色造成觀者視覺上的錯誤:先在這一方一圓(A、B)兩隻套筒內部塗上黑色,而在這兩隻觀眾看見的套筒之外,還存在著一隻全黑色的觀眾看不見的套筒C,將要變出的東西就裝在這隻筒子內。表演時,抽去套筒B交代,使套筒C留在套筒A內。由於筒C是黑的,觀眾透過筒A的格子觀看,以為筒內空無一物。

第二步是將筒B插入筒A與筒C之間,再抽起筒A交代,然後將筒A放回,套在筒B之外,即可取出預先藏在筒C內的物品。

這是色彩造成空間的感覺。還有線條也能造成視覺上的誤差。

線條和圖案的錯覺

“空盤連圈”的盤子,幾條線十分巧妙。一個小小木盤,盤的裝飾花紋中畫了兩條黑線,將盤麵分格為同樣大的三塊,表演者左手拿盤,右手將兩隻鑰匙圈分別放在盤中,揚起左手,對準盤吹口氣,再從盤中去拿起鑰匙圈,奇怪!那鑰匙圈已經互相套在一起了。

盤子上是有機關的,而線條正好掩蓋了機關。盤子的製法如所示,分為三部分:A為盤麵,中部挖去1/3麵板;B為小抽屜,大小為盤內部麵板的2/3,分為左右兩格;C為底板。把抽屜裝在盤麵與底板之間,使之能左右滑動,將互套的兩個鑰匙圈放在抽屜的左格使抽屜滑到左邊,這樣抽屜的左半部隱於盤麵左側,右半部露出在盤的中心部分。將兩隻鑰匙圈投入其中後,握盤的手向右傾側,則原處於盤中心的抽屜左部滑入盤的右側,原藏於盤子左側下麵抽屜的左格卻移到盤子的中心,露出原裝在內的互套的鑰匙圈來。